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困境与解决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科学向未来】
今天,走进科研领域的女性越来越多。从2009年到2015年,我国女研究生毕业人数由17万增长到28.3万,占研究生毕业总数的比重由45.7%快速提升至51.4%;其中,博士毕业生中女性数量由1.75万人增长至2.26万人,所占比重由35.9%上升至42%。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导师反映,愿意继续深造的男生越来越少,即便是在理工科,女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我国在法规政策层面确立了“性别平等”理念,相关部委、机构出台了许多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性别问题具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动态性,我国科技界女性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仍一直存在——随着科技人才梯度上升,女性占比迅速减少。截至2015年,中国科学院女院士共56人,占院士总数的4.91%。1至12批“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74人,其中女性418位,占比仅为6.9%。这说明女性在科技领域的职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障碍,科技领域的性别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女科学家在事业和家庭方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如何让女科学家事业、家庭兼顾?
决策层面:需要打消“性别盲视”
案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女性申请青年基金年龄由不满35岁放宽到40岁”,“女性优秀青年基金申请年龄限制比男性延后2年”,这是考虑到女性生育期这一特殊情况之后做出的政策调整。
解读:在决策层面,更多重大科技政策决策需要打消“性别盲视”。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政策内容中对男女规定、待遇和要求都一样,不体现性别差异就是“性别平等”,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盲视”。而“性别盲视”是我国科技政策决策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的性别平等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深入地考虑到性别结构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同性别人群对政策的适应性,以及针对不同性别人群选择适应的对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政策就考虑到了女性生育期的限制,很好地体现了“差异化平等”。但一些重大科技决策、规划、计划、奖励较少涉及“差异化性别平等”内容,相关评价基本不涉及性别的监测、评估。
政策建议:在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中充分纳入性别维度。要解决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性别盲视”,必须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治理体系中充分纳入性别视角,关注性别结构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一是在科技政策法规和治理层面进一步突出“性别平等”的理念,在相关战略决策、规划、计划及科技奖励实施过程中纳入性别维度,保障女性在高等教育、科研职位和科研资金等方面享有真正的平等权利,消除女性职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隐性障碍;二是建立性别监测、统计和评价系统,在政策评估中纳入性别平衡的统计分析指标。
执行层面:构建长周期、系统性的支持措施
案例:李女士在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等她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时发现,她已经落后大家一截,无论是职务晋升还是职称晋升,她在竞争中都处于劣势。如今好不容易赶上来,二孩政策又实行了,她怕再休一次产假,自己没有精力再追赶一次。二孩,要,还是不要?
解读:科技女性的职业晋升道路仍像一座存在无数隐蔽障碍的“迷宫”,能够克服重重障碍走上高层的代表少之甚少。科技领域女性高层代表明显“缺席”,除了科研人员个体选择偏好、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差异及固有的性别偏见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女性科研人员肩负事业发展和家庭责任“双重角色”,而男性科研人员则可以专注于科研工作。在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背景下,女性在生育和抚育子女方面将承受更多压力,进而给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女性从事科技事业所遇到的特殊问题,需要构建长周期的系统性支持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策建议:鼓励机构层面实施系统化的支持措施。建议将政策支持的重点转向机构层面(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型企业)。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出台系统化支持措施。在机构层面设立性别平等委员会,从招聘、评价、晋升、任期政策到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提供系统化的支持措施。通过机构层面的改革,调动更多的力量营造包容性的文化氛围,进而调动整个社会范围女性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实践层面:急需有效的、专门的政策工具
案例:2011年11月,科技部、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鼓励女性从事科研工作,以及女性科研人员在孕哺期等特殊时期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比如提出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等要实行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聘期评价和绩效考核办法;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要对生育后5年内的优秀女性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提供稳定支持等意见。但这一意见在执行中,却因为没有相关具体细则,遇到不少阻碍。
解读:在具体实践层面我国缺少有效的、专门的政策工具。从国外经验来看,专门支持计划和项目是落实相关支持政策的有效手段。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提升女性参与和发展学术事业能力计划”(ADVANCE计划);英国的雅典娜计划(ATHENA)在促进英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女性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增加科技领域高层中女性数量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韩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针对不同目标分别设立了专项项目,如对顶尖高校工程专业女生的支持项目、女性教员招募项目、女性进入科学与工程领域项目等。我国的支持政策没有专门的支持计划和专项经费作为支撑,没有明确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难以在基层实践层面产生明确的实施效果。
政策建议:制定专门支持计划和项目。各部委和机构(如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可以设立专项女性人才发展计划或基金项目,保证女性参与科技事业相关支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为促进女性成为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激励,充分挖掘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
(秦佩恒 赵兰香 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给女科学家更多支持
大鹏
在科研工作中,性别歧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性别偏见和固有成见会给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以至职业生涯造成困扰和负面影响。1995年的一项针对优秀女性科学家的研究中,73%的调查对象反馈说自己遭受过某种形式的性别歧视。而今天,情况依然没有彻底好转——就在2015年世界科学记者大会期间,英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爵士发表了“女孩很麻烦”的言论。虽然他的说法引发各方的指责和批评,只得被迫辞去在伦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职务,但在社交媒体上,仍然可以看到还有不少人支持他这一说法,认为他不过是“说出了事实”。
其实,随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充,女性科研人员不再是次于男性科研人员的“第二类研究人员”,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很多女性科研人员已经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甚至做出了重大的科学研究突破。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在1996年到2010年间,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女性研究者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从6万名增加到10.5万名。
就在日前,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联合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10位在数学、物理、医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该颁奖典礼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相信有这些获奖的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珠玉在前”,会鼓励更多的女性走上科研工作岗位,为我们的科学研究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因为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
抛开历史上优秀的女科学家和摘得本次颁奖典礼桂冠的10位女科学家不说,我们身边也一定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女性科研人员,她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激情和梦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辛勤与汗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力潜能,平衡的性别组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潜能,更好地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让我们的科学研究不断前进,有新的突破。
相较于男性科研人员来说,女性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更大一些,她们需要处理的关系更复杂一些,比如如何平衡养育子女与职业发展的问题、如何兼顾照顾家庭与事业发展的问题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伟大的女性,才有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创造有利于女性科研人员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和制度,给她们提供更多的支持,让女性科研工作者这个“半边天”更晴朗,让更多有志于投身科研领域的女性“大胆地往前走”。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6日 13版)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