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克莱因,搅乱了美国时尚摄影圈的“一汪死水”

狄源沧 中国摄影杂志 2023-11-30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法国时间2022年9月10日清晨,摄影家、画家、纪录片导演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在巴黎科尚医院(Hpital Cochin à Paris)去世,享年96岁。


克莱因1926年4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贫穷的犹太移民家庭,14岁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学习社会学。二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随军先后驻扎在德国与法国,后永久定居于法国。他以抖动、粗颗粒、失焦的影像挑战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 “决定性瞬间”理论,他在街头拍下的黑白照片被认为展现了生活的真实,森山大道等一批摄影家深受其影像风格的影响。克莱因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


这位扩展了摄影语言的摄影师,在早年(1955—1965年)以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个人风格“搅乱”了当时美国时尚摄影圈的“一汪死水”。


我国已故摄影评论家狄源沧曾在1998年2月的《中国摄影》杂志上撰文分析克莱因的时装拍摄风格,今天我们重新推送这篇文章,以纪念这位传奇的摄影家。


威廉·克莱因(1926年4月-2022年9月)

图片源自克莱因工作室@️williamklein_officiel


一、克菜茵——破除迷信的天才

1926年生于纽约的威廉·克莱茵(William Klein)。他曾在巴黎师从著名画家费尔南·莱热(Fernand Leger,1881年—1955年)学画四年。莱热是一位蔑视老传统、热衷于创新的画家。克莱因在这位画家身上所得到的,与其说是绘画的技术技巧,还不如说是一种大胆创新精神的感召。

克莱因跟摄影结缘,大约是在1952年,那年他 26 岁。起因是想给自己的壁画留个底子。他的摄影,没有老师,没进过什么学校,完全是靠自己瞎摸乱撞,撞来撞去,居然也撞出了一点名堂。他在自己的洗手间里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暗房,自拍自冲自洗,倒也自得其乐。由于是个圏外人,他没有受到摄影圈里各种传统清规戒律的影响,所拍的照片反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味道。克莱因像一头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在摄影圈里横冲直撞,居然给当时的纪实摄影闯出了一条新路。

看枪!
从他1954年在纽约拍摄的代表作《看枪!》里可以看出:克莱因的摄影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的劲头。他不怕焦点虚,不怕颗粒粗,不怕反差大,不怕影像歪,不怕构图乱……。当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约翰·沙可夫斯基(John Szarkowski)认为克莱因的作品是“50 年代中最不妥协、最勇敢、同人们所能接受的标准相距最远、外表上最不堪入目的。但是他在照片里表现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扩大了摄影的词汇量”。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时装杂志《时尚》美编主任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则由于克莱因的照片有“其他任何人所没有的粗暴”而认为克莱因是一个“破除迷信的天才”。

当时美国的时装摄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堪称“烂熟”的阶段。张张照片都那么美仑美奂,在技术技巧上精致细膩,无可挑剔,但与此同时,也进入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怪圈。说得难听一点,张张都是搔首弄姿,矫揉造作,俗里俗气。用我们中国的美学观点来看,就是进入了一种“唯俗病无法可治”的窘境。于是利伯曼就下决心把克莱因这位“破除迷信的天才”引进了时装摄影。他跟克莱因签订了一个长达 10 年的合同(1955年—1965年)。想用克莱因狂野粗犷的阳刚来破除时装摄影中的萎靡和阴柔。这意味着:在克莱因年龄的黄金阶段(29岁至39岁),他一直在拍摄时装照片。

《时装内外》的封面

1994年,克莱因把他历年来拍摄的时装照片,汇编成一本名叫《时装内外》(In and Out of Fashion)的巨型画册,显示出他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手法多样,效果突出。本文就以这本画册为基础,从中精选出几个主要方面,介绍给我国的影友做一个参考。

二、他把模特带上街头

克莱因在美国被分类为专门在街头巷尾抓拍照片的纪实摄影家。在他从事时装摄影以后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能把她们带到街头去呢?大街上形态各异的建筑和商店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背景和环境吗?现场光的利用又避免了携带一大堆沉重灯光器材的麻烦。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克莱因就在纽约、巴黎、罗马等城市的街头巷尾大展鸿图。你看他利用旋转玻璃门拍摄的这张照片,模特的动作多么自然潇洒。一个在门外、另一个在门里的重复,既是一种里应外合的协奏,又加深了人们对这种服装的印象。

街头模特

那么,在光线晦暗的傍晩和漆黑一片的夜间能不能拍呢?克莱因在巴黎拍摄的这张《街头模特》照片做了很好的回答。照片中把人物与街头辉煌夺目的霓虹灯结合起来 , 表现出繁华热闹的城市气氛。拍这种照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较长时间的曝光拍摄背景中的霓虹灯 , 并在模特身上加补助光一次完成;另一种方法是把人物和霓虹灯分开来两次曝光。

墓地游魂

一般都是先拍霓虹灯(可以多次拍摄,但要为人物留出空间),然后再用闪光或灯光拍摄人物,把她跟背景组合结构在一起。至于这张《墓地游魂》的照片,拍摄起来并不困难,它是灯光和闪光相结合的产物。用闪光拍摄模特的清晰影像。其中的虚影则是在灯光照明下走动时所产生的效果。

在游乐场中

这张令人眼花缭乱的《在游乐场中》的时装照片 1965 年摄于巴黎的一家游乐场。被摄的名模叫依莎贝拉·阿尔博妮柯(Isabella Albonico)。由于模特身上衣服图案是螺旋形的彩带,克莱因就想到把她跟正在旋转的游戏机拍在一起。他用慢门让旋转的灯光在底片上变成流动的线条,与此同时,燃亮闪灯再给模特小姐曝光。此照之妙,是妙在灯光线条局部“侵入”了女郎的脸部,这可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现象。估计克莱因在具体拍摄时,变换了好几种不同的快门速度,不知拍摄了多少张,才得到了这种百里挑一的奇妙效果。

三、望远镜头的特殊功能

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中给模特拍摄时装照片,难免会引起一些过路行人停下脚步,驻脚围观。这当然会使摄影碍手碍脚,甚至无法进行。于是克莱因就想到了用望远镜头,在离模特小姐较远之处“长抽远吊”,在周围行人不知不觉之中完成拍摄任务。此外,望远镜头还有以下几个功能:

· 特殊的空间压缩感——不但能把远处景物拉近,而且能产生一种远近景物紧挨在一起的感觉。

· 容易得到主体前后全都虚蒙蒙的空灵感。因为望远镜头焦距长,景深短,所以很容易把主体前后的景物甩到清晰范围以外,变成虚影。

· 防止由于离得太近而人物变形——镜头结影,都有“近大远小”的本性。而且是焦距越短,近的就越大,远的就越小。长焦镜头就没有这种毛病,能够准确地再现主体人物的形象。

· 总之,用望远镜头长焦镜头拍出的照片,跟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相比,就是有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以致在西方产生了这样一句话:The 1onger the focus,the better the picture.(焦点越长,照片越好)。

克莱因在他的 120 哈苏单反相机上配了一个 500mm 的长焦镜头,在离模特较远处动手拍摄,神不知鬼不觉地拍到了不少与众不同的镜头。

四、把新闻抢拍引入时装摄影

不顾一切的抓拍和抢拍,本来是克莱因赖以享誉国际影坛的拿手好戏。他的这种本领,在 1954 年拍摄的那张《看枪!》中有着比较充分的体现。那么,这种手法能不能运用到时装摄影里去呢?回答是肯定的。请看这张《赶场》照片:它表现一位模特的“赶场”,刚刚走下直升飞机时的匆忙和紧迫。她在五大三粗的保镖簇拥下,快步走出机场。在这里,克莱因采用了较慢的快门使人物的某些动作发虚,并且加用了新闻记者们常用的闪光补助。

赶场

采用新闻手法的妙处是:这是一种“不表现时装的时装照片”。它避免了一般时装照片里那种有意识的炫烁。从表面上看是“顾左右而言它”,实际上却把时装的形象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植入”了观众的头脑。

五、在恶劣街道环境中拍时装

如果光知道利用街头美景拍摄时装模特,谁不会?为什么非要动用克莱因?敢于在恶劣的街道环境里动手拍摄,这才能显示出克莱因先生的英雄本色。这里的两张照片—《烟尘中的时装模特》及《街道边的时装模特》就是其中两个比较突出的实例。

烟尘中的时装模特

《烟尘中的时装模特》是在打扫街道的滚滚烟尘,行人们有的躲之唯恐不及,有的则掏出手机掩住口鼻。这时只有那位时装美女岿然不动,仙女似地站立在烟尘之中,跟脏乱差的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街道边的时装模特

《街道边的时装模特》则更加有趣:当那位如花似玉的模特在马路上搔首弄姿,摆出各种美态之时,引起了当地交警们的注意。为了避免由此可能发生的交通堵塞,他们急急忙忙兵分两路,朝着这位美女前后夹攻包抄而来,这样一来,就给照片带来了一种难得的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气氛。使得这张照片跟别的时装照片大不相同,脱颖而出。

六、镜子的妙用

克莱因到大街上拍摄时装模特时,经常随身携带几面狭长的镜子。镜子能给画面带来丰富多样的变化,破除单一角度的沉闷和单调。

大街上的镜面效果

由于镜面的反射作用,可以在同一画面里表现模特服装的正面、背面和各个侧面。此外镜子还能对空间进行随心所欲的切割,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

以90°夹角结构起来的镜面能一举多得地呈现出时装模特 正、侧、背各种不同的角度。

在此基础上,克莱因又进一步把两个镜面按 90°直角交叉配合起来,使得一个模特由于镜面的反复折射,同时呈现出正面、左侧、右侧和左背、右背的不同形象,收到变化多端、一举多得的功效。当然,在拍摄这类镜头时,在布光上要特别注意,防止在镜面里出现灯盏耀眼刺目的亮斑。从所附的这张照片来看,克莱因使用了自上而下照明的顶侧光。在镜头的选择上,则以景深较大的广角为宜,以便把前前后后几个不同层次的影像,全都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七、紧张紊乱的幕后情景

当模特小姐在T形舞台上按照音乐节奏,踏着优美的S形猫步,仪态万方、风情万种、不慌不忙地走来走去时,幕后的情景是否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换装和准备呢?实际上,后台的气氛十分紧张,美容师、设计师、服装师、经理、老板……,一个个都在争分夺秒地帮助即将出场的小姐脱衣、穿衣,进行着出台前最后一秒钟的修饰。

后台场景

为了表现这种特别的气氛,克莱因采取了特别的拍摄方式。概括起来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达:

广角 +B 门(或 T 门)+ 顶针 + 闪光

说得具体些,就是他在所用的徕卡 R4 单反相机上装上 28mm 的广角镜头,固定在三脚架上,用快门线(顶针)打开快门,通过相机上的长时间曝光设备(B 门或 T 门)进行曝光,并在曝光的过程中燃亮闪光。光圏则经常放在 f/8 这一级上。拍黑白时所用的胶卷经常是柯达的 3x。

拍摄时克莱因并不摆布指挥,而是听任镜头中的人物自由自在地进行活动。在此曝光过程中,动作快的人物全都变成了虚影—没关系,克莱因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当然,照片里的所有人物全都虚得模糊不清,也会令人莫名其妙。于是就需要燃放一次闪光灯,用以“定住”某些比较主要的形象。这种有虚有实、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还真取得了我国画论中所说的“虚实相生”的效果,使拍摄出来的照片呈现出一派自然真实、生动活泼的局面。

克莱因经常采用这种手法在夜间和光线不足的室内拍摄照片,几乎形成了一种他所特有的“风景”。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下方封面图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2年9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