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十一:培育有理想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2017-04-07 陈十一 战略与政策论坛

【知识分子·大家谈】

  作者:陈十一(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者按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围绕知识分子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和人民所作的历史贡献,精辟论述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重大意义,对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知识分子工作明确了新方向、确立了新坐标、提出了新任务、注入了新活力。

  讲话在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和亲切关怀,党外知识分子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表示,将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履职水平,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好。

  从即日起,本报将开设《知识分子·大家谈》栏目,刊发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学习体会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关于知识分子的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传递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重托。作为一所新兴创新型大学的校长,我备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日益旺盛的前端原始创新需求,越来越凸显出“颠覆性创新”的核心作用。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关键领域已经领跑世界,我国在人力资源上的规模优势和巨大潜力,使得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可能性非常大。要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在“高精尖缺”领域实现创新人才量与质的飞跃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时代的号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学是集识才、聚才、育才、用才等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平台。高水平大学更应该在储才、育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培育有理想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第一,搭建引才聚才育才优质平台,是一流大学承担国家使命的重要体现。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一流大学也一定是一流人才聚集的高地。大学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复合功能非其他科研机构可比,人才在此开宗立派,建立师承,形成学风,影响深远。一流大学会聚起一流的教师,才能创建一流的学科,吸引一流的学生,培养一流的人才,进而成就一流的大学。因此,大学在我国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水平大学更应该在储才、聚才、育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对接好国家“双一流”战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队伍体系。

  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得益于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的大好发展机遇,短短五年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300多人的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成为深圳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大学一定能发挥人才汇聚的关键作用。

  第二,在大学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环境,推动知识分子凝心聚力共创复兴伟业。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知识分子没有了后顾之忧,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的大学,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优势,创造识才、爱才、敬才、聚才的良好环境,放眼全球,聚焦“高精尖缺”领域,发现、凝聚世界一流人才;二是要建立活力强劲的人才制度,面向全球、不分国籍、不分人种招聘知识分子,构建起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大学发展实际的人才制度;三是要给予知识分子充分的学术自由,以良好的管理体制引导他们在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中创知、创新、创业,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支持与互动,产出创新成果造福社会,孕育创新文化引领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充分发挥大学的育才作用,聚焦国家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高精尖缺”导向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国之大器”——高精尖知识分子。这里,我认为有两点需要认真把握。一是要牢牢把握住为国育才的方向,培养出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有理想有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以极强的使命感对知识怀有炽热之心,对民族怀有赤诚之意,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世界最前沿领域,以“高精尖缺”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借鉴国际一流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厚基础的学科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为“千人计划”实行后的第一批归国人员,我回国十几年来,从北京大学到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很感念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和对我本人的信任。作为北大工学院创院院长,十年间工学院已经从无到有,从只有约100平方米的小楼发展成为具有6个系、近20个研究机构,学科跻身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学成报国,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我将与南方科技大学同仁一道,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做科技报国的实践者,发挥大学为国引才储才育才的核心作用,汇聚“高精尖缺”领域的领军人才,让我们自主培养的人才成为得人民之尊重,为国家所器重,为事业能承重的有理想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5日 03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2. 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3. 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4. 在“赛马”中“养马”和“相马”

  5. 科技体制改革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6. 如何以人才驱动创新

  7. 创新驱动关键:激励人才

  8.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9. 如何为创新驱动提供优质人才服务

  10. 有些人可能会被历史淹没,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11.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12.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13.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自信

  14.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15. 吴晓莉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16. 科研领域权力寻租亟待破除

  17. 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18. 万钢:深化创新驱动 增强科技供给

  19.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20.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21. 穆荣平: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22.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23. 访全国人大常委杨卫:加强基础研究 保障创新的供给侧

  24.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25. 丘成桐: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滋养

  26.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27.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28.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29.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30.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31.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32.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33.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34.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35.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36.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37.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38.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39.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40.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41.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42.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43.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44.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45.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46.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47.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48.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49.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50.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51.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52.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53.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54.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55.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56.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57. 感恩2016,祝福2017

  58.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59.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60.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61.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62.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63.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64. 白春礼: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65.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66.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67.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68.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69.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70.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71.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72.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73.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74.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75.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76.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77.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78.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79.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80.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81.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82.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83.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84.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8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86.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7.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88.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89.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90.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91. 李侠: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92. 科技驱动文明

  93. 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94.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95. 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唱主角”

  96.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97.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98.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99.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100.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区

  101. 吴敬琏:改善供给 提高效率是关键

  102.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103. 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打通“创新链”的过程

  104. 探访科学家工作室

  105. 科普教育托起北京创新“新生代”

  106. 邓小平与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07.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108. 谁动了美国科技预算的奶酪

  109. 权威人士和国内外媒体看雄安新区【珍藏版】

  110. 千年大计!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111. 河北全力打造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附各类新区名单】

  112. 治理校园欺凌需提高认识拿出行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