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4项原理及临床意义,其与血栓弹力图对凝血功能评估的差异
血栓四项在血栓与止血系统作用机理
血栓性疾病-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所引起的相应器官组织病变、坏死,相应功能障碍及损坏等多种疾病总称。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的改变(速度、方向)、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四项在血栓与止血系统作用机理:首先是凝固系统,其关键因子是凝血酶。正常状态下,凝血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体内,当机体受到刺激,休眠的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直接证实了凝血系统的启动。由于产生的凝血酶在血液中半衰期极短,只有几秒钟,很快被抗凝物质中和掉,故直接测定凝血酶非常困难,取而代之的便是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而血栓形成的前奏是凝血系统的激活和抗凝系统的消耗,因此 TAT 的检测可以早期预测血栓的形成和再栓的复发。
其次是纤溶系统。纤溶酶作用于形成的纤维蛋白而发生纤溶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和 D-二聚体)在血液中出现。肝脏产生的α2 纤溶酶抑制物(α2PI)是纤溶酶最重要的抑制因子,α2 纤溶酶抑制物与血液中存在的纤溶酶以 1 :1迅速结合,形成纤溶酶-α2 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抑制纤溶。因此 PIC 是忠实反映纤溶系统最终阶段的纤溶酶分子标志物。是溶栓治疗和防止再栓的重要指标之一。再看血管内皮系统。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将在肝脏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到血液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生理性抑制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迅速以 1 :1 结合,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1 复合物(t-PAI.C)。t-PAIC 复合物增加意味着血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浓度增加,即可认为是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也可以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标志物中有血栓调节蛋白(TM)。TM 不仅与凝血酶结合发挥抗凝血酶作用,凝血酶-TM 复合物积极激活凝血抑制因子蛋白 C,也发挥抗凝血作用。
从作用机理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分子标志物都是在各个系统的反应起始阶段产生的,因此可以作为疾病早期提示指标。
血栓四项各项目临床应用
结论
血栓四项 TAT、PIC、t-PAI-C 和 TM 标志物都是在各个系统的反应起始阶段产生的,因此可以作为疾病早期提示指标。FDP/DD:继发性/原发性纤溶标志物。
血栓标志物是早期凝血、纤溶、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可用于血栓前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监测;临床上主要用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妊娠期栓塞等多种疾病的风险预警、辅助鉴别诊断、评价抗凝及溶栓治疗疗效。
书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