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8分《芳华》8.1分《奇门遁甲》6.6分|“电影眼”新片评分榜第46期
点击“上海影评学会画外音”关注我们
《妖猫传》
评分
8.0
程波:9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
评语:猫是一种有意思的动物,不论你贫穷还是富贵,它都看不起你。陈凯歌的这只“猫”之所以“妖”,是因为它在复仇的外壳下显露的是少年的温暖和挚爱,爱极至之美会让爱者也变得美好起来,这是人身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是通了人性的猫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妖猫传》通过多个叙述层次的相互勾连,把大唐气象的极乐之宴,用一种充满悬念和视觉奇观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以一种恢宏自信包容的姿态展现出来,不仅是唐诗、青绿山水画、建筑壁画、园林曲舞这些外在的元素,还有民族文化思想积淀和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原型,可谓奇幻类型电影中的一次中华文化的“原力觉醒”。人心或有黑暗,但对心中挚爱的忘我守护是通向光明的通途,即便白鹤少年也终有驾鹤西去的那一天。幻术是假的,电影也是光影的虚构,但是幻中又有真的东西,迷影里有的是迷影者的快乐。这只猫因为妖而迷人。
岳冰:9分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评语:在如此缺乏诗意的时代,久违了的诗人们终于成为了主角。意气风发的白居易,顺着其作品的创作之路,大唐奇案与旧伤浮出水面。李白出场短短一段,莫名的感人(辛柏青好演员)。导演借贵妃娘娘之口致敬伟大诗人。
整个影片故事中有故事,上下两段风格审美差异颇大。前半段既有唐的风韵又有其古朴,后半段“极乐之宴”百戏杂技幻术一应俱全、极尽华美也顶不上贵妃娘娘的惊鸿一瞥。
中间突然出现掉下来的五弦琵琶像极了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琵琶,窃喜陈导不愧是大唐粉,不仅盖了房子种了树,连我唐琵琶这种道具也考究,开始期待我盛唐乐舞。然贵妃娘娘身着霓裳羽衣荡着秋千滑了两下就没了,我们千古传颂的霓裳羽衣舞呢,难不成导演真的变奏成那诡异的一段杀人舞曲和舞蹈?玄宗对付安禄山怎么也得《秦王破阵乐》吧,怎么也变奏成披发徒手原始部落式的手鼓舞?好在《胡旋舞》一段空海与玉莲比划了两下很有我大唐《白纻》的风韵。哈利波特加日本动漫味道的音乐铺的太满,国际范儿过了。
本来老六:8分
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首席版主
评语:电影重要的不仅仅是拍出了什么,而是能让我想到什么。当近乎媚俗的伴奏响起,我以为我看到了长安。这个以为足以。我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长安,看到了盛唐。那种满不在乎却又怒放的灼灼之华。
齐青:8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淡得不能再淡,浓到无法再浓。
刘海波:8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九命妖猫传】
一命推荐看此片,看完才有发言权。
二命少儿不宜看,情色暴力猫声惨。
三命妖气满屏闪,幻术直追狄探案。
四命美术耗巨资,陈导善用大场面。
五命福摩中国版,白空只顾听猫言。
六命人物好激动,一惊一乍赛诗仙。
七命大唐好气象,男皆好色女皆浪。
八命贵妃不媚和尚媚,李白太面乐天狂。
九命一把辛酸泪,谁解陈导荒唐言!
为爱痴狂本可贵,何必阴戾怨恨长!
许多人看过《妖猫传》,会被Shock住,会被陈导新创的类型给超越了,会不知所措,无话可说。一方面影片场面宏大,惊悚不断,气氛也刻意营造的热闹亢奋,另一方面又没有一个代入感的人物,情感进不去,只有人在戏外跟着中国版的福摩华生四处游走,看戏内谈玄说狐,唏嘘感慨之惑。想了一夜,终于想起了类似的感觉,是看王潮歌张艺谋大型实景演出如《又见平遥》的感觉,故曰该片可名《又见大唐》《又见贵妃》《又见襄阳》!听说外景地在襄阳,花了190亿建了大唐城,不由得佩服陈导的前瞻,襄阳大唐城的实景演出都设计好了,而且拍电影的过程就是彩排的过程!抽空一定去看看,感受一下震撼,那是直接梦回唐朝啊![强]
李亦中:8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评语:建国以来,电影创作曾推崇“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事实上浪漫主义影片银幕上鲜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视本片为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诗情大片,每一格画面渗透了浪漫主义情怀,营造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氛围。将《妖猫传》归为奇幻/魔幻类型片,难免削足适履。编导在野史基础上展开叙事,自由发挥空间很大。在凯歌调度下,几乎不表现主角白乐天和空海的日常起居,两人始终奔波在唐城宮闾市井山野,前者沉浸于《长恨歌》境界,后者时时参悟禅机破释迷案。又如“李白赋诗高力士脱靴”极具戏剧性,导演却用几个镜头一笔带过,这种写意手法是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使全片架构不受常规束缚,时空转换似幻术说变就变,给观众提供新奇的审美感受。本片演员阵容强大,最引人瞩目的或许是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和诗仙李太白,其容颜神韵能否获得观众认同呢?但“盛唐气象”、马嵬驿兵变毕竟谁也没见过,且看凯歌六年磨一剑率先演绎吧。
李建强:8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大场面,大制作,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应该承认,这是陈大导演近年来拍得最为认真的一部影片。故事层层推进,节奏波澜有致;虚幻中大都有历史影子作为支撑,叙实中不乏有偌许创意隐匿,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极乐之宴的盛唐气象,还力图向我们展示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值得一看。问题是,这种执意混搭的所谓大片,前有阻截,后有来者;金樽斗酒,千金散尽,观众买账否?还要市场来作回答!
汤惟杰:8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玄幻规避了诸多对历史维度的深究,而结构上缺乏与之相应的惊喜度,“都被我猜到了”——我背后的小姑娘说。视觉部分可以有八分,片尾音乐却用得极其草率,白居易基本成了倭国和尚空海的书童。
杨晓林:8分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
评语:叙事视觉别具一格,致敬现代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典作《公民凯恩》,把一个美术史的疑案讲述的波澜横生,充满迷魅;把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悲剧人生讲述的令人唏嘘叹惋。人物性格饱满,以众多传主作品高仿入画,画风和叙事节奏充满梵高式的热情和狂放,作为影史首部油画动画长片,与曾获奥斯卡最佳油画动画短片的《老人与海》可并称双璧。祝福创作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的创作者与本片导演的天作之合,愿两个动画天才的爱情受到主的恩宠,爱到地老天荒。
张斌:8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
评语:《妖猫传》在叙事和置景上确实下了功夫,营造了一个华丽奇幻的世界,饱满紧张的情绪和不断强化的悬疑氛围,能抓住观众往下看。片子有明显类型定位和追求,影像呈现和镜头运动,场面调度,以及故事类型和元素混搭编织上都完成的不错。在华丽的大唐和奇幻的传说之下,通过极乐之宴与马嵬之悲,妖猫与情痴,幻术与真相等,导演还在试图努力传达自己对于真假,爱恋,权力人性乃至生死的思考。感觉导演在追求好看上有点用力过猛,反而有些影响观众对于人物和故事的充分共情。
赵建中:8分
中国太平洋保险品牌建设部资深经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语:2017年的12月属于两位第五代导演。当许多电影观众还沉浸在冯小刚新近拍摄的《芳华》这部哀婉、怀旧、带有唯美风格的电影的人物命运之中,并热议不断的时候,陈凯歌的奇幻巨制《妖猫传》又如异军突起,形成了临近岁末的电影市场的新一轮冲击波。
奇幻电影是类型片中的重要种类。近年来,奇幻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日渐增加。2015年,《捉妖记》《九层妖塔》和《寻龙诀》的上映,掀起了一股“奇幻电影热”。据悉,截至目前,国内电影票房总排行前10名中有4部为奇幻类影片。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看到充满幻想、人物故事带有虚拟风格的电影,因此可以预测,今后奇幻电影将越来越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但尽管目前奇幻题材已成为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关注的热点,但成功案例却很少,大多数影片仍然是或底蕴肤浅,故事乏味,形式大于内容;或银幕素质低下,有奇幻而无奇观,画面缺少美感与张力。《妖猫传》是陈凯歌继2005年《无极》后再次尝试奇幻题材。相对于被观众群嘲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影片《无极》,这次《妖猫传》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该片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悬疑迭起的奇幻故事、中外老少演员集结飙戏的强大的阵容、令人目眩神迷的华美画面,成为了中国奇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
徐巍:8分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评语:一部合格的商业类型大片。情节扣人心弦,但也在预料之中。叙事流畅,脉络清晰,节奏松弛有度。影像精美,魔幻气息浓郁,应该比较吸引年轻的观众。
只是天宝年间的杨贵妃不是西方神话里的海伦,也不是今天的选美冠军。且人物塑造过于扁平化,仅凭极乐之宴和妓院也不足以表现大唐气象。一些历史定论也不由自主地闪烁其中,有时会让人出戏。
崔轶:8分
SMG尚世影业独立制片人导演
评语:凯歌回归寓言式电影的探索,借白居易写巜长恨歌》之典故,求哲学影像之思辨,呈现东方魔幻影像之风格,此片可为陈院长为教学之作!值得观赏。
藤井树:8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恭喜凯歌导演,时隔12年再拍魔幻巨制,美仑美奂,突破想像。在看#妖猫传# 的过程,脑袋一度停滞,只剩下眼花撩乱的极致美感。那些写在书上的文字都被具化成了银幕上的盛世繁华。大唐气象,世界中心。亦真亦幻,无与伦比。不过到头来却是一首令人绝望的爱情悲歌,不甚唏嘘。披着玄幻外衣,探索历史之谜。奇情探案,令观影充满乐趣。所有演员都好看,每个画面都美极了。光冲这份美,就值回票价!最后,请好好回味一下白居易《长恨歌》的压轴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孙祺顺:7分
制片人、导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大唐盛世,气象万千。本片对于大唐的盛世气象有了一次准影史级的呈现。但是大唐盛世不仅只有表面的浮华,更有一种包容世界,包容异见,包容对手的气度与胸襟。本片我本给6文,加一分给那个有胸襟 有气度,有格局的大唐。
龚金平:7分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影片的美术和道具极具历史质感,将大唐盛世的富丽华贵铺陈到极致,同时又通过服装和化妆将大唐女性的丰腴端庄尽力凸显,并在细节处的音响、色彩和光线等方面营造出极为震撼的视听冲击和情绪感染力。
但是,影片在故事层面的单薄与牵强是不言而喻的。影片以玄幻和悬疑开局,建构了一个极为神秘和惊险的故事悬念,并通过类似于“狄仁杰探案”的方式将观众层层深入于历史的尘埃和人心的深处,似乎要揭示出一个惊人的秘密和令人震惊的真相。但是,空海与白居易的揭秘过程乏善可陈,部分情节的交代简单粗暴(晃衡侍妾的下落,马嵬驿目击证人的寻找等等,都过于容易)。要回到三十年前去寻找真相时,影片几乎全程借助于晁衡日记的记述,这不仅影响了对空海与白居易智慧与勇气的展现,更削弱了影片开局布置的悬疑氛围。而晁衡的日记未及处,又有化身黑猫的白龙加以补充,将空海和白居易的叙述者、探究者角色完全悬空,导致影片的情绪力量和情节线索的集中性都受到影响。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影片通过繁复的美术和云里雾里的叙述所包裹的不过是一个极为单薄而空洞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大部分男人,包括李隆基、白龙、丹龙、李白、白居易、安禄山、晁衡等,都对杨玉环神魂颠倒。而杨玉环在影片中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躯壳符号,并未体现出什么过人的人格魅力或者胸怀境界。将全部情节核心都维系于杨玉环艳光四射的女性魅力,不仅体现了影片对男人肤浅而庸俗的刻画,对女人也只满足于毫无深度和层次的刻板印象。
贰
芳华
评分
8.1
吕晓明:9分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评语:一部从私人记忆出发的电影引发了如此大的反响(不管赞赏还是咒骂)这在近年的国产片中罕见,其奥秘何在?是打开了一代人记忆和情感的锁钥,或是触发了当代社会的敏感和痛点?我赞成编导的创作态度,从内心深处的感受出发,从个人的记忆中寻找与历史的相连。这样,不管影片还有多少遗憾,都不能不给予点赞。
李建强:9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说实在的,看“芳华”,我是被感动了。尽管之前有一些预设的心理准备;尽管也听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差评,我还是被感动到了。不仅是为我们已经逝去的“芳华”,为那个荒唐年代人心底色中残留的那些良知;而且是为人性的挣扎与坚守,为义无反顾的善良与忠贞。刘峰和何小萍们的悲喜剧汇聚了那个时代的波诡云谲,浸透了特定年月的百变世态,非实际经历者,很难想象和体察。在如今这个已经发生了巨变的多元时代,一部回溯那段历史的作品不可能讨所有人的喜欢,只要它真正打动了一些人,让一些人情有所归、意有所托,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安顿,心灵得以滋润,这就够了。从艺术表达说,虽有遗落牵强之处,总体上是达意的。
黄望莉:9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制作部主任
评语:首先,《芳华》不仅是老百姓看的过瘾,更是受到官方关注的影片。当前来自民间/学者的评论,且看看他个人身后的各种背景就知道了。
其次,冯小刚是一位勇者,不管影片中是否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他最起码能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那场战争,这一点,就能让他超越同辈的一些导演。艺术创作始终是在打破禁忌与无法打破禁忌之间摇摆,他最起码打破了这个时代的禁忌。因此,对他真正的评价要在10-20年后,中国电影史上,他是会给予充分的评价的。
其三,这是一种典型的透明叙事的“通俗剧”样式的电影创作方法。不炫技(但是技巧全被隐蔽在电影全知的视角中),个体人物的欲望与悲欢完全是被时代所掌控的,主题曲《绒花》和其他歌曲恰当的表现,让这些时代之歌不仅仅是唤起几代人的记忆,更加强调的是那些“芳华已逝”无尽的怆然。这种通俗剧样式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影戏”传统,既有与好莱坞经典叙事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一直是中国电影中最能够纪录时代悲歌的一种电影样式,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谢晋电影。在我们当下电影创作无不强调技巧和技术的思维上,如何好好地讲一个故事,在理解传统中获得优秀品质的能力是当下中国电影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四,影片很多地方都被剪辑得叙事断裂,但是能播放出来已经是前进得一大步了。回想当年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都曾经冒着政治风险,不吐不快。但是最终换来的是政治更加昌明,文化更加开放的新时期的新景象,而冯小刚的这部《芳华》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电影人的勇气。
藤井树:9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尽管已经大致知晓基本剧情,却依然哭到眼肿,唏嘘不已。敬佩冯小刚,勇气不减,情怀满心。70年代部队文工团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未免遥远。可是电影并非只停留于回忆,而恰以最隐秘深沉的方式紧密的关照着现实。忆青春的表壳下,装着对时代和个体命运的最大慈悲。摄影美术服装置景全是一流,审美太高级了!演员更是华彩,每一个都贴合角色,让人相信他们就是从一个集体中走出来的,这份群体性的妥贴感非常难得。最后想谢谢导演,无论《一九四二》还是《我不是潘金莲》,还有之前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始终保有一份创作的初心,秉持着对现实与历史的审慎姿态。这在当下的中国影坛,弥足珍贵!
万传法:8分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电影研究》主编
评语:冯小刚和严歌苓的这次合作,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带着我们重温了那段岁月,还让我们看到了“好人”和“弱者”,是如何在一个既定体制下,被污名化和被伤害的。人物命运由此获得了述说的情感基础和反抗意识,引发了观影者的共鸣。而失败的地方在于,残酷的现实被温情化了,个人情感的泛滥导致了叙事的单一化和叙述的游离化。情感在历史的两翼上而不是历史的深处落地生花,使得观影者有触动而无太多感动。可以说,《芳华》只有“芳”而无“华”。
何晴:8分
上影集团编剧
评语:《芳华》不算完美,但创作者真诚地描述了大历史洪流下的个人命运,无奈和抗争。红颜易逝,刹那芳华。历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应该被有温度有尊严地记载。
齐青:8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芳华》是一部裹在青春热血下的残酷影片,是对一个近在咫尺却已然逝去的时代的缅怀与反思。影片情节细腻,情绪克制,叙事节奏控制得当。可能因为叙述点比较多,还有时间的限制,一些场景的过渡略显突兀,比如战地医院爆炸后,直接转场到受伤后的刘峰去见何小萍一场。有些形式化的东西,比如可乐广告转领袖的画像,这些方式见得多了就会缺乏新意。文工团解散一场,可能拍得太过现实,就缺乏了时代情怀和一些本该有的苍凉。
刘海波:8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这是比较而言不错的,有可看性的,能兜住情感的一部电影。具体来说,四点理由让我推荐它:一是这部影片拍出了青春的美,即便在政治挂帅、禁欲主义的年代,在严格纪律的部队,青春的美也压不下、藏不住、抹不去。二是这部电影拍出了人性的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刘峰,他就是一个好人。有人感慨他好人却没好报。但没好报他也是一个好人,他感动人,他再倒霉,你作为观众还是被他感动了。三是这部电影拍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文工团里平时嘻嘻哈哈,但也会有不和谐音,有争风吃醋、歧视排挤、有政治斗争。四是这部电影碰触了敏感题材。越战、文革,本来都是文艺作品的源泉,到今天了都敏感,冯小刚克制住了伤痕文学的怨妇冲动,处理的比较含蓄,也不那么恶心,所以才有今天观众或去怀旧、或去了解历史,才有未来更多艺术作品表现这一题材的可能。
影片当然也非十全十美,有不足,首先是人物散,不集中,做了群像,主要人物的戏就不足,有流水账之感。其次是音乐太满、煽情过了。但是群像的好处是推出了一批新演员,而且比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好,首当其冲萧穗子会红,非常有辨识度,林丁丁、郝淑雯都会,演何小萍的苗苗鼻子有点大。当然黄轩最出彩,演一个好人,给观众带来的好感要用上好几年。
汤惟杰:8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四十年后搭建“文工团”这一集体主义年代的群落,摹画其步幅、身姿和肌体,曲目与声息,冯小刚这一代人与孕育他/她们的文化母腹之间的依恋与挣脱,成为深具可阐释性的症候文本。在我看来,《芳华》颇为努力地试图刻写那一年代中国式身体-情欲-政治的幽微肌理。
张琪:8分
上影集团编剧
评语:流畅,清晰,睿智,讲究,当前语境下难能可贵。
张斌:8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评语:冯小刚拍了一代人的青春,触碰了历史的关节,虽然不完整也不平衡,90年代后明显潦草,但还是挺有力度。刘峰下凡和小萍发疯拍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官能症。不过,冯小刚的《芳华》和严歌苓的《芳华》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同样也是两种不同的叙事向度,正如文工团之于两人的不同意义一样。
独孤岛主:8分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
评语:以大煽情揭破大煽情,春光明媚对抗春光明媚,完美的演员与音源的选择,全面诠释了一个覆盖着“理想主义”的年代里理想与命运的双双错身与重置,改变人们命运的不是无常,而正是外在强大内里空洞的大时代与个人欲望本身。
徐巍:8分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评语:一部有情怀的电影。影片紧紧抓住历史转折期的时代变化,以一个部队文工团的集体生活为表现视角,紧扣这些年轻人的芳华岁月,具有原型价值和意义。冯导以他对市场的谙熟和对中国社会变化的敏锐感知,很好地满足了各种类型观众的观影需求。年轻观众可以当作青春片来观看,中老年观众又实现了自我怀旧的满足,更不用说那些有过军旅生活的观众。而专业人士也从中得到了对历史、社会以及人性的思考。
影像精美,画面构图也极具意蕴。如片中用黑纱、红纱等表现时代的重大变化,极好地发挥了电影语言的魅力。
但是,影片叙事人的设置影响了电影整体的情节叙事,毕竟电影与小说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
崔轶:8分
SMG尚世影业独立制片人导演
评语:题材并无新意,但创作有真诚度,全片对人物塑造的指导出类拔萃,可见是小刚导演对表演指导的深厚功力,本片摄影的调度为近年来尚佳的场面调度,长镜头的设计甚称东方诗意的经典现实表现。
本来老六:7分
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首席版主
评语:刘峰部分的确很好。穿着病号服在草地上跳舞想到《立春》 (电影)闯女厕所那男老师了。不是穿过军服就配叫军服的。其实那个扣车的矛盾设计得比较生硬,但那句操你妈的情绪太对了。穗子好看,但好看的确敌不过门当户对。最后随着#绒花-韩红-专辑《红歌汇》[音乐]# 的椅子特别好: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对人温和。这太爆了。很高兴地看到了火焰喷射器。
程波:7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
评语:没有抽象的青春,只有具体的芳华。不同背景的人在一个看似平等的群体里,共同经历着时代的变革,他们好像命运与共,实际上他们的轨迹和结局却又如此不同。有人默默地跳着B角,善良地为群体和他人“奉献”着,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跳A角。有人从看似平等的起点出发,却始终占据着有利的位置,一直跳A角。刘峰何小萍的青春之美或者凄美,固然来源于本真的青春热血和个体遭际,但更是来源于他们对于阶层的勇敢僭越,是一种以善良为梯,搭在阶层固化高墙上的一次逃狱,虽然他们不是成功的越狱者,但落下来的身影中也充满了僭越之美。叙事者萧穗子视角是一个矛盾调解者的视角,她说自己不是主角,但客观上她老想跳出来成为主角。是的,有些善良的人没有被善待,但不能建构一个没有责任者的骑墙视角,然后标签符号化一个时代或者国家,然后让其来当背锅侠。青春芳华的美十分动人,冯小刚也非常用心地复现了这种美,不过也更多的透露了创作者主观和客观上价值观的游移和骑墙,当然还有就是能够作为镜子照见更广泛的“我们”身上的明暗。
蒋原伦:7分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媒介批评》主编
评语:电影档期的押后,吸引了更多的期待目光,编导的大抱负似得到了相应的展现。影片中表现了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生活,记录了刘峰,何小萍等人曲折的命运变化,又有史诗般的宏大场面,两个来小时的片长其实很难处理好那么大容量的几个部分。影片最后在蒙自烈士陵园的那段场景,阐释了死亡是最高法则,相比之下,人间的一切不公平不公正,扭曲与丑陋均黯然失色!这让我有点遗憾。
冯果:6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被感动却不喜欢。可以接受其它任何形式、任何时代的反思、批评影片,却还是抱有对芳华岁月的美好记忆,影片是冯小刚们的芳华—不是疯了就是残了,它不属于我,我记忆中美好的芳华岁月是今天直面现实的最后支撑。
周洛华:6分
大房鸭公司联合创始人
评语:催人泪下和感人至深是两个不同的精神体验,冯小刚电影做到了前者。
龚金平:6分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影片用了大约一半的时间表现20世纪70年代的文工团成员的生活,却又在这些命运书写中未能提炼出像样的社会命题和人生感悟,随后的几十年用几个场景就交代了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生际遇,显得粗疏而潦草。如此一来,影片就真的只停留在为几个当事人编写回忆录的初级层面。甚至,这份回忆录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刻骨铭心,但对于观众来说却可能感觉漠然。
影片可谓成也文工团,败也文工团。“败”之处在于未能通过文工团及团员的命运轨迹来表达更为宏大和具有穿透力的时代命题,“成”的地方在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为观众呈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艺术形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些有历史质感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中,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年代,感受那个特殊群体各自的苦痛与悲欢。因此,《芳华》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让20世纪70年代部队文工团的生活以近乎纤毫毕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影片对人物命运感染力的营造,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捕捉与表达有笔力不逮之嫌。
叁
评分
6.6
奇门遁甲
本来老六:8分
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首席版主
评语:我觉得特效很好。就像一个小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徐克何止宝刀不老,徐克甚至比当年更具有荷尔蒙,具有令人对他垂涎三尺的性欲。他的精神远远没有枯竭。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帮助下。他那像大海一样的想象力终于得以释放了一部分。我们可以接受《达·芬奇密码》(电影) 里的密码柱,我们可以目睹《守望者》(电影)里行走太阳的人。我们却觉得这样的瑰丽只是乱七八糟。那不是外星人啊。那是天魔。你们这些号称喜欢老怪的人忘记他当年是什么震惊天下吗?是连张彻都嫉妒为什么不是自己拍出的蜀山啊!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如此壮烈的天魔解体dafa。过瘾极了。
藤井树:8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果真异想天开,奇乐无穷。用特别东方古典的方式,讲述西方志怪灵异之事。中西结合,光怪陆离。同时人物众多,节奏极快,只感觉眼花撩乱,信息量巨大。双旦双生的架构基本立住,一路集结打怪的叙事线贯穿始终。加上特效的到位,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层面,应属完成度相当高了。演员方面,倪妮最出彩,颇有当年林青霞在“新龙门客栈”里的英气。大鹏也很好,与周冬雨的互动让人感动。周冬雨则像小兽,有灵性。李治廷较弱,跟口音也有一定关系。伍佰太惊喜,原来能演这么好。总体无愧是今年贺岁档娱乐最大片,值得推荐。恭喜魏君子 ,期待续集!
王剑:7分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洪金宝电影工作室编剧、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评语:因为怀着对1982版的《奇门遁甲》崇敬心情观看了这部电影,起先以为是袁和平对1982版的同名电影的再次翻拍。可事实上本片与那部前作不仅毫无关系,而且从人物到情节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整个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座光怪陆离、年代不详的古代世界,以及毫无存在感的外星人们(也许是妖精)。看得出徐克和袁和平将整个影片的重点都放在了视觉效果上,整个故事还有一些老香港电影的味道。但是整体情节逻辑、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都非常虚弱,有股子浓浓的“塑料味”(工业流程下的组合拼盘)这样的情节设置,无疑会让很多观影者感到不适。
不过将这部电影当做一部商业科幻动作大片来看,特效、画面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徐老怪的审美倾向和专业度在片中造型以及美术设定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独孤岛主:7分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
评语:上世纪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作者自带一种非常正经地去消解正经的游戏精神,在《奇门遁甲》里难得地回归了一把。
程波:6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
评语:策略上和这几年华语重工业电影的主流类型-魔幻电影套路一致,但不论是在故事、特效还是世界观建构上虽也成立,但个性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原型和元素的使用浮于表面半生不熟,显得诚意和准备都不足。
孙祺顺:4分
制片人、导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至多半部影片,有搞笑,有段子了,却不见一代武学宗师的影子。片子世界观布局有趣,特效也合格,但反派人设混乱,最终大战戏份甚至不及一些网络电影,草草收场,头重脚轻。整体影片世界观设定上有亮点,但总觉得是个半成品。
编辑:金璐
校对:程子真
--end--
往期阅读
《寻梦环游记》8.5分
《嘉年华》7.8分
长
按
二
维
码
欢迎关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
公众号定期更新实时电影评论,学术类文章,学会新闻和各类电影活动,评论文章可以获得内部学术观摩的电影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