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玄学派诗歌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

严钇琳、张炼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2-06-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玄学派诗歌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

2021年12月31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课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第五次邀请到David Kastan教授云端开讲。本次课程主要就17世纪英国的两位重要诗人约翰·多恩和约翰·弥尔顿的作品进行赏析,由Kastan教授和该课程主讲教师郝田虎教授共同讲授,吸引了五十多名来自浙江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共同在线聆听、讨论。该次课程特邀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丛教授担任主持。在课程之前,她对两位主讲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
David Kastan教授目前是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乔治·M.博德曼讲席教授,之前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作为国际知名学者,其多部著作不仅被频繁引用,还被翻译成了东西方多种语言。此外,他还担任了Arden Shakespeare第三系列的联合主编,并主编了五卷本《牛津英国文学百科全书》。从丛教授对Kastan教授所著、郝田虎教授所译的《莎士比亚与书》和Kastan教授主编的Arden Shakespeare系列《亨利四世》(上)这两本书进行了展示,并提到Kastan教授引领了莎学本源研究的新转向。郝田虎教授目前是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他专注于英语与比较文学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研究,尤其是弥尔顿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新近获得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荣誉“长江学者”称号。他主编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集刊,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五辑,知网全文收录。本次课程,先由Kastan教授讲授多恩的《神圣十四行诗》第14首(Holy Sonnet 14),并以他的艳情诗 “To His Mistress Going to Bed”作为对照文本进行分析;后由郝田虎教授讲授多恩的爱情诗名篇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并转向弥尔顿《失乐园》第四卷中夏娃的爱情抒情诗的解读;最后,Kastan教授整体讲解了弥尔顿及其史诗《失乐园》。
Kastan教授首先对多恩进行了介绍。多恩一生充满精神危机。尽管早先从法律学校毕业,但他后期却成为了圣保罗教堂的主任牧师。他的宗教皈依是一步一步转变而来的。由此,Kastan教授讲解了多恩的一首艳情诗“To His Mistress Going to Bed”。该诗颇具其早期诗作的风格:大胆且充满情欲。诗中的说话者是一位年轻风趣但却老成大胆的男性,他正在引诱一位女性。他不断发出“脱掉(off)”的命令,命她脱去衣物,让他像当时欧洲的航海家发现美洲新大陆那般,去探索她的身体。多恩的诗风随着他自己的转变也经历了变化:从早期充满情欲的大胆风格到后期严肃的宗教诗风格。就此,Kastan教授转入了对《神圣十四行诗》第14首的解读。不同于此前艳情诗对偶句的形式,这首是十四行诗。诗中的对象也从一位被引诱的女性变成了上帝。此外,诗的意象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叫女性脱去衣物而是“猛击我的心”这样的暴力意象。多恩认为自己的意志和理性不足以对抗罪恶,他急需上帝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必须是暴力的。说话者在前八行诗中不断表达该诉求,并在最后两行英雄体对偶句中给出了一个似非而是的解决方案:唯一让我自由的方式就是您将我囚禁起来。Kastan教授接着对这两首诗进行了比较阐释。前者是多恩的性想象,而后者传达了他的神学焦虑:他非常需要上帝,但他不知该如何实现他想与上帝达成的关系。不同于当时的神学家,多恩认为他对上帝的信仰并不能让他感到安逸(comfortable),只有通过最后两行诗中提出的“强奸”方式才能让堕落者重返上帝的恩典。接下来,由郝田虎教授讲授多恩的名篇“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这首诗是多恩即将启航去欧洲大陆时,写给妻子的一首离别诗。诗中展现了一位有爱且忠诚的丈夫形象,来安慰(comfort)马上就要别离的妻子。就此,郝田虎教授转入了对具体安慰方式的分析。
前两节构成的首句中,诗人将自己与妻子的分离比作有德的人温和地离世那般,也会一样地温和。他认为自己和妻子是神圣的爱人,不像彼特拉克式恋人的分离那般会“泪如雨下”和“叹气连连”。多恩认为这些是爱情门外汉的表现。因此,玄学派诗人多恩重写了彼特拉克爱情诗传统,重新确立一种神圣爱情的表达方式。第三个诗节中,多恩展现了他惊人的空间想象力。他对比了“地球的震动”和“其他天体的震动”这两个意象:地震给人们带来恐惧和伤害,而其他天体的震动规模宏大,却无伤大雅。多恩借此来表达他跟妻子的温和的离别。之后,多恩提到他与妻子的爱“互相在心灵上得到保证”,因此郝田虎教授指出,多恩认为真正的爱是彼此的、相互的。接下里的诗行中又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比喻:黄金受到捶打并变成薄薄的一片。一克金子就可以捶打成四公里的长度,多恩借此表达他跟妻子之间的分离并不是“分裂”而是 “延展”。最后三节诗中,多恩又用了一个奇喻:圆规,这是玄学派诗人最有名的奇喻。多恩的妻子被比作圆规中那根“固定的脚”,而他自己被比为另一只脚,绕着这根固定的脚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暗示他去欧洲大陆的旅程和归程。郝田虎教授最后指出该诗倒数第二行颇有问题。传统上就生理特征而言,圆形象征完美和女性,而坚固象征男性。这里,象征对象发生了对调:圆形象征了男性,而坚固转而象征了女性。对此,读者可以试想说话者其实是位女性,或是诗中谈论的双方是母亲和儿子等来解读该行。随后,郝田虎教授凭“圆形”意象转入了对弥尔顿《失乐园》第四卷第639至658诗行的分析。该诗段中,有许多类似“圆形”的意象,比如“太阳”、“月亮”、“地球”、“露水”等,都象征着一种“完美”,即伊甸园中完美的婚姻生活。诗行开头,夏娃用了“交谈”一词。该词对弥尔顿来说十分重要,他认为完美幸福的婚姻在于丈夫和妻子进行适当、愉快的交流。所以,夏娃和亚当之间的交谈确切地描述了他们在婚姻中对彼此的真爱:他们互相亲吻、互相拥抱、一起做爱。这种融洽的爱和交流表现了人类最初的理想婚姻形式。接下来,郝田虎教授将该诗段分成两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641-649)中,夏娃讲述了伊甸园从黎明到夜晚的美丽景象,但在构成镜像的第二部分(650-658),她却一一否定了自己在前半部分的叙述。她认为,美好与否取决于她是否与亚当在一起,与他互相交流。夏娃在诗中的措辞十分简单,郝教授认为,正是简单的词汇才能超越时空和文化,将男女之间最初的理想婚姻形式铸成永恒而传递下来。在分析结束后,郝田虎教授邀请Kastan教授对《失乐园》的节选诗段进行解读。首先,Kastan教授对郝田虎教授的分析予以了赞同。之后,他对该诗段的解读进行了补充。Kastan教授指出该诗段最后两行表明了是夏娃在《失乐园》中提出了第一个科学问题(“wherefore”,即“why”)。这个以“why”为首的疑问句是促使人类寻求知识的根本问句形式。早期神学家把“why”为首的疑问句视为十分危险的,比如why is the universe(How is the universe made?)这一问句,就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上帝的挑战,向上帝要求解释整个宇宙存在的原因。此外,弥尔顿的《失乐园》还提出了其他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包括弥尔顿如何理解男女关系(他们应该平等吗?),弥尔顿的政治思考(就像丈夫妻子可以离婚,国王和臣民也能这样分离吗?)。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注入了许多革命思想,但这些政治性的言语是由天使们说出的。比如,撒旦在诗中质问道,为什么上帝是我的统治者?这个问句引出了弥尔顿自己对君主政体的质问:为什么一人可以去统治众人?但是,在这里,撒旦犯了一个错误,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智力上的。上帝与撒旦有着根本的不同,上帝是创造者,而撒旦是被创造者。撒旦在之后也意识到了这点,并认为自己无法打败上帝,因此就打算毁掉上帝的创造物,也就是引诱人类堕落。此外,该诗段突出的“共同”和“单独”的主题连贯了整个人类堕落的剧情。Kastan教授指出,智慧树上的被禁止食用的果实并非象征着善的知识,它蕴含的实则是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亚当夏娃分离,人类吃禁果,争吵反目后又重归于好。弥尔顿在第十卷结尾两段重复使用了“repair”一词,意味着亚当夏娃重修旧好,再次成为一对(re-pair)。Kastan教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对整个《失乐园》的剧情分析娓娓道来。课程最后,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对本次课程给予点评,她认为Kastan教授和郝田虎教授的这次授课内容非常富有启发性。此外,她谈到了另一位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诗人: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其诗也颇有多恩的诗风和圆形意象等等。听课的同学们就《失乐园》向Kastan教授提出了多个问题,Kastan教授分别予以翔实的解答。本次Kastan教授和郝田虎教授合作授课,曲终奏雅,为一个学期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借助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浙大-耶鲁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计划”,“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课程顺利开展了国际化课程建设,并辐射兄弟院校,以提高授课水准,促进人才培养,推动浙大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提升学科声誉和国际化水平。

文:严钇琳  图:张炼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

2022年1月2日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新闻链接

往期回顾

新闻

新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新年献词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李尔王》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新闻|黄必康教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本交汇:《牡丹亭》英译新探”讲座
新闻|莎学专家William Baker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杨乃乔教授:“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
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讲座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会议回顾 |2020年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
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学术|张剑:“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评王佐良先生的英美诗歌研究
学术|张隆溪:《杨周翰作品集》序
人物|罗益民:孙法理教授琐记
人物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人物|杨林贵:莎学情结 幕后台前——纪念中国莎学活动家孙福良先生人物|沈弘:追忆硕士论文导师赵诏熊先生人物|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深切怀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杨周翰教授
人物|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人物张隆溪:生命的转折点——回忆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

书讯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出版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出版新书快递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递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