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女儿进城读书,再难也只是追上了起点丨人间

红泥 人间theLivings 2019-08-01

有好几次,我真的就想要放弃了,可看着女儿那么努力地在适应新环境,看着她变得越来越爱说爱笑爱学习,我就唇锁千钧,怎么也开不了口——我实在不忍心才给她打开一扇窗,却在她正看得入迷时,又残忍地关上。


配图 | VCG




今年3月,我家对门搬来了个新邻居,一家三口,夫妻和善,女儿礼貌。他们体恤我年老体弱,但凡遇上我拎重物上楼,总会帮忙接过去,投桃报李,我也常送些自制小吃食给他们,一来二去,就熟了。一次拉家常,女主人小余给我讲述了他们从农村搬到城市的个中经历。

文章是小余的口述。




上学时,我的成绩不好。高二那年,不管父母怎么劝怎么骂,我坚持退了学,偷偷跟着几个小姐妹去了广东打工。因为还未成年,我就用别人的身份证前前后后换了几家工厂,最终在一家电子厂安顿下来,并在那里认识了同样高中辍学就跑到厂里打工的一个男孩——也就是我的老公。

父母和姐姐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继续回去读书,学个一技之长,我却不以为然,那时上班就做事,下班就玩,过得很轻松。

恋爱几年后,我和老公一同回了他的老家云南红河结婚生子。等到女儿断奶,我俩又像村里其他年轻夫妻一样,继续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程,女儿则留在云南老家。最初,我们虽然挂念女儿,却也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毕竟,身边熟识的人几乎都是这样过的,老人也常说:“小孩我们带着,你们趁年轻,多出去赚几个钱,以后年龄大了,活儿就不好找了。”

转眼到了2014年,女儿已6岁多,上小学一年级了。

那年春节,我们带女儿回我的老家四川过年,姐姐、姐夫也带着侄女回来了。姐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家落户,因着她结婚比我晚,侄女也比女儿小了1岁多。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欢喜处,侄女忽然起身跳了段舞蹈。一大家子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纷纷鼓掌叫好,也不看电视了,笑着让两个孩子一起再表演几个节目。侄女一点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唱歌跳舞、背古诗、讲故事,我的女儿却手足无措,低着头红着脸,捏着衣角,使劲往我身后躲。

两个孩子的对比太过明显,我强撑着笑脸,既尴尬又难受。

晚上,两个孩子嚷着要一起睡。临睡前,她俩聊天,说到了“最爱的人是谁”,侄女毫不犹豫地说:“是爸爸妈妈。”女儿却闷闷地说:“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年只有春节才会回家。”

那一刻,我大脑一炸,努力稳住颤抖的身体,闭上眼,不敢说话也不敢动,假装睡着了,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一波一波地往外涌。我一夜无眠,越想越觉得愧对女儿,不能再继续让她当“留守儿童”了。

第二天,我就跟老公说了自己的想法,他也很受触动,当即决定:“那你就在家带她吧,我也不走远了,就去昆明找工作,争取每个月回家一次。”




年后,我和老公都没再外出打工,老公在本地跟着一位师傅在工地上当了水电安装学徒。家里的收入一下少了一大截,好在前两年已攒钱修了楼房,手里还余了些钱,加上农村消费低,短时间内也不至于为生活发愁。公公婆婆虽不太赞成,但见我们态度坚定,也就没过多干涉。

最初,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专门留在家,肯定能把女儿带好,可现实并非如想的那样。

女儿想像侄女那样学跳舞,可别说村子里,就连镇上都没有舞蹈培训班。最终,我还是去县里的一家培训机构给她报了名,为了一个半小时的舞蹈课,我们娘俩得先从村里到镇上,再在镇上坐近一个小时的客车到县里,最后再走二十多分钟才能到舞蹈室。

村里的小学很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老师上课是用方言,最常布置的作业就是抄词语、抄课文、抄试卷。课程表上倒是有音乐、美术、体育、品德课,可女儿却说,除了体育课,其他的课都没上过——因为没有老师,轮到那些课时,要么就继续上语文数学,要么就自习。

我纠正女儿的拼音、辅导她写作业,遇到自己也不会的就上网查,费尽了心思,可女儿的成绩非但没有多大起色,母女感情反而越来越糟糕——我常常气急败坏地呵斥她不用心,那么简单的题翻来覆去讲还不会,她哭得撕心裂肺:“我要跟爷爷奶奶过,你从来都不管我,现在回来了就一天到晚折磨我……”

我要求她不要说脏话,她说:什么是脏话?学校的老师、村里的大人、身边的小伙伴都那样说话,为什么她不能说?同样的,我要求她勤刷牙、勤洗澡、少看电视、多看书,她也总能理直气壮地列举出一大串“某某某都这样”的事例来。


2015年8月的一天,已经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和同村的小伙伴在村口玩,我拿出手机打发时间,无意中看到了一段话,大意是说: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不公平的,农村的孩子如同井底之蛙,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跳出了井口,以为到了终点,其实那不过是城里孩子的起点。

这话,如同一股滔天巨浪,猛然扑进我的胸腔,让我差点站不稳脚。

我无措地抬头,看着蓝天白云,煞是漂亮,环顾四野,地里庄稼茂盛,路边新修了一座又一座宽敞漂亮、常年却只有老人小孩居住的楼房。看着看着,这一切就忽然变成一张大网,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迅速缩紧,最终越来越小,越来越低,变成了一口狭小幽深的黑井。

惶恐中,一个大胆的念头跳了出来——我要跳出这口井,进城去,带女儿到城里上学生活。

老公在工地上也听到很多年长的工友感慨,后悔早些年没有好好管教孩子,看到村里不少孩子早早辍学后混社会的情形,也越来越重视起女儿的教育问题。所以,他听了我的想法,只犹豫了一晚,就下了决心:“行,在城里实在过不下去了,大不了再回来。”




权衡再三,我们选择了姐姐所在的城市——我下意识觉得,有姐姐在,多少能有个照应。姐姐、姐夫也大力支持,马上开始帮着联系转学、租房、工作等事情。

当时,姐姐和姐夫也不过是普通的公司职员,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女儿,每个月还要还房贷,但为了减轻我们的经济压力,他们还是坚持帮我们付清了一年的房租。

女儿曾去姐姐家玩过一段时间,城市的繁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我们要带她过去生活,她欢喜得不行,甚至迫不及待地就要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女儿这份不加掩饰的强烈渴望触动了我们,让我们觉得进城的决定是正确的。

最初,我们想得很简单,以为只要自己肯吃苦,怎么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好好生活,可现实却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首先是入学问题,女儿作为中途从外地转来的插班生,得先找到一所愿意接收的学校,才能把学籍从云南那边转过来。城里小学的学区划分严格,竞争也激烈,我们又没有户口,按理只能去一所政府指定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小学。

姐姐本想托关系缴一笔高昂的择校费让两个孩子读同一所学校,方便同时接送,可在女儿试着做了那所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卷后,我和姐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数学68分,语文64。”姐姐无奈地摇摇头,“这个成绩,给钱都进不了,就算关系够进去了,也很可能会被排挤,还是等以后成绩提高了,再想办法转学吧。”

如此一来,我们只得去口碑相对较差的务工人员子弟小学。没想到即便是那里,也等着很多想要入学的插班生。而校长明确表示:虽然是务工人员子弟小学,但名额有限,公平起见,所有的插班生都得先统一参加入学考试,按成绩顺次录取。

有30多个孩子和女儿一起竞争7个插班名额,不管我们怎么祈祷老天眷顾,女儿还是落选了。最终还是姐夫帮忙,几经辗转,找了一位和教育局沾边的朋友,又塞了几个红包后,校长才勉强答应先让女儿跟读一个月,若女儿能跟上教学进度,学校就同意转学籍,正式接收,若学习跟不上,还是得打道回府。

费尽周折,我和老公都脱了一层皮,连带着姐姐姐夫也弯下腰杆四处说好话、赔笑脸,可却换来这么个不确定性的答复,避开女儿,我忍不住哭了。




为了帮助女儿顺利地留在学校,姐姐每天下班都会过来给女儿辅导作业。女儿的底子确实太差,很多题连刚上一年级的侄女都听懂了,她还是一脸茫然。好在姐姐耐心,常常辅导到晚上11点多,还不断地鼓励女儿。

私下里,姐姐一再提醒我们:“她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引导,你们千万不要急,给她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要老把她和班上的同学比,免得伤了自尊和自信。”

因为女儿上学的事还没最终定下来,我和老公也不敢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姐姐帮我辅导女儿的学习,于是我主动揽过了接送两个孩子、做家务等琐事。

城里开销大,一片青菜一滴水,都得花钱买,迫于经济压力,老公在家里也闲不住,于是在跟着姐夫大致熟悉了市里的主要街道后,主动跟几个坐在三轮货车上、招揽搬家生意的师傅套近乎,好说歹说,才讨了份帮着一起搬家的临时活儿。

毕竟要靠着别人才能接活,他每次搬的东西最重,分到的钱却最少。搬家是体力活,老公之前一直在厂里做焊工,干体力活其实并不占优势,一天多接几趟活回来,走路都是飘的,一进屋就趴在沙发上,都有些起不来。

一次,我正给他往红紫交错的肩膀和背上擦药酒时,他接到了一个师傅喊他干活的电话,根本不顾我的劝阻,立马应承下来,匆匆忙忙贴了几块膏药就冲了出去——搬家的活不是随时都有,他实在舍不得错过那几十块钱。

那段时间,我和老公都强颜欢笑地安慰对方,天无绝人之路,不要太有压力。但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压着一块石头,就连女儿,也敏感地察觉到了自己和班上其他孩子的差距,几次怯生生地透露出了些迷茫、自卑的情绪:“他们都好厉害,会跳舞、会唱歌、会画画,会好多好多东西,成绩也好,可我什么都不会,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我既着急,又难受,多亏姐姐肯花功夫,熬过了前面的半个多月后,女儿总算慢慢开了窍,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第一次月考,她破天荒地考了80多分,虽然在班上属中下水平,但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总算是拿到了盖着学校鲜红图章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转学联系表”。

一个月的担惊受怕总算到了头,我喜极而泣,原本想去饭店好好庆祝一下,可算了算钱,还是没舍得,最终去菜市买了一大堆菜,做满了一桌子,大家欢欢喜喜地吃了一顿。




女儿学校的事安顿好后,我和老公开始正式找工作,结果却迎来了新一轮的打击。

姐夫给老公算了笔账:“你现在回昆明的工地上打工,就算每天挣200元,但不包吃,也不给买保险,做一天算一天的钱,遇上休息或者工地没活,就没有收入,还长期无法和家人团聚。如果能在这附近找一份正式工作,有五险一金,有正常假期,虽然每个月实际拿到手的钱少些,但全年平均下来,也不比在工地上差多少,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回家,陪陪家人。”

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决定还是尽量就近找一份工作。

然而,10月并非招工的旺季,市区内也没有大型工厂,我们两个学历不高、能力平平且在厂里工作惯了的人,就像是离水上了岸的鱼,慌慌张张地蹦来蹦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老公去应聘了很多在市区内的工作,快递员、送货员、营销员、酒店保安……不过大都因为“非本地人”、“没有驾照”、“口才不好”等原因被拒绝了,其余的工作,因为工资实在太低,又只能主动放弃。老公本想找一份焊工工作,那是他唯一的专长,可又一直没见到这方面的招聘信息。

几经犹豫后,他鼓起勇气去市场上租了个摊位打算卖菜赚钱。每天凌晨2点就去郊区的批发市场进货,然后运到自己的小摊位,从早守到黑。进货时,很多菜都是一整袋一整袋装好的,不准拆开看。因为不懂行,他好几次买回来的菜,外表看着挺好,里面却烂了不少。而卖的时候,他又不善言辞、不会吆喝,还不懂讨价还价,也不懂得一些经营的小技巧,结果起早摸黑忙了一个多月,人瘦了一大圈,钱包没见鼓起来,反而还赔进去了一点。

灰心丧气地转让了摊位后,老公正琢磨着要不要去试试运气蹬三轮时,姐夫带来了城外一处工业园区几家工厂要招工的消息。老公二话没说,立即跟姐夫赶了过去。

因为学历不够,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前几家他都没应聘上。第四家是石材厂,以干体力活为主。面试时,负责人声称月工资4000元。老公兴冲冲地去了,每天卯足了劲地干。结果没到一周,就碰到厂里工人闹事,他这才知道这个厂子经常拖欠工资,而像他那样的普通员工,再怎么努力,每月也只有2000元左右。老公决定离职,找负责人询问工作那几天的工资时,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老公离厂那天,正好碰上园区内另一家汽车生产厂要补招几名焊工,但要求高中以上学历,且还要有焊工证。他在厂外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进去。负责招工的人得知他只有多年在厂里从事焊工的工作经历、却没有考焊工证且学历也不够时,犹豫了。

负责人问老公为什么要来这里打工,老公说就想让女儿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负责人有些动容,决定破例给老公一个机会,专门把焊工部的班长找来,当场测试了他的焊工技术水平。

凭借扎实的功底,老公被录取了,8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月薪2500元,3个月试用期过后给上五险一金,只是因为没有焊工证,工资比其他一起入职的焊工低了500元。

即便如此,老公也兴奋不已。从我们租的房子到厂里,骑摩托车的话只需要40分钟,这意味着他每天都可以回家了,周末休息时还能找点兼职做。

当天晚上吃饭庆贺时,老公和姐夫碰杯后,侧过头,偷偷伸手抹掉了眼角隐约闪烁的泪水。




另一边,我找工作也并不顺利。女儿每天下午3点50就放学,如果我想兼顾女儿,就得尽量避免找太晚下班的工作。

我在手机上,一条接一条地看招聘信息,在大街上,一个店铺接一个地问,最后有些悲哀地发现,对学历和技术没有要求的,只有清洁工、收银员、服务员和营业员这些岗位。前3个工作时间太长,尤其是餐厅服务员,每天最少都要工作10小时以上,遇上晚班,下班回家就得过11点了,且大多都不给上劳动保险;相较之下,营业员的工资似乎挺高,但往往要求口齿伶俐、形象气质好——这一条,就足以让我自惭形秽。

至于那些既体面又高薪的岗位,我更是想都不敢想。

姐姐有意托关系让我去一家熟识的公司做办公室文员,可我除了会手机上网外,根本不熟悉电脑,更别提使用整套办公软件了,且对文员工作也是一窍不通。

一次又一次找工作碰壁后,我心中的不安、焦虑、自卑等众多负面情绪也在不断发酵,那种明明已经低到了尘埃里、却依然被人嫌弃的滋味如同钝刀子割肉,太让人崩溃了。

一天,我在网上看到市里有一所大学在招保洁人员,工资虽然不高,但上下班时间很适合,转正后还给买五险一金,而且除了双休,寒暑假也能有部分假期。如果是在年少时,有人告诉我有一天我会稀罕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我肯定觉得她疯了,但事实上,那时的我就像溺水的人在绝望中看见了一根浮木,唯一的反应就是想方设法抓住它。

我按照招聘信息上的电话打过去,没人接。我生怕错过了这次机会,便直接去了那所大学,边走边问,按照别人告诉我的,来到一栋挂着后勤总部牌子的办公楼前,一个保安打扮的工作人员询问我干什么,他的声音很大,吸引了好几个正从楼前经过的学生。

虽然我非常想得到那份工作,但在说出自己是来应聘保洁时,还是下意识地觉得丢脸。保安指着远处的一栋楼,说,在8楼的人力资源部。踏进那栋宽敞明亮的大楼,踩着光洁如新的地板,我心跳如雷,自己竟然会到这么好的地方来应聘,感觉很不真实。

在电梯里,我遇到了一位保洁大姐。得知我要去8楼应聘保洁后,她惊讶地盯着我:“哎呀,他肯定是新来的,弄错了,那里的人力资源部是专门给那些有文化的人应聘的,都是些坐办公室、当老师、当领导的人,我们的招聘是在另一栋楼的人事部。”

虽然她没有恶意,但那一刻,我还是面红耳赤,恨不得当场有条地缝可以钻进去。

最终,我还是没能应聘上,负责人客气地告诉我,他们刚好招够了。我浑浑噩噩地走出校门,整个天空都是灰暗的,就像我的人生,看不到一丝希望。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压力让我变得既压抑又暴躁。老公反复安慰我没事,但夜里,我假装睡着时,还是能清晰地听到他反复翻身叹息的声音。

我知道,其实他也是急的。

城里的开销远远大于农村,且不说姐姐姐夫帮我们垫付的房租、入学打点等费用,单是每个月的吃喝拉撒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女儿想学舞蹈和画画,学费也是远高于老家的小县城。每次我拿100元出来,再怎么精心盘算,也减慢不了它消失的速度。

一天,姐姐在客厅里给两个孩子讲解成语斤斤计较。侄女忽然说:“妈妈,是不是就像姨妈那样——她每次买菜都要从市场这头一直走到那头,挨家问,反复比较,再买最便宜的那家。”

屋里的气氛蓦地凝固了,姐姐和我都有些尴尬。侄女无意中的一句话,轻而易举地就揭开了我极力想要遮掩的窘迫。我借故去了厨房,想假装没事,但眼泪却像是失控的水龙头,怎么也关不住。我想,也许这就是老天爷在惩罚我曾经那么轻易地就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努力吧。

女儿也在无数个小细节中慢慢觉察到了我们的拮据,变得很懂事。

一次,我送她去跳舞,忘了带水杯。中途休息时,很多孩子都冲到前台买牛奶饮料,她也实在渴了,在一瓶标价2.2元的饮料前犹豫了很久,最终却拿了一瓶1元的矿泉水,还装作无所谓的模样笑着安慰我:“饮料其实也没那么好喝,矿泉水更能解渴。”

转过身,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能想得开的人——钱少就少用点,老老实实过小日子就行了。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愧为人母,特别对不起女儿。

期间,公公婆婆多次打电话过来,念叨起现在农村上学的政策,学校会免费发牛奶面包鸡蛋,农村的空气也好,吃的东西也健康等等,总而言之,还是怕我们在城里过得不好,如果撑不住了就回去。

有好几次,我真的就想要放弃了,可看着女儿那么努力地在适应新环境,看着她变得越来越爱说爱笑爱学习,我就唇锁千钧,怎么也开不了口——我实在不忍心才给她打开一扇窗,却在她正看得入迷时,又残忍地关上。

好在姐姐一直在物质和精神上鼓励支持我:“人这一辈子为什么要不断地努力?父辈的答案是我们,我们的答案是下一辈。我们不是要大富大贵,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好一点,让孩子的起点更高一点,又干嘛不去做呢?”



尾声


2015年12月中旬,在老公找到焊工工作的同一周,我也终于在医院找到了一份虽然工资低,但双休、买保险、8小时工作制的工作——负责清点、运送各种物品。

工作来之不易,我们都很珍惜,3个月后,我们双双顺利转正。

为了多挣点钱,大多数的周末,都是姐姐帮忙带着女儿,我们则去兼职送快递、送外卖,也尝试过自己做些小吃沿街叫卖。姐姐还专门买了一台电脑送过来,教我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多学点东西总不是坏事,说不定哪天就会派上用场了。”

一年多后,我凭着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电脑的熟练使用,成功应聘上了一家公司的库管,整体待遇好了很多。老公也考下了焊工证,涨了工资。

今年年初,在相继升职加薪的姐姐、姐夫的帮助下,我们按揭买下了这套房。

现在,虽然日子也不容易,但好在在城里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忙了一整天回来,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说话,女儿能在图书馆随意看书,能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免费学手工,能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想到这些,我就特别满足,再累再苦都觉得值了。

编辑 | 任羽欣

 点击联系人间编辑


红 泥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 本文系网易新闻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千字500元-1000元的稿酬。

  •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巫术 | 相亲 | 杀熟 | 赌徒 | 套现 | 婆媳 | 毕业季

脏机 | 保健品 | 逃犯 | 越南工厂 | 三大队 | 代购女王

疯人院 |  巫毒情杀 整容 | 吃光非洲 | 移民 | 陪酒女郎

凉山小新娘 | 日本出张女 | 传销大佬人间有味漫画

高考作弊 | 戒网瘾学校 | 美国小镇读书改不了命

工厂女孩 | 直播少女 我妈卖安利 | 文艺女青年之死

执行法官 | 小镇青年 | 老年色情店 | 臭名昭著的清华生

钱宝网 | 熟人性侵 | 互联网金融 | 职场潜规则胖子美食家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好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