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PPT版 18 (视频加图文珍藏版)
感恩慧海老师编辑制作PPT以及讲义,感恩大德师兄们整理文字视频等资料。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本内容发布已经取得慧海老师同意。主讲人慧海老师,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多年医生及科研经历,深入研修“楞严独步”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结合生理学制作简要PPT。
请读者以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原著为准。此PPT与原著不符之处,请遵照原著!
楞严经讲义PPT版第18讲
【PPT 第 38 页右侧】(★★★★★五星级重点内容)
继续分享这张幻灯片。佛陀通过沙土和清水的比喻,是想强调修首楞严定的正确方法,就是不要造作,让沙土自己沉淀下去。以耳根圆通为例,自然安住于闻性,不要额外造作,然后就等着破除五阴,断除无明而成佛。
我们每个人都有清净、圆满的宝觉,但这个宝觉被色受想行识五阴覆盖住了,形成了五浊。所以佛陀经常提到“五浊恶世”。我们要深入了解五浊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形成的?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及终,五叠浑浊】
构成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就是四种缠缚,地大是一念坚固之相,水大是一念润湿之相,火大是一念暖触之相,风大是一念动摇之相。由此四大,把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妙觉明心分成了六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圆满清净的宝觉,被四大分隔成了六种感觉,又产生了五叠浑浊,相当于是浊上加浊,叠加起来,经过五重的叠加,就产生了【五浊】。
所以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五浊之体,靠自力破五阴、超五浊,是极其困难的。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得到清虚之体,不再是五浊之体了,所以在净土修行比较容易,首先修行工具就超级先进,还有佛陀和诸大菩萨亲自给予培训教育。
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五浊的成因和表现:
1.劫浊
八识见分和外五大(外境:地水火风空)密织,空见不分,浑浊真性。八识见分盯着虚空一定要看到什么,盯着盯着,就结暗成色,隐蔽了妙明真心,形成了劫浊。从表现上来看,人寿在二万岁以下时,这个时候的众生具足了下面的四浊,这个时代叫“劫浊时代”。所以劫浊主要是指时间,对应的是色阴。所谓“空见不分”,就是我们的八识见分(见性)和虚空,没有办法在中间切一刀,说这是虚空,那是八识见分,见分和虚空紧密交织,就把妙明真心浑浊了。劫浊属色阴。
2.见浊
八识见分和内四大(构成色身的地水火风)密织不分,产生了五种感觉(即前五识),形成了见浊。文殊菩萨所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精明”即是见分,被地水火风四大,即佛陀前面所讲的四缠,分隔开来了。八识见分透过眼球产生了视觉,八识见分透过耳朵产生了听觉,八识见分透过鼻粘膜产生了嗅觉,八识见分透过舌尖产生了味觉,八识见分透过身根产生了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是由第八识见分产生的。在十番显见的第一番显见,能见闻觉知的是心,不是肉体五根。
见浊对应于受阴。见浊有五种表现,即【五利使】,也就是五种妄见:
一、身见:众生妄计名色、五阴为身,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转于三界。身见有即色、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四种见,欲界五蕴、色界五蕴、无色界四蕴,每蕴有四种,合计(5 + 5 + 4)× 等于五十六种身见。
二、边见:众生对于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各有断见、常见,合计六种边见。
三、邪见:众生以邪心取理,否认因果,由此邪见,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四、见取见:众生取着身见、边见、邪见,执为正见,非果计果,由此见取见,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五、戒取见:各种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非因计因,如以鸡狗等邪戒为真戒,取以进行,由此戒取,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以上这些妄见,都会出现在五十阴魔的境界里。由于修行者没有理上开悟便进行实修,在禅定境界中就会产生邪悟,并执着这些邪悟为真理。
这五种妄见,细分则包含六十二种妄见。也就是三界的八十八品见惑。佛陀在《法华经》的偈颂云: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仅仅是因为八识见分和色身四大交织,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也就是受阴,就导致了这么多的妄见之惑。靠自力断除见惑非常困难,要依次断除欲界见惑、色界见惑、无色界见惑。
3. 烦恼浊
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六识。第六识妄想心,总是忆念过去的所缘境,难以释怀;抓取现在的所缘境,恋恋不舍;幻相未来的所缘境,筹谋计划。都是对六尘影相产生的遍计所执,离开六尘,妄想心自然灭掉了。离开六识的妄觉,六尘自然也不会显相。妄觉与妄尘密织不分,对【六尘缘影】贪恋不休,产生了烦恼浊。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是指第六识之妄想分别心。
烦恼浊对应想阴,有五种妄想心,即【五钝使】:贪、嗔、痴、慢、疑。
一、贪欲:众生贪着世间的各种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二、嗔恚:众生于违情之逆境,生起各种嗔恚忿怒,恼乱自他,由此嗔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三、痴惑:众生因无明而迷心于所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四、慢心:众生自恃种性富贵、有德有才,产生轻蔑于他人之心,由此慢心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五、疑虑:犹豫不决之义。众生的迷心不能通达诸法实相,由此疑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
此五钝使,令众生在轮回里遍计所执,不停地攀缘、算计,产生大量烦恼。这些烦恼对应三界的八十一品思惑(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各有九品思惑)。
【五利使】和【五钝使】都断掉,也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全部断尽,也即色阴、受阴、想阴全部破尽,即可证得四果阿罗汉,不再落入三界的轮回,烦恼已经断尽无余。阿罗汉又叫【杀贼】,五利使和五钝使是贼,都被杀掉了。
4.众生浊
色阴、受阴和想阴构成了身心和世界,朝夕不停地生灭,身体有新陈代谢, 心理有连续不断的妄念,世界也不停地四季交替。第七识是生灭的根源,念念迁流,不相逾越,而成为行阴。行阴密移,四大假合的妄身总是希望长生不老,永住世间,却逃不过新陈代谢的安排,总有一天会消散死亡;八识妄心则总被业力催促牵引,不停地在六道里轮回。
【迁留交织】,“迁”即是往外走,妄心被动地往外走,不停地轮回;“留”就是不想走,妄身希望长生不老。被动地往外走和想留下来,构成了一对矛盾,两者密织不分,就形成了众生浊。
行阴对应众生浊,是牵引八识获得六道十二类众生各种浮尘根的枢纽。
秦始皇求肉体长生不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另外,大家可以看这部电影《续命游戏》。影片描述一位非常有钱的富翁,得了晚期恶性肿瘤,他渴望自己还能活下来,就雇佣了一位很厉害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把他的记忆保存下来,移植到一个年轻强壮的男子的大脑里,这个男子的肉体就归他支配了。但他需要服一种药来抑制供体自身的记忆,而把自己的记忆能发挥出来,这样就相当于他还活着。我们认为的所谓“世界”,其实都是过去所保存下来的六尘缘影的记忆。不幸的是,供体男子自身的长期记忆不停的往外冒泡。按照佛法,记忆的种子是存在阿赖耶识的,而阿赖耶识的浮尘根是在心脏里,不是在大脑。供体男子的长期记忆不停的往外冒,相当于这个富豪花很多钱移植进供体大脑的记忆,逐渐消退, 乃至于没了。虽然是科幻片,从五浊成因的角度来看,很有意思。
众生因一念不觉,起惑造业,在轮回中不能做主,完全是被业力推动的。色身就是最大的业力,八识里面引业的种子决定了自己会获得什么样的浮尘根身。由于业力的牵引催促,浮尘妄身和八识妄心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5.命浊
能见能闻、能尝能嗅的八识见分,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揽尘结根,揽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十二相(色有明和暗、声有动和静,以此类推),各开门户,由“一精明”分隔为六种感觉功能,互相之间不能通用。眼球只能攀缘光线,耳朵只能收集声波,舌头只能尝物质的味道,鼻子只能嗅气体,皮肤只能触摸,大脑产生意识知觉。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你眼睛看着我,耳朵在听我讲课,大脑能够理解, 身体还能点头表示同意。在功能作用上,你的耳朵无法看我,眼球无法听到声音,大脑也不能听声音;但是这些感官又能被某种东西协调一致,协同工作,互相之间知道其他感官功能的作用。六种感觉“非异非同”。若说是同,比较视觉、听觉、嗅觉等功能是不同的;若说是异,六种感觉都是“一精明”分出来的,都由“一精明”在协调控制、统一指挥。
“性中相知”和“用中相背”密织不分,六种感觉“非异非同”,六根不能互通,就形成了命浊。对应识阴,即阿赖耶识(第八识)。
为什么叫命浊?因为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生命体、生命力。大家一定要牢记,肉体不是生命力本身,是阿赖耶识执持了这个肉体,赋予了肉体生命力。一旦阿赖耶识离开肉体,寿命就结束了,肉体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就叫“尸体”了。
我们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生活。如果大家认真观察日常生活,都能看到甚深的佛法智慧。举两个常见的例子:
一、“隔壁的王奶奶离世了”。分析这句话:王奶奶是指八识还是肉体?老百姓都会认为肉体才是真正的王奶奶,但是王奶奶的肉体(虽然已称为尸体)分明还在这里,并没有离开,为什么会说王奶奶离世了?虽然很多人只承认肉体才是生命,语言里却默认了离世的王奶奶分明是八识。
二、“人身难得”。分析这句话:人身很难被得到,人身是“所得”的对象, 是客体,那么“能得”是谁,得人身的主体是谁呢?是八识。八识才是主人公,是生命力,是真正的生命。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人身和尸体唯一的区别就是八识在和不在。
五阴全部破掉,五浊全部超越,便可证得【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无生无灭, 生灭的都是浮尘幻相,是空中华,亲见本来面目,证得真正的不退转菩萨。
菩萨的不退转有三个层次:
第一、位不退:初信位,见道位断见惑,入圣贤之流,不会退转到凡夫;
第二、行不退:十信位,断思惑和尘沙惑,不会退转到二乘;
第三、念不退:初住位菩萨,破了一分无明,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不退转,每一念都不会攀缘色身香味触法,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一切种智包括一切智(空性智)和道种智(方便智),完全是中道的智慧。
只有五阴全破、五浊全超的修行者,才能证得三种不退。难度极其巨大。但非常奇特的是,只要我们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就能圆证这三种不退。到了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这一点正是往生净土最核心的利益。很多人不知道。
这张幻灯片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五浊要全部超越,五阴要全部破,才能证得真正的不退转菩萨,才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佛陀讲了这个方法论和原理,我们也可以按照佛陀的教诲直接进行实修,方法并不复杂。真正的大问题是在:有几个人能证到呢?地球有七十亿人,能有几个人证到初住位的菩萨?
众生一期肉体的寿命结束后,八识离开肉体,色受想行四阴并没有消失,而是以种子的形式储存在八识当中,所以五阴全在,一个都没破掉,在没有断除三界的见思惑时,众生别无选择,只能随业受生。来世受生的浮尘根身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能否继续得到人身是个巨大的未知数。能否遇到佛法也同样未知。
要想确保成功地解脱,还是要依靠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净土,横超三界。极乐世界中由莲花所化生的身体,是金刚那罗延身,又叫无极之体,按照大安法师的说法,类似于光或电磁波的一种身体,和阿弥陀佛的身体是一样的,都是无量寿,再不用担心身体会坏掉,再也不用随业流转于各种乱七八糟的浮尘根身了。
我们把《金刚经》背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也做不到心无所住;只要没有破除五蕴,心就会随着业力而有所住。到极乐世界以后,阿弥陀佛就给你一个身体,从莲花化生出一个金刚那罗延身,这个身体是五清之体,不再是五浊之体。由于众生是带业往生的,八识里面还有无明种子,但在那里就容易破除了。而现在这个四大假合的五蕴身,充满了五浊,想要破五阴、超五浊,难度极大。
另外,娑婆世界众生,由于欲界厚重的见思惑,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和烦恼。除了自然灾害频发,对于资源的争夺也日益紧张,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国与国之间明争暗斗乃至公然发动战争,修行环境很差,不确定性太高,佛法也日渐式微,佛法最终将全部灭掉。极乐世界则全部是佛法修行者,有真佛在教学,而且有大量很奇特的教学工具,大量的等觉菩萨作为同修,无需担心佛法会灭掉。
我们的心是不变随缘的,跟坏人在一块会变坏,跟好人在一块会变好。古代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寻求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修行也一样,跟着菩萨学成菩萨,跟着佛学成佛。众生想实现一生成佛的理想,落脚点就在极乐世界。
【PPT 第 39 页】
1.1第二决定义:实修前须详查无始以来的烦恼根本,谁造业谁受报?
1.2A 明白八识自作自受,解结前先要知结所在,并建立选根标准
在实修之前,要详细审察无始以来的烦恼根本,到底谁在造业?又是谁在受报?如果只造业不受报,很少有人想要解脱,想去学佛法。
经常有师兄私信跟我说,人生真是太苦了,有时候是人际关系,有时候是工作或事业等等。我说有苦挺好的,苦才是最大的财富,当你很苦的时候,才会想着让心灵回归。每个人都本具佛性,但我们习惯于往外攀缘,很少内省,苦到一定程度时,心灵才会寻求回归,这个时候,你内在的财富才越来越大,看上去外在的财富可能暂时性地变小了,但内在的大宝藏就要被开发出来了。所以我们会说苦是很好的,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
本觉真心,因为一念不觉,有了第一念生相无明,藉此无明力,把真空晦昧浑浊成了虚空之境,又把本觉的光明暗淡成为八识的见分,见分盯着虚空打妄想,结暗成色,形成了八识的相分。见分又被地水火风四大分隔为六,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攀缘相应的六尘,产生六种感觉,众生世界因此而显相。
六识对所缘境分别执着而产生烦恼,烦恼是生死轮回的原因。我们审查一下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就是最初一念不觉而有的无明,无明力把本觉真心转成了三种细相:业相、转相(见分)、现相(相分)。继而见分揽尘结根,本觉真心就滞留在六根里,一分为六,形成了见性、闻性、嗅性等六根之性(即能听、能看、能尝、能闻、能触,能知的六种功能),六根映出去就形成了六识,六识就开始造业,形成果报后,由六根受报,六根去体验各种苦。六识是生死根本,这个说法是专指人道众生,其他道众生不一定有六识,比如第二十七层天或者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第八识,二十六层天的天人除了第八识,还有用于执持八识的半分末那识。但这些众生的八识里仍有六识的种子,只是不起现行而已。
由于六识是六根攀缘六尘而产生的,看上去是六识造业,但真正的造业主体显然是六根,受报的主体也是六根。此处的六根,是指六根之性,即第八识见分。造业的是自己,受苦报的也是自己,一切都是第八识自作自受。
按照十二因缘,过去造的业因,到现世就形成了果报,这一世造业又成为来世之因,来世又将形成果报,因果相续,都是八识在自作自受。
本觉真心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在无明力的指挥下,造作各种行为(皆不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此即【无明缘行】。一期生命结束,所有行为全部存进八识成为种子,此即【行缘识】。在业力的牵引下,八识投胎,入胎以后,有了名色此即【识缘名色】。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就会出胎,八识见分被四大分隔而有六入(也就是六根),此即【名色缘六入】。六入开始接触外境,此即【六入缘触】。产生各种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受,此即【触缘受】。第七识就对这些感受生起或爱或憎的执取,产生遍计所执,此即【受缘爱】。因为爱憎,就会对外境紧抓不放,此即【爱缘取】。在取的作用下,不停地造作身口意三业,成为来世轮回之因,轮回又称“三有”,也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此即【取缘有】。在现世业力的作用下,现世寿命结束,八识又被业力牵引继续受生,此即【有缘生】。受生后,四大假合的五蕴身再经历一生,最终老死,此即【生缘老死】。
【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如解结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六根和六尘皆是虚妄显相,必须先要知道众生迷惑颠倒、生死流转的根结在哪里,否则就不知道如何解结。此处的六根,是指六根之性,即八识见分,不要认为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浮尘根。
【认贼为子,失汝圆常,故受轮转】
六识是家贼,起惑造业,不停的轮回。六根是贼媒,是烦恼的根本,攀缘六尘形成了六识,是贼的媒介,合伙自劫家宝,令本来广大无边的本觉真心局限在五阴当中,如鸟在笼。认贼为子,贼喻六识,把贼当成儿子,本来圆周法界、常住不灭的本觉真心,就被遗失了,所以冤枉地遭受轮转。其实六识也是由八识见分映到了六根当中形成的,识性是虚妄的显相。
六根的功德(功能作用):
世界分为东、西、南、北四方,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同的众生类别有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同时具足十法界,所以是4×3×10×10等于一千二百。所以,根性(八识见分)本具圆满的一千二百功德,但受限于浮尘根的解剖结构,对于人体而言,眼根、鼻根和身根是不圆满的,只有八百功德。以眼根为例,后方看不见,左右只能看到一半,合计看到三分之二,所以有八百功德。耳根、舌根、意根都是圆满的一千二百功德。
其中耳根最灵敏,文殊菩萨总结耳根的三种特征:圆、通、常三真实。 第一、圆真实:“十方皆可闻”,我现在背对着你们讲话,你们仍然能听到我说话,周围不同方向有五、六个人同时讲话,还有噪音,你也都能听见。
第二、通真实:“远近皆可闻”,假如我躲在这块木板后面讲话,你们还能够听见,不因为有木板的存在,听觉就被夹断,我在二楼讲话,你们在一楼照样可以听见,所以是通达无碍的。
第三、常真实:“动静皆可闻”,我说话也好,不说话也好,动音也好,静音也好,你们都能听见,耳根闻性不因为声音的有无而生灭,耳根闻性是常住不灭的,是永恒的,就算这期肉体死亡,闻性也不会死亡。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详细描述了六根清净的人能够见闻觉知到十方三世、十法界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够分别一切尘相而不坏六根。大家学习了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明白了十番显见、显相流程图和六根功德以后,再理解《法华经》是非常容易的。当六根清净后,八识见分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突破肉体浮尘根的局限,觉知力前所未有地提升。何以如此?十方三世和十法界一切变现的六尘,皆是八识相分。见分取相分乃是“自心取自心”。如果没学《楞严经》,先学《法华经》,就连智者大师也不明白六根一千二百功德的来龙去脉,以至于他老人家设拜经台,十八求取《楞严经》。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众生若要在业力交织的生死苦海中逆流而上,追溯到不生灭的根性当中,念念汇入萨婆若海。用圆通根去实修一天,等于用不圆通根实修一劫。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看看佛陀亲自制定的选择标准。
第一、【谁合谁离?】如果根尘需合在一起才有感觉产生,就很难实修,根尘离开也有感觉产生,就很容易。此处排除舌根、身根。
第二、【谁深谁浅?】藏得很深的根,则不利于实修,此处排除意根。到此,还剩下眼根、耳根和鼻根。
第三、【谁为圆通?谁不圆通?】眼根和鼻根都只有八百功德,只有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虽然佛陀没有明示选择耳根,但根据三条金标准,只有耳根符合。
佛陀和文殊菩萨之所以帮助娑婆世界众生选择耳根,主要是因为用耳根实修最容易,修行速度最快。佛菩萨绝不会把最难、最复杂的东西硬塞给我们。
【PPT 第 40 页上半部分】
1.2B实修的原则和目的
佛陀说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修行皆得圆满,但是初学者应该选择浅显的圆通根去修,进步才会比较快。也就是选择耳根。
然后就要用耳根来做逆流的真功夫,也就是背尘合觉,反照自性,依次去“照见五蕴皆空”。五阴(即五蕴)对应六结,色阴有动、静两个结,受、想、行、识四阴各一个结,耳根的六结解开后,能令其余五根同时清净,达到六根互用。
佛陀说【此根非六非一】,如果说根性是六,它分明就是由八识见分被四大分隔出去的;如果说它不是六,眼、耳、鼻、舌、身、意明明确确就是六种生理用途。另外还有一种注解,动、静、根、觉、空、灭这六个结是妄结,六结破掉以后,只有清净本然的圆满的自性,自性不存在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佛陀跟阿难做了个【性中相知,用中相背】的实验。
阿难用耳根听佛陀说法,用眼根看着佛陀,用舌根来问佛陀,还不时地用身根来起身恭敬,用意根思维佛陀的开示。除了鼻根,其余五根都用到了。
五种生理功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即【用中相背】。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指挥者来协调指挥这五种功能,那么阿难看见的、听见的、思维的都会乱套,听到的不能理解,问的也不能听到,起身时也看不见,等等。所以在这五种生理功能背后有一个主人在协调控制,就是八识见分,已经是【性中相知】。
《楞严经》确实比较很难学,但大家掌握一个技巧:先找到不生不灭的闻性,体验“圆通常”,边训练闻性边学理论。这样就会进步很快。
《楞严经》从经题开始,到整部经结束,一直在讲【如来密因】,如果你找不到这个东西,体验不到它的特征,《楞严经》对你来说就是“天书”。很多人学习或讲解《楞严经》,完全落在说文解字的文字游戏上,因为他没找到闻性,没有体验到闻性,对他来说,此经就是各种各样的名言。
【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由于最初的一念不觉起了无始无明,我们就一直在六道中受生受死,积累了各种各样的业力习气,佛陀称之为“虚习”,虚妄的习气,可见习气并不是真实存在、坚不可摧的 。这些习气到底储存在什么地方呢?就存在八识见分(根性)里面。习气必须通过实修才能断掉,不修肯定是断不掉的。佛陀前面讲过,本觉真心是本具的,不是修出来的,这里强调习气就必须要实修才能断除。
这些习气,包括了三界的见惑、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断除见思惑证阿罗汉,断除尘沙惑和一分无明证初住位菩萨,无明全部断尽证圆满佛果。
“生住异灭”就是四相无明。断除的具体进度请参考第 80 页。
住、异、灭三相各对应十品无明,生相有十二品无明,所以有四十二品无明要破。而且是在证得了初住位菩萨以后,才能破这些无明,凡夫还都轮不着破无明。所以成佛是很难的,《法华经》里大通智胜佛在因地修行时,打坐十小劫,佛法都没有现前。现在很多人说顿悟成佛、一念顿证,这些都是自欺欺人、自误误人的说法。顿悟只能在理上明白佛所讲的道理,成佛则是把这些无明习气全部断尽,证得百分之百的法身。只要有无明未断,就只能分证法身,不能证圆满法身,初住到等觉菩萨,皆可称为【分证即佛】,不是究竟佛。
阿罗汉见思惑断掉了,无明习气还在。佛陀时代有个阿罗汉,每次过河,需要河神把水分开,让他走过去。因为他福报特别大,累世都生在婆罗门贵族家,喊佣人都叫“小婢”。阿罗汉已经是断除烦恼的圣者,不会有傲慢心。河神一开始是很恭敬阿罗汉的,供养阿罗汉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会把河水分开,但每次阿罗汉过河时都喊河神为“小婢”,河神毕竟还是六道的凡夫,时间长了他就不高兴了,告到佛陀那里,说:“我敬重他是圣者,才帮他把河水分开的,他总是喊我小婢,不尊重我。”。佛陀把阿罗汉叫过来:“你总是喊人家小婢,不尊重人家,人家每次还帮你把河水分开,让你过河,以后不能再喊人家小婢了。”。阿罗汉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上前给河神做了个揖,恭敬地说:“对不起,向你忏悔,小婢。”。佛陀非常明白,阿罗汉的无明习气没有断掉,所以就安慰河神:这个习气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他不是看不起你。这是个很有名的案例。
《楞严经》学完以后,大家有兴趣再学一下净土经典。其实西方极乐净土是真正的实相。大家知道,“心净则国土净”、“唯心净土”。这些理论必须要有实践来支撑,否则就是空话、废话,这个实践就是极乐世界。
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以后得到的是莲花化生的无极之体,金刚那罗延身,这个身体是无量寿的,所以是成佛之前的最后身。真正的即身成佛是在净土。在娑婆世界,必须证阿罗汉才能破分段生死,是非常困难的,而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不需要去破分段生死,自然就破掉了,极乐世界不存在分段生死。
法执对应变异生死,对应尘沙惑和无明惑,无明具体有生住异灭四相。八识见分里面潜伏着无始劫以来的各种习气种子,我们往生净土时并不需要断除这些种子,到净土后,种子没有显相的因缘条件,断除难度比娑婆世界小很多。还能【常随佛学】,聆听阿弥陀佛说法,跟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等很多等觉菩萨学习。
在娑婆世界,我们想看到大菩萨,去普陀山或五台山,只能看到山水,根本看不见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因为我们跟菩萨们不在一个频道上,拙劣的肉眼和烦恼习气令我们根本看不到菩萨的显相,菩萨的法眼却可以看到我们的显相。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吕克·贝松导演的科幻电影《星际特工》,里面有一 种穿越不同维度世界的工具,一副红色眼镜、一个铁盒子,男主角带上眼镜,手伸进铁盒子,就能穿越到另外一个维度的世界。大家要明白,所谓“不同维度的世界”,只是不同感知范围的视觉、触觉等前五种感觉,而意识是在前五种感觉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只要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通过工具摄取到其他世界的信息,第八识就可以解码出该维度世界对应的视觉、触觉等感觉,继而第七识就能摄取 这些落谢的影子而产生该维度世界的意识。但是,由于色身的存在,肉体不能进 入该维度世界;所以,外人看到的是男主角一个人在沙滩上奔跑,他的意识里却 是跟另外一个维度世界的生命体作战。
【PPT 第 40 页下半部分】
1.2C六根的形成过程(完整版详见上册第 16页)
六根的形成过程在前面讲的非常清楚了。
重点强调一下,每一根都有三个要素:八识见分、胜义根、浮尘根。眼根有八识见分、胜义眼根、浮尘眼根,耳根也有这三个,鼻根也有这三个。八识见分是透过浮尘六根攀缘六尘的,我们去看东西是八识见分(因地心)透过眼球去看的,所以通过眼睛可以看到人心的状态,有些人是慈祥的,有些人是恶狠狠的,有些人是贪婪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此意。
第八识是“能藏、所藏、执藏”,而《楞严经》重点强调“觉”的作用,所藏业习种子的功能,也就在这里提了一下,其他地方很少提。所以在《楞严经》里,八识的主要特征是【识精元明】,也就是众生的因地心,如来密因,真正的修行处。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