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四

2017-08-20 吕大成著 追忆青涩

《天天糗事》之九十四


前几天,家里用了几年的电子泡茶器突然坏了,插上电,电源指示灯虽然还亮着,但就是加热功能不启动。


我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也许去家电维修部修理一下就能再使用。但是,妻子却坚决提出要扔掉,而且从口气里听得出这事儿根本就容不得商量。


由于我一来不会维修这些“劳什子”,二来因为其防干烧功能早已失效,再加上这种小件儿的家用电器维修成本(维修成本=维修费用+费时费工+可能遇到心情不好)其实也不低,于是,便不仅欣然同意了妻子的决定——扔掉,而且还同意再买一台。


也许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妻子有着高度契合,看得出妻子的心情不错,她当即就到某网站上网购了一款新的泡茶器,前后也不过几分钟时间就搞定了(我不会网购)。

这两天,新网购的泡茶器应该正在路上“走”着呢。

我想,现在,钱能摆平的事都不是大事。



中国人历来崇尚节俭,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已经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家家言传身教,人人身体力行,节俭早已经成为家风、家教甚至民族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但是,近年来,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开始悄然兴起——就是年轻点儿的人经常说的“断舍离”。


据说,这种观念滥觞于日本。大致意思好像是说,对家里没用的东西要果断而坚决地舍弃,能扔的扔掉,能抛弃的抛弃,提倡过一种“极简生活”。


家就像个宾馆似的,家中没有的东西——买!

用不着了——扔!


今天我并不想掰扯“断舍离”这种新型消费观念的是非对错,一种消费观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染和熏陶,并非一夜之间仅靠几个段子、几堂课就能被“洗脑”,一个将奔“耳顺之年”的人,也不会不假思索、全盘接受喧闹的非主流消费观念。


事实上,我们还是部分接受了这种新型消费观念,但同时又有节俭的传统观念,经常“痛苦”地在二者之间徘徊。


我在往垃圾筒扔泡茶器的同时,其实手也在不停地“发抖”,内心也在不停地“打鼓”,心手之间“斗争”激烈,显非常犹豫之态。


但我们的父母那一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这种新观念的。

他们的节俭基因“顽固”而又“坚韧”,非任何外力所能撼动,让他们“断舍离”真得比登天还难。


弘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节俭精神,向查尔斯王子学习与致敬)


他们的老宅,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已经确实是今非昔比,各种现代化的日常用品应该说是应有尽有,多得堆都堆不下。

但仔细一看,新物旧品兼杂其间,新的“来了”,旧的仍“不去”。家里简直就是一座“旧物储藏间”,一座“废物”仓库(也许有些东西已成为了“文物”也未可知)。


改革开放虽然已近40年了,但是在他们的老宅里,仍然还处处保留着开放前那个年代绝大部分的旧物,这些旧物在我们做儿女的看来,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使用价值,但在老人的眼里,它们都是会说话的“宝物”,每一件旧物背后都能说出一大堆的故事,正所谓敝帚自珍是矣。


从那个物质极度短缺的年代过来的人,节俭是常态,勤俭持家是美德。


人人节俭,家家节俭,只要是能修的,绝对不买新的。能凑合的凑合,能将就的将就,谁也不会笑话谁。

简单的一把牙刷,必须要用到基本没刷毛时才换;

一条毛巾,用得只剩下了最里面的经纬线才有可能换新的;

一口小铝锅用了六十年,除了锅帮子是原装以外,锅底已经不知道换了几回(对,就是我在上面糗文中描写过熬土豆淀粉的那口小锅),仍然还在用着;

一把铁锹,从新锹那尖锐突出的铲尖一直要用到“内半月型”,根本没有了钢尖,也仍然要用来“摪”(太原土话:铲)煤泥、打煤糕而舍不得扔掉;

一把用粟子或黍子杆做成的扫炕笤帚,要用到只剩下了“笤帚疙瘩”头,没有了前面的软穗子,与其说是扫炕,不如说是刮炕;

墙上挂着的鸡毛掸子就更不要说了,基本上是只剩下了光光的藤条而不见了鸡毛;

用高粱穗做成的扫地笤帚,得用好多年,直到再也扫不起垃圾方才可能买新的。


那时候,破衣破布烂得实在不行了,仍然也要废旧利用,把它们绑成墩布,以发挥出最大的“剩余价值”。


最让我感到歉疚的是,老母亲的床铺下至今仍然大部分铺得是四、五十年前的炕垫子。

这些炕垫子是当年我们孩童时期就铺过的,那些垫子里的棉花芯早已结成了硬块儿,沉甸甸、硬邦邦的,既不保暖,又不暄腾(太原土话:绵绵的厚厚的有弹性),还隐隐散发着一种陈年的霉味。

说是给她换一套全新的铺盖吧,她说什么也不同意,虽经多次苦劝,但老人就是不为所动。

要不退而求其次,咱把旧棉花重新弹一下?她也极力反对。

她如今所盖的棉被被面上“要斗私批修”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

几年前,我给她买的羽绒被,至今仍簇新地放在她的柜子里就是不盖,说是羽绒被盖上轻飘飘的,觉得不厚实。

侄儿孙女们好意给她买的棉服夏衣,她也几乎原封不动放在那里,说是旧衣服还好好的,等穿破了再穿新的。


我的母亲今年已经88岁,身体仍然硬硬朗朗,思维敏捷,精神矍铄。

经常关注国内外大事,对于特朗普上台、蔡英文搅台、辽宁舰等仍然尽知其详。

她的生活一向节俭,任何东西都舍不得随便扔掉,大到坛坛罐罐、箱箱柜柜,小到螺丝螺帽、针头线脑,从不轻言舍弃。

几年前我们就一再劝说母亲,将这些个毫无用处的“准垃圾”扔掉算了,她嘴上答应,但就是不见行动。

我们帮她吧,她又急了,说哪个都有用,不能扔。


有一次,我趁她不注意帮她扔了几个空瓶子,她发现后马上捡了回来,说是留下还能装西红柿酱(其实早就不做西红柿酱了),而且还发了一通火。


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们做子女的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只能顺随她了。

不是有人说,“孝顺”的关键在于“顺”吗?

因此,子女们还是应该多“顺”着老人点儿。


现如今,我也慢慢看惯了她的摆设,理解了她的习惯,不再坚持改变她了,我知道我们做的其实都是无用之功。


还有,他们这一代人真得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贪“财”小器——她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吃点儿好的、穿点儿好的完全不是问题——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观念,是一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思想在头脑深处的扎根。


什么“断舍离”、什么“极简生活”,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起作用,他们绝不会去接受这样的观念。


他们根本听不进去“消费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理念,他们认为那种“超前消费”、“不用的东西就果断扔掉”纯粹是“败家子”论调。


她常常对我们说,生活不是“折腾”,不能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就忘了穷。

但是,他们对子孙晚辈却从来不小器,慷慨果断舍得。

谁家有个小困难,或者有个值得庆贺的事(比如结婚成家、入托、入学等)她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资助,说是锦上添花也罢,说是雪中送炭也罢,总是能让子孙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人的一片亲情。


再有,我岳母的做法,也大体和我母亲相似。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我妻子常开玩笑说她母亲的洗脸毛巾还不如自己的擦车毛巾好呢。

哈哈哈,不说了,说多了,怕要引起“夫妻反目”了。


由此推想开去,我们的城市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如今,新建城区的面积比过去不知扩展了多少倍,但仍然感觉拥堵;家虽然搬了多次,一次比一次大,但仍然感觉“小”。

细细一想,其实是很多“无用”的东西占用了大量的空间所致。

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不仅在于字好画好,最关键的是还要有“留白之美”,要给人们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其中的境界和道理确实需慢慢悟出。

不掰扯了,“快递哥”来电话了……






编辑絮语:我是一鼓作气拜读完作者这篇“糗事”的。

我叹服作者具体精到罗列的笔头子功夫。

当然,最基本的写作风格“真”(还有“善”与“美”)也叫我大受裨益和。

拜读,学习了!





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已经到了宠辱不惊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共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参考学习资料。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在不定期连载全文!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天天糗事》:

3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三

3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二

3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一

3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

3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九

3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七、八十八

2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五、八十六

2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三、八十四

2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八十一、八十二(补十)

2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2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

2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

2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八、六十九、七十

2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

2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

2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1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

18、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

17、吕大成《天天糗事》五十、五十一、五十二

1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1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1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

13、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八、三十九、四十

12、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

11、吕大成 《天天糗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10、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9、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8、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7、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6、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七待补)

5、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三、十四、十五

4、吕大成(著)《天天糗事》系列十一、十二——缺十

3、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七、八、九

2、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四、五、六

1、吕大成《笔记文萃》之《天天糗事》系列一、二、三






另,点开以下链接还可赏读作者《长征组歌探析》:

20、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九

1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八

1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七

1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六

1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1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