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学的一半是人文学

2017-05-09 沈祖尧 战略与政策论坛

沈祖尧办公室的书架大致分为医学类及非医学类两排,医学类的都是“大砖头”,包括他写了其中关于胃溃疡一章的牛津医学教科书。而非文学类书架,一眼扫过,可以看到甘地、马丁·路德·金、邓小平、肯尼迪、丘吉尔等名字。

沈祖尧教授在欧洲旅行途中,模仿爱德华·蒙克名作《呐喊》中人物表情和手势的照片在脸书上流出后,顿时被“like 爆”(获得很多个赞)。“校长你太可爱了!”在转载他照片的微博下,更有留言说“这真不是冯巩”。

这位因抗击“非典”而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的医生,2011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任上不足一年,就被选为“香港最受欢迎校长”。中大今年春末组织了“多元文化节”,校方邀请方大同和沈祖尧对话,校长踏入会场时的欢呼声,丝毫不亚于方大同上台时,可见他在校内人气之高。

担任校长职务,行政事务繁忙之外,沈祖尧仍然是一名医生,每周六均要到威尔斯亲王医院出诊。提起学医和做医生的经历,不得不说抗击“非典”这场战役给他人生带来的转折。本科时期,他就读港大医学院,着重研习医学和技术方面的书籍,未曾认真涉猎人文学科,但自“非典”后,他渐渐意识到,一个医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对于人的价值、道德有看法和标准,如果缺失了,哪怕有再丰富的知识和再精湛的技术,也不会成为一名好医生,病人也难以觉得受到好的照顾。之后,他阅读了不少描述生死经历、医学伦理、研究死亡过程及影响的书籍。给他印象很深的是《相约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描述一个大学教授莫里斯从医生变成了病人,学生每周二都从芝加哥到波士顿探望他,听他对于家庭、事业、财富的反思,“这些是很好的生命教材”。沈祖尧还很喜欢看传记,他感觉特别好的是德兰修女的传记,她本非医务工作者,但能在很多人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予他们尊严。沈祖尧说“:这代表了 cure( 医疗)这个词,未必能时时刻刻都医治好一个病人,但你可以做到 care(关怀)。”

对于医学伦理的感受,沈祖尧并非只从书本中获得,也包括亲身经历的紧张时期,这里不得不再提“非典”。他回忆,那时候曾给一些医生病人看病,当他用听筒为他们听肺的时候,有的人不愿意,转过脸去,不想将病传染给他。沈祖尧依然会拍拍他们的肩膀,捉一下他们的手。“当你不嫌弃他们,捉一下他们的手,会看到他们很感激的眼神。”讲到这里,他想起《圣经》里的一则故事:以前手脚变形的麻风病人会被赶进山洞里去,当耶稣医治麻风病人时,他会专门到这个地方,摸一下他们,说你们干净了。“其实如果是神祗的话不用摸啊,指一下也可以,但那种摸的动作就是告诉病人: ‘你干净了!’一个心灵上的医治,连觉得自己肮脏的感觉也医治了。”

《圣经》里的信条,也常常见于沈祖尧的校长网志、公开演讲中。多年从医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医学不是完全的科学,而是一半科学,一半人文学,医学的证据能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而和病人接触的时候,则要用心。“也许这也印证了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看法:‘科学如果没有宗教是跛脚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

沈祖尧办公室的书架大致分为医学类及非医学类两排,医学类的都是“大砖头”,包括他写了其中关于胃溃疡一章的 Oxford Textbook of Medicine(《牛津医学教科书 》)。而非文学类书架,一眼扫过,可以看到甘地、马丁·路德·金、邓小平、肯尼迪、丘吉尔等名字。他喜欢传记,以前曾开过一门课,教伟大人物的伟大演讲,这些传记是素材的来源,传记的内容有时候会被用于准备校内对学生的致辞。

书架上收集了不少龙应台的书。沈祖尧虽然没有看很多故事书和散文,但特别喜欢看龙应台的书,他们还是好朋友。

会客厅台面上有一本“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 :insanely different principies for breakthrough success” (《非同凡“想”:乔布斯的创新启示》),沈祖尧在这本书中看到乔布斯说人要有梦想,他则引导同学们除了有梦想还要敢于冒险。他直言现在有的大学生太过于短视,追求的是读书成绩要高,拿到一等荣誉学位,找到好的工作,供楼、买车、结婚,总是跟着同一个步骤走,“这样很难有人去做冒险和创新的事。我觉得年轻人也许头几年可以很穷,但这样试一下,那样试一下,十个人里面也许有一个人成功!”

这段话让我想起沈祖尧在 2011 年中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B=《外滩画报》S=沈祖尧

B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S :《大学精神》,这本书集合了“五四运动”前后大学的校长,包括蔡元培、陈独秀、傅斯年等所写的文章和讲演辞。因为最近选大学校长,引起很多争论,究竟大学在社会上的角色是什么?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我们很不一样,当时中国处在混乱的情况,大学资源又比较缺乏,北京大学起初的学生都是官人子弟,都想着不用读书,做一官半职,享受世界,当时的环境困难很多。另外,还看了两个哈佛大学教授采访李光耀的书“Lee Kuan Yew: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World”《(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洞察》) ,讲一个成功的国家有什么条件, 就是要培养人才,新加坡这么小,所以得吸纳人才。这个和香港地区的情况很像,很多香港人吵着说外面的人来抢我们的饭碗,内地生来了以后拿了学位和工作,但是一个城市或国家要成功,就需要吸收和培训最好的人才。

B :如今做校长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S :我们现在没这么动荡,但有新的挑战,全世界大学竞争很厉害,对资源的竞争,为了找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钱和地,大家都在争。然后,有很多形形色色不同种类的排名,每一个国家都整一两个自己的排名出来,我甚至还收到土耳其和希腊都弄了个排名。

B :你怎么看学生和家长过分注重排名的现象?

S :有的人认为哈佛大学世界排名最高,一定要去读,哪怕完全没有兴趣的科目,也要去读,结果发现科目的研究性很强,而如果学生本身又不喜欢做研究,就算能毕业,是否就代表你真的接受了很好的高等教育呢? 如果只看排名,而不是个人兴趣和能力,就会造成一些错误的选择。

B :你在开学的演讲中会鼓励同学们要有梦想,要敢于冒险。你个人经历中有过冒险的尝试吗?

S : 我鼓励同学们的梦想要往大处想,不要那么丁点大的,要大到可以 making adent in the universe(按扁世界)。我 1983 年从港大医学院毕业后,就到了威尔斯亲王医院做专科医生,一直做到 1989 年,然后我冒了一个险,去加拿大读博士去了,很多人都觉得我很傻,你的工作这么好,工资这么高,全都放弃而去读博,还到一个冰天雪地的陌生环境,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工资大概连原来的四分之一都没有,你何必要这样呢?!但闯一闯,对于我来说是一生受用,否则,我就不会走入研究的世界,不会涉猎更多的东西。当时我研究的细菌不只影响人体,还影响到油管,加拿大的石油油管都是给细菌塞住的,这些细菌跟人是相关的,如我们牙齿上的牙石,爬山为什么容易滑倒,因为青苔和细菌在上面。我如果只懂医科的东西,就不会想到石油管堵塞会和心脏里面的血管塞了是同一个原理,如果我能搞定石油管的阻塞,我也可以搞定心脏里面那条管,它们原来是融会贯通的。

最近在读《大学精神》和“Lee Kuan Yew: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World”(《李光耀:对中国、美国和世界的洞察》)。

B :读书的时候,你除了看医学著作,其他的涉猎得多吗?

S :我以前大多数只看医科的书籍,别人谈法国大革命,我想,那是中学读书时候才学的,或者跟我讲鲸鱼,我想,我医的是人又不是鱼。后来觉得什么都懂多一点,别人跟你聊天也会有兴趣一点,否则好像什么话题都无法参与。

B :那么逛书店有什么变化?

S :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很少逛书店, 到后来我发现知识要广泛一点后,才会去书店。譬如我现在等飞机时会买本书看,在飞机上十几个小时,没有事做,也没有人吵,最好在长途旅行中看完这些书。每年飞十几次,所以可以看很多,有时候不一定要由头看到尾,看一两个章节也好。

B :那现在有没有收藏性的书?

S :我做了校长以后,别人写了书会签名送给我,算是收藏。早前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他对邓小平的一生有很多中肯的评价,还在这本书上签了他的中文名送给我。这些就是珍藏。

B :我看你书架上龙应台的书不少,是因为很喜欢看她的书吗?

S :我其实没有看很多故事书和散文,但特别喜欢看龙应台的书,我们也是好朋友。她写得很有力量,有感情的时候很有感情,有批判的时候很有批判,有几本都是龙应台签名送给我的。

B :你的办公室里面还有很多字画,自己喜欢收藏或写写书法吗?

S :是的,我自己也会写一点。 起初是外出访问,很多时候对方都准备毛笔让我写字,我就很怕,很久没有写字了,我很多病人是书法家,他们教我怎么签名,而且写字可以减压。

来源:《外滩画报》2013年07月19日 第549期

附录:沈祖尧在 2011 年中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今天早上我翻阅了毕业礼的典礼程序。当我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你们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头为你们每一位祷告。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你们或会问,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我过去的三至五年间,大家完成了大学各项课程,以真才实学和专业知识好好地装备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学以致用,前程锦绣。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其次,我希望你们能过高尚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阴暗面:不公、剥削、诈骗等等。我我吁请大家为了母校的声誉,无比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负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对一己的良知无悔,维护公义,事事均以道德为依归。这样高尚地过活,你们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们能过谦卑的生活。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是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会着意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社会出什么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所以诸位毕业会成为我校的代表。做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在21世纪,全球的大学都有如处身于十字路口,因为在历史中,大专院校从来没有增长与膨胀得像现在那么快,而又像现在一般,忘其所以、失其导向。正当全球大专学生数目不断增加的时候,人们也前所未有地对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作出了重大的质疑。

  正当在某些国家,大学被誉为推动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火车头的时候,在另一些地方,大学却被诋为纵容精英主义和放任不羁的地方。那么大学教育,所为何事?

  纽曼枢机曾经这样说:“若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它教他客观地对待事物,教他开门见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乱的思想,教他弄清复杂的而摒弃无关的。”

  认清大学的价值和本质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我们也要弄清楚大学的本质:它并非纯粹是一座知识宝库,也并非单单是创意和创新的推动者。大学绝非一所职业训练学校,更万万不可沦为培育贪婪、自私、毫无道德和社会责任可言的人才的机构。大学不可能是排名榜的盲目追随者,更不可以被视为推动生产总值的引擎。

  认识并带领你的时代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钱穆老师的一番话“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来领导此社会,此社会才能有进步。否则不认识这个时代,不能朝向这个理想的标准来向前,此即是流俗。流俗又如何能来领导此社会?所以每一个时代,不愁没有追随此时代的流俗,而时代所需要的,则是能领导此时代的人物、学术与事业。”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福祉,个人意见往往成为唯一能接受的意见。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不应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过于自以为是,而要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是非难辨的时代:每日在网上流传的资讯,媒体发放的消息,为我们带来不少冲击。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细分析,深入了解。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同学毕业后更需终身学习,有慎思明辨的能力。

  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力,已经成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愿你们不要让利益掩盖良心,以厚德载物自许。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能持久的东西。

  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带领我们的时代。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份,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认识时代,引领潮流,不流俗、不盲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知道满足,懂得感恩,贡献更多

  面前放着半杯水,你看到的杯子是半满,而非半空。你会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无论是健康、家人、爱人或者机会。你在这个年纪所拥有的一切,所获得的成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想也无法想像的。知道满足便会快乐。懂得感恩,你心中所念兹在兹的,就不是还想获得更多,而是贡献更多。你应努力回报社会,用你的时间、你的知识,或许有一天,是你的财富。到那时你会发现,奉献愈多,就愈富足。

  “你不会问香港可以为你做些什么,而是你可以为香港做些什么。”为自己和别人创造更多机会,献上更多关怀,你的烦恼反而减少。懂得感恩,你大概也是个包容的人。一天当父母开始双鬓斑白,记忆衰退,步履蹒跚时,你不会对他们抱怨挑剔,你会不离不弃的照顾双亲,为他们做饭洗脚。一天你有了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收入,或更高荣誉时,你也不会瞧不起老师,你会饮水思源,告诉别人他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的挑战,你也不会离弃香港,不顾而去。你会尽你的责任为香港创造未来。各位,今天是值得我们庆祝并为之欣喜的大好日子,但不要忘记……这还是个应当感恩的日子。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新青年》杂志创刊与五四运动

  2. “五四”,永远的精神标杆

  3. 治理校园欺凌需提高认识拿出行动

  4. 建立跨区域扶贫开发一体化体制

  5. 两位北大老校长的经典演讲

  6. 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

  7. 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8. 复旦人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9. 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10. 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11. [专论]大学应重构科研与教学关系

  12.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13. 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14.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15. 《习近平时代》(七)

  16. 李克强:既要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提升教育质量

  17. 应长期坚持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各项政策

  18.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19.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20. 朱立伦到访复旦对话两岸青年实录

  21. 校长教授们连鼓四次掌,李克强总理在北大讲了啥

  22. 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

  23. 言辞与实践的差距还有多远

  24. 中美科技实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25. 为父的心总是盼望儿女平安幸福

  26.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7. 李克强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8. 女科学家:困境与解决

  29. 城市咨询专家李忠: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公众辨别真相

  30.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31. 科普教育托起北京创新“新生代”

  32. [珍藏版]毛泽东给子女的家书

  33. 35年,一起穿越激情燃烧的岁月

  34. 陈十一:培育有理想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35. 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36. 施一公:技术、问题与体系是科研三要素

  37.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须举全社会之力

  38. 【珍藏】扎克伯格夫妇捐30亿美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附完整视频】

  39. 有些人可能会被历史淹没,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40.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41. 《世界人权宣言》全文

  42. 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

  43. 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

  44. 第三个“国家宪法日”

  45. 我们对未来的大赌注

  46. 面向未来的财富箴言

  47.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48. 重新唤起中国孩子的科学梦想

  49. 钱穆谈人生三境界

  50. 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51.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52. 张五常谈科学、艺术、文化与收藏

  53. 许德珩: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

  54. 丝绸之路历史回眸

  55. 本.伯南克在普林斯顿大学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56. 这个社会会更好吗

  57. 巨流河

  58.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59.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免于恐惧的自由

  60. 吴敬琏:“结构性改革”是制度改革而非政府调结构

  61. 科尔奈:改革不要停步!不要走回头路!

  62. 许成钢:民众是改革根本动力

  63. 《思想的力量》和思想的历程

  64. 《思想的力量》和人的力量

  65. 脱去虚名与成就,人生还剩下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