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林山海经(18)
陈寅恪的绝命诗联
陈寅恪(1890-1969)原籍江西修水,生于长沙。其父是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寅恪的早年曾赴日本及欧洲留学。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中山大学教授。先生学识渊博,才力过人。隋唐五代史、宗教典籍及中西交通史皆成就斐然。晚年病足失明。文革中遭受批斗,惨然离世。
1953年,中共领导希望陈寅恪来北京主持中古史研究所,以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的名义出面邀请。特派当过陈寅恪助手的汪篯南下广州说服陈北上。汪篯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共产党员,深受重任。汪篯至广州说明来意,递上郭沫若李四光信件,陈断然拒绝。甚至对汪说“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就不是我的学生”。且正式写信,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要毛泽东和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汪篯原以为很有把握,没想到碰壁而归。这便是著名的“拒绝马列”事件。
1966年4月,文革前夕,陈寅恪作七律一首:
史书既欲尽烧灰,何用今朝上冢哉!
南国高楼魂已断,西陵古渡梦初回。
贤妻孺仲恹恹病,弱女渊明款款来。
翻忆凤城一百六,东风无处不花开。
那时,“破四旧”和大批判还没有全面展开,敏锐的格格不入的陈教授就感到大祸来临,作诗慨叹。既而文革中连续批斗抄家。其夫人唐筼病重,势将不起。陈教授为之作挽联云: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没想到,陈教授却先其夫人四十五天去世。翻成卧榻人送眼枯人。病哉悲哉!
陈寅恪先生幻想远离政治,而政治步步紧逼,造成悲剧。
再说汪篯先生,1934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起在西南联大师从陈寅恪先生。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作为陈寅恪的得力助手,协助陈先生完成《元白诗笺证稿》。是当时北大文科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汪篯先生敏锐笃学,性情刚烈。文革初起,难以忍受批判和凌辱,1966年6月11日服毒自尽,年仅50岁。这是北大历史系第一个教师自杀,亦是北大教师队伍中最早的文革殉难者。
汪篯先生是我的老师,我亲自聆听他讲授魏晋南北朝史。先生高瘦身材,面容白皙,声音沙哑而拚力,充满激情,是很少能把历史课讲得荡气回肠的人。这些,我还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题叙述。
隋炀帝杨广的“东西行”
今秋九月去东北采风,十月赴西北观光。与诗友们都说到一个人物,就是隋炀帝杨广及其文治武功。
杨广东征高丽时,写下了“纪辽东”二首: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据一些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定型的词作,本人同意这种观点。
更值得称道的是杨广对西域的巡视与开发,且是第一届万国博览会的创始者。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率大队人马从长安出发,横穿祁连山,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皇帝此行决非游山玩水。边关遥远、环境恶劣。大队人马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士兵冻死及半,随行官员也多有失散。尽管如此,天国皇帝的威严震动西域。在张掖,西域二十七国君主或派使臣前来朝见,表示臣服。杨广还在丝绸之路的焉支山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各国商人云集张掖进行贸易。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如此边远的地方,杨广确是特立独行,很不一般。
又及,杨广开发大运河,主要还是从政治经济及南北交通考量,实践证明其意义非凡。吾有一小词“浣溪沙.运河与长城”:
南北东西漫打量,运河宽则长城长。是非功过两茫茫。
漕运千年输水米,雄关万里跑胡狼。小隋似比老秦强。
为隋炀帝摆些文治武功。一家之言,智者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