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了透纳奖的这哥们儿说,艺术就是屎,而艺术家是拉屎的那个人

阿改 象外 2021-09-25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艺术是屎。

画廊是厕所。

策展人是厕所侍从。

艺术家是拉屎的那些人。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品说明……懒得写了

要的,后台留言,我给大家发邮箱

当然,最好还是你们自己去Google一下啦



其实吧,这几天艺术圈最大的热点新闻是Banksy——


就在10月5日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当班克西的代表作《女孩与气球》被一路追高,并在104万英镑上落槌的那一瞬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框内的画忽然启动了自毁程序,然后下滑着被画框内置的碎纸机切成了纸条……


事后人们才得知,价值近1000万人民币的作品,就这么当场被艺术家本人遥控割成了废纸……





更坏的是,曾经高票当选“英国最牛逼的在世艺术家”的班克西还在Ins上配图写了一句评论:


“Going, going, gone……”

(耳边响起了范伟的配音:走~走~~哎呀妈呀真走了…… )


然而……我今天并不是要讲班克西(虽然我也很喜欢他),嘿嘿。


因为班克西这事儿,我不知为什么跑去查了一下英国最著名也最具争议性的“透纳奖”,然后又顺藤摸瓜地查一下了历届的获奖人,然后又顺便查了一下:





Martin Creed


这个“贱人”。


然后就发现他还蛮好玩的。所以今天要说的,就是他。


(我相信艺术圈内的朋友已经相当了解他,所以这是胡扯给圈外的读者看的。)


总体上来说,对于马丁·克里德,有一大部分人是这么想的——他的艺术是:





不单是因为他把一团A4纸揉成一个纸团就敢宣称这是艺术:





也不仅因为他在美术馆的墙上打一排钉子,在一张废纸上画个圈圈,或摆上一排高低不一的仙人掌,就敢说那是艺术:





最气人的是,他那件最著名的作品——无非就是在一个空房间里安装了一个自动灯,每隔5秒钟就开一次又关一次——就这么一件无厘头的作品,最后居然还拿下了2001年的透纳奖!





据说当时有无数英国人对此恨得不行,一个艺术家同行还往展厅里砸了一个鸡蛋以示抗议。



很多人对他的态度还可以用上面这个词来形容



然并卵。


人家还是拿下了从1984年创办以来就不走寻常路的透纳奖。(Ps说一下:这奖跟透纳老爷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很奇怪的,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挺喜欢他的。


抽离地来看,他的某些作品,的确是“好看的”的。


比如叠高高之大椰子:





叠高高之椅子:





叠高高之佐料瓶:





叠高高之纸箱子——这个已经有点过分了啊:






叠高高之水泥金字塔——这个倒是不特别:





但是,这个就让我眼前一亮了:叠卫生纸!





你要是让我说点什么高深的理论,我也说不出什么,但我就是觉得好玩。


我觉得很多孩子都有叠高高的游戏本能,至于选择什么材料去叠,什么材料又因此象征和隐喻了什么,我觉得那是评论家要干的工作。


作为一个圈外人,我只是觉得,它好玩,有趣,并且保留了一定的形式感,也就是说,它至少还有“美”的成分在里面。


对形式、规律、材料的展示(就像新闻写作上有一句话:show, don't tell),也体现在其他几种类型的作品中。


比如排排坐:





堆气球:






这组展示在不同美术馆和画廊的作品,简直可以说自带网红气质,小姐姐们乐于钻到里面take a sefie,孩子们更是玩疯了。


而作品名字却是很朴素的:Half The Air In A Given Space——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把一半空气填满。


想象一下,如果放下戒心,放下成见,把自己淹没在一屋子的气球里,会不会有一种重返孩提时代畅游海洋球的感觉?


很多时候,他也使用霓虹灯这种材料,告诉大家要相互理解:





让大家不要担心:





告诉全世界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有时候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比如他对“things”或者“small things“的偏爱:





他难免也会玩弄一下文字技巧:the whole world + the work = the whole world


(全世界 + 作品/劳作 = 全世界?)





他一方面对语言/文字抱有怀疑,另一方面估计也没有放弃沟通的希望:





而且,连中文都不放过!





你们会想,那又怎么样?说明了什么?


不怎么样,也不说明什么;不过我想接着说的是:这哥们儿还是一个音乐人。他组了一个乐队,一度非常受人欢迎(曾经被评为“世界上最热的乐队”)





而且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件作品:





这是受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委托创作的:按照艺术家的安排,每隔30秒,就有一个短跑者在美术馆里突然全速地跑起来——这样无聊的事情,居然从那年的7月份跑到了11月份……


泰特的馆长Stephen Deuchar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件简约而抒情的作品。


还有一件也非常棒:





Measuring The Universe——测量宇宙,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身高,在展览空间的白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直到把一整个房间涂满。


当你看到密密麻麻的名字构成了一条黑色的带时,恐怕真的很容易想到宇宙和银河吧?




克里德其实以前画画的。


1968年生于英国Wakefield,克里德在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里长大。1986至1990年,他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艺术。


从1987年开始到现在,他都是用数字来编号自己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的作品名都是中性的描述,比如之前你看到过的《作品88号,一团被捏成球的A4纸》,《作品200号:在一个给定空间中有一半的空气》,或者《作品227号,这些灯忽明忽暗》。


后来,忽然有一天,他停止了绘画——或者说,至少不以绘画作为主业,而是开始“创造”。


在2002年出版的《艺术当下:现代艺术家访谈》一书中,他说:


我唯一知道自己感觉喜爱的事情是我要去创造事物。除此以外,我喜爱的是"我不知道"。所以问题是在我不知道想要什么时试图去创造些什么。我认为这和想要交流的意愿有关。我的意思是,我认为我想要创造什么是因为我想要与人交流,是因为我想表达我自己,因为我渴望被人爱。


听起来有点绕,但“创造”这个词真的很打动我。


无论你用哪个词来替代它——胡闹、瞎搞、闲得蛋疼、无事生非——它都是可贵的。




它未必要带来什么。


也未必要出于某个“正确的”“高尚的”“有用的”理由而去创造。


更未必要为了谁(比如观众)去创造。


创造本身是一种冲动,是本能,是逃离僵化、死亡和百无聊赖的举动,是艺术家的天职和他最后的权力,是这个世界最充沛又最匮乏的东西。


出于这个理由,我会喜欢,并且容忍他任何的无聊。





说老实话,我对马丁·克里德了解不多。


如果他在现实中是一个自大狂,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一个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asshole,我也不会感到有多大的意外;


但如果,他就像他自己所宣称或透露的那样,那我就感觉自己赚到了。他说:


有时候,我对自己都感到厌烦,厌烦我永不停止的想法。有时候,我想逃离我自己······喝酒啊,毒品啊,这些都是可以让人逃离的东西。但逃也逃不到哪里去,所以总是需要找到一条出路,可能自恋、发怒这些都是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的途径,但我喜欢在我的框架里意识到我自己。


这样一个“艺术多动症”患者,这样一个一辈子都想着通过“做点什么”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人,我有什么理由讨厌他呢?


当然是没有。




年轻时笑着的Creed好像还是更有魅力一点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 · 更多文章 · ·  


#近期热门文章

关于重庆的日常与魔幻,也许没有比他画得更好的了

他一直想画出当下那种无奈、畏缩以及大气不敢出的状态

不猎奇地说,一个德国摄影师是怎样拍摄国家领导人的


#艺术常识

在AlphaGo赢了柯洁的时代,艺术还有什么用?

不看这篇,你将错过全世界顶级博物馆的下载资源


#艺术经济

动不动好几亿,为什么名画能卖那么贵?|象外艺术经济第一课

一年卖掉10亿美元画,世界顶级画商是怎么工作的?


#艺术家

罗丹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安格尔 莫兰迪 米罗 塞尚  席勒  透纳  莫奈 梵高 丹·弗莱文 霍珀 赵孟頫 博斯 安藤忠雄 安迪·沃霍尔 荒木经惟 博伊斯  帕蒂·史密斯  杉本博司 常玉 村上隆 基弗 白南准 路易斯·布尔乔亚 詹姆斯·特瑞尔 久保田博二 达米安·赫斯特 安东尼·葛姆雷 杰夫·昆斯 比尔·维奥拉 黑川良一 阿马利娅·乌尔曼  teamlab 


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我们,点击菜单栏中间搜索按钮自助搜索

▼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象外会卖点什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