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大赛精选 | 《毕业会考》:伤痕无数,却依旧针针见血
首届深焦DeepFocus影评人大赛于昨日公布最终获奖名单,在350余篇投稿中,总共有27篇稿件晋级复选,这27篇稿件又经由专业评委打分遴选,排名前8的进入终选,一、二、三等奖也在此8人中应运而生。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即日起,我们从27篇优秀稿件中精选若干篇,陆续在深焦DeepFocus平台上发表。今日发表的影评为此次大赛三等奖获得者金辞非的初选投稿。
伤痕无数,却依旧针针见血
文 | 伊拉栖木
编 | 有毒崽
近十年来,罗马尼亚新浪潮已成为世界影坛中一股重要力量,导演们主要把镜头对准了东欧剧变下的国内社会,给我们揭示了“专制后遗症”——齐奥赛斯库时代的残痕下,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其中的位置。小社会的现实批判(哪怕是《喝彩》这样的以古喻今)虽然在题材上有些单一,但电影中所展示的命题和症结,却总能辐射到小半个地球,特别是能够引起那些身处(过)“红色世界”的观众们的共鸣。
去年,蒙吉推出了《毕业会考》,在戛纳摘得最佳导演。“毕业会考”指的就是罗马尼亚高考,一位当医生的父亲动用一切关系,想帮女儿作弊取得高分出国。在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中,影片重新审视了这个“万事走关系”的社会,以及“走关系”的行为本身。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剧照
比起13年类似题材的《婴儿式》,蒙吉要少了几分对中产阶级的批判情绪。在这件事情上,电影并没有给出道德评价,仅仅是展示了如此的社会对立往返:
若单独来看待走关系的行为,或许只是人们的互相帮助,似乎并没有对任何人的利益产生直接伤害,甚至它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维护公正的非常手段(医生的女儿本就是学霸,若不是遭到莫名的袭击影响到考试,理应取得高分)。但到了公共社会中,不管有什么理由单方面违反游戏规则,必然引发民愤。民愤反馈于上层社会,加深阶级对立,使得上层社会进一步在公共生活中企图凌驾规则以避开与基层民众。
显然本片的这位父亲就“致力”于送女儿出国摆脱这样的困境,至于这到底是不是因为只是罗马尼亚社会特别糟,这位医生的老母轻描淡写的一句“哪里都一样”,也颇耐人寻味。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在戛纳电影节
影片中女儿问父亲,为什么在没人的时候也要鸣笛,仅仅是以防万一吗。一方面这个段落是为了表现父亲内心里是个守规矩的人,另方面也质问规则,规则究竟是在保障每个个体的利益,或只是一个意识形态,代表着“人(zheng)民(zhi)”的权威,迫使个体对其无时不刻的尊重。换而言之,电影还有这么层意思:违规固然可耻,可规则也不见得在创造一个公正的环境(规则无法阻止女儿受到无辜伤害,到了考试中,规则更是对受害者落井下石),而那些维护规则的卫道士,更不像什么正义使者,通过各种软磨硬逼手段,活脱两个逼债人。至于道义不道义的问题,借用那个腐败的副市长之语:“没什么好纠结的,问心无愧就好。”
当然,如果本片仅仅只有个出色的文本,是不够打动戛纳评委的。在影片看似不经意的自然流纪实中,处处玩弄着顾左右而言他的暗喻,从构图、调度,到人物的动作和拉家常。这也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重要的特色(特别是波兰波宇)。
比如在一些景深镜头中,后景坐在板凳上沉思的医生,前景孩子们则玩着跷跷板,显然后者就是前者内心冲突的图示。到了片末,这种图例被剧情冲突放大挑明,板凳上的医生看着孩子们玩着勇敢者道路的游戏,其实意图已经不言而喻,而他看管的孩子拿起石头扔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实际上是直白地诠释了医生何以家窗、车窗被砸。更为明显的象征还有医生拿胶带封起家中被砸的窗和女儿日后的启封,都完全对应了剧情发展。
而在几段夫妻戏中,两者关系的呈现同样体现了影片调度的细腻。夫妻两人数次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中,门出现在镜头中,象征着隔阂和分离。医生企图安慰妻子时,切水果的动作也区分出了真情与假意——前半段为女儿完整削下水果皮,给妻子,则是大切四半。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剧照
蒙吉拍摄对话向来不怎么用传统的正反打,一方面他的电影偏重客观记录,避免产生视点认同,其次,在双人镜头中,他总能用构图来展现出人物间的关系:《山之外》中是闺蜜俩精神上的若即若离,到了本片则是两人话语权的抗衡,例如父亲劝导女儿作弊时,两人的脸被后景的墙线分割,形成了对称构图,直到谈话结束,墙线微微侧移,父亲的脸强势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这个镜头也成为了影片的海报。
另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配乐,大多为画内播放的古典音乐。古典乐在罗马尼亚似乎就是中产阶级的标志(《婴儿式》中亦有巴赫一号大无的手机铃声),而本片中,这些亨德尔的清唱剧也和剧情的情绪色彩相得益彰。女教师到医生车内唠嗑几句时,播放的是亨德尔《薛西斯》中著名的“广板”旋律,该剧实际上就是一个4p故事,对应着医生的出轨行为。另外的配乐还有《弥赛亚》中著名唱段《谁能当得起》和其他巴洛克清唱剧。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剧照
影片唯独的败笔,要数结尾中女儿告诉父亲,自己通过哭泣让监考老师延长了考试时间。这是本片关于家庭教育中两代人观念分歧的话题。只不过,高考中,监考老师能自行为个体延长时间,无论如何都让我们观众无法信服。尽管导演只是想说:年轻一辈有自己的处世方式,为嘛非要按你们(我们)老家伙认定的那套框架中在社会上行走呢?一定要这般阴暗吗?
黑夜中,医生独自深入荒野之地追踪疑犯,镜头摇晃,令人不安。这段蒙吉个人标志性的手持近距离跟拍段落,让人想起《四月三周两天》中,女生在黑夜中丢弃闺密堕下的胚胎的那一路夜行。这都是人心的黑暗和恐惧。我们在空念假想敌的同时也暴露在无处不在的愤怒暴力的可能之中,这层困境属于社会,更属于人心。我们根本无法平息愤怒,也无法准确判断罪恶,妄图摆脱,却往往只是徒劳。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