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库塔尔,戈达尔的摄影师

吴泽源 深焦DeepFocus 2019-04-18

拉乌·库塔尔让·吕克·戈达尔的六个工作日
文 | 吴泽源 (北京)编 | 谢喆



作者按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大师,在近几年里纷纷离我们而去。侯麦、夏布洛尔、克里斯·马克、里维特,一个个名字被死神的墨迹描黑,一个个辉煌的生涯被命运画上了休止符。然而拉乌·库塔尔的死讯带给我的冲击,甚至要超过上述几位大师,因为如果非要举出一位定义了新浪潮电影视觉风格的人,那么这个人只能是库塔尔。



与新浪潮的革命小将一样,库塔尔在与他们合作时,也几乎是毫无经验的电影新人。他在《筋疲力尽》里创立的全新美学:手持摄影,街头实拍,对人工布光的洁癖式拒斥,激励了一整代想要用最低成本拍出剧情长片的影人,也让老派摄影师对他侧目而视。他随心所欲的画面风格,塑造了新浪潮导演一系列早期杰作的外观与内在气质,从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祖与占》,到雅克·德米的《萝拉》,概莫能外。

然而,就像让-皮埃尔·雷欧虽与戈达尔合作甚多,却依然是特吕弗的安托万一样,库塔尔的名字,也永远跟与他合作过十五部长片的戈达尔挂着钩。但他们究竟是谁成就了谁?我们根本无法说清。如果没碰到戈达尔,库塔尔或许不会在电影史上留下如此耀眼的印记。但如果没有善于随机应变的库塔尔的娇惯与纵容,我们可能也不会看到一个靠处女作就横空出世,并且在之后五十多年里,一直拿自由任性当做自己招牌的戈达尔。 

该如何还原这段传奇的合作关系?第一人称的叙述,大概是最显而易见的选择。但作者也不想过度拘泥于史实、档案与学术性评估。


下面这几篇库塔尔的伪日记里,夹杂着真相、野史和蹩脚的胡编乱造。如若为读者带来误导,作者概不负责。

 

Day 11959年8月26日巴黎 《筋疲力尽》拍摄日志

我第一次见到让-吕克是在1959年。当时,和我相熟的制片人乔治·德·博赫加(Georges de Beauregard)正在为一个新人导演制作处女长片,他想让我为这个新人当摄影师。但这个小我六岁的家伙,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他不想跟我合作,因为他想要那个之前和他一起拍过几部短片的摄影师。他这人很傲慢,说话急促,喜欢打断别人,还在大晚上的室内戴着茶色墨镜,他以为自己是谁!而且他没到三十就开始秃了。



不管怎样,我还是给这家伙拍了几个试片片段。看完这些片段后,他对我的态度明显改观了。当他听说我跟着法国军队上过印度支那战场时,我甚至感觉自己看到了一束射线从他的墨镜里闪出。他讨厌当下法国电影假模假式的精致外观;他想让自己的电影有着新闻短片一般的真实质感。我对他说,这不刚好是我擅长的事嘛。

 

我们的电影就这样开拍了。让-吕克说,他要让这部电影的三分之一发生在旅馆房间里。没有奇观,没有激烈的动作场面,只有一个男孩和女孩,瞎聊天,做鬼脸,调情。


这个房间小得很,除了床和洗手间之外,就剩一条狭窄的过道,只容得下我、让-吕克和跟焦员三个人。我们自己的腿都没法在房间里挪地方,更别说在房间里架灯、竖三脚架了。站在房间门口的那位略有拍摄经验的场记被吓呆了:电影可不该这么拍!


但让-吕克和我却没这么觉得。让-吕克,他只拍过几部零成本的业余短片,我呢,之前拍的也大多是纪录片和战地纪实片段。我们对电影的那些条条框框并不了解;再说了,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正在拍的东西,又何必去在意它们呢? 让-吕克这人,做事毫无规划。演员们在每天早上才能拿到他们当天要说的台词,它们是让-吕克熬了一晚上写出来的。有时候他会心血来潮地给片子加上一大段新戏,其他时候,他却会把我们原本定好的场景全部扔进垃圾桶,这让他显得有点像个白痴。奇怪的是,我总觉得在私下里,他对自己在做什么很有数。他总是匆匆忙忙,却从来没惊慌失措过。所以我也从不慌乱。 不过,让-吕克还真是爱捉弄人。我一直搞不懂他不在商场里铺轨道,而是让我在轮椅上跟着演员晃来晃去,究竟是为节约时间和成本,还是为了让我看着像个残废。好了不说了,我看到珍·茜宝拿着一摞《纽约先驱论坛报》,和让-保罗·贝尔蒙多一起走过来了,让-吕克这个混蛋也要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把我塞进那个该死的购物推车了。


Day 21965年7月2日巴黎 《狂人皮埃罗》拍摄日志
我和让-吕克已经合作六年了,但我们在工作之外毫无联系。所以,每当让-吕克叫我出来吃饭时,我就知道他有新片子要找我拍了,因为他这人对吃饭毫无兴趣;要不是为了活着,他可以不吃饭。 这次他在餐馆对我说:“我想出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孩私奔到了法国南边的蔚蓝海岸;我们会跟着他们,从巴黎拍到尼斯。”我对他说:“让-吕克,你知道我会为你腾出时间的。”然后我们就一言不发,直到我们的盘子里面什么都不剩。 但等我来到《狂人皮埃罗》片场,我才发现我是彻底的上了条贼船。让-吕克这次要用新的彩色宽银幕格式拍摄全片,这相当于为我和他自己主动加了难度。宽银幕摄影器材庞大笨重,彩色胶片感光度低,这些因素都让我们没法像拍《筋疲力尽》和《阿尔法城》时那样就地取材,拿轮椅和小推车糊弄事,而是要在场景里打很多光,老老实实地铺轨道。于是剧组就要养一大批灯光师、器材师和场工,而剧组规模越大,让-吕克就越受束缚,他可不能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地改剧本,即兴发挥了。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让-吕克和女主角安娜·卡丽娜正在闹分手。他们已经离婚了,或许没离,我也不是很清楚。安娜出了轨,让-吕克对此很生气,这我很理解。但我不理解的是,让-吕克为什么还要拉上安娜拍这部戏,安娜又为何会答应。大概因为现在的他们,依旧谁都离不开谁吧。
然而,他们之间的相处是场灾难。让-吕克想惩罚安娜,所以他把安娜的角色写成了口是心非的薄情女,还借男主角贝尔蒙多之口对她百般贬损。而安娜也不甘示弱,她向片场里的异性送去暧昧眼波,刺激着让-吕克还在灼烧的嫉妒心。我、贝尔蒙多和其他工作人员,都被夹在了他俩中间,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终于,让-吕克崩溃了。今天白天在夏布洛尔还没装修的新家里,他想拍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把贝尔蒙多和安娜发现公寓内尸体、击晕安娜的另一位情人、拿着机枪跑路的一系列动作,一镜直落地表现出来。但这个两分多钟的镜头花了我们四五个小时都没拍好:要顾及的动作细节太多,摄影机太大只,而夏布洛尔家的走廊又太狭小。让-吕克沮丧地哭了起来,他夺门而出,去了电梯,留下一屋子的演员和剧组人员面面相觑。
我、贝尔蒙多和安娜目瞪口呆地愣了几秒,立刻下楼追赶让-吕克。让-吕克停住了脚步,楼道里一片寂静。最后,还是我先开了口:“我们回去吧,把那个操蛋的镜头拍完!”于是我们回到屋子里,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个镜头。希望这对让-吕克来说是个好兆头。



Day 31967年9月11日巴黎出城高速公路 《周末》拍摄日志
让-吕克最近脾气很差,这都得怪中国人。新发现了毛主席的他,在几个月前拍了部《中国姑娘》,然而中国人却不喜欢《中国姑娘》,这让他脾气很差。 他和我正在拍的这部《周末》,同样让他不太顺心。让-吕克跟这部片的制片人,关系处得很差,他经常把制片人称作“那个混账资本家”。他也看不惯这部片的女主演米蕾叶·达尔克,因为她是由制片人指派给他的,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 于是,对于让-吕克来说,拍这部片的乐趣之一,就在于狠狠地捉弄制片人和女演员。让-吕克和整个剧组领着制片人发的薪水,却在开机后的第一周里什么都没干。制片人气得暴跳如雷,想要撤资而去,让-吕克却耍赖地说:“我拍片很快的,把拍摄计划压缩一周,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事儿。而且你如果现在撤资的话,你之前投的钱一分都收不回!” 对于米蕾叶,让-吕克则更加刻薄。《一夜风流》里的克劳黛·考尔白靠秀大腿在公路上拦车,而在《周末》里,让-吕克让米蕾叶靠撅屁股露底裤来拦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喜欢上了用恶作剧羞辱剧组人员,有时候连我都会中招。但起码他总会道歉,他会在事后给女孩送束鲜花,而对我们男人,他则会当面道歉,或者给我们写一封道歉便签。
不过在《周末》里让-吕克最想捉弄的,是整个媚俗的法国中产阶级。在他开车带我看景的时候,他经常会嘲笑那些他在公路上遇到的“蠢货”:“这些被旅游广告牵着鼻子走的家伙,拼死拼活地为老板卖命一周,只为了在周末开着车去海边游泳,玩沙子,晒日光浴。他们没想到的是,去往海滩的高速公路上早就挤满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蠢货,所以他们只好在路上堵个半天后掉头回去,为了不在周一早上迟到挨骂。” 又一次的,让-吕克想用一个长镜头,来表现高速公路上长达三百米的拥堵情况。三百米,这家伙倒算得清楚,这刚好是我能从法国找到的同等款式摄影机轨道的总长。但找到轨道后,新的困难又来了:这场堵车戏发生在一个小斜坡上,所以我们必须在轨道下面建支架,让镜头显得平稳。我半开玩笑地嘲弄让-吕克:“你不是从不在意镜头晃不晃吗?”让-吕克像突然犯了面瘫一样,给了我回答:“这个镜头不能晃。这个镜头必须无情。”
在《周末》的结尾,让-吕克打出了这么一个字幕卡:“Fin de cinema”,电影已终结。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因为他最爱语出惊人,玩文字游戏了。几天后,我才知道让-吕克是动了真格,因为我和他的场记希夫曼(Suzanne Schiffman)、剪辑师吉勒莫(Agnès Guillemot)一样,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对我说,你该去找点别的工作了,因为我短期之内不会再拍商业片了。他对我说,资本主义是世界的毒瘤,他没法继续拿资本家的钱拍电影。 

但我觉得让-吕克错了,剥削他的是那些左翼分子。当我们给高蒙这样的“资本主义”大公司打工时,薪水总是很丰厚;相反,当我们给那些左翼朋友“帮忙”时,基本上一个子都拿不着。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我和特吕弗与科斯塔-加夫拉斯合作了几部片子,还自己导了部越战电影(《和平》),拿了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让-吕克则与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意大利共产党员和英国工人混在一起,拍了些谁都看不懂的电影。我们在这十来年里基本没联系。


Day 4

1981年10月16日

瑞士罗尔 《激情》(即《受难记》)拍摄日志



两个月前在巴黎的一个电影公司里,我和让-吕克见了面。我们再上次见面还要追溯到1969年,我在给科斯塔-加夫拉斯拍《大冤狱》,他在片中需要一段关于五十年代东欧大清洗运动的资料影片。让-吕克刚好拥有这么一段资料片的版权,当时他穷困潦倒,想托我联系加夫拉斯,把片子卖个好价钱。不过不久后,加夫拉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他想要的资料。我和让-吕克之后再没联系。

 

十多年后看到让-吕克的第一眼,就让我有了不祥预感,他戴着深色墨镜,这从来都不是好兆头。他懒洋洋地跟我握了手,没向我问好。他对着我说了一大堆话,大意就是:我们找遍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摄影师,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亨利·笛卡(Henri Decaë),亨利·阿勒康(Henri Alekan),可他们都没空。哎,没办法,我们只好拿你来将就啦。

 

我心想,让-吕克,你说什么都好。他这人从来都不是以情商高著称,所以他的话我从来不往心里去。不过,十多年的自我放逐,确实让他的性情更加无常了。聊完片子之后,我们也没道别。没什么道别的必要。




两个月之后,我、让-吕克、米歇尔·皮蔻利、汉娜·许古拉和伊莎贝尔·于佩尔,一同陷进了罗尔的寂寥秋景。我们在拍的这部电影叫《激情》,然而它让我们充满挫败感。和十多年之前相比,让-吕克不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前花六星期就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他要花上四个月。被孤独和自闭折磨的他,总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参与到创作中,给他启发。可他向伙伴们提的问题,却都是“你怎么看艺术的本质啊”,“你对德拉克罗瓦、伦勃朗和莫扎特有什么理解啊”,答不上来的人,就要被他骂智障。

 

渐渐地,没人敢向他提任何建议了,而这让他更加恼火。他在剧组中制造着一场场风波,似乎他相信,只有演员和剧组人员的恐慌,才能刺激出他的灵感。今天,受到他折磨的人是伊莎贝尔·于佩尔。让-吕克要求她每晚都向他交一段每日感想,当他发现她昨天晚上随便抄了贝克特书里的一段话时,他勃然大怒。但我今天偷瞄了一眼伊莎贝尔的笔记本,上面写着这么两行字:“要么像工作一样去爱,要么像恋爱一样去工作。”

 

这两句话很美,让-吕克肯定喜欢。说不定他明天就会把它放进电影里。





Day 5

1983年2月

巴黎 《芳名卡门》拍摄日志


《卡门》的故事又火了起来,光是今年就有三部“卡门”电影要上映,原因很简单,比才的同名歌剧刚过版权保护期。不过让-吕克要拍《芳名卡门》,可不是因为比才或者梅里美,而是因为奥托·普雷明格。让-吕克一直是普雷明格的影迷,后者的《卡门·琼斯》也是他的最爱之一,其中一句台词至今让他难以忘怀:“如果我爱上你,那你就完了。”(If I love you, that’s the end of you.)

 

让-吕克一开始选取的主角是伊莎贝尔·阿佳妮,但这姑娘真是个货真价实的公主。人人都知道让-吕克不喜欢人工光源,不喜欢演员化妆,不喜欢演员提太多要求,可阿佳妮要求我们给她打光,往剧组自带了化妆师,还要对我们给她拍的镜头进行审核。在开机第一天,当阿佳妮发现我们不打算在场景里架灯时,她居然气哭了,说我是厌女者,还说我不会拍女人。我的公主啊,你认识让娜·莫罗、阿努克·艾梅和碧姬·芭铎吗?问问她们我会不会拍女人吧。过了几天,她退出了剧组,我对此倒不难过。



然而当让-吕克重新掌握了剧组的大权,他的演员也就重新变得悲惨了起来。顶替阿佳妮的是缺乏经验的二十岁女演员玛鲁施卡·迪特马斯,因为让-吕克从不给她心理动机,所以在大部分时候,她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让-吕克给她的唯一指导,就是让她听贝多芬的四重奏,看罗丹的雕塑,他说在音乐和姿态中,她能明白关于卡门的一切。迪特马斯什么都没明白。她唯一明白的,是自己需要履行完合同。

 

让-吕克也没给我什么好果子吃。他也让我去看罗丹的雕塑,我没去。于是他对媒体抱怨道:“我觉得当一个人拿着每周九千法郎的薪水时,他就该多少敬业一点……可拉乌不这么认为。”而我觉得让-吕克给我的指示越来越模糊不清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整部片子都是用自然光拍摄的,但这并不是让-吕克一开始定下的原则,是我们渐渐摸索出来的,而这个摸索过程对我来说很痛苦。

 

不过,我感觉到让-吕克已经渐渐在创作中找回了平衡。之前他喜怒无常,是因为他对创作过程缺乏控制;现在他喜怒无常,是因为他需要用这种方式控制他的创作。他需要抓马,他需要冲突,他需要对着其他人大吼大叫,这些都是他灵感的燃料。而他的电影也在变得越来越忧郁,就像他本人一样。





Day6 

1985年6月20日

巴黎


我和让-吕克的合作关系结束了。这源自一件扯淡的小事。让-吕克的女友安娜-玛丽·米耶维尔开除了她新片的摄影师,她想让我来顶上。我当然愿意,但首先我要问一下那位摄影师他为什么被解雇,这是同行之间起码的操守。米耶维尔听完没说话。她后来也没再找我谈这事。



几个月之后,让-吕克和我见了面,跟我聊了聊他的下一部电影《侦探》,问我要不要给他掌镜。我还是那句话:让-吕克,只要你找我,我永远有空。然而,几星期过去,他没了音信。我给他新片的制片公司打电话,对方说不知道让-吕克和我之间有约定。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片的联合编剧是米耶维尔。于是《芳名卡门》成了我们的最后一次合作。

 

没什么好遗憾的。我和让-吕克合作了十四部长片,是时候让我们换换胃口了。再说了,我已是六十岁的老头,再让我跟让-吕克天天怒目相视,磨嘴皮子,我已经吃不消啦。

 

不过,如果你今天告诉我我还能再活个三十年,或者告诉我三十年之后的让-吕克依然在拍着电影,我可是一个字都不会信的。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杜琪峰 | 杨德昌 | 王小帅

爱乐之城 | 星际迷航 | 夜行动物 | 降临

春梦 | 大洋之间的灯光 | 弗兰兹 | 清水中的刀子

屏住呼吸 | 杀戮演绎 | 七月与安生 |  

战场来信 | 釜山行 | 踏雪寻梅 | 追凶者也 | 塔洛

 | 日月无光 | 瑞士军刀男 | 八月 | 地球四季



欢迎大家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