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一个弱四线城市的房价飙升逻辑
【题外新发现】拿地新物种——国内首个地产投资,垂直领域的社交平台,“土地说”小程序(试用版),在线上链接地产企业与城市国土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地产全产业链企业。
可以实现预约会面、名片交换、在线互动等人脉拓展功能,还可以发布找地、找人、找项目等需求,365天“全天候”服务中国土地市场。
“土地说”小程序致力于,解决土地资源信息不对称,提高土地信息搓合匹配效率,让中国没有难卖、难找的土地!
长按识别土地说小程序码
拿地也能互联网化
⇩⇩⇩
—— 正文分界线 ——
昨晚,突然接到任务,需要写一篇关注蚌埠的文章,自我标榜为活地图的我,突然找不着北,一个非常陌生的城市,之前几乎没听过关于它的消息。
于是,我首先打开人造地表地图(红色为城乡建设覆盖区),看看它在哪里?以及它同大都市区的关系?
发现:距离合肥120公里,南京160公里,非长三角地域、非长江经济带城市,一个极其尴尬的地理空间,城市建设空间隔断,但地域上紧密相连,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吸附的重灾区。
再打开禾略数据库,看看城市数据。
城市基本面:2017年常住人口338万,GDP1550亿,建成区面积153平方公里,感觉很弱,打开全国120城数据,进行了对比一下。
蚌埠基本面果然不行,难怪数据库里头都没有它,在全国120城的城市分类中,找出最弱的四线城市进行对标:常住人口为413万、GDP1912亿、建成区103平方公里。
拿蚌埠跟四线一比较,得出人口比四线城市还少75万,经济差362亿,建成区多47平方公里,再对照下户籍人口381万,比常住人口多43万,人口流出很明显,比例达11.3%。少许失望,感觉城市一片黑暗,初步结论就是:人少、钱少、地多、外流。
继续查阅,看看房地产市场表现,眼前一亮:2017年中国楼市,在涨幅最猛的三四线城市数据基础上,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座城市,无锡、蚌埠、洛阳和北海,为 2017中国楼市上涨“四小虎”!蚌埠作为弱四线城市,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竟然光荣上榜了。
进入全国357城市场数据库,看了看蚌埠的房价走势,发现2016年以来持续飙升,下半年同比涨幅高达64%,2018年仍没有停止脚步,8月仍保持42%的同比涨幅,全市均价达到7326元/平。
继续查阅了一下,市场销售及投资规模,201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38.2%;房屋销售面积829.89万平方米,增长22.7%;房屋销售额425.6亿元,增长32.8%。
2018上半年,蚌埠市共完成房地产投资320.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增速28.6%,呈现出全面开花的状态,但我还是不服,感到莫名的奇怪。
于是,挑选江苏GDP10强城市,加上安徽省会合肥、次中心芜湖进行对比,蚌埠2017年房地产人均投资高达1.59万/人,位居第4位,仅次于三大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苏州、合肥,对于一个弱四线城市来说,市场真的火热。
同城市基本面的弱小不同,房地产市场为供需两旺的超级区域市场。那么,就有两个问题让我很困惑:
1)是什么因素驱动一个弱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
2)房价大涨之后有支撑吗,会不会是昙花一现?
我想房价上涨核心还是在于供需关系,那有哪些原因改变了供求关系呢?
1
产业质量高,效能超乎想象
通过众多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不在于GDP规模的大小(关于如何做大GDP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很多,铁公鸡就是一种常见的手段),而是在政府和百姓口袋存留了多少钱。
我们以GDP含金量和人均存款来看,蚌埠是不是前面所看到的那么弱?我们同样选取江苏10强和安徽2霸来对标:
2017年蚌埠GDP含金量高达17.7%,位居各强市中的榜首,虽然GDP产值仅1550亿,但财政收入高达275亿,可见背后的产业支撑力度。
具体产业投资来看,2017年全年完成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1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完成率居全省第1位。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一期、G206蚌埠南段等77个项目建成投用,比亚迪安徽云轨制造中心、安徽日丰科技电气电缆工业园等162个项目开工建设。蚌埠正发挥其铁路枢纽及老工业基地优势,大力吸引新兴产业聚集。
再从人均存款来看,蚌埠老百姓,也并非印象中的四线穷,2017年年末,人均存款为5.78万元,大幅高于省内2强城市,即合肥4.44、芜湖4.26万元。
看到这里,应该基本能明白了,为什么蚌埠经济人口体量那么小,但房地产市场开发销售却那么火热,背后是因为规模体量虽小,产业效能高、居民支付力强。
这时我又在想:产业的效能和居民的支付力应该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什么过去房地产市场没有起来,而且在2014-2015年房价还出现了下滑?
2
从扩核到强核,供应大幅减少
首先,我们看一下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蚌埠下辖4区3县,从下图人造地表(城乡建设分布图)现状可以看出,城市空间结构为单核空间体系,主城区呈现出一江两岸的城市建设面貌(南强北弱),县域经济聚集力弱。
同时,密密麻麻的零星点主要为农村、乡镇聚集点,未来城镇化客群主要来源于主城的北面。从数据看,2017年常住人口337.67万人,比上年增加4.57万人。城镇化率55.31%,比上年提高1.57%,农村人口城镇化仍然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
因为是单核结构,我们主要来看看蚌埠主城区空间的演变:
历史老城:2003年之前,主要位于淮河南岸,沿河分布,结合津浦铁路的城市历史判断,其为典型的商贸型枢纽城市;
扩核阶段:从2003-2013年,可以看出,城市开始外拓,东南部政务新城为主导区域,以市政府的建设(配置市民广场+体育场馆)、万达+宝龙+银泰的商业配套建设为基础,集聚大量的居住社区,城市中心核基本完成。但同时,我们发现,北部淮上新城、龙子湖新城也在同步进行,城市扩张过于迅猛,从2003年到68平方公里,增长至2013年的119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倍增,但城区人口聚集相对缓慢,从已公布的城区人口(含暂住人口)数据看,2007年为87万,2013年为92万,仅增长5万,土地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人口聚集速度,这就是为什么2014-2015年房价下滑的核心原因了。
强核阶段:2013年后,城市空间外扩进入稳定阶段,主要为加快一体化进程,积极导入人口。城区 人口从13年的92万增长至17年的98.5万,速度正在加快。而土地供应方面,开始出现大幅下滑,从2013年的高位4511亩,下降至2017年2269亩,下降幅度达49.7%。而商品销售从2012年的270万平,增长至830万平,增幅达207.4%,供应大幅减少,需求大幅提升,供需剪刀差形成。
这么来看,对于三四城市,我们很容易基于基本面的人口、经济宏观数据,而形成误判,蚌埠就是一个典型。从市场规模看,蚌埠2012年商品房市场规模仅113亿,2017年达到426亿,增幅高达274%,远强于周边强市,排名第一。
小结
于此,很多三四线的房价飙升是内生原因的。基于同大都市的空间关系,除了全国普涨的大牛市共性因素(棚改、M2等),我们更需要关注到城市内在的个性因素;除了看到城市的基础规模数据,更要关注城市的效能数据;除了关注城区类的土地,更要关注到城市的发展阶段。
而蚌埠,就是一个小规模、小体量、最容易被忽视的城市,但人均效能高,从扩核转向强核阶段,多个分散新城正连接成宜居都市核。
—— 禾略数据投行 ——
用数据赋能,给你的项目找更好的投资
2018中国(深圳)国际地产业博览会(总第45届)暨第13届中国(深圳)城市土地展,即“中国土地第一展”,将于8月29-3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9号馆举办,展期3天。只要你能想到的土地难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预约报名2018房博会
—— 猜你想再看 ——
城市:| 太原 | 温州 | 昆明 | 嘉兴 | 重庆 | 成都 | 深圳 | 上海 | 珠三角 | 雄安新区 | 无锡 | 北京 |
热点:| 长租公寓 | 中美贸易战 | 粤港澳 | 万科商业 | 2018年走势 | 任泽平 | 深圳房价 |
专业:| 地产研报 | 投资 | 思考 | 客研 | 高周转 | 房价预测 | 2018房地产报告 | 极小公寓 | 远郊定位 | 时势蓝图 | 土地理解 | PIE模型 | 城市地图 |
陪你想,陪你写,陪你玩
商务联系:yumx@uras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