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津光:家乡的蛏(深度好文)
池氏网推荐语:
津光会长的美文为众宗亲揭开了一幕百胜宗亲生产生活的鲜活画面。
兹补充一点背景资料:
文中提到:“百胜村有人口一万多,收蛏最忙的时候,全村下海收蛏的有数千人”。据说,百胜村乃池氏族人聚居人口最多的单一村,姓池的就有五千多人。
百胜池氏由长乐的新池旧池迁徙而来:入闽始祖鲤腾公第22代裔孙池炜、池煌堂兄弟大约在明朝末年由长乐迁连江,在连江县的百胜和长沙落脚。炜公被尊为百胜池氏始祖,一人而衍派出千人万人,蔚为壮观!
在百胜,靠海吃海,虽历尽艰辛,生活也是相当富足的,令我这类山里人非常羡慕。
——阿池
家乡的蛏
池津光
夏至临近,老家的乡亲们又要忙着下海收蛏了。我对家乡的思念,随着收蛏季节的来临,像海风阵阵不断袭来。
百胜养蛏历史悠久。据《连江县志》记载,早在公元1300年前连江沿海就开始大面积养殖海蛏。明《闽书南产志》称,“连江和宁州是产蛏名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百胜。
百胜海蛏个大肉肥,味道鲜美,远近闻名。相传清光绪己丑年间,百胜乡贤高葆光进京应考武进士得中,当上了御前四品带刀御卫。他从家乡带上十粒蛏干用红线结扎成串进献,皇帝尝后点头称好,从此百胜蛏干就成了贡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百胜设立海蛏养殖场,养蛏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82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一行到百胜视察海蛏和紫菜养殖。2011年百胜海蛏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水产品地理标志,填补了福州市海产品地理标志的空白。
家乡因养蛏而获此殊荣,作为百胜人我当然是欣喜有加。但是我对蛏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它有显赫悠久的历史,而是因为我的人生中对蛏充满了太多的记忆。
百胜人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认得蛏,每到海蛏收成季节,百胜村就成了蛏的世界,最震撼人的是收蛏大军在海滩上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场面。
百胜村有人口一万多,收蛏最忙的时候,全村下海收蛏的有数千人。他们手拿蛏锄,肩挑蛏篓,整装待发。随着潮水慢慢退去,蛏农们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涌向海滩,一波一波的人潮迅速向蛏埕集聚,势如千军万马,蔚为壮观。
涨潮时,蛏农们挑着刚挖出来的海蛏,像凯旋的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快步向村里奔来。而村里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满眼都是蛏。有装在篓筐里不时伸缩着蛏脚的活蛏,有晒在竹屏上半熟的蛏干,有摆在饭桌上飘着香味的蛏肉。
从小开始,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我们喜欢蛏,还因为它外型颀长饱满,蛏壳绿中透白,肉体更象一个赤身裸体的胖小子,既有酷似人体的头和身,还有两只能伸缩的小脚。正是因为它太象人了,所以许慎在造字时不吝以“蛏”为它命名。“蛏”者,虫(贝类)中之圣也!
我童年时代对家乡的蛏充满了幸福美好的印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蛏的认识慢慢变得严肃沉重起来,甚至有苦楚的感觉。这种变化,开始于我知道了种蛏和收蛏的艰辛。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他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
我在走出家乡前,对种蛏和收蛏的艰辛懵懵懂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到厦门集美读书,寒假和暑假返乡正是种蛏和收蛏季节,从那时开始,我才真正认识了蛏,认识了家乡,认识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那时候,学校放寒假都在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之后,正是人们兴高彩烈准备过年的日子。可是百胜村的蛏农们却没有这个心思,他们心急火燎盼望的是外地运来的蛏苗。由于交通不便,蛏苗从宁德、晋江等外地运到百胜已经出水二、三天了,再耽搁就成了死苗,所以蛏苗一到就趁着退潮马不停蹄地往蛏埕上播种。
寒假在家期间,我经常睡到半夜,被蛏农们从货车上接卸蛏苗时的吆喝声吵醒。深夜收到的蛏苗,第二天不管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要及时赶到蛏埕播种。
蛏埕是蛏农们在滩涂上,用蕨草圈围起来供蛏苗成长的场所。蛏埕离村口约3-5里路,有的蛏埕远在鳌江口北边,蛏农们要涉水过江播种。
大冬天赤着脚趟着过膝的海水,在滩涂上迎着刺骨的海风播种长达二三个小时,个中艰辛不难想象。这样劳作到了大年三十才暂歇。过了新年,蛏农们换下刚穿一天的新衣,又开始下海播种。蛏埕多的人家,要天天下海播种到临近元霄节。
家乡人种蛏艰难,收蛏也辛苦。
收蛏季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底夏至开始到农历八月初,这正是骄阳高照,炎热难耐的盛夏季节。在这长达两个多月的日子里,蛏农们与潮水相伴,什么时候退潮什么时候就要下海挖蛏。
挖蛏是个苦力活,不是壮劳力干不了。蛏苗在蛏埕生长了半年后,一个个从米粒那么小长到大姆指那么大,为了更多吸取滩涂里的营养,它们就往深处钻,到收成的时候,都钻入半米多深的滩涂里。蛏农们挖蛏时,先在蛏埕边挖开作业点,两脚踩在过膝的滩涂里,整个人弯着腰,面朝海泥一个蛏锄下去要挖半米深,才能从滩涂里挖出蛏。背上顶着的是炎炎热日,在茫茫滩涂上找不到遮阳的地方。
一个潮水下来,蛏农们腰酸腿软,背上早就被晒得脱了皮。去年夏天,有朋友到百胜吃蛏,我讲了种蛏收蛏的经过,一个朋友用“收种伤两膝,寒暑苦一生”形容百胜蛏农的艰辛,在座的听了个个唏嘘不已。
家乡人艰辛种蛏,也懂得智慧养蛏。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国家就在百胜设立海蛏养殖场,开展对海蛏养殖的各项试验,研究成果曾在全国推广。
百胜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充分发挥当地海域的优势,创造性地养殖三种蛏,即新蛏、盘种蛏和旧蛏。
新蛏养殖比较简单,各地大同小异,冬春整埕播种,夏季收成应市。而盘种蛏和旧蛏则是百胜人的发明。
盘种蛏是指把原来立春前后播种的蛏生长到春分后挖起来,移种到水位低的蛏埕区,这样经过移种,蛏苗在新的环境吸收到更多的海藻类和微生物,同样是夏季收成,但比新蛏长得快,个体肥大。
所谓的旧蛏,指的是新蛏生长慢,当年夏季不能收成应市,留在蛏埕继续生长至翌年初夏(芒种)收成。由于生长的时间长,旧蛏个体比新蛏、盘种蛏都大,产量高,肉质好。后两种蛏,只有百胜能够大面积养殖。这是因为百胜村海域南靠闽江口,北近鳌江口,是两江淡水入海的交汇处,海上藻类和微生物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海蛏的成长。其他地方曾试种过盘种蛏和旧蛏,因成活率低而无法推广。
福州市场称赞百胜蛏好,指的就是盘种蛏和旧蛏,它们经历与新蛏不同的养殖过程,不但个体大,吃起来口感特好,深受欢迎。现在一到收蛏季节,省内外的收购商都是直接开着大货车到海边收购,福州市场上很难见到真正的百胜蛏。
家乡人辛苦养蛏,也懂得享受吃蛏。
百胜蛏个大肉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海味中的佳品。
百胜人与蛏打了上千年的交道,对自己用汗水养育出来的成果情有独钟,对它的食用加工更是费尽心思多有创意。到了夏季,百胜人的饭桌上摆满了用蛏作的各样美食,能叫上名的有二十多种。
最简单的是把蛏洗好后放在锅里加水煮熟,水开了两片蛏壳也象蝴蝶的翅膀一样分开,这叫蝴蝶蛏。
比较讲究的作法是人工把鲜蛏剥开取出蛏肉,以保持鲜蛏的原汁原味(这个活至今只有百胜人能做肯做),新鲜蛏肉与鸡蛋和在一起煎的叫蛏抱蛋;与地瓜粉和在一起煎的叫蛏抱粉;与米浆和在一起,放油里炸的叫炸蛏饼。蛏农们干活辛苦了,喜欢把盘种蛏或旧蛏插在小炖罐里加老酒炖着吃,这叫酒炖蛏,吃了能够解除乏力。
遇到丰收年成,蛏农们会把蛏晒干后储存起来,过年过节时享用。蛏干有两种,用盘种蛏或旧蛏人工生剥以后晒干的叫生蛏干。
生蛏干焗油快炒,熟了以后肉甘味美,越嚼越有味,用来下酒,民间白话叫“吃酒配蛏干,快乐在人间”,百胜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以慰藉艰辛的人生。
每次想到它,都会唤起我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用新蛏煮熟后晒干的叫熟蛏干,除了平时用来泡粉干面吃外,还销往三明、南平等山区。熟蛏干不用烧煮就可以吃,当地群众上山干活,饿了就用熟蛏干配干饭,非常方便。
新蛏在烧煮中的蛏汁经过不断的熬炼后,成了蛏卤,这也是很受众人青睐的调味品。百胜人用当地产的海哲皮沾蛏卤下饭,既便宜又好吃。
对家乡蛏的记忆一言难尽,上面写的都是我亲身所见。
而对蛏的所闻,那更是太多太多。从小我们就是在老人们讲蛏的故事中长大的,有的神奇变幻近似神话;有的活灵活现近在身边。无论是所见还是所闻,家乡蛏的故事中的人生启迪让我终生受益。
种蛏收蛏的艰辛,磨炼了百胜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优秀品格;
种蛏养蛏的智慧,培养了百胜人因势利导、科学发展的求实精神;
种蛏吃蛏的快乐,展现了百胜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家乡的蛏,永远的记忆,永远的思念!
备注:文中配图为网络图片,感谢原作者。
作者介绍:
池津光:男,连江百胜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历任福建省航运管理局局长、福建省轮船总公司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海事局局长、福建海事局副局长、巡视员。现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会长。
宗族活动
宗族活动
喜讯:热烈祝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筹委会) 第一次扩大会议胜利召开
喜讯:热烈祝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闽西客家分会2月1日成立
喜讯:热烈祝贺江西会昌县文武坝水口村国惠公宗祠重修竣工典礼隆重举行
喜讯:正月十五,福安龙溪池氏举办开基祖诞辰1108周年纪念日活动
喜讯:蒙山深处的感动——热烈祝贺山东池氏首届大会暨寻根蒙山联谊会举行
新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池氏委员会筹备组领导走访大田永安宗亲
池氏名人:
池氏名人:沉痛悼唁:池氏文化名人——池云亮先生
池氏文化名人
池氏文化名人:赣闽粤湘四省联谱总理,22市县池氏宗族理事会顾问池达程
池氏文化名人:赣闽粤湘四省22市县池氏宗族理事会理事长池春晖
池氏探源
池氏寻根
文化:故乡情深——福建南平漳湖镇高州村前村(池氏祖居地巡礼)
寻根:贵州遵义播州区苟坝、苟江,贵阳开阳县毛云池氏支系宗亲拜访记
宗亲投稿: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