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型冠状病毒凝血病与免疫血栓

新冠废颜 淋床医学 2023-11-22

新型冠状病毒凝血病与免疫血栓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病2019(COVID-19)是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感染性疾病。COVID-19 凝血病的凝血特征以血栓前状态为主,临床上多表现为肺部微血栓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可能因血栓形成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形成致死性血栓。免疫血栓(immunothrombosis)是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血栓,被认为是 COVID-19 凝血病的主要机制。抑制免疫血栓被认为是治疗重症COVID-19 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拟对 COVID-19 凝血病时免疫血栓的形成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进行介绍。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凝血病;免疫;血栓

自2019年12月迄今,SARS-CoV-2已在全球导致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病2019 (COVID-19) 患者456,797,217 例,累计死亡发生率为 1.32%。据统计,约 20%的 COVID-19 可发展为重症患者,约 5%的COVID-19 可发展为具有器官衰竭的危重症,其死亡率高达 49%。COVID-19 患者可以表现为血栓形成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ARDS),危重阶段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一项纳入 36 项研究入住 ICU 的COVID-19 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COVID-19 重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病率高达 28% (95% CI,22% ~34%)。其中已经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的 COVID-19 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发生率为 80%,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 3.7%。尸检报告报道 80%的 COVID-19 死亡患者病理可见肺内微血栓形成。

COVID-19 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与 COVID-19 患者的免 疫 功 能 有 关。机 体 感 染 时, 免疫血栓是感染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活化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血栓,具有限制、捕捉和杀死病原体的保护作用,可发生于各级静脉、动脉和微血管。当免疫与凝血反应失调时,免疫血栓大量形成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被认为是 COVID-19 凝血病的主要致病机制。目前已有多种针对免疫血栓的治疗手段在研或在临床应用。本文拟针对 COVID-19 凝血病形成免疫血栓的病生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进行介绍。

1 COVID-19 凝血病免疫血栓的形成机制

肺泡损伤、血管壁水肿、微出血和外周小血管弥漫性血栓形成是 COVID-19 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特征。COVID-19 凝血病时机体可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形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活化导致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 形成,NETs 与活化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交联可形成免疫血栓。COVID-19 凝血病时免疫血栓在肺部多见,亦可分布于各级动脉、静脉和微循环。

1.1 过度炎症反应 

COVID-19 凝血病以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为特征,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 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Blanco-Melo 等研究证明,SARS-CoV-2 比其他类型的冠状病毒能更大程度地激活 IL-1/IL-6 途径来促进炎症反应。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炎症反应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细胞质传感器、细胞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 (caspase-1)前体组成的三体复合物。NLRP3 炎症小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由NLRP3 受体和 caspase-1 组成。已有研究对因重度ARDS 而死亡的 COVID-19 患者的进行肺组织病理分析,发现 COVID-19 死亡患者肺组织中的 NLRP3 通路的相关蛋白含量组显著高于非 COVID-19 的 ARDS 死亡患者。体外研究还显示,SARS-CoV-2 感染原代人单核细胞后,NLRP3 炎性小体被激活,并促进炎性细胞因子 IL-1β、IL-18 水平和 Casp1 p20 的显著升高,其升高水平与 COVID-19 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此外,COVID-19 死亡患者的肺部还检测到大量胞内含有 SARS-CoV-2 蛋白的 CD68 + 巨噬细胞。重度 COVID-19 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升高,并含有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 IL-6、IL-8 和 IL-1β)和趋化因子(如 CCL2、CCL3、CCL4 和 CCL7)。这些研究表明 SARS-CoV-2 感染时巨噬细胞活化可加重肺部炎症反应。

1.2 内皮功能损伤 

已有研究发现,COVID-19 凝血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可溶性P-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1)水平可显著升高,这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直接证据。血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与 SARS-CoV-2 感染直接相关。与 SARS-CoV 相比,SARS-CoV-2 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CE2) 的结合力较SARS-CoV 增加了将近 20 倍。因为 ACE2 在肺内分布广泛,所以 COVID-19 凝血病患者的肺部可出现更严重的病毒感染。SARS-CoV-2 能直接导致血管内皮伤和细胞凋亡,降低血管内皮的抗栓能力。COVID-19 凝血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也可以肺血管为主,但也可能造成全身各器官的血管损伤。

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也是 COVID-19 凝血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机制。已有研究证实,高水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 和 TNF)会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造成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容易形成微血栓。微血栓形成又会加重微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和内环境紊乱,反过来又加重内皮细胞损伤。

1.3 凝血功能紊乱 

COVID-19 凝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表现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s)和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抗凝血酶水平、活化蛋白 C 水平和血小板计数无特征性变化,这提示COVID-19 凝血病特征呈现血栓前状态,而不是经典的 DIC。此外,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会抑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 活性,导致 vWF 多聚体的形成增多和活性明显升高,继而引起血小板过度活化,与 NETs 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性血栓形成。此外,COVID-19 凝血病患者的血浆纤溶抑制物水平升高,致患者整体呈现纤溶抑制状态,这也是加重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SARS-CoV-2 可与 ACE2 结合,导致 ACE2 相对缺乏,不能分解血管紧张素Ⅱ成为血管紧张素 1-7。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可激活血管紧张素受体型受体,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还会引起醛固酮水平升高,进一步导致纤溶激活物抑制剂-1 水平升高,加重纤溶抑制状态 。

2 COVID-19 凝血病的诊断标准

既往 DIC 诊断通常基于国际血栓止血学会(ISTH)制定的诊断标准。ISTH 的显性 DIC 诊断标准包括四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即血小板计数减少、纤维蛋白相关生物标记物(如 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据报道,COVID-19 患者早期的 D 二聚体水平可明显升高,约占所有 COVID-19 患者的 46%(其中非重症患者的43%与重症 ICU 患者的 60%)大多数 COVID-19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100~150)×10^9/L之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占比<5%。并且汉族人群的血小板正常值范围低于西方人,血小板计数在 100×10^9/L才认为是血小板减少,所以血小板计数对 COVID-19 凝血病的诊断价值不高。纤维蛋白原水平通常作为对炎症的急性期反应而升高并导致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般不超过 3 秒,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往往在正常范围,其原因与 VIII 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有关。ISTH 的 DIC 诊断标准不适合用于早期识别 COVID-19 凝血病。

因此,Iba 等提出了 COVID-19 凝血病的诊断标准,即满足以下四条标准的两条以上即可确诊:
①血小板计数减少(<150×10^9/L);
②D-二聚体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两倍);
③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s 以上或 INR>1.2;
④存在血栓形成(大血栓形成,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血栓性中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肢体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等,和/或微血栓形成,包括皮肤、肢端病变等)。

如果 COVID-19 患者仅满足上述四个标准之一,则需评定再满足以下标准之一,即可确定为 COVID-19 风险患者:
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②vWF 水平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两倍);
③狼疮抗凝物阳性和/或高滴度抗磷脂抗体。
COVID-19 凝 血 病 和COVID-19 凝血病风险患者可能会随着 COVID-19 的严重程度增加发展成 DIC。据此标准分析 COVID-19患者资料后发现,入院时不到 10%的 COVID-19 患者符合 COVID-19 凝血病标准,而转入 ICU 时 COVID-19凝血病患者的发生率超过 60%。该标准尚处于COVID-19 凝血病诊断的研究阶段,并未得到学术组织的认可。

此外,黏弹力凝血检测设备已经表现出对高凝状态的敏感性。已有研究发现,重度 COVID-19患者经血栓弹力图检测可提示显著高凝状态,并且与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凝血因子Ⅷ活性和vWF 活性明显相关。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根据武汉火神山医院救治经验, 也推荐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重症COVID-19患者的凝血功能 。

3 COVID-19 凝血病免疫血栓的治疗

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针对病因的有效方法。以下主要介绍 COVID-19 凝血病免疫血栓的抗凝治疗和可能的免疫疗法。

3.1 抗凝治疗 

COVID-19 凝血病的抗凝治疗指征为:①预防血栓形成;②治疗已经形成的血栓;③用于 DIC 前期患者以减少凝血底物消耗。
目前大多数指南均建议对排除禁忌症外的所有住院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预防血栓,然而,对于抗凝治疗的最佳风险分层、抗凝强度和持续时间尚无定论。
2021 年 8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关于使用肝素类药物对 COVID-19 患者进行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其中 1098 名危重 COVID-19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剂量抗凝组和预防剂量抗凝组,两组的存活率相似(62.7%和64.5%),而且接受治疗剂量抗凝的患者中的大出血发生率略高于接受预防剂量肝素抗凝组(3.8%和2.3%)。针对 2219 例非危重COVID-19 患者进行肝素类药物治疗剂量抗凝组和预防剂量抗凝组的比较,结果显示接受肝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剂量抗凝的患者的存活概率略有增加(4%),需要心血管或呼吸功能支持的患者比例降低,但大出血的发生率略高于接受预防剂量肝素抗凝组(1.9%和0.9%)。这说明应用肝素类药物治疗 COVID-19有效,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安全性高,治疗目标人群以非重症 COVID-19 患者效果更好。针对重症患者,共识已推荐应用血栓弹力图肝素酶对比试验指导肝素抗凝治疗以减少出血并发症,但尚缺乏有力的循证证据。

此外,因为肝素也是 SARS-CoV-2 与宿主细胞结合的受体之一,因此雾化吸入肝素可能通过与 SARS-COV-2 表面蛋白 S1 结合,从而抑制病毒进入。据报道,肝素还具有抗炎和化痰的作用。目前已有雾化吸入肝素治疗 COVID-19 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3.2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治疗 COVID-19 血栓并发症和 ARDS 的可能治疗方法。COVID-19 导致ARDS 的特征是弥漫性肺泡损伤、纤维蛋白沉积、透明膜形成并逐步发展为肺泡纤维化。这与 ARDS 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上调导致的纤溶抑制有关。因此,COVID-19 患者使用溶栓疗法具有理论依据。Wang 等已经报道应用溶栓治疗 COVID-19 患者的临床案例,但需关注出血风险。据报道,在接受全身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 1-3%的患者会发生颅内出血。

3.3 抗血小板治疗 

潘生丁属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通过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来抑制血小板聚集。潘生丁还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能在体外抑制正链 RNA 病毒。研究表明,双嘧达莫对 SARS-CoV-2的蛋白酶 Mpro 具有特异性亲和力,并能在体外抑制SARS-CoV-2 的复制。使用潘生丁治疗的患者 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数改善,临床治愈率和出院率均较对照组有改善的趋势。

3.4 补体抑制剂 

因为在 COVID-19 死亡患者尸检中发现,组织器官中存在大量补体沉积,因此有学者尝试应用补体抑制剂治疗人冠状病毒感染的小鼠,并获得成功。目前在研究的补体抑制剂主要有针对C5的依库珠单抗和IFX-1,针对C3的的潜在靶点有坎普他汀(Compstatin)和针对凝集素激活剂 MASP-2的纳索利单抗(narsoplimab)。

3.5 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抑制剂(PADI) 

为了应对 SARS-CoV-2的动态进化,研究人员拟开发针对 SARS-CoV-2 病理生理学的药物疗法。包括瓜氨酸组蛋白是 NETs 的主要成分,与 COVID-19 免疫血栓的表现密切相关。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是一类可以介导修饰翻译后的蛋白质瓜氨酸化的钙依赖性半胱氨酸水解酶家族,家族成员中主要包括 PAD1、PAD2、PAD3、PAD4和 PAD6。PAD4 是一种负责组蛋白瓜氨酸化的酶蛋白,其中特定的精氨酸残基在组蛋白尾部转化为瓜氨酸残基, 允许精氨酸正电荷中和, 随后染色质解聚。这种化学修饰对 SARS-CoV-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细菌内毒素、新生隐球菌和真菌中的 NETs释放至关重要 。PADI 抑制剂阻断瓜氨酸化组蛋白形成的能力可为控制免疫血栓形成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4 总结与展望

在 SARS-CoV-2 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针对 COVID-19 的战斗还在持续。COVID-19 凝血病通过过度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等病理生理过程促进免疫血栓形成,是 COVID-19 的主要机制。虽然经过大量研究,但临床上目前仍然缺乏有力的治疗手段。兼具抗凝、抗炎和调节免疫效能的治疗药物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引用:宋景春.新型冠状病毒凝血病与免疫血栓[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1):2001-2006.

划重点:奥密克戎变异株所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专家推荐意见

肾脏病临床使用新冠肺炎防治药物的药学建议(临床版)

肺间质异常的临床识别、认识、管理

新冠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与传统ARDS的不同

仅有掌声是不够的!后疫情时代如何重新定位护理专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性心肌炎简明诊治建议

用药警讯:Paxlovid、阿兹夫定、托珠单抗、巴瑞替尼

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管理的34条最佳证据总结
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救治快捷指南(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第一版)
清醒俯卧位通气和新冠肺炎,该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
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俯卧位通气治疗核查单(表)
危重患者的滴定式氧疗,less is more
中日医院成人Omicron病毒感染初始诊疗方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牵头)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

气切套管的封堵与拔除,何时?何种方式?(视频+课件)

新冠肺炎急性期后的远期肾脏转归:从急性肾损伤到慢性肾脏病

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

95例COVID-19患者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肺复张的临床应用及手法实施(附2个视频)
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现状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嗅觉障碍的机制及治疗
气道湿化治疗
成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道管理推荐意见
新冠肺炎治疗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
胸部CT:是肺水肿,还是新冠肺炎?应当如何最优化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间质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时期心力衰竭患者管理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策略的进展及专家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体肿瘤患者防护和诊治管理相关问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佩戴N95口罩所致生理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认识新冠肺炎相关性凝血病及凝血检验的应用
新冠肺炎的放射学检查与诊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郭佑民教授)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挑战
危重症患者的“肥胖悖论”现象:神话还是现实
嗜神经病毒穿越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致病机制
糖皮质激素在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
新冠肺炎药物培训视频: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应用的临床管理
肺超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视频)
疫病论——五运六气解读新冠肺炎疫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治疗(武汉郭老师PPT课件)
基于药学角度谈对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的十点思考
俯卧位通气的细节与实施
山东省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肺炎诊疗专家共识(第一版)
阿兹夫定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河南药学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临床药学指引(更新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挽救性治疗:实施俯卧位通气刻不容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
心肌炎与炎症性心肌病:深入认识病理机制 不断提升诊治水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
院内感染新冠病毒,患者要起诉,医院要承担责任?
疫情期间医务人员辞职,吊销执业医师证?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不能口服,如何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
新冠肺炎药物:阿兹夫定和Paxlovid临床用药指引(同济药学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对策
抗新冠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如何用?
王小亭、张丽娜、刘大为: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再认识
北京协和医院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PDF可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手册(华西医院PPT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栓防治相关国内外指南概览
谨防新冠肺炎“伤心”十大危险时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静脉血栓防治药物使用(思维导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建议+解读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的同质化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超声应用专家共识(战时应急稿)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血液来源治疗制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治疗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气胸的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肺外临床表现
病毒性感染中毒症——一个亟待重视的概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和相关研究进展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流程的专家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与低钠血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相似肺疾病的鉴别诊断(28例胸部C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感染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症处置专家共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炎发病机制
COVID-19患者神经损伤的途径、临床表现和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发的皮肤表现
季节性流感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同时接种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沉默性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
常见慢性疾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化风险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电图表现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再感染的研究进展

重型与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呼吸支持策略与选择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注细胞因子风暴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外生命支持应用时机及模式选择的专家建议

体会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器官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管理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理健康:从生理机制到社会影响

拯救脓毒症运动关于成人COVID-19的ICU管理指南:第一次更新

重磅发布:“新十条”后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管理、居家治疗及返岗建议
美国感染科医生:得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成人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脏表现和治疗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脏损伤机制及临床认识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吗?
实用临床问答:儿童发热的30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脏损伤的预防及诊疗方案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实操流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及死亡的影响因素
儿童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糖尿病是重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关注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
新冠肺炎后遗症是个谎言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临床实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医学全流程管理
杜斌、邱海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创通气还是有创通气?
刘又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受关注问题之我见(13条答疑解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院前急救转运方案(附视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附PDF文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更新11处核心要点
释疑: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抗病毒药“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是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的专家共识解读
不同人群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调适(10个视频)
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现状、危险因素与关键防护措施
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核酸检测的Ct值是什么?
文献速览 | 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的抗体能在体内待多久?
病例学习:新冠肺炎患者,罕见同时纵隔气肿和心包积气?

病例分享:肺CT呈典型磨玻璃,此时此刻,不得不考虑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消化内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压氧治疗的防控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血液透析质控专家共识2022
师兄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