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冯伟 - 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 一等奖

外语教学网 蔡雷英语 2020-11-17

英语课例


▲  冯伟老师授课视频截图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一等奖,来自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的 冯伟老师的作品。


冯伟,201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助理。先后获得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七名、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参赛感言

Success is not defined by how high you climb but by how high you bounce when you hit the bottom.

比赛心得

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是我第三次参加这一比赛。2011年我参加了第二届大赛,并获得了国赛的第七名;2016年我参加了第七届大赛江苏省的复赛和决赛,并获得了省赛第一名,遗憾的是当年没有举办职业院校组的国赛。为了能够再次参加国赛,我于今年参加了第八届大赛,终于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参赛,一方面是因为对第一次参加国赛的成绩不是很满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从第一次参赛起我就认识到教学大赛确实能够提升我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教学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尝试创新的平台和契机,而创新是消除职业倦怠感、保持对教学的激情、维系课堂生命的纽带。我觉得教学大赛的意义并不是教师们要在教学技艺上分个高低,而是通过参赛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寻求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自我突破和超越。尤其是对于在高职院校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老师们来说,面对生源素质的逐年下降和公共英语教学逐步被边缘化的窘境,很容易产生倦怠感和疲劳感,丧失对教学的热情,而大赛就如一针强心剂,能够唤醒、激发我们的潜能,帮我们找回、延续那种愉悦和激情。例如,今年我参加省赛时,被分配的现场授课课文是一篇小故事,大意是讲主人公在利物浦车站下车,前往青年旅社,于途中迷路后通过问路到达目的地的故事。故事内容简单,情节单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想不到或没有动力去探求出彩的教学设计。但在比赛的驱动之下,我想到了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两个线路图,课堂上让学习者读故事的同时逐步在地图中标出roundabout、 traffic lights等地标,然后勾选出正确的线路图,最后再让学习者参照地图练习与问路和指路相关的交际用语。这一教学设计不同于常规的阅读教学,学习者要将对课文中文字的理解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画内容,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在比赛时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同和肯定。试想如果没有教学大赛,我也许不可能有灵感和精力去尝试这种教学设计。


最后,感谢外教社为我们英语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切磋技艺、碰撞思想、启发思考、激励创新的平台。祝愿大赛永葆生机和活力,祝愿更多的英语教师能通过参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愉悦和激情。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851okf6o&width=500&height=375&auto=0

 董剑桥教授点评 

作为外语老师,冯伟老师的语言基本功扎实,教师素养颇佳。冯老师与学生沟通有耐心,能掌握节奏、注意引导,其教态从容自然,能张弛有度、即兴应答,比较接近平时的教学状态。冯伟老师课授的特点是:有深度、有创意,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紧扣课题导入课堂活动;通过听写填空,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的讲解;通过问题回答(trademark),巧妙转入组合词归类分析,并带出课文中的生词释义。整个讲解过程中穿插了学生的活动,一气呵成,十分流畅,无生硬之感。只是,年份游戏的设计虽然能活跃气氛,却并没有超出识记回忆的层次,且与既定教学目标相关性不大。总体来讲,冯老师的课是一堂很好的“公开课”,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能进一步推敲琢磨,相信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1.教学设计与时间安排。较之于45分钟的常规课授,20分钟的竞赛型课授花了5分40秒时间导入,显然不够经济。原以为冯老师单刀直入,从课文题目切入问答,直接开讲。没料到,一番互动后, PPT播出教学五步骤,这才又正式进入 opening up,谈起了personal hero,为导而导的匠心立显,但却拖泥带水了。程式化教学套路对教师的制约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在问过“Who is Red Adair?”“What troubles did he shoot?”“How extraordinary is his job?”等问题后,如直接进入听写填空,留出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本,那么随后的所有教学活动就有了认知的逻辑起点。现在的设计还是有引君入瓮的套路之嫌,学生并没有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2.教材审读与教学处理。作为介绍性传记类文本,该语篇文字流畅、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可读性较好。但是,文章删改的痕迹还是很明显,个别地方甚至略有瑕疵。如倒数第二段的“ In March of 1991, Red Adair went to Kuwait to put out about 700 Kuwaiti fires following the Persian Gulf War.”,经查证原文,扑灭科威特 700处油井火灾并不只是 Red Adair公司一家所为,而是来自 16个国家的 27支油田火灾救援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以原文有 “helped prevent ...”一说。(专家提问时曾对 “prevent”一词敏感,这恰恰是文脉逻辑问题所致的“不适”。)问题是冯老师所选的一段听写正是来自原文,按说对原文并非一无所知,可见教材审读还稍欠火候,内容处理不够细致也就在所难免了。 


3.语言点选择与教法设计。冯老师选择 compound words作为教学重点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似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即如何巧用已知推演未知。如 troubleshooter是生词,但 troublemaker却是熟词;同样,讲解 deadline的构词时,可让学生说出用 line合成的词,如 online、offline、outline、lifeline等等;再如,可列出 ice cream、dinner table、living room让学生在文中找类似的组合词oil well、oil rig、gas leak等;给出 notebook、superman等让学生找出 trademark、Hollywood、hellfighter、birthday等等,然后再请学生比较哪些合成词的语义与原词素相关,哪些则已面目全非,这比越俎代庖的概念灌输和机械记忆更能调动学生。至于加不加连字符,这可能取决于使用频率、约定俗成或是否便于识记(如 mother-in-law),若简单归类,则容易误导。合成词的语义透明度是一个相当专业的学术问题,点到为止即可。应告诉学生合成词的语义并非总是一目了然,应该勤查词典,不可望文生义,这恰恰是学习方法的指点。顺便说一下, deadline一开始确实是“死亡之线”, extra-ordinary是超乎寻常的意思, extra不是very,而是 beyond的意思。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6851pc6i8&width=500&height=375&auto=0沈银珍教授点评 

说课不同于授课,在为时 10分钟的说课环节,教师要讲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冯伟老师说课的文章标题为 “The real cost of travel”,他说课条理清晰,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在分析课文环节,教师能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在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即: 1)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解决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过程。首先是 warming-up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上网查找课文中将要涉及的三个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并派代表做小组汇报;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出文章的主题,即旅游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接下来是 text-understanding环节:教师通过 skimming and scanning等阅读练习和完形填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第三个环节是 language items的学习:通过词汇练习和重点句型操练,让学生了解“一词多意”和“一意多词”的现象,解决语言点和语法结构问题。第四个环节是 productive tasks:通过问题 “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the impact mass tourism has done upon us and our lives?”,让学生头脑风暴,想出各种方法。最后是课后作业: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结构,写一篇有关“手机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的文章。


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采用任务教学法,多次布置教学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冯老师对评委的第一个问题理解还不够到位,表述还不够清晰。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