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投老总的困惑:城投观察与调研实录

罗志恒 粤开志恒宏观
2024-10-08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分析师:牛琴(13681810367)

摘要



城投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历史重要作用不容否认。但当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在加速演进,内外部的风险挑战不可小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核心之一就是推动城投平台转型,城投平台转型的成功标志不只是业务转型,还是地方政府与城投平台关系的重塑。地方政府在其与城投平台的关系中应只具有两重身份:其一是股东及出资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其二是市场秩序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自中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及各地政府积极落实中央部署,持续推动财政、金融协同化债,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得到缓释,无序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为了从微观层面更好地了解在化债背景下,城投公司遇到的困难以及城投公司转型的现状,我们选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具有代表性的城投公司进行调研。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一是如何看待城投转型这一问题,城投转型是否是伪命题?二是城投公司转型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三是期待中央出台何种支持政策?本文我们仅做简要归纳,更多的是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相对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前期我们已发布报告《城投转型的实质与前提》,本文是城投转型研究系列之二,后续将陆续发布《城投转型的策略与方向》《地方化债的举措与效果》《隐性债务测算及债务变化2024:基于城投年报的测算》以及成功的化债案例,同时预计在6月出版《城投转型向何处去:基于化债和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视角》。风险提示:所选城投公司的访谈未必代表全局。

目录

一、对于当前化债及城投转型的六大基本判断


二、调研实录

(一)华北某省级城投公司(二)华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三)华东某地市级城投公司(四)华东某地市级城投公司(五)华中某地市级城投公司(六)华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七)华南某地市级城投公司(八)西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九)西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 



正文



一、对于当前化债及城投转型的六大基本判断

1、一揽子化债以来,化债取得重大成效,总体债务风险缓释。主要体现为流动性风险缓解、隐性债务显性化、地方债务无序扩张势头得到控制等方面。解决流动性风险是化债的第一要务,避免暴雷导致信用环境的恶化,为在发展中化债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尽快建立长效机制,包括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城投整合和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详见《防范化解隐性债务:形势、问题与14条综合对策》)。

2、总体来看,化债方式主要包括控增化存、降息展期、压降支出、盘活“三资”偿债,财政金融协同化债,以时间换空间。关于化债,中央主要有三条主线、地方主要有六种方式。地方尤其是地市与区县层面强调“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债一策”的精准式化债和“1+N”组合拳式化债方案。其中“1”指化债总方案、“N”指化债子方案。例如,天津“1+10”、甘肃“1+10”、江西“1+9”、内蒙古“1+8”、陕西“1+5”。具体来看,地方化债工具箱主要有六大措施:一是争取中央、上级化债支持,包括各地争取中央支持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申报建制县风险化解试点等;二是通过增收节支、盘活“三资”等筹措化债资金;三是统筹协调金融化债,与金融机构协商降息展期,以时间换空间;四是设立应急周转基金、债务风险基金等类似基金,解决短期流动性风险;五是加快推动城投平台分类处置、整合和市场化转型;六是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3、化债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谨防收缩效应,要进一步统筹化债与发展,统筹防风险与谋发展,要坚持在发展中化债,要坚持防范化解的是风险而非债务规模,决不能出现一刀切的化债政策而引发新的风险。其一,化债的目标是化解债务风险,而不是债务规模,不能出现为了压降债务规模而导致经济增长受限、债务风险反而被动提高的情形。部分地区出现了融资环境收紧导致不得不举借更高利率的资金偿还利息的情况,产生“利息本金化”,增加隐性债务;也有部分地区出现了政府投资规模下降、效率下降的问题。其二,化债要在发展中解决,要通过优化债务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做大经济规模来降低债务风险,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债务管理机制。建议一方面可由省级政府统筹付息,支持区县政府继续盘活资产资源,另一方面严控新增政府投资项目的区域范围从以省为单位调整为以市县为单位,发挥弱省强市(县)政府投资的积极性。

4、化债有必要更加精细化,强化政策间协同,探索建立资本预算与债务预算,从预算制度上解决债务约束力不足以及对应资产缺失的问题。一是债务化解坚持省负总责的原则,但同时更加精细化,逐步建立以地市、区县为单位实施更加精准的债务风险监控和防范机制。二是强化政策间的协同配合,尤其是强化与环保、规划、审计等部门的配合,避免出现有资源资产,但被其他制度限制导致资源资产难以被盘活的问题。三是探索逐步建立资本预算与债务预算。目前债务基本上只是余额限额总量管理,没有对其细分结构、投向效果做充分评估,债务形成的资产也缺乏预算管理,导致债务约束力不足、债务使用效率偏低、债务对应资产缺失等问题。

5、我们调研的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8家城投公司对城投转型的看法不同,根源在于各自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条件不同,这为城投转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基础。区县城投和西南、西北地区的城投大多认为转型是伪命题,认为只要有地方政府在,就有融资需求,就会有融资平台;区县的资源有限,难以实现真正转型。省级城投和华东、华南地区城投大多认为可以转型,但首先要解决流动性风险,其次分类处置,最后在此基础上需要政府注入资产以及城投自身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等推动转型(详见本文正文)。

6、城投转型的实质是重塑地方政府与城投平台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投转型的核心是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打破市场对于城投公司由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和兜底的预期,但并非寻求与地方政府完全脱钩。从城投成功转型的经验看,目前城投公司转型可拓展的业务方向有以下五大种类,但同时也存在较大风险。五大方向包括:一是向建筑工程企业转型,成功案例有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等;二是向地产开发企业转型,成功案例有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是向供水电热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企业转型,成功案例有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等;四是向产业投资类企业转型,成功案例有泸州市兴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五是向资本运营类企业转型,成功案例有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由于不同城投公司面临的基础条件不同、所处的区域环境不同、地方政府可提供的支持不同,城投公司转型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例如,在东部沿海城市城投公司开展的市场化业务在中西部可能遭遇失败。由于国内行业内竞争激烈,盲目地复制其他地区的做法只会带来产能过剩,导致一地鸡毛。对于城投公司来说,成功的转型不仅要求城投公司自身有转型的意识,还对区域资源禀赋、当地政府支持等外部条件要求较高(详见《城投转型的实质与前提》以及后续即将发布的案例报告)。


二、调研实录

(一)华北某省级城投公司

1、请问贵司在化债背景下遇到哪些困难?

我们城投公司这些年感到较大的经营压力,自《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15号,简称“15号文”)发布之后,城投公司的融资受到限制,金融机构对于城投公司的放款有所收紧。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攀升,政策进一步收紧,城投平台的市场化融资困难,这种局面延续到2023年上半年。2023年下半年出台一揽子化债政策后,我们省级平台主要依赖中央的帮助,例如省政府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后给到城投平台置换、偿还部分债务。其他的话,要用经营性现金流或者真金白银偿还债务。在多种因素叠加下,目前城投公司面临的压力很大。

2、当前的化债对公司有什么影响?

有一点困惑是关于特殊再融资置换隐性债务的。在化债过程中,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比方说,地方政府利用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或者平台公司用自有资产偿还以后,是否意味着政府相应的支出义务或者支持责任就消失了?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地方政府发完债券以后,这笔资金到了城投公司以后,城投公司的这部分债务即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变成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了,那政府给城投的这笔资金到底算城投公司欠政府的钱还是政府以资本金的形式注入或者补贴给企业的?还是说这个过程只是调整了债权主体,把原来城投公司欠金融机构的钱变成欠地方政府的钱?以及城投公司以后还要不要偿还给地方政府?

在35号文实施以后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方说,在特殊再融资债券偿还存量债务(兑付非标和公开债券)以后,城投公司不允许再新增融资,导致公司刚性压降债务规模,就无法投资存量项目或新增项目。从整个区域来讲,我们区域的债务规模有所下降,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可能放缓,同时在融资结构上向银行贷款倾斜。


(二)华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

1、怎么看待城投转型?

城投公司转型在目前背景下是大势所趋,因为传统的城投业务依赖于当地政府财政,而现在区县级政府财政非常困难。部分区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不足以支撑地区的“三保”支出,地方可用财力有限,因此地方财政无力支付对城投平台的各项欠款。这就造成城投公司只能另外去融资还债续命,导致非标融资过多、融资成本提高。所以此类城投比转型更急迫的事情是能拿到特殊再融资债券等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政府通过此类债券资金偿还对城投的欠款,城投公司用这些资金置换高成本的非标融资,只有置换高息融资之后城投公司才有精力去转型,否则一直面临债务暴雷的风险。

2、城投转型中有哪些困难?您理想中的城投未来是什么样子? 

城投转型的主要困难:城投的经营性资产较少,仅有的经营性资产由于各种原因效益较差,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情况,梳理优质经营性资产,如特许经营权、砂石资源等,对城投公司进行注资,同时可以收(并)购部分优质民营企业,快速壮大资产规模。

未来城投应该是:服务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掌控该区域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以资本为纽带,成为助力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3、一揽子化债之后,当前城投在经营、融资中有哪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所在区域政府没有拿到特殊再融资债券资金,因此当地政府无力支付对城投的欠款。即使我们公司拿到市级平台通过省级平台借入的“省级纾困资金”,但其资金成本也较高,年化利率超过10%。目前我们公司除了向省里、市里取得少量的化债资金外,主要是以自救为主。我们县里仅有的主体评级为AA的平台公司在3899名单内,且涉及隐性债务,因此新增贷款受到限制。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谋划新的项目争取贷款、争取流动资金贷款等手段来实现债务间的接续。

由于城投平台缺少经营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又无力支付欠款,在还本付息节点,一旦遇到银行信贷资金无法到位,容易引发区域信用风险。这种情况下,城投公司被迫举借高息过桥资金来还本付息。这进一步加重了城投公司的债务负担,导致城投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

目前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城投公司亟需拿到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进行债务置换,压降高息债务后平台公司才能顺利转型,否则转型之路无从谈起。

4、化债政策落实得如何?是否有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化债背景下,传统的城投公司新增债务较难,在经营性现金流不足、对外借款无法收回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的偿付本息压力。我们所在省份虽然为非重点省份,但实际情况与重点省份相似。由于重点省份拿到了大量的特殊再融资债券资金,再加上银行助力化债,因此实际情况反而比我们这些处在“强省份、弱区县”的平台公司日子好过。

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助推地方城投用银行资金置换非标高息债务。监管部门可以对该专项贷款给予特殊且适当宽松的考核政策,把城投公司融资成本、非标占比降下来,给城投留出时间、空间来调整经营方向,同时通过优质资产注入、收并购等措施,加快城投转型步伐。


(三)华东某地市级城投公司

1、有哪些化债的经验?

在化解债务风险方面,我们把保流动性作为底线,这是目前阶段的主要目标。因为平台公司交叉持股以及相互担保问题比较突出,如果有一家发生了兑付问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市级层面出现区域性金融风险,所以坚决防范流动性风险是我们的底线。在此基础上,首先要确保资金储备更加充足,提高融资工作的韧性和弹性,保证每年、每月应偿还金额能够平稳兑付,保证公司能够顺利地存续下来,不出现系统风险。同时,我们不断地优化自身融资产品的结构,扩大与银行的合作,把债券融资产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保证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的结构合理。

在化债层面做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存量和遏制增量。一是增量层面,在2018 年之后我们严禁通过公益项目进行融资,把这个原则作为底线来执行。二是存量层面,通过处置存量资产以获得发展资金,然后争取财政支持,保证化债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2、对城投转型有什么看法?

化解债务和转型发展应该是同步进行的事情,因为平台公司转型是一个比较长远而且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流动性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然后是以时间换空间,在发展中解决债务问题。

但是从实操层面来说,国家对平台公司的融资政策日益收紧,比如15号文对涉及隐性债务平台的融资实施了很多限制。对于我们这些平台公司来说,前期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项目,隐性债务清零这个目标任重道远。在公司转型发展中要解决债务问题,我们觉得还是要有激励措施,或者政策倾斜。比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协会”)对我们市的产品仍然采取最严格的要求,严控协会产品规模;相对而言,沪深交易所对部分主体有所放宽,适当允许部分地区城投新增债券融资,但总体上城投债体量增长放缓;银行贷款方面,城投公司不能新增流贷(补充流动性贷款),项目贷款在资金使用上面有明确的规定,只能用于项目,这能解决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但是不能偿还存量债务,没有办法解决存量的问题。信托和租赁融资成本较高,也不符合我们本地区发展的要求,我们很难取得匹配的资金。因此,对存在隐性债务的主体而言,在融资渠道受限的前提下,既要保证流动性的安全,又要降低融资成本,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

3、对于城投转型,您有哪些建议?

我们建议:一是放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和沪深交易所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增加可用于偿还有息负债的资金比重。二是简化隐性债务二次置换确认流程,若这个城投公司在一揽子化债政策出来之前已经进行过一轮置换,只要是城投公司的债务确实属于隐性债务,则对于城投剩余的隐性债务即可进行二轮置换,再次拉长城投公司债务期限,并降低城投公司的融资成本,这可能是支持平台公司存续下去的好方法。


(四)华东某地市级城投公司

1、怎么看待城投转型?城投转型是否是伪命题?

城投转型不是伪命题,前提是解决历史包袱,关键是看怎么转。城投平台的产生是地方政府推动的,背负着大量隐性债务。在还清债务之前,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以某市某区为例,几大平台合计负债超过500亿元,其中还不包括拖欠的工程款,这些负债按7%成本来算,一年就要支付超过35亿元以上的利息。地方政府是无力偿还利息的,只能通过借新还旧来偿还,最终只能导致利息越来越大。因此,城投转型的前提是解决包袱。

转型不是伪命题,但要想好怎么转。现在城投承担的任务比较多,包袱比较沉重,转型需要资源支持。城投转型要求资源支持和专业人才,城投的高层主要来自体制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普遍较弱。虽然招聘了一部分职业经理人,现在城投还是行政化管理,城投集团董事长是市委任命和管理,副总是市委组织部任命,中层干部选拔要报国资委、组织部,市场化程度不够。

2、城投公司目前面临哪些困难?

城投转型中最大的问题是收入来源。城投本身背负着大量债务,在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目前地方政府的化债首先是确保公开发行的债券不能违约,其他债务适当延后。另外目前名单内企业严控新增债务,但没有明确还款来源。平台公司从市场拿不到钱,而财政支持如果不及时,债务风险可能比确定名单之前更高。

化债政策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在化债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出现了停滞乃至下降。不少区县财政目前面临的是“吃饭财政”,投资主要靠城投平台,但是城投平台从市场拿不到钱,带来的就是区县级项目停滞,大批相关从业人员收入下降,要注意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

3、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是停息挂账,先缓解付息压力;再由政策性银行接手,逐年解决,五年左右就可能全部解决。

二是2015年地方债务置换之后,金融机构认为有国家兜底,大胆借钱给城投公司,导致隐性债务规模膨胀很快。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就要取缔平台融资功能,否则债务化解之后还会死灰复燃。2015年是很好的债务化解机会,但置换之后没有管控,城投公司债务规模增加更快。

三是当地政府需要整合资源,如水气电。城投公司应当是市场化主体,没有收益的业务不要强加给城投。区县没有那么多资源,不应该有那么多平台,可以成立市级平台公司,接手这些资源。

四是希望上级出政策前能征求基层意见,否则即使出台也难以落地,落地效果不佳,还可能增加地方隐性债务。上级领导可以到地方挂职半年左右,摸清基本情况。


(五)华中某地市级城投公司

1、如何看待城投转型?

城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增速放缓,城投公司面临着债务负担重、资金缺口大以及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城投公司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

2、城投转型中有哪些困难?

城投转型过程中存在债务负担重、资金缺口大、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市场化运营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

资本市场新增债券融资难度较大,城投在运营的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较大,因此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在一揽子化债背景下,城投需要新增经营性业务带来经营性现金流,来维持城投的日常运营及发展需求。

3、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什么支持?有哪些政策建议? 

希望地方政府提供三方面支持: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统筹区域内的资源和产业,进行合理配置,为城投公司提供必要的资产和资源,帮助其在转型过程中减轻负担。二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城投平台公司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可控。三是建立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其市场化运作水平。

希望中央政府加强对城投平台公司转型的监管和指导,确保转型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化债政策是好的,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控制也是好的,但是我们也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说,12个重点省份被要求严控新增及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些地市和区县的债务风险水平是低的,新增投资风险也较小,由于以省份为单位严控投资,短期内可能对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支持城投公司度过当前困难,可以考虑出台更加务实的政策。首先,应当适度调整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策略,既要防止债务风险的增加,也要考虑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其次,可以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缓解还本付息的压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的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化债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对一些地区产生了阵痛,但通过适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仍然可以在保障债务风险可控的同时,支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六)华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

1、如何看待城投转型?是否为伪命题?

城投转型是一种趋势,不能说是伪命题,但要看自己企业的情况。对于新组建的城投企业,我觉得债务规模没有那么大、压力没那么重,相对会更从容些。对于成立时间久的城投来说,债务压力非常大,机构调整难度非常大,转型的难度应该会非常大。需要考虑原来的债务怎么办、利息如何承担等问题。转型需要时间,需要资金,需要投入,需要承担转型风险。

2、城投转型需要哪些支持?

需要以下支持:一是政府资产的持续注入;二是给企业划进来具备盈利性的项目或者提供政府补助;三是支持做好转型准备,如资源引导、战略投资者引导、技术和资金引导、非传统项目引导;四是政府进行产业升级的时候,要以我们为运作主体。如果有一些平台有资金实力,可以参与股权投资、特许经营权经营;五是任何企业要转型发展,主要还是靠人才,要有创新创业的胆量和触角以及响应的速度。


(七)华南某地市级城投公司

1、目前发展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什么?

我们现在最怕的是干得再好都比不上一篇自媒体小作文对我们的抹黑。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说不会违约、会兑付,谈好了投资者,这笔债正常应该就可以发出去了。但因为某些自媒体的抹黑,突然十几亿债就发不出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陷入很被动的局面,最后我们为了保证现金流不断裂不得不去借很多高成本的非标。总体来看,目前债务问题靠经营现金流本身短期难以解决,更多靠续贷,我们现在比较担心到期后贷款的接续问题。

2、如何看待城投转型?

城投转型不是伪命题,我觉得是可以转,就是怎么转的问题。在转型之前一定要先把历史的问题解决好,现在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债务交织在一块,导致转型难度大,应当要先把历史债务问题以及公益性业务剥离。


(八)西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

1、如何看待城投转型?是否是伪命题?

我觉得城投转型是个伪命题,市场化转型无非就是特许经营权的问题。如果脱离特许经营权,像我们这种县区级的公司,大的项目玩不动,小的项目不能玩。小的项目会与民争利,大的项目要举债发展,融资成本本身就已经很高了,融来的资金主要是为了借新还旧,剩余的用于发展的有效融资不多。同时想要做点有想法有收益的项目,还要报国资委批。虽然也有很多转型成功的平台,那些都是有很强的营商环境优势和先天的地理优势。我们这边的平台大多是在靠特许经营权和政府支持运作,比如划分优质景区资产、火山温泉、铁路运输专线等,所以小地方的平台公司,很难真正地实现转型。无论是从产业布局还是人才储备上来看,都很难走在创业的前列,自主权不够。

2、目前遇到的困难

现在是银行开始找我们办贷款,迫切地想贷款给平台,但是要求资料过关、卡得很严。


(九)西北某区县级城投公司

1、城投公司在化债背景下遇到哪些困难?

一是来自政府的压力,新增债务要追责,还有考核压力。总的来说,就是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导致利息规模也越来越大,但通过新增债务来偿还利息,又会被追责。

二是短期流动性风险,虽然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能够解决,但是短期流动性风险确实存在。

三是债务化解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城投公司修路产生的债务,不是城投公司经营性债务,也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治理。

2、如何看待城投公司转型?是否是伪命题?

城投公司的转型是个伪命题,难以转型成功。城投公司即使有十个亿去做经营性项目都有可能亏掉,更不用说现在负债几千亿。让它去转型把这几千亿的坑填平,是很难的。

3、对于城投转型,您有哪些看法?

在摸底的基础上,要剥离这个经营性的资产,而不是让城投平台转型去搞经营。剥离经营性的资产后,平台专门做回平台,政府就认可它就是个平台,而不是让它去搞市场化经营。现在由于城投公司既有政府性债务、又有经营性债务,最后城投公司说都是地方政府让我干的,即使是经营出现亏损,也是被地方政府拖垮的,地方政府最后还是要管。所以首先应该剥离经营性资产,平台回归平台、市场归市场。最后利用双指标管控,一个是债务总规模,一个是债务率,保证城投平台能够还得起利息,那么这个债务就是可持续的。

具体而言,确保地方债务可持续,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平台债务和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要一起管理。对平台债务摸底后纳入政府债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之后新增债务要有税收支持、要在债务限额内。

二是新增转移支付向市县倾斜。实际上这个很难,家长有家长的难处、儿子有儿子的难处,各有各的难,是否可以考虑在财税体制改革中新增地方政府的税源和税收,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能够承担部分半公益性项目建设,比如文化场馆、大剧院建设等。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这种带有半公益性质的项目后,是否可以给予部分税收优惠,以此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半公益项目。

四是避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抽贷问题。

五是金融机构内部要认可城投公司就是一个平台,在风险评估时融资平台贷款和地方政府债券一样。比如说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权重是20%,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风险权重是100%,能不能降到20%。这样可以将融资平台的举债成本降到和地方政府债一样,2%-3%的成本,雪球就不会越滚越大。


《财政的逻辑》系列研究报告:

49、《财政体制与高质量发展:当前制约因素与未来改革方向》,2023年4月12日

48、《分税制改革30年:评述、问题与未来改革方向》,2024年3月28日

47、《如何看待2024年财政政策积极程度?》,2024年3月6日

46、《1978-2023年中国各省份财政收入排名变迁》,2024年2月19日

45、《2023年城投债回顾与2024年展望》,2024年1月29日

44、《全球财税趋势与主要经济体财税形势(2023)》,2024年1月15日

43、《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四个总体特征、问题与建议》,2024年1月10日

42、《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2023年12月26日41、《负重前行:2023年财政债务形势总结与2024年展望》,2023年12月21日40、《中美财政政策比较:实施方式、效果与未来空间》,2023年11月23日
39、《打破3%赤字率的约束,财政从重投资转向投资消费并重》,2023年11月8日38、《我国历次调整预算和发行特别国债的背景、效果及启示》,2023年10月30日37、《如何看待增发1万亿国债?兼谈2024年财政政策的建议》,2023年10月24日36、《关于近年来减税降费的反思与展望》,2023年10月16日35、《城投转型的实质与隐性债务测算》,2023年9月25日34、《专项债全面回顾:结构特征、利弊分析与应对》,2023年9月22日33、《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当前形势与14条综合应对举措》,2023年8月7日32、《何为股权财政?能否接替土地财政?》,2023年6月26日31、《中国财政的未来:如何化解财政困难?》,2023年5月23日30、《中国财政的家底与余粮》,2023年5月22日29、《罗志恒:分税制不是土地财政的原因,政绩考核才是》,2023年4月24日28、《罗志恒丨如何看待地方债务:形势与应对》,2023年2月27日27、《31省份债务全景(2022):谁多谁少谁压力大》,2023年2月16日26、《谁在“养活”中国?“六省一市养全国”的表象与真相》,2022年10月11日25、《地方财政的困难与自救:力挽狂澜还是权宜之计?》,2022年09月20日24、《财政局长的烦恼与坚守:为国理财,负重前行》,2022年09月08日
23、《31省份财政收支差转负,大梁谁来挑?》,2022年08月10日22、《疫情下的北上广深财政:凉热不同》,2022年06月09日21、《广州、深圳财力差异大解密》,2022年05月26日
20、《冰封的土地市场和土地财政何时解冻?》,2022年05月06日
19、《从三轮积极财政政策看财政之变》,2022年04月20日
18、《城投之变——2022年城投债展望与投资策略》,2021年12月22日17、《专项债回顾、反思与展望:投向哪了?存在哪些问题?明年如何?》,2021年12月13日
16、《
财政发力,路在何方?—2022年财政政策和基建投资展望》,2021年11月29日
15、《土地市场降温,土地财政向何处去?》,2021年11月03日
14、《房地产税试点:为何要开征?能否降房价?》,2021年10月23日13、《中国城市财力大比拼:南强北弱下的紧平衡》,2021年10月08日12、《当前财政形势:好看的数字,难过的日子》,2021年08月23日11、《专项债投向哪了?能否托起基建?》,2021年07月06日10、澄清土地财政的五个认知,2021年06月06日9、《城投债的风险有多大?未来向何处去?》,2021年05月26日8、《中国财政形势:何去何从?》,2021年02月23日7、《政府债务风险有多大?怎么办?》,2021年02月09日6、《财政资金去哪了?——2020中国财政政策全面回顾与2021年展望》,2021年01月27日5、《财政局长的烦恼:紧平衡下的负重前行》,2021年01月05日4、《哪里还有羊毛可薅?消费税改革》,2020年05月26日3、《地方债务风险:宏观成因、现状及治理》,2019年09月17日2、《广视角看中国的个税:怎样影响你的钱袋子?》,2018年10月29日1、《个税简史、改革逻辑与存在问题》,2018年06月24日

分析师:罗志恒,执业编号:S0300520110001,邮箱:luozhiheng@ykzq.com

分析师:牛琴,执业编号:S0300523050001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不是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本公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公众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本公司https://www.ykzq.com/ 网站设定权限刊载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供参考之用,投资者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公众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投资者需自行承担依据本公众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本公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公众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部门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本公司并不承担提示本公众号投资者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本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并不对其他网站和各类媒体转载、摘编的本公司报告负责。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公众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投资者对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证券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因侵权行为给本公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本公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公众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本公司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本公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本公司客户,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本公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感谢各位朋友关注,由于不可抗力等各种原因,目前的公众号存在失联风险,敬请关注下面备用号。若本公众号失联,将及时启动“持志以恒2020”。

为防失联,敬请关注备用号:持志以恒202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粤开志恒宏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