其他
未来再见时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当图像的创造与解释权被大多数人掌握时,就像文字作为日常应用的文本一样,我们所做的大概只有在接近专业性的努力下,以更谦卑的、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了。“模糊之影,即象征的‘开放性’,是任何真正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时向新的解释开放,如果这些解释合适,我们就永远无法知道它们与原意的一部分离得有多远。”(贡布里希,1972年) 20世纪70年代,贡布里希和库尔茨合作,在瓦尔堡研究院向学生们教授图像志课程。他们对图像持有开放的态度,提醒学生对已有的原理保持警惕,用回到起点的心态不带偏见地利用原文经典、习俗惯例、知识潮流来还原建立图像方案的情景。 而此时,被托夫勒命名的“第三次浪潮”正汹涌而来。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预见并影响了许多行业的发展,托夫勒在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对现实的形象模式,这些形象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己置于具体的时空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第三次浪潮的到来,迫使我们尽快地修正脑子里储存的形象,形象的形成过程在加速。快照、速印品、随处丢弃的艺术品,还有那些思念、观念,每天被推翻,随时被取代。 如果说,彼时影像工业化的过程加剧了影像领域的扩张,各种新的影像生产、发布和实践改变了再现和见证的社会条件(《地理媒介》,斯科特•麦夸尔);那么今天,图像彻底转变为数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仿造世界的能力。刚刚过去的11月,Adobe联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合成框架,也就是所谓无需用户输入即可生成高质量合成图片的新方法。基于这一方法完成的合成图像近乎完美,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修图师了。 基于不断堆积的图像数据,未来,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是世界落入了图像,还是图像创造了世界;而两个世界究竟是愈发割裂还是彼此交融,尚还处在十字路口。更不要说,让大多数人一头雾水的量子力学对于微观世界真实性的质疑,或许,会彻底改变图像指涉现实的属性。 新一代的实践者,在记录现实的功用之外,理解并尝试着图像更多的可能性。“我认为摄影拥有一种力量,它能够捕捉到超越人们的肉眼、感官理解的世界。我坚信照片并非仅仅因为可见的物体而存在,我迷恋将可见与不可见之物重叠”,志贺理江子如此阐释自己的作品《螺旋海岸》。这个正在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展出的系列拍摄于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北釜村落,我们很难将其归于对现实的记录或虚构,但它试图用影像去揭示不可见的“灵魂”—环绕着村子里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努力,显然被更多人看见了。 摄影,作为集纳多种科学技术进步的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必然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世界的到来,历经考验的2020年终于要过去了,东拉西扯的图像事件也要暂别大家了,未来再见时,也许我们已改用图像交流,而图像如今日的文字一般,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文本。 郑萍萍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视觉融媒主编。 “图像事件”栏目将于2021年1月起不定期在“中国摄影杂志”微信公众号与大家见面,谢谢读者的关注。——编者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
《中国摄影》2020年12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新刊(语音导读)丨中国影像收藏的本土化趋势
我们如何有关系丨3月刊专题亮点推荐(语音导读)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