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整合汉宋两个解释系统1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第1—45分钟2012425007 陈佳宁记录

我上次讲完课回去在网上搜索了下有关日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确实有一些,很容易搜到一些文章在谈这个问题。其中还有一篇硕士论文,有一些人的博客上都在谈这个问题,确实是有很深的影响。也可以说,现代汉语的构成受了日文重大的影响。那里面说,有些资料里面说,这些科学名词,属于学术的名词,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从日文里面转接过来的。


大量的引入日文是从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他逃到日本以后开始的。梁启超在日本的军舰上无聊,看到了一本书,一本日文的书,那个时候还是日文明治时代吧,那个时候的日文还有汉字要比今天,现代日文要多得多。梁启超还没学过日文,一天也没学过,但他也能看懂个大概,到了日本以后,他不是逃亡,借着日本的军舰,逃亡到日本去了嘛。


然后就在日本创立了一个什么报纸,他在这个军舰上就是有一个想法,就是用小说来启发民治,从此以后他就在那个报纸上,由他自己来翻译这个,他看到的这本小说。翻译了完了一本,又翻译一本,他没学过日文,他就开始硬翻了,这样这个日文当中的造词,根据西文造的词肯定就直接就进入到汉语了,这就是汉语转,从日文中借词的一个开始。

 

大概就持续到了民国时期,也就说是一共有两个高潮,一个是梁启超开始后的晚清,晚清时代;再一个高潮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也从日文里边借用了不少日本汉字的名词,好比说这个,那篇说日文就谈到一个,这个给力,给力这个词,就是一个日本的动画剧,动画剧什么里面大概有个孙悟空的这个,孙悟空的动画剧。到了西天,孙悟空对这个西天很不满意,就说这个地方太不给力了,从此以后就风靡了中国的网络世界以及日常用语当中,大家要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总之,现代汉语是一个西化的语言,非常西化的语言,这个中间的过程,记入了这个日本翻译西文的词语,记入了很多的学术名词,百分之七八十的名词可能都是从这个西文里边来的。

 

我们对此,以前肯定是没有什么估计的,习焉不察,以为这都是,也不知道,这个都习惯了,也没有什么。没有想到要追溯他的来源,其实你要追溯他的来源,你会发现是日本先翻译西文这么翻得,所以它这些词的涵义就是由西文的原文来规范的,虽然用的是汉字,但是他已经西化了,他的解释都是西化的,所以用这个现代汉语来翻译古文、古书、古代的经典,对这个一定会是一个西化的结果。所以我才说,要实现汉语作为天下语文必须得先治愈汉语文深重的内伤,也就是汉语文的简化字和白化文的问题。我们就是要复兴正体和文言,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补充到这。

 


下面我们看5.2经学统合,整合汉宋两个解释系统。

关于经学的这些说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可能都还没有定论,都不是定论,我自己还没有很确定,还没有很确定的自信,还有些犹疑。这是我是需要给大家讲的,也就是说我这里有关经学的说法不是定论。

 

我请一个同学来念一下,宋梦琪你来念开头这段“未来经学要成为统摄天下学术之根本,首在结束汉宋两个解释系统之间的分裂与对立,完成自身之统一;其次要在整合两个系统之基础上回应西学和现实,从而成立一个新解释系统也。解释系统包括经之注疏即解经系统和通论性著作即圣传也。

 

就是有关这一点,我现在还是没有定论,还有犹疑,就说到底我们的儒学,或者说经学是分成汉宋两个解释系统,这个没有问题,这个没有疑惑。但是这两个系统的分是分裂和对立,还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就是一种儒学内部的判教?也就是说,对这个两个解释系统的存在,我们给它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由这个解释系统造成,由这两个东西造成的分裂,还是说这两个东西系统的存在恰恰是儒学完整性的一个体现,可能这两面,我现在讲着讲着觉得,这两面可能都有。


也就是说汉宋这两个解释系统应该说是,我现在就是说觉得应该是有两面性。从正面来看,他是儒学丰富性的一个体现,由这两个解释系统可以更好的、更加完整的来体现一副儒学的全体面貌。也就是说分,如果分好了的话,如果合适、合理就可以导致一个更好的合,也就是更好的体现儒学的完整性。如果是不合理的话,那么可能就是这个分裂,分裂和对立。可在这个,这是分的,所以说我们笼统的来谈分还是不行的,我们要对这个分加以确定,加以详细的讨论。就是说它是分的恰当还是分的有问题。


那这个汉宋两个解释系统的成立有内在的学理,就我上次说的真谛和俗谛,内圣和外王,这是它内在的根据。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个解释系统的存在是应该的,它分的根据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本来儒学是真俗等值之学。所以分成这两个宗汉宋,汉学和宋学两个宗,有它的内在的根据,这个就是从这面,从正面来说这两个解释系统的成立有他内在的根据,它可以,它的这个区分,区分为这两个解释系统,可以更好的体现儒教的完整性和全体达用。


但是,我下面谈的这个,5.2.2所谈的这些就是这个分里面的不合理的部分。由这个不合理的部分就导致了这个分让这个汉宋,这两个宗存在对立和分裂了。我们大概就这样讲,分有两面性,它有内在根据,如果分的合理,这两宗的这个教理的建立让它虽然分,但是按照这个它的内圣和外王、真俗二谛的这种内在的理路去建立它的这种合理的教理、合理的解释,让他不发生冲突,这样就会让整个儒学更加完整的合起来,更加的更加完整的体现这个儒家的全体性和它的全体达用,这是这个,应该是这样。

 

这个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在这个,在依据这个合理的区分的根据上所建立的这样一套教理系统,特别是这个宋学却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很大的这个偏差,让这个内部没有完全依据这个内在的根据所要求的那样去建立这个宋学的教理。所以就造成了由宋学发起的对汉学的不恰当的批判和不恰当的否定。这样由于宋学的教理的没有完全的按照内圣,没有完全的按照这个分的这个合理的理路去建立,所以实际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就给儒学造成了汉宋的对立和儒学内部的这种比较严重的分裂。

 


  那么我们下面来看5.2.1


吾人将儒家从子部移至经部后,则经部当分经传两部分。

首先是经。汉宋两个解释系统对由那些书构成经已然理解不同,对于前者而言是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后者则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书诗礼记春秋三传。两者相较,宋元人对经的理解趋于狭隘,体现了宋学偏于内圣尽伦而忽于外王尽制之特点。


从经的系统中删去了属于外王的周礼和仪礼;不知何故又删去了本属于内圣路向的孝经。当然宋人的系统也有长处,即在于能将大学中庸这两部传心之作从礼记诸篇中单独提出来着重加以提倡也。吾人今以前一个系统为本并取宋人之长,成立一个更合理更完整的新的经系统:即易、书、诗、周禮、仪礼、礼记、乐以礼记乐记与周礼大司乐篇合当乐经、春秋三传、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尔雅等十七经是也。此为经。


再是传。子部儒家收录偏于庞杂,故应予以精选,仅少数真正承担道统之传的大贤的著作方堪入聖传之列也。于此吾人服膺蒋庆先生之见解,依据先生之道统观,初步酌定为荀子、董子、文中子、周子、大程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子、阳明子等十一人。这是一个较宋人更加全面如实的道统系列。宋人之道统以周程直接孟子,将其间千二百年之学术一概抹杀,实在武断偏狭之至,正只见心性,不见制度之所致矣。蒋师之道统观则汉宋不遗,程朱陆王并重,可谓得其全也。

 


首先就是,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多篇幅了,就是我们要把儒家从子部移至经部,一个重大结果就是我们取消了儒家这个名称。我发现蒋老师很多的说法,我这些后来的说法,包括我上次讲的这个,我们对儒学的这种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以及下面我们要讲的这些有关经的构成,都可以在蒋老师那个文章里找到根据。蒋老师就是蒋庆先生,蒋老师在他最后一本出版的书叫做《广论政治儒学》,在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他本来要应甘阳先生去中山大学讲学,后来没去,但是有这个想法,在这篇稿子里面,那个稿子的名字我记不清了。


总之在第三部分,就是这个复兴儒学的家法和本来的解释性原则,他就谈到了就说儒学的血统和家法。那么是六艺四部之学,这里面我觉得蒋老师就有一个认识,你看六艺,六艺是经学,四部,经史子器,这正好跟我说的这个我们这儒学的四重理解就有关系了。也说蒋老师这个可以作为四重理解的一个先声,就说我们把儒学理解为经学,这就是最狭义的理解,我们理解为经史之学,这就是稍微广一点,理解为经史器,这就是比较广义的。那么四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史子器,这个是最广义的。所以蒋老师这个六艺四部之学就说它标注着儒学的一个最狭义的理解、一个最广义的理解,我们用这四重理解就更加、更加精详了。所以蒋老师这种说法是我这个说法的一个根据,一个先声,那儒学确实应该有这些不同层次的理解。

 

那第二个就是经。我们说了将儒家从子部移到经部以后,这个经部我们就应该把它分成经传两部分。经的构成它发生了一个演变过程。我们这个,这段里涉及到的是汉学的和宋学的两个解释系统中的经,那么这个十三经,十三经它是在宋朝最后确定的,在北宋时期。在唐朝有九经的说法,那个时候,孟子还没有进入到,在唐朝好像在九经那个系统里边没有孟子,在唐朝的这个陆德明编纂的经典诗文里边甚至把老庄也收进去了,也就是唐朝对经的理解是有一个不同于宋朝的地方的。


但是宋朝这个十三经,这个确定虽然是在宋朝确定的,但是它的注释主要都是汉人注的唐人疏的,所以我们认为十三经系统,就是汉学的经系统的一个结果,一个代表。十三经系统在北宋的最后的形成,最后的确定就是汉学的一个经系统的确定的结果。这个四书五经系统是从南宋,大概,也不是说是从南宋吧,总之就说是朱子这个学派的一个产物,最后确定大概是在元朝初期。所以四书五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个版本,经常标注为宋元人著,宋元人著四书五经,它都是朱子学派的人著的。


这个第二段的第三行,大家找到“体现了宋学偏于内圣尽伦而忽于外王尽制之特点”我对这段这句话要进行一个,一点修改,就是这个把这个尽伦挪到下面去,我们把它用心性来替换,该成这样“体现了宋学偏于内圣心性而忽于外王尽伦尽制之特点”,这样我就,也就体现了我对荀子的,对圣和王的一个更加正确的理解,“圣者尽伦者也,王者近制者也”这个是荀子对这个圣和王的解释,我原来就以为圣就是内圣,王就是外王,所以我就把荀子对圣和王的理解跟庄子所说的内圣和外王就没有区分,认为他俩是一致的。


后来我发现,我写了真俗二谛的这篇文章以后,我发现他不是这样的,荀子的对圣和王的理解可以说都是外的,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外王和汉学的偏于俗谛的理解,荀子这个学问就贯彻了汉学重外王的精神,荀子是汉学的一个先驱,一个先师吧。所以我原先对他的圣和王我以为就是内圣和外王的,现在我发现其实他这个圣和王都是外的,也可以说是外圣和外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伦,人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制度,制度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伦可能它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这个这种感情方面的,更加柔性的;这个制可能更加离感情比较远,更加偏重于这个,更加偏重于这个硬性的,僵硬性的这种,更加严格更加固定化。甚至有暴力的作为背后的这种保障。这个伦和制,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内都是人的内在的道德,不涉及跟别人的关系的,所以说这个荀子所说的伦和制,都是在人之外的,都是外,也可以说荀子的对圣和王的理解,是外圣和外王,所以整个的荀学确实是有些偏差。


这个过于偏在外面啦,所以他对人性的理解,也跟这个有关系,他这种性恶,性者伪也,全都是从外面,性者伪也嘛,啊不,这个什么,什么伪也,善者伪也,善,善是这个人为,是从外面,是从人为地这个教化当中的一个,是从外在教化的当中来的,是外在教化的一个结果,輮木以为轮,以外力,外在的变化为主。

 

所以我们说,一个恰当的外王学应该是以外王为主,也不能废掉内在心性的修养,应该是以内在的修性为依据的,偏重于述说外在关系和外王的这样一个学问。而不能像荀子这样,把外在的,把内在的这部分全部解释为外,这个确实是有些偏差啦。所以我们说,我们把这个尽伦移到后面去,尽伦尽制全都是王学的范围啦,内圣,内圣就是心性,所以我们说宋学偏于内圣心性而忽于外王尽伦尽制的特点。这个小字里就说到了从宋人经的系统中删去了属于外王的周礼和仪礼;不知何故又删去了本属于内圣路向的孝经。四书五经里边就没有孝经。

 

下面说的是宋人系统的长处:在于这能够把大学中庸这两部传心之作从礼记诸篇中单独提出来着重加以提倡,所以我们以以前系统为本取宋人之长成立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整的新的经系统,即我下面列的这样一个系统,其实这个不是我的观点,我们在四部全书这个经部里边看到的基本上就是我最后列的这样一个系统。你看四库全书经部就是分了这样一些:

 

一易类,二书类,三诗类,四礼类(礼又分成了小类1周禮、2仪礼、3礼记、4三礼总义、5通礼、6杂礼书),五春秋类,六孝经,七五经总义,八四书,九乐,十小学(小学分成三小类1训诂,尔雅注疏2字书,急就篇、说文解字还有康熙字典3韵书,广韵等等)

 

从这里面基本跟我要提炼出来的经的系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四库全书已经在我们之前就这样做了。易书诗礼,礼分成三礼,春秋,春秋当然它们又分成三传,春秋实际事实上以三传为它的解释系统,也有孝经,然后是四书,你看我们画杠的这些,那五经总义就不是了啊,这里边也有乐,它对乐,就不是,没有按照,它没有提出这个乐经的概念,还是收了一些有关雅乐的这个后人的著作。


乐经已经失传了,那么我们想,我们总要找出一个乐经的代替的文字吧,其实也是可以有的也是有好多人主张乐记,乐记就可以代替乐经了,但是如果再加上周礼的大司乐就更加完整了。大司乐里边,那周礼本身它也是经嘛,大司乐里边也就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就乐的原理以及乐的这些作用,所以这两个篇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乐经失传的一个原貌,也许不一定那么完整,但是这两个,礼记和周礼都是经,我们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乐经的替代品还是说的过去的。

 

你看最后除了尔雅之前的这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四库全书经部的四书,这四库全书已经把四书单列出来放到经部了,尔雅就是小学里边的属于训诂的第一部分,它这个小学,小学有些。小学附属于经部它确实是有很深的道理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节说汉字作为天下的语文也就跟我们传统当中把小学附于经部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个文字之学是很重要的,它甚至是这个比经还要根本,比经典本身,比经以及经典的解释系统本身还要根本,因为你不管是经还是这个经的注疏都是用字写成的,是不是?


所以这个根本是字,小学,所以小学放在经部呢是有深深道理的啊,不是,不是这个随便的。就说小学为什么不附在这个子部,不附在这个别的部呢,显然就是因为小学非常根本,我们上次已经讲了就是这个四库全书,不是这个,张之洞先生编的那个书目里边,最后就说了一段话嘛,就说“先通小学再通经学的,经学为可信;通了经学再通史学的史学为可信;通了经史再通理学的则理学为可信;通了经史再去经济,则经济成就远大。”


所以这个经济就不是今天经济学的这个赚钱的经济,这个狭义的,所以这个经济这个词在我看到的那些介绍日文的对汉字,现代汉语影响里边就说到这个问题了。就说这个经济确实是中文当中本有的,但是传到了日本去以后它的含义缩小啦,本来是这个经邦济国的意思,到了日本去了,就传成了这个记账了、赚钱的这个意思啦,所以当它再传回来以后,传过去的时候是我们原来那个意思。


当它再传回来以后,出口转内销了以后就变成了日本那边那个意思啦。来特别是日文用这个经济这两个字来翻译这个economy,彻底就成了西方的那种含义啦,所以这个我们就随处可见那个日文对我们现代汉语的这种影响,这也是小学,你通了这些那你,你才能够知道这些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之小学放在经部,是有很深道理的,因为文字之学是理解经的根本。那么这个急就篇。急就篇是汉朝的时候,大概是扬雄做的一个识字课本,这里边收了三四千或者是五六千字吧,我忘了是杨雄还是司马相如做的。总之就相当于后来的,后来宋朝以后流行的这个三字经百家姓这些识字课本。


就说,在汉朝的时候急就篇就是当时这个学童们一入学就开始学的那个识字课本,相当于后来的蒙学三百千,用来识字的。说文,就说文解字,许慎做的,是这个四学的经典著作。康熙字典是清朝的时候编的一本字典。这个第三部分韵书,韵书里面重要的书呢,就是广韵。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序)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绪论 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夷夏之辨,中华是夏、西方是夷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之绪论 2:中国学术严重夷化(西化)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上)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生活之两型——夏与夷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之辨:中华主干说

夷夏之辨:中华主干说2

夷夏进退春夏秋冬循环之世界史观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两型学术规范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两型学术规范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夷夏两型学术规范3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哲学应为子学之末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七略、四部与四学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七略、四部与四学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七略、四部与四学3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中学规范详究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中学规范详究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中学规范详究3:天下篇道术章注要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中国学术规范近世以降至未来之演变历程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中国学术规范近世以降至未来之演变历程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中国学术规范近世以降至未来之演变历程3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汉语文作为天下语文1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汉语文作为天下语文2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汉语文作为天下语文3





孟晓路简介: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佛学与西学》(2009)、《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2014年)、《佛教真面目讲记》(2012-2014)、《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年)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