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看卷福的男神属性
文-/-碧碧
───
卷福,对表演艺术来说,是一个天才般的降临。他无疑将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演员之一。
这不仅是因为他醇厚的嗓音、坚实的胸部、性感的小眼睛、绵长的脸……更因为他的表演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他克制的面部表情、能够均匀优雅地把握的嘴部弧线之中,带有后现代式的嘲讽、以及在嘲讽和荒谬感之后深藏的浓情。
《神探夏洛克》中,卷福以“惊艳”的集体印象了落入凡尘。
极致的冷萌,令他收获了一众最佳男主角奖,并被每日电讯报列为“史上最伟大的20位福尔摩斯”第一位,获Digital Spy的读者选为“最伟大的福尔摩斯”。
之后的卷福挑战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八月·奥色治郡》中的纯情男、《星际迷航》中的腹黑男、《霍金的宇宙》中的nerd霍金、《梵高·画语人生》中的神经质梵高……尽管这些角色,都还没出现能与神夏相提并论的光芒——所以他至今的昵称还是“卷福”——但他作为“当代最伟大男演员”竞选者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表演能力已然体现了出来。
当卷福来到39岁,他可能需要再一个有分量、能够一锤定音的角色,为他在三十几岁的尾巴上盖个章——导演琳德塞·特纳和她的舞台剧《哈姆雷特》来得很是时候。
不管卷福自己是否承认,但从剧票早早地卖光以及最高票价被炒到1500英镑来看,粉丝们是希望能够见证到当代最杰出的男演员,将如何与历史上的那些哈姆雷特诠释者劳伦斯·奥利佛、大卫·田纳特等人进行对话……
NTlive影像剧院给了卷福这样一个契机——使他在舞台上不经剪辑的完整表演,又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远播重洋。
可是,这一版的《哈姆雷特》,可能没有完成卷福对之暗中倾注的诉求,以及观众期待见证的历史。
剧作呈现一种“现代古典”相融合的气场。
场景和表演是古典的。
上半场,场景置于宫廷,宝石绿墙面、水晶吊灯,还有豪华楼梯,这将外表的“华丽”铺张得如此饱满的场所,正是令哈姆雷特深恶痛绝之因。
下半场,场景转换至被黑色渣滓覆盖的废墟,又如浮华消散后只得直面无尽黑暗。
除卷福和随从霍拉旭外,其余人的表演均呈现古典浪漫主义的气质。那些冗长的独白,几乎就要甩下巴洛克的碎珍珠来。
然而,同时,卷福的表演和剧作的表现手法却是以极其现代的方式。
剧作的整体节奏,均匀、紧凑,几乎不被换场打断。换场采用的是“同时行进”的方式——每一幕的最后几秒和道具工换道具同时发生,并且后一幕的演员也随道具的即将换完而紧急进入,中间几无停顿。这有点像电影中“声音转场”的效果——前一个画面还没结束,后一个场景的声音先进入了。这使得两个场景之间无缝衔接,观众得以快速融入下一幕的氛围。
剧中几处全场静止,唯独追光打至哈姆雷特进行独白;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角斗时灵光一现的慢镜头;中场前从三个门洞里席卷而入的黑风及所配音效——在视听上可谓都达到与一些好莱坞电影齐平的效果或震撼力。
将古典的内容和现代的手法(镜头、剪辑等)相融合,在电影上已经被很成熟地运用,有相当相当多的例子。比如《爱德华二世》、《国王的演讲》等。
无论是古典的宫廷、国王、王后,还是现代的转场、希区柯克般的黑风,这部《哈姆雷特》,都不亏待已被成熟电影工业的视听填饱的观众。
但是,卷福的表演,超脱在其余角色之外。他独自的站立在现代的语境中。
请问此时眼神瞟上右上角代表了怎样的心理?
大部分前辈们刻画的复仇王子,劳伦斯·奥利佛、裘德·洛、克里斯蒂安·贝尔、大卫·田纳特……虽各有侧重,但鲜有脱开阴郁的气质。
而阴郁,并非卷福的擅长。
他山峰般冷峻,又岩浆般躁动……唯独绝少展露河流般婉转湿润的内心。
当他塑造人物,他用跳跃的脚、振奋的臂膀、摇摆的躯干、转动的头、爆出鲜红血管的脖子,乃至嘴的弧度……但很少很少用——脸。
卷福的嘴很有戏,但他上半张脸没动啊。。。
当他与侍卫商定“不透露今日所闻”时在轻轻蹦跳中表达兴奋;当他对奥菲丽娅伪装情感时,用如篮球运动员般酷拽的走姿表达内心的不忍然而坚决;当他确信“鬼魂”所言非虚时,用跳舞表达喜悦......
此时哈姆雷特即将装疯,这是他最后对奥菲丽娅表达爱意的时刻,只用了三句重复的“很好”、和那个眼神……但是已然让人酥掉了
一如当年对神夏的记忆,卷福的演出,挥洒着丰富的个人生活痕迹,那将凝聚起目光使自己成为焦点的,是独特的人格魅力。
卷福,无法匹配过往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风格。他对浪漫主义冷感,对现实主义不爱,对英雄主义呵呵;他不是西部粗犷的牛仔,不是款款的绅士,不是绝无旁逸斜出的正气大侠;他让古典的跃动,让正义的诙谐,让伟岸的落地,让真实的间离,却又让荒谬的回流。
卷福对英语的热爱也在字词之间显示。他的台词在醇厚声线中更显韵律性。与此同时,对爆破音的迷恋——所有的b,p都以狂暴的姿态从口中喷射而出——也是属于当代人的语言特征。
这些,是只属于当代人的意识。因此,是过往时代的演员们所不可能触及的风格特征。
卷福表演的《哈姆雷特》并没有抽离出他的本色,和在《弗兰肯斯坦》中一样,保持和狂躁症般不停移动的步伐。在前几段独白中,以传统方式流露着"真实"情感的卷福怎么看怎么假,几幕过后,才回到我们熟悉的卷福。
这很有趣。我们对『假如卷福是哈姆雷特』的兴趣远远大于看『卷福扮演哈姆雷特』。
导演林德赛·特纳自然深知这一点。
尽管以单纯古典主义出现的波洛涅斯以其纯粹性获得了一些喜爱,但卷福呈现出了与周围人不在一个时代的状态。
斯坦尼说,演员舞台上要有一种『深信这是真实』的信念。如果说其它人深信自己演的那位古代人处于真实,那么卷福是深信自己处于真实的古代。
他游走在个人魅力和扮演角色的边缘。犹如游走在刘德华和梁家辉之间。
——然而我并不是在夸赞卷福诠释的哈姆雷特有多好,而是以为这种演法很有趣。他没有再次令我惊艳,但是让我看到了我所想看到的。
而就这部《哈姆雷特》而言,由于整体风格过于均匀浓稠,此起彼伏的华兹华斯般华丽的体验式独白令人审美疲劳——剧作并没有展现明显的层次性而使观众的情绪有张驰之法,剧情的张力也不太够。
不能说该剧制作不精良,可是,除了提供一个新的科普版本,和卷福一次饰演复仇王子的机会,剧作的核心与价值却显得比较模糊。
如果这所有的“现代手法+古典内容+本色卷福”不是仅仅是出于商业考量而致的搭配,那么这部《哈姆雷特》与其说是以反差塑造了某种审美,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关于表演的有趣的问题。
●
新戏|人物|观点|互动|专题|休闲
银锭桥 | 战马| 金锁记 | 扶青计划 | 舞台上的男神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