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31)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31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学是什么?
作者: [德]卡尔·兰普莱希特 等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原作名: What is History?
译者: 王燕 编译 / 范丁梁 校
出版年: 2022-9
页数: 332
定价: 98.00
《历史学是什么?》为卡尔·兰普莱希特德文原版《现代历史科学》英译本(What is History?)的中文翻译,本书旨在向学术界展现兰普莱希特思想经由英文学术界进入中国时的著作原貌。同时,本书除了《历史学是什么?》的翻译内容以外,还包括两部分原始材料:一为美国学术界从19世纪末至1940年代对兰普莱希特的评论、报道,以及兰氏本人的反馈等,二为中国学术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兰普莱希特的讨论。本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兰氏《历史学是什么?》的五篇演讲,是为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尽力搜罗了美国学术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兰普莱希特的书评、动向、讣告,以及兰普莱希特本人对于美国的评论和一战时期的回应。这部分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美国学者对于兰普莱希特大部分著作的评论,也生动地反映出美国学术界对兰氏观点的立场,和兰氏“文化史”在美国的影响之深。第三部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对兰普莱希特的译介情况。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些篇幅较长、论述较为系统的材料,予以编译出版,这些译介中论述最多、最详细的内容来自朱谦之。同时,由于许多译介和书评对兰普莱希特只是点到而止,所以笔者将已经收集到的材料做了一个文献目录,作为附录,放在第三部分之后,供学界参考。这一目录也包括了第三部分编校出版的七篇原始资料
卡尔·兰普莱希特(Karl Lamprecht,1856—1915),德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化史家。他在十九世纪末掀起声势浩大的“兰普莱希特争论”,其著作包括《德意志史》、《历史学是什么?》等,其思想成为美国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之一,进而影响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史学界。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周代的东土
作者: 曹斌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副标题: 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出版年: 2022-5
本书分鲁南、鲁北、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四个区域,首先分别对各区域的陶器和铜器两方面的材料进行形制分析,然后分别分期、文化特征总结和年代判断。其次,对四个区域文化因素的构成和特点进行述论,并通过对比分析等论定各类文化因素的性质,然后动态地分析各个区域文化因素的变化。再次,在四个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分别建立的基础上,将不同区域不同期段的年代关系进行对应,并对比四个地区文化特征在横、纵两个方向的异同,建立整个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编年;将不同区域文化因素构成和特点进行总结,然后从横、纵两个方向动态地的分析四个地区文化因素的差异和发展变化过程,建立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因素。最后,在山东地区西周时期文化编年和文化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曹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
作者: [日]川本芳昭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译者: 黄桢 / 张雨怡
出版年: 2022-9
页数: 539
定价: 98.00元
原书由日本汲古书院1998年出版。本书为川本先生代表作,以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国家与社会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五胡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对抗与融合、北魏国家社会体制与孝文帝改革、六朝时期的“蛮”与国家、四·五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对于可以说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心历史现象”的国家与社会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作者自1980年代以来的诸多研究都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经典之作,构成了21世纪以来青年学者继续推进的重要基础。
川本芳昭(1950—)现任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中国中古政治史、民族问题与东亚国际秩序。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题》、《中国史の左加の諸民族》(山川出版社“世界史リブレット61”,2004年)、《中華の崩壊と拡大魏晋南北朝》(讲谈社“中国の歴史05”,2005年)等。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品味唐朝
作者: 赖瑞和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副标题: 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
出版年: 2022-10
《品味唐朝——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收入赖瑞和教授过去十多年来发表在海内外刊物上的14篇论文和3篇学术随笔,涉及唐诗、小说、写本文化、唐人的经济生活和货币问题、唐士人怎样做官,以及他个人的汉学师承记。作者试图从四大面向——职官、日常生活、碑志和地理,来细细品尝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 本书是赖瑞和教授的遗著,充分展现了他一贯朴实、细密的治史风格
赖瑞和(1953-2022),广东梅县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专长唐史、中国中古文献学、西方汉学。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2016年秋退休,回马来西亚老家柔佛新山(Johor Bahru)归隐。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图写真形
作者: 黄士珊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译者: 祝逸雯
出版年: 2022-11-1
页数: 600
定价: 268.00元
本书将讨论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视觉文化,集中于十至十三世纪,并参考了更多更早期和晚期的资料。对道教经验而言,所有基本而又独特的绘画、图稿、插图、图表、地图、符箓、天书真文等等,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资料。本书将这些多元的视觉材料,置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仪式的背景中,以全方位视角呈现道教艺术的视觉、物质、意义和功能。作者的研究对象虽为中国传统道教,但其较少涉及道理义理的讨论,将关注点赋予道教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及空间礼仪中,此讨论的主题为国内学界所较少关注,因此本书对学术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黄士珊,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莱斯大学艺术史教授,研究方向集中于十至十四世纪中国道教和佛教的视觉艺术。《道教天地水三官及南宋中国》曾获耶鲁大学Blanshard奖。著有Picturing the True Form,发表论文多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西夏监军司遗址及军事布局
作者: 张多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2-9
页数: 566
定价: 98.00元
监军司是西夏重要的地方管理区划,具有军政合一、军事管制的特点,传世文献有十二、十六、十七、十八等不同的数量记载。学界对监军司驻地的研究颇有争议,作者对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梳理,并结合古城遗址的野外调查,确定了西夏监军司的驻地,对监军司周边的堡寨进行考察,并对西夏监军司的边防体系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验证、补漏和纠误。
张多勇(1966-),历史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担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次,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10多项。具有西夏文释读、翻译能力。近年来,在陕甘宁蒙毗邻地区,骑摩托车进行古城址考察,行走60多个县,行程60000多公里。通过野外踏勘,借助航空照片、卫星照片复原古城遗址,发现了众多秦汉等古城遗址,解决部分争议。通过野外考察,找到义渠戎国的古都遗址。搞清了丝绸之路陇山以东段的走向,并命名为回中道、泾河道、茹河道、马莲河道、秦直道、洛河道、延河道、榆林道。在《人类学学报》《历史地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宁夏社会科学》《敦煌研究》《农业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
作者: 万明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早期近代化历史进程新论
出版年: 2022-9
页数: 985
定价: 298.00元
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所做的体系化研究,提出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历史进程新论。首先从货币的独特视角入手,注重发掘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现没有“银法”的明代中国,白银崛起于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萌发,成为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源,标志明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早期近代化转型;从全球史宏大视野着眼,论证白银需求驱动中国走向世界,并引领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启。在中外互动中解读明代中国与世界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连带关系,探讨纵向的中国变革如何与横向的世界变革发生互动,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阐明了明代中国对于全球史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万明,北京大学分校历史学学士(1978级),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1985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明史、中外关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太祖本传》《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本〈瀛涯胜览〉校注》《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明史丛稿》及《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主编,第一作者)、《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与徐英凯合著,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仪式空间与文明的宇宙观
作者: 何贝莉
出版社: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桑耶寺人类学考察
出版年: 2022-3
页数: 395
定价: 78.00元
本书是一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的田野民族志。田野点是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的桑耶寺。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备的佛教寺院。通过为期八个月的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伏藏典籍和口述故事的分析;探讨桑耶寺仪式空间的各个层次及其蕴含的观念体系。此次田野考察表明:尽管桑耶寺素以佛教在西藏的代表性寺院著称,但这里呈现的“仪式空间”却非佛教的观念体系所能涵盖。换言之,桑耶人生活中的“佛教”,并不是学术建构或宗教教义所呈现的纯粹形态——其兼容并蓄的特质,使此地的信仰体验早已超越“佛教”定义的基本范式。出于此因,作者试图暂时悬置对田野点进行宗教学或佛学意义上的考察,而代之以人类学的“文明”理路,以期描绘出桑耶寺“仪式空间”所表达的“须弥山”(佛教宇宙图式)与“拉、鲁、念”(宇宙三界观)之间的关系图式。这幅关系图式,或可视为西藏复合文明的一个缩影。
何贝莉,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汉语言文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2008年,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人类学专业,在中国西藏山南的桑耶寺做田野考察,以其藏学人类学研究获博士学位。2014年,于中央民族大学民社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青海果洛的红科寺做田野考察。出版日记民族志《无始无终:转山》(2020)。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制度研究
作者:郝银侠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
定价: 98.0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制度,是指1941至1945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财政困难,而于国统区普遍实行的一项将田赋由之前的征收货币改为征收实物粮食、棉花的制度。本书采用传统的制度史架构,适度借鉴经济学、财政学、政治学、博弈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理论,通过对田赋征实制度出台背景与历程、实施过程、各项子制度、实施效果、作用、存在问题等的探讨,特别是田赋征实机构、征收与缴纳、验收、储运、奖惩、粮食库券、棉田征实等子制度的剖析,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的变迁过程、各个利益集团在其中的博弈,揭示了田赋征实与抗战大局、国民党政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郝银侠,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民政府粮政和西安事变研究。主持各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各类项目11项。出版学术专著《社会变动中的制度变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1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6.8万字)。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民国档案》、《历史档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山西师大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求索》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和魂汉神
作者: 吴伟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民间信仰在德川日本的本土化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274
定价: 45.00元
本书是有关中国民间信仰在日本德川时代本土化的开拓性研究。通过对“圣帝明君”“文武二圣”及“守护神灵”这三大范畴中八位“汉神”(伏羲、神农、大禹、孔子、关羽、妈祖、石敢当、钟馗)的个案考察,探讨中国民间信仰如何在近世日本入乡随俗,并产生跟中国不同的形象、传说、文学、祭祀形态及文艺表现。这些渡海东迁的“汉神”虽然保留了中国的名字,但他们的形象及精神已逐渐本土化,纷纷被纳入日本民俗传承及宗教系统,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吴伟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教授,专研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东亚易学史及德川思想史。主要个人学术专著为Imagining China in Tokugawa Japan:Legends,Classics and Historical Terms(2019)、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2000)、《东亚易学史论:<周易>在日韩越琉的传播与影响》(2017)、《德川日本的中国想象:传说、儒典及词汇的在地化诠释》(2015)及《易学对德川日本的影响》(2009)等。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的恐怖
作者: [美]特奥菲洛·鲁伊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译者: 付有强
出版年: 2022-9
页数: 173
定价: 56.00
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 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特奥菲洛•鲁伊斯(Teofilo F. Ruiz),美国当代历史学家,专长中世纪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的世纪危机,1300—1474》《国王的旅行: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初期西班牙的节日、庆典和权力》等。2007年,他获得了古根海姆奖。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复活的权杖
作者: 皮特·A.克莱顿 / 乔伊斯·泰德斯利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古埃及早期的国王与王后
原作名: The Resurrection of Sceptre: Chronicle of the Pharaohs and Queens
译者: 陈明辉等
定价: 60.00元
人们对古埃及文明最直接的印象是吉萨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巨大的神庙,以及保存在干旱沙漠中精美的文物。但那些创造这些辉煌的人呢?古埃及法老是神王(god-kings),而王后作为半神性君主制的一部分,对古埃及国王的生存至关重要。古埃及文明中不仅有第一批国王和王后的名字记录,人们还从考古学上找到了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许多国王和王后的墓葬、纪念性建筑等伟大遗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曾经站在古埃及社会顶端的人物,确实做到了不朽。本书主要全面介绍了古埃及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这些国王和王后的相关成就和历史遗迹。
(英)乔伊斯·泰德斯利(Joyce Tyldesley) 古埃及学家,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拥有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获英国波尔顿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名誉研究员”的称号。曾于埃及和欧洲地区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她还是英国享有盛名的作家和电台主播。
(英)皮特·A. 克莱顿 英国著名的古埃及学者,著有The Valley of the Kings(《帝王谷》)、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古代世界七大奇迹》)、Guide to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Britain(《英国考古遗址指南》)等书。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菜园简史
作者: [法]弗洛朗·凯利耶(Florent Quellier)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Jardin Potager
译者: 卫俊
出版年: 2022-9-19
页数: 246
定价: 108.00
本书展现了菜园从15世纪至今在欧洲作为人类农业的起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的非同寻常的作用和价值。 基于丰富的原始材料,本书刻画了西方社会中,菜园如何成为和承担了浪漫主义田园的象征,与局促阴暗的城堡相区分,代表一种自然诗性的生活方式。本书论述了菜园理想在城市的格局变化中产生的重要印象,从西方郊区城市普遍拥有花园和草坪,到菜园为城市边缘人提供工作和交流社区,就是菜园所代表的田园理想的现代延续。
弗洛朗·凯利耶(Florent Quellier),法国图尔福朗索瓦-拉伯雷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法国新文化史,尤其是食物史,代表作为“histoire d’un péche capital Gourmandise”,《馋:贪吃的历史》。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军备问题研究
作者:苑爽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定价: 99.00元
本书以德国外交档案、美国外交档案为依据,试图从国际关系史角度,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军备问题的缘起、演变、影响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论述分析了英、法、美、苏、国联各自主张的军备政策,国际社会针对德国裁军问题举行的一系列裁军会议和裁军谈判,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裁军政策以及德国政府履行裁军义务和重整军备的政策;探究了裁军与重整军备的相互关系、内在规律及其与战争、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本书既有经验性研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处理德国军备问题的失误之处;又包括辩证性分析,如裁军、重整军备与战争、和平的辩证关系;还有建设性研究,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处理裁军问题、重整军备问题;以及前瞻性研究,揭示裁军、军备竞赛的未来发展趋势。
苑爽,女,200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在《世界历史》《史学集刊》《历史教学问题》《北方论丛》《学术交流》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资助项目,荣获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一等奖。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印度土邦史
作者: 谌焕义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0
定价: 118.00
本书是一部关于印度土邦历史发展的学术著作。印度土邦是指承认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英王蕞高宗主地位,在内政上享有完全或部分主权,在外交上受到严格限制的印度独立的王国。作者追溯了主要印度土邦早期的历史,以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治为主线,阐明英属东印度公司涉足南亚次大陆,征服各王国,最终确立对印度土邦蕞高统治权的过程;剖析英王政府接管南亚次大陆统治权后与土邦王公的关系;展示大多数土邦王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予英国政府的帮助;解读印度土邦的宪政改革;陈说英国撤离印度时土邦王公的抉择。本书的出版为印度土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谌焕义,湖南省安化县人。1986年6月和1989年6月,先后在武汉大学历史系获得世界史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师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李世安教授,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曾长期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现为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东南亚史和南亚史的研究,已出版专著《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发表论文30余篇。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研究方法
作者: [苏]科瓦利琴科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 张广翔 / 赵子恒
出版年: 2022-8
页数: 468
定价: 128.00元
历史学研究的是什么?历史认知从何而来?该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本书结合大量实例,从宏观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系统阐释了历史研究的原则、方向、方法;专门论述了在历史研究中使用计量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同时对年鉴学派、结构主义、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等西方史学流派的损益得失一一进行了评析。本书于1989年获苏联国家奖,被誉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的最高成就”,是苏联史学理论研究的巅峰之作,至今被莫斯科大学等俄罗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作为教材或指定教学参考书,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伊万·德米特里耶维奇·科瓦利琴科(Иван Дмитриевич Ковальченко,1923-1995),历史学博士,苏联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大学功勋教授,苏联计量经济史学派奠基人之一。1969~1988年任《苏联历史》主编。20世纪70年代初,科瓦利琴科在莫斯科大学组建了使用定量方法和计算机的历史教研组,参与编写相关教科书、论文集,倡导在历史学、史料学、考古学等领域使用计量方法、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率先将西方计量史学的研究成果介绍至苏联。主要研究方向为19~20世纪俄国社会经济史、计量经济史、史料学、史学理论。代表作品有:《19世纪上半叶梁赞省和坦波夫省的农民与农奴制经济》(1959)、《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农奴》(1967)、《苏联史史料学》(1973)、《18~20世纪初的全俄农业市场:定量分析的经验》(1974)、《资本主义时代欧俄地区的地主经济的社会经济结构:史料与研究方法》(1982)、《历史研究方法》(1987)。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Threshold
作者:Zeb Raft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Rhetoric of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出版年:2023
页数: 310
定价: $49.95
What happens when historiography—the way historical events are committed to writing—shapes historical events as they occur? How do we read biography when it is truly “life-writing,” its subjects fully engaged with the historiographical rhetoric that would record their words and deeds? The Threshold, a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History of Liu-Song, a dynastic history compiled in 488 and covering the first three-quarters of the fifth century. Rhetoric courses through early medieval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way a historian framed history for readers to the political machinations contained with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from the active use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to the passive effect that embedded discourses exercised on historian, historical actor, and reader alike. Tracing these varied strands of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Zeb Raft shows how history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rhetorical elements including the narration of officialdom, the anecdote, and, above all,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The portrait that emerges is of an epideictic historiography where praise was mixed with irony and achievement diluted with ambivalence—and where the most secure positions lay on the threshold of political power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Zeb Raft is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