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何民族都有他们的礼乐,反省到最后,礼乐的精神都是一样的

2017-03-09 王财贵 爱读经




       上一讲说礼乐以礼为主,本来人生对于天地的体贴,也是以礼为主、以序为主。如果序安排得好呢,其中就有和;所以,礼乐放在一起说,当然是以礼为主、以乐为从。在实际上的运作当中呢,也是乐来配合礼;有什么样的礼,就有什么样的乐。吉、凶、军、兵、嘉,有的是表达人生的和平喜悦,这种礼,你一定要用和平喜悦的乐来配合,使这个礼的氛围更加地充实、更加地令人感动。如果是哀伤之礼呢,当然也是用哀伤的乐来搭配,使人的悲凄之感得以很自然、很完整地流露出来。所以,乐可以使礼的作用更加地完满。但乐虽然是附属,不过它也有独立的意义,所以我们现在补充一下。



       乐的精神是和,它的表现,就是普通所说的音乐。古人,尤其在《礼记》的《乐记》这篇文章里面,对于乐的道理―所谓的“乐教” ―有深入的探讨。我们不是讲六经少了一部经吗?《乐》这一部经没有流传……或许它本来也不是文字的记载;乐的理论现在保存得最完整的,后代对于儒家的乐教探讨的根据,最主要的是《礼记》的《乐记》,所以这篇大文章也值得我们大家去研读。


      《乐记》每一次讲到乐,都用礼来搭配,虽然它最主要是讲乐,其实也都跟礼一起配合着说。《乐记》中有许多名句,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以及“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甚至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我很喜欢这两句话。礼我们说是节制,所以礼是一种节文、一种次序。人间最大的礼、最大的次序跟天地的次序是相应的,所以“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人间最高明的音乐是跟天地的和顺相应的;所以人间的事就是天地的事。有时候我写春联―就是过年贴门联―就写这两句话:“大乐
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一年出入家门,抬头看到这两句,心情就非常中正平和!这也是礼乐啊,这也是教化啊。现在我们这个教化没有了,不过节日了、不贴对联了,少了许多的趣味,也少了许多的自我教化的机会,非常可惜!


      《乐记》里面探讨乐的来源,乐的来源,也是起于人心。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人天生下来,他的性是静的、定的,但是他会感于物而动,这是人的一种活力,而既然感于物而动,他会发为声。比如说你惊叹一下,“啊”;非常地高兴,“喔”;非常地恐惧,“呜”……这个就是“声”。声里面呢,就含有高低起伏,很自然的,所有禽兽也都有声;而这个声能够起变化,声能够成为连续地表达,而且排列有序,这样的声就叫作“音”。所以声是自然的,音是由人类创作的,所谓“声成文,谓之音”。这个音呢,不止是人对发声可以有一些安排,甚至可以运用各种器具来发声,古人有所谓的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都归入在音的范围;有声有音就渐渐丰富了。然后再更多地更丰富地表达,而成为章节;甚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了舞蹈。有人的声音、有乐器的声音、有人的舞蹈,这样综合起来叫作“乐”。假如我们专门以语言来看,人感于物而动,会有语言。而如果感动得很深刻呢?你一时的语言不能表达你内心的感动,所以把这个语言拉长声音,叫作“长言之”;“长言之不足”,长言还不能够完全表达呢?“故嗟叹之”,就是歌咏啦、叹息啦。“嗟叹之不足”呢?“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语言到吟唱、到歌咏、到舞蹈;优美的语言,是诗歌;诗歌慢慢地念诵、吟唱,吟唱呢再加以旋律的变化,就是歌曲;歌曲加以你的动作,就是舞蹈。言语、诗、歌、舞、乐,是这样自然地发生的。这种自然的发生,它的表现原是来自于人心的感动,如果这个感动是真的是由天地宇宙之心而感动的,你所表现的就会有深度的意义;而这个表现,会精益求精,在技术上会做最好的搭配,这样就慢慢形成所谓的艺术的表现。所以最好的艺术是来自于天地,最好的音乐是从天地而来,杜甫就这样讲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好的音乐是从天上来的。这不是贬低人的价值啊,而是说人的心灵居然能够这样地纯粹,纯粹到与天心合一,与天地的次序合谐、合一。


        好的画画也是如此啊。所有艺术家在真正创作的时候都不是他的习性,也不只是他私人的感情;如果是他的习性他的感情,这一种的作品必定只是流行的、一时的,而不能够是永恒的,不能够感动所有的人,不能够感动千秋万世。所以所有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他几乎都到达一种不自觉,或是到达一个忘我的程度。这一种美感它是永远可以留传的。像书法家写书法的时候,每一个书法家的体势不同啊,但是他們中间是有一个共同性,那一个共同性就是美感、就是和谐。而这个美感和谐,我们中国人又要求它深远、有内涵。当然啦,你如果真的是从天地而来的美感和谐,必定很深远而有内涵,所以称为“气韵生动”,又称为“书卷气”,又称为“人书俱老”。在这里就不止是艺术活动,它同时就是一个文化活动,他这个艺术品就能够动人;在艺术品动人的时候,就提升了人的心灵境界,这就是“乐教”。所以礼可以教化人,乐也可以教化人。《孝经》就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所以要治国,希望社会和谐,最简洁最正大的路,就是提倡礼乐之教,让人心都回归到有次序。而这个次序不是谁定的,是天地所定;天地定的,也不是由天地来定,而是人心来定。让任何事都很和谐,随时都提醒我们的和谐,这个和谐不是你来和谐我、也不是我来和谐你,而是它本来就是人心的共同需求,人心互相地体谅。像这样,我们所希望的“以德治国”,我们所希望的“和谐社会”,不是在默默中就渐渐地达成了吗?所以,我们说它是礼教、说它是乐教,总合起来就是礼乐之教。


        这不只是古代人要这么做,这是所有人类的社会,若想要生存下去、想要美好地生存下去,都应该这么做。也不只是中国人要这样做;礼乐之教不只是我们中国人需要来反省、继承、发扬,这是全世界所需要的。当然,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他们的礼乐,你反省到最后,礼乐的精神都是一样的。西方人有他们的宪法法律、有他们生活规范的礼;西方人也有他们的乐,纵使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以追求和谐、丰富、广大、高明为目的,以这样的追求,作为音乐的评判标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所在,我们希望上从政府,下到民间,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责任。你不要认为,社会没有礼教、没有乐教,我怎么办?不是的,你可以自己守你的礼、自己守你的乐,然后慢慢地旁及他人,这也是接下来我们所要讲的这个主题如何做一个君子


论语七讲前期内容


第一讲: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与六经

五经的排序与扩充

“经”的地位

忘记圣贤经典,是时代的灾难

亲近了解经典的方法



第二讲:


不懂就不能读经典吗?

读经要从读《论语》开始

凡是经典,对人性都有一个深远的洞见

宗教的苦业意识,佛家、道家与基督教

古今中外,只有儒家这一家是真讲“道德”的



第三讲:


古人讲《论语》采用的方式

解经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理解经典的路径——学思并重,仁智双彰

今生有幸生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完成当今人类最重要的事!

常思圣人之道——开启生命的无尽藏



第四讲:


孔子心目中的“仁”

观乎圣人,则见天地

先要端正你人生的方向,你才有继续走下去的价值

以仁为核心,以人性为目的



第五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圣人制礼的精神

圣人制礼作乐以教化天下

你为什么反对礼乐,有道的时代必然要有礼乐



第六讲:

礼乐是国家的大事,要赶快恢复我们的礼乐传统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5011170557(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103382880(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