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功才:词语的秘密--火塘
火 塘
文/谭功才
土、苗人家招待来人来客,先得在火塘落座,然后从向阳的木栅子屋檐下,抱一捆早已晒干的柴火,引火的常是松毛或杉枝。将半瓢水小心翼翼倒进盖口很小的铜炊壶里。瓢是葫芦做就的,在昏暗的光线里如若不仔细看,一瓢水一多半倒不进炊壶里。
火苗子大口大口舔着黑黢黢的炊壶底,里面渐渐有了声音,而且越来越响,直到又逐渐变小再行消失,声音变成了炊壶口和盖子缝隙里溢出来的白色气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细娃们都知道。主人并没闲着。紫色的茶壶,颜色被烤得更深,在被证实达到了适宜的温度后,一大把茶叶就塞了进去。烤一烤,再摇一摇,放到鼻子前反复呼吸,直至嗅出浓烈香气扑鼻而来,这就将烧得开扑扑的水冲进了茶壶里。
膏药汁子似的茶泡出来,表达了主人的一片真情,这才将刚聊起的话题深入到实质。
火塘差不多一年四季烟雾缭绕火苗不断,即便炎炎夏季也不曾歇火,总有从山上用花筐背篓背回的草皮堆卧在火塘里一声不响地闷燃,既延续了火种,又产生出质地上好的农家灰粪。两分钱一盒的火柴,看得无比珍贵。家里能卖得成钱的,合作社收购的东西实在太少,即使收了,也过于便宜,比如棕片,或者桦树叶,才几分钱一斤。
火塘是泥土和柴草的世界。地虽经夯杵夯过,久了,扫把便将遗漏的地方一点一滴扫出来,显露出土家人的不寻常——椅子放得并不平稳,在烟雾的熏陶下,全与火塘所有颜色融为一体,只有屁股下面光溜溜的,让人联想起岁月这部打磨机,唏嘘着光阴荏。
柴草又像是大山的头发,山里人每天都用钉耙梳理着,无论中午傍晚归来,或是怀里或是背篓里都顺带一两把柴火,堆放在火塘旮旯里,用时便信手取来。草皮就是大山的头皮,经过钉耙和薅锄加工,一筐一筐就堆积在了火塘屁股后面。中间堆了湿的松树或是质地坚硬的栎树,也仍然袅娜着冉冉炊烟,生生不息。
有了火塘,以及火塘里的炊烟,一家子就有了主心骨。天冷时围了火塘,边取暖边说些重要不重要的话语,甚至连小小的吵架也呈现出温馨。即便是六月天,也要烧一壶扑扑开水,泡一罐酽酽浓茶,然后拿着篾扇,将椅子挪到核桃树下,一边喝茶,一边乘凉。而火塘“冷”的时候,大多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人们天不亮就出工,黑很久才回来,中午只作短暂停留,火塘就被冷落了,这温度全跑到田间,让人暂时忘却家的概念。直到将疲惫的身体一屁股坐到椅子上,见眼前冷冷清清的火塘,这才重又架起柴草,点燃生命的火焰,享受劳累后的愉悦。
火塘最富有的季节,当然是冬季。头顶稀疏的楼板,看起来似乎不怎么理想,其实那炊烟要循了这不规则的稀疏,不均不匀穿越那薄薄的石板盖子,才能传达出生命律动的信号。而生命的丰厚与否,就要看这楼板之间那一串串丰收的集中体现了。十月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杀猪。猪肉被切割成条块状,经过浓得近乎化不开的盐水腌制一星期后,便一块一块吊挂在这些疏密相间黑得不能再黑的楼板间,一年的幸福生活全集中体现在火塘上空了。于是,炊烟更加浓密,香树的枝丫袅袅不绝,将白生生的猪肉烟熏成黄色,直到慢慢变成黢黑,就成了土苗人饭桌上的烟熏腊肉。一串串符号悬挂在楼板之下火塘之上,整个空间一下子充实起来,一直充实到当家的心里。
火塘最闹热的季节也是冬季。孩子放学回来,本就不大的地方还要放上一张方桌,供他们做功课。还有专爱窄处的看家狗,老喜欢蜷缩在方桌下面,耷拉着耳朵,不知是在想自己的心思还是在装睡,你踢它一下,它就挪动一下。结婚的青年男女多在十月,婴儿出生后在火塘边“洗三”的也居多。四门紧闭,柴火烧得旺旺,直烤得全身冒汗。婴儿不能受到半点冷冻,否则健康受到影响。儿子说媳妇,火塘是他们重要的恋爱“基地”——他们可以在油香灰里焖烧洋芋,可以在火塘里烧红苕,甚至可以在这里设想,将来成家后哪天不想上灶弄饭,就两口子在火塘里烧红苕洋芋或者老包谷坨吃。老人去世前,都要将一床棉被折叠好放在木椅子上,然后扶老人坐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老人只要看着冉冉升起的火苗,便可安心地离开。
鄂西的火塘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是没有的。南方一年四季只有为数不多的寒冷天气,穿多几件衣服便可对付,而北方太冷,整天大多在炕上几乎离不开家门。鄂西大山就不同了,除非大雪封山,一般都得出工,而收工回来停止劳作的时候,就得与火塘为伍了。年老的嗲嗲趁了晴天,将山头的枯枝败叶用花筐装起来,叫了那比谁尿得高的孙子帮忙背回来,这就整天守护着火塘,用那黑糊糊的瓦罐冲了一遍又一遍老木叶一般的茶叶。
最是那一米来长的烟袋锅子,烟嘴与烟锅乃青铜铸造,烟锅成了岁月烟火的文物,烟嘴却被吮吸得金黄,中间的水竹是后院竹林里挖的,不知接待了多少来人来客。每有来客造访,年迈的嗲嗲便会挪动身子,将装好的土烟点燃,然后用衣襟揩揩烟嘴,双手恭恭敬敬递了过去,整个火塘立刻就温暖起来。抽土烟喝浓茶摆龙门阵,直到夜晚悄悄来临,直到深夜悄悄来临,一副最经典的画图就在火塘里勾勒了出来,勾勒出一个民族典型夜生活的剪影。
—END—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谭老师建群啦!愿意加入的可以识别下面二维码加小编微信进入“谭功才乡土散文交流群”,添加时请注明“谭老师粉丝进群”,热烈欢迎大家哈!
扫码进群
喜爱美食点击阅读原文,文章不错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