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81:叫你别舔,你非要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结构学 Author 觉悟者
自古智者居世,当赴义蹈仁,以德自显,如履薄冰,不敢造次。不管是个人和企业,被人抬得有多高就会被踩得有多惨。鸿星尔克的吴总是一个谨慎和务实的人,一看就是经历过风浪的。读过《A215:为富人办事,为穷人说话!》的人就会明白:普罗大众基本上活在一种情绪之中,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一种自我的情绪满足。所以,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会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舆情汹汹就如同潮汐,来的快也去得快。对吴亦凡最大的威胁并非汹涌的舆情,而是资本的抛弃——附着在潮流之上的一切都无关紧要,决定一切的是潮流本身。前台的表演者即便在聚光灯下享受着万人敬仰的欢呼,也不过只是一个幻象——那种虚幻是欢呼的人群对自我内心渴望的投影。它自始至终都是假的,只是人在自我遮蔽下会把它当真。
法国规定离婚之后女人不管有没有经济能力都可以带走小孩,而且男人需要支付赡养费,除此之外,不管女人带不带走小孩,男人都需要把3/7的收入给前妻,直到她再婚。所以,有些离婚的男人会拼命给前妻介绍男人,期待她早点再婚。许多中国女性看到这样的法律非常高兴,认为中国也应该实行这样的婚姻法。然而,另外一个现实却被人有意无意的忽略: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法国男人选择不进入婚姻。他们或许会同居,甚至生孩子,但就是不结婚。包括法国前总统都是如此——更加狗血的是,他还在任期内突然换掉了女友,让他的前女友在全世界面前成为笑柄。这个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残忍,人也都变得越来越清醒。这种残忍源于社会发展让普罗大众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而这种清醒则源于个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读《A312:准备迎接渣男遍地的时代!》
扶贫干部为村里最穷的男人盖了房子,平整了屋前屋后的土地,还给他捐赠了一些生活必需品。最后这个男人找到扶贫干部,理直气壮的说:你们既然要扶贫,干脆好人做到底,给我弄个老婆来呗!这可不是杜撰的,而是新闻联播里在现场的镜头。扶贫干部也是哭笑不得,告诉他这种事需要自己努力,但那个男人不依不饶。
有个亲戚是公务员,半年前被抽调下去扶贫。半年下来整个人都变了个样。不仅仅是外形,还包括自己的三观都彻底被现实粉碎了:他们去帮助一户人家,但是那户人家不仅没有任何自我振作的意思,还把他们当作了获取资源的捷径,甚至连生活上起码的爱干净都不愿意改变,就等着扶贫人员给他们收拾。
一个人对别人的需求越强烈就越像一个乞讨者,匮乏的人才会本能的以乞讨的姿态与别人打交道。如果有一天得势了,也无法平等的对待别人。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言:一旦奴才变成了主子,往往会昔日的主子更加的恶毒。这种人是不能惹的,一个正常的人会在一开始就把这样的人排除在外。这种人的内心是匮乏的,也是压抑和扭曲的,他的压抑、匮乏和扭曲会不断的淤积,并发霉生蛆,腐烂的不成样子。你以为你点燃自己就能烤干那些发霉的潮湿吗?不可能的!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绝大多数情况,近朱者未必赤,但近墨者必然黑!没有听说过一勺盐会让整个游泳池变咸,也没有听说过一桶清水能冲走沼泽中的淤泥。那种一厢情愿的盲目,本质上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那种圣母心爆棚的拯救,本质上是同为弱者的当事人在追求一种根本不存在的自我价值和虚假的力量感。
虽然《山海情》很鼓舞人心,但《平凡的世界》才更贴近生活——主人公出身于底层,最后转了一圈还是生活在底层。虽然外部的世界已经翻天覆地,虽然整个波澜壮阔的改开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但这一切似乎都与他们无关。这就像上海那些住在憋屈的老弄堂中的人,他们出生在这里,也生活在这里。然而,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又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别的地方的人活的不如意还可以不远千里奔赴上海打拼,他们却无处可去。别人租在这样破旧的老弄堂中只是暂时的过渡——不管是越来越好,立足之后搬出去,还是越来越差,无法立足撤回去。然而,他们却哪里都去不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他们出生在这里,也只能永远的蜗居在这里,除非能等到天上掉馅饼,政府要拆迁他们蜗居了一辈子的破弄堂。
对自己没啥要求的人,对别人总是有很多要求。从生命体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求存策略:生命体的求存策略有两种——交换和劫掠。没有东西能与人交换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通过劫掠来获得满足自身的一切。通常情况下,既没有底线,也没有规划,能咬一口是一口。人一旦有了东西能够与人交换,注意力就会关注于交换的技巧,并且观念也会随之改变。生命体的两种求存策略会相互切换,观念和心态的转变会伴随着这种切换而提前进行。所以,小到个体,大到一个社会,行为的改变总是从观念开始。
自私总是被人看成是一种道德人品的特质。事实上,从我们《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自私本质上都源于生命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个匮乏的人会本能的认为自己的一百块钱比别人的一百块钱更值钱。事实上,一百块钱的购买力是一样的。然而,匮乏者因为匮乏,所以会本能的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很重。这种自我赋予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会妨碍他们的判断,却能满足其自我保护的需要。因为看的很重,所以不会轻易的交出去,也正因为看得很重,所以会追求无本万利和只进不出,所以会爱占小便宜。一个匮乏的人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自己最需要被关注,自己应该被同情和爱护。因为目光所及之处只有自己,匮乏所触发的响应机制已经消耗掉了自己的所有精力,所以,不会有多余的注意力看到别人的付出,即便看到了,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响应。所以,才会显得那么的冷漠、功利,并呈现出白眼狼的特质。
人的行为和观念以及心态总是与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高度契合。四线城市以下的社会,人情世故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一线城市效率和能力最受推崇,依靠关系办事反而被为大众所不齿。你无法脱离所处的生存环境来对比二者的优劣。因为在那个生存环境中,那种方式、观念和心态也是经过充分进化之后留下的最契合的生存策略。这就好比在一线城市,真的不讲人情世故吗?并非如此,你之所以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都是聚焦于效率,是因为看到的都只是螺丝钉这个层面。越往上,资源越高度聚集。资源越是高度聚集的地方,就越讲人情世故。所有的人情世故,本质上都是交换和博弈。一个行业刚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在跑马圈地,谁都可以不鸟谁。当这个行业发展的越来越集中之后,它所形成的格局就变成了几个龙头之间相互交错的势力范围。这个时候就需要讲人情世故了…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中,时间长了就必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和心态,最终自己的行为越来越与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逐渐溶解进去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然后,你会不自觉的捍卫关于它的一切。这恰恰是任何改变都难以启动的最坚固的障碍。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有,每天20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找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获取《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