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院食堂服务员到画家,那些长卷是她的人生出口 | 生活家
© 2016Lifeweek
单向街花家地后边有片小树林,长着三棵老树,几处杂草,狭窄的小路铺着碎石子。汪化说这里是她的秘密花园,她常来这晃悠,和那棵老杨树说很多心里话。我们要为她和那棵树拍照,她抱着画卷,一脸遗憾地说:“我还想抱抱大树,但是腾不出手。”
汪化手上抱的卷轴是她的第九幅长卷,已经画了近半年,白纸上都是简单的抽象线条,像在透明介质中晃动触角的生命体。汪化说“画画是最柔软的方式,特别是这种抽象的线,特别简单柔软。即使有很直的线,也不会像直接打过来的拳头,它只会让你感受到里面的挣扎,但它那种挣扎是微弱的,是隐藏在其中的,所以还是很含蓄的表达,很柔软的一种方式,所以它让我觉得我的生命能够安住在里面。”
© 2016Lifeweek
汪化说等她画满十卷,就会尝试色彩或者其他,而那些已经画完的画,就不再属于她了。现在汪化的身份是单向街的驻店艺术家,每天早上十点,她都会抱着画卷到书店一楼的咖啡厅,一画就是一天。“我第一次来就坐这张桌子,现在也是,我坐这个位置雷打不动。”她指了指面朝一排书的小木桌说。
汪化每天都会发好几条朋友圈,“原来我用的手机是200块的,现在的智能手机是上海老师的女儿换手机给的,从那时我才开始用微信,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呆了太久,飞得太高的气球会炸掉。”她希望自己可以更接近现实,微信朋友圈和她常去的社科院食堂里的电视,是她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太敏感了,很容易受别人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和人有深度交集。”汪化说她发很多条朋友圈,是因为孤独。每条朋友圈的发布,就像在证明自己还活着,和人还有着联系,隔着屏幕是安全的,但如果和人深交,也许就会出现很麻烦的事情。汪化说她一直都不太会表达,这点很像她的父亲。
© 2016Lifeweek
汪化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村子里,她有个姐姐,爷爷奶奶都是老师,外婆是浙江人,外公在她的母亲出生40天后就去世了,母亲从一嫁进家门,就不被公婆喜欢,姐妹俩出生后,也从来没有从爷爷奶奶那得到太多亲情,他们从没抱过这对小姐妹,也没说过夸奖的话。在汪化的回忆里,小时候家里的气氛压抑,经常有纷争。
母亲信佛,但在婆家看来都是封建迷信,在汪化五岁那年,母亲开始建庙,起初在村里,几天还能回一趟家,后来庙越建越远,也就越来越少回来,母女俩一年也就只能见上几面。汪化的爷爷奶奶在当地办了所学校,他们教一到六年级孩子的所有课,本来传家授业,汪化的父亲是长子,该由他来继续做老师,可父亲把机会让给了弟弟,自己则拿起了锄头务农。
父亲不善表达,他很少和两个女儿有真正的交流,汪化小时候常常一个人在田里玩,没有什么伙伴,在上小学一年级时,汪化帮被欺负的同学出头,结果被所有人孤立,连她帮的同学也悄悄站在了欺负自己的那一边。汪化就这样被学校里的男生欺负了6年,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她小学里唯一的好朋友,是她们的班长,一个性格文静的小姑娘。汪化当时已经不想学习了,她觉得老师没有为人师表该有的样子,总是在学生面前吆三喝四,说起学生坏话也毫不避讳,汪化说她从小叛逆,觉得这些道貌岸然的老师不配来教自己。
上完六年小学,她决定不再读书,“当时生活里总笼罩着家庭的压力,家里总是起争执,一点也不和睦,六年级时我就把毕业照撕得粉碎,那时我内心很愤怒,我不想读书了,只想挣钱,想振兴家庭。”她揣上了向亲戚借的300块钱,经人介绍,去了福州当了保姆,但由于当保姆没经验,没过多久就被辞退了。
© 2016Lifeweek
汪化又回到老家,接着上了半年初中。她一直记得唯一夸过她的老师,在小升初时,汪化成绩还不错,那位老师对汪化爸爸说了句:”你女儿好好培养是可以读好书的。” 这句话听进了父亲心里,他坚定想让女儿读书,但家庭的压抑氛围还是让汪化只想逃离,再加上每次父亲为了筹集她们姐妹俩的学费也很辛苦,汪化看了心酸,最终还是选择休学。
父亲对汪化的这个决定很失望,但汪化很坚定,她对自己说:“我坚决不读书了,我不会后悔。”从16岁离开家乡到26岁,她在福州呆了十年。汪化做过服务员;当了三年的饭店迎宾;做过点菜员也当过前台;碰到过拖欠工资的老板;也经历了把自己存了两年的钱拿去炒股,结果血本无归。
2000年初,一场失败的恋爱加上当时炒股失利的打击,汪化有些万念俱灰,她想离开福州,去哪都行,最后汪化来到了上海。
她在上海郊区一个没装修过的洗手间落了脚,那段时间很迷茫,“寻找自己是很难得过程”汪化说。转机在一次偶然路过一个卖书的地摊,出于对书无形的敬仰,她在书摊前停下了脚步,一眼就瞧见了纽约摄影学院的两本书,“以前男朋友喜欢帮我拍照,当时我不知道学什么,就想学摄影也行。”晚上回家翻书的汪化被摄影书里的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住,照片里那个头戴大花的女孩,汪化觉得很美,心里突然就有了想要画下来的冲动,她用手上的笔简单勾勒,觉得比照片更好看。“其实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也画得很好,六年级时我决定休学,就把画画也一起放弃了,我把壁板上的画,墙上贴的画全部送给了我的好朋友,自己到了30岁都没有画画,到上海才又重新开始画画。”
汪化在上海的日子
就像被打开了阀门,汪化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画起了画,她完全投入,在一两个月时间里,废寝忘食地疯狂画画。“这是心灵上的需要,特别需要画。当时就是一种情感的交织,在那时什么都没希望,画画能让我平复,能打开自己的美好世界。我的理想是非常美好的,我就把我的理想全部画出来了,我通过画来建造我的城堡。”
汪化到上海的那年,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闷头在家画了几个月画后,她去了趟世博会,在一个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前,她向身边不认识的女孩激情洋溢地解释起眼前的雕塑,雕塑的作者正好经过,看着面前这个高高瘦瘦的女孩热情地近乎癫狂的样子,产生了好奇,汪化就这么结识了她的第一个伯乐金小胶。
金小胶是一个画廊的艺术总监,他看了汪化的画很欣赏,还特意帮汪化找了份在世博园展厅的工作。汪化把她的长卷带到了大师展览厅,毫不避讳地画着自己的画,一边是络绎不绝前来看展览的人群,一边是在角落里埋头描绘长卷的汪化,她周围聚集来越来越多人,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同好。世博结束后,她去了金老师的画廊,还是做看展的工作,她把画从自己几平米的小房子,带到了宽敞的展厅,没人看展时,她就埋头画画。
© 2016Lifeweek
“上海的人文气息不够,商业化太重,因此我想要离开。”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汪化听说北京有更深厚的艺术气息,她很憧憬,于是在上海呆了3年后,汪化去了北京。到北京的第一天,她风尘仆仆地跑过了798,宋庄和草场地,结果大失所望,在她眼里,当时北京几个艺术区一样荒芜。汪化不是没想过回上海,结果金老师的一句话镇住了她“你不要落魄地回来”,于是她咬牙留在了北京。
在宋庄的一个画店里,汪化遇上了个买画具的女生,女生介绍她认识了几个学美术的同学,当汪化一身疲惫,拖着大大蛇皮袋出现在男孩家里时,汪化笑着回忆说:“他们以为我是被从哪里捡回来的小乞丐”。
学油画的男孩一次带汪化去了中央美院,汪化无意进了央美图书馆里卖国外画册的商店,她像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哇,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艺术”,汪化不知疲倦地一本本画册翻着看,从两点多一直看到了商店打烊,“当时我非常激动,我走出来的步伐非常坚定,决定在这里留下来。”“我想应聘服务员,不要工资,只要有吃有住。”在食堂里,她向食堂经理毛遂自荐,就这么成了美院食堂的服务生。
汪化在美院食堂打工
“服务生的住宿条件不好,老老少少都躺在一个狭小的地方,很潮湿,到处淹水,后来那排只有我一人还住。”尽管住宿条件困难,还需要每天凌晨五点起来工作,但汪化很满足,因为尽管每天要为学生们准备食物,但下午不忙时,她有充沛的时间来画画,除了画画,她还能经常去旁听美院的课程,图书馆也是给她安慰的地方,更何况在美院里,她遇到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裂变(局部)其他类别,纸上签字笔长卷
3000×50cm,2015非卖品
“10月1日同学放假,我在食堂画画遇到两个同学,其中一个是留学生,他们看到我画很振奋,带我去他的教室给其他人看;和他们认识后,一次我去留学生公寓等他回来,坐在电梯旁的沙发上画画,结果一群同学下来,大家都来看我的画,其中一个男同学说,他要介绍个老师给我认识,他口中的老师,就是仲书渔。”
“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他是个大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我要把我所有想说的话都告诉他。”在这个被汪化称为是“最好的一个下午”,仲书渔老师请了很多同学一起来看她的画,从下午3,4点一直看到了7,8点,当天有人看了汪化的画拍了照片发微博,结果一下就转发了3000多条,第二天就有媒体记者找来采访。
汪化的部分线描作品
央美食堂里有个“扫地僧”的事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道,2013年春天,央视纪录片频道来为她拍了部纪录片,2015年她又登上了“超级梦想秀”的舞台,她的梦想就是一辈子只画一幅画。这个在食堂美院做服务生的姑娘,就这样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她在央美呆了3年,没想到离开的一天还是到了。
汪化在《中国梦想秀》
画卷的长度超过了一个篮球场
“真的要到离开的时候,其实我还是舍不得。”央美食堂要封原来的地下室宿舍,她又接到老家的电话,母亲身体不好,急需钱治病,而当时汪化还是拿着每月1000的服务员工资,一边是棘手的家事,一边是工作上的变动,再加上当时央美办起了一卡通,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图书馆和教室间畅通无阻地看书和听课,而这时,单向街书店的于威和许知远在得知汪化的事情后,和她见了一面,他们对汪化的画大加赞赏,极力邀请她以驻店艺术家的身份来单向街,再三考虑后,汪化答应了。今年6月汪化办了个展览,她没那么喜欢展览,也不喜欢卖画,但这个展是单向街公益基金会资助的,售出的作品也全捐了基金会做公益,于是汪化答应了。
采访结束后,我多停留了会,在书店晚上的讲座上又碰到了汪化,我和她在单向街花家地楼梯道里坐着聊天,比起下午时和我面对面坐着,说着和100个媒体说过的同样故事的女孩,此刻的汪化让人觉得多了点烟火气,也更有亲近感,看着眼前靠墙坐着,滔滔不绝的汪化,仿佛让人看到伏在在画卷上不分昼夜画着线条的另一个她,两者都是倾诉,只不过一个是用沉默将一切诉诸纸上,另一个则是用话语来吐露心声。
© 2016Lifeweek
她说了很多话,好像很久没和人说那么多话,“我其实很孤独,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去打扰别人的自觉,会自由,但有时也孤独。我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也不会和任何人说话。”
一化 展出图
她说了很多话,好像很久没和人说那么多话,“我其实很孤独,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去打扰别人的自觉,会自由,但有时也孤独。我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也不会和任何人说话。”
聊得晚了,她送我出门,一直走到过街信号灯下,我们有一茬没一茬地说着闲话,直到我提到了她的画,“那它呢?对你来说它是什么?”我指着她抱着的卷轴问她,之前聊天中显得略高的声音突然变低,或者说是变得有些发沉,“这个,是我的生命出口”汪化顿了顿说。信号灯变绿了,我和她挥手再见,跑过马路,回头看原路返回的汪化,双手抱着画卷走得很慢,今天看过太多次她和她的画卷在一起,她们之间,好像有条无形的脐带,分不清谁是谁的母体。
文:刘小荻
图:李骁南拍摄、部分来自网络
了解更多人和物,戳戳关键词:
手工 忧愁 杂货店 教育 乒乓球台 火锅 和牛 素食 美术馆 鲜花 餐具 建筑 甜点 火炬台 爱情 吉赛尔邦辰 花艺师 植物 感身空 皮卡丘 英国公学 杯子 筷子 餐桌礼仪 婚礼 面包 博物 星空 衣服 口红 球鞋 咖啡 冰淇淋 上海 陶瓷 鳗鱼 玩偶 餐厅 英剧 孤独的美食家 温泉 猫 雨伞 京都
想 要:
第一时间获取松果最新最优质的活动信息
享受独家“好友”福利
时不时一起约个活动、约顿饭
…
可加松果君微信:songguosh
-END-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松果生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