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评估:印象中的安德鲁·马歇尔

2018-02-01 远望智库 战略前沿技术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易评估:印象中的安德鲁·马歇尔

——在《最后的武士》中译本发布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二零一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感到十分荣幸。祝贺《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中译本正式出版,这是战略管理与战略评估领域的一件大事;感谢会议主办方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和世界知识出版社关系研究院的邀请,到这里来学习和交流机会难得。

正如张露主编所言,对于今天的议题,我们在军科搞过一个小团队“净评估办公室”,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思考,相关积累还算厚实。到了远望智库以后,也没有放下,我们又搞了一个“净评估中心”,相关工作正在起步和运行。得到会议通知后,不敢怠慢,进行过认真准备。但是对于大家关切的要点与程度毕竟不太摸底,因此着实不知从何说起。受前面各位启发,我结合个人研究心得作个发言。

安德鲁·马歇尔因超人智慧、超前预测、超常任期等与众不同的原因而渐次进入国人的视野。特别是在国家安全与防务的“圈子”里,马歇尔的大名已经与净评估术语、净评估办公室成为“同一体”或“同义词”,差不多家喻户晓,可以说如雷贯耳。

现在,讨论马歇尔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关注马歇尔的传奇人生、成才之路、智慧之旅或职业生涯;关注马歇尔的为人处事、治学精神与习惯偏好;关注马歇尔思考的问题、马歇尔的研究方法和马歇尔开发的净评估及其思想渊源;关注马歇尔执掌的净评估办公室,马歇尔培养的“绝地武士”们,马歇尔对于美国国防战略的塑造,马歇尔对于美苏长期竞争的观察和思考,马歇尔对苏联解体和中国崛起的预言以及对“中国威胁论”的推波助澜……

十多年前,我也在不知不觉中稀里糊涂地加入了关注者的行列。期间,也曾得到过在座一些老师特别是吕德宏同志的指导帮助。我感到最为打动我或者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几点,概括起来10个字:执着、独到、简单、深刻、方法。

第一,执着。马歇尔强调对于竞争/对抗双方交互作用机理的探究,可以说他数十年来就抓住这一件事情不撒手。好听一点讲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难听一点讲就是“死磕”。这与一些研究人员“蹭热点”和“跟风头”不明就里的作派,是绝然不同的。他是个非常执着的人。

马歇尔研究探索战争与和平竞争的制胜机理,可谓经年日久、乐此不疲。最能打动我的是他那种“刨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做法。我把它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和为什么的为什么”。意思是,作为战略研究者特别是战略评估者——“战略诊断师”,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弄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研究回答“为什么的为什么”,尽可能找到更深层次的“基因”所在。

我关注到,马歇尔早在七十年代初的一份备忘录中郑重指出:“国家政策制定者希望了解美国在不同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即:是什么),他们对我们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有何种趋势或因素可以影响到它——这个问题感兴趣(即:为什么)。更进一步说,了解上述因素和趋势产生的原因显得极端重要(即:为什么的为什么)。

今天发布的这个译本第108页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大家可以查到的。

按照马歇尔的“知其然”与“所以然”的思路“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净评估的“基因”,由近及远就是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的论断,就是马列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克劳塞维茨“动态分析重于静态分析”的观点,就是孙子的“知彼知己”和“度、量、数、称、胜”。

第二,独到。马歇尔之所以是马歇尔,必有其异于常人之处。仅就研究开发净评估的基本线索或主轴而言,我感觉非常独到清晰。单从这一点来讲,他的成功就是必然的。

马歇尔因净评估而闻名遐迩。人们好奇的是,他沿着哪些线索或者围绕什么主轴来研发净评估的?今天这个译本的291页谈到了6条。

一是资源限制在国家安全决策中的重要性。因为相较于我们所希望达成的目标,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必须慎重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没有资源限制,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也就无所谓战略管理与战略评估了。

二是理解对手的重要性。就是站在对手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反觇以求。不能设想对手总是像我们一样看问题、做事情。一些判断上的失误,就是源于用自己的心思去猜度别人。

三是寻求军事竞争的思考框架。强调研究竞争双方的行为模式,将互为对手的双方完全同等地看待。就是置身事外,从第三方的视角来研判,强调“不持立场”或“没有屁股”。

四是以长期竞争的视角看待特定问题的重要性。1972年4月马歇尔为此撰写了《对苏长期竞争战略: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在座有专家(卓越研究员)翻译了这篇著作。正是这个框架改变了马歇尔后来看待许多国防议题的方式,并一直是他从事净评估研究的核心方法。

五是重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方面。也就是所谓“有限理性”问题,认为人类和组织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理性。比如,他发现苏联的领导层常常就战略核力量的发展作出一些次优选择,而不是最优选择。

六是思考未来的难度。马歇尔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于未来的思考。他研究新兴战略问题与机遇,并以此帮助美国赢得竞争优势。他关注未来的不确定性,并就如何前瞻性的看问题,提出了时间跨度、情景想定和兵棋推演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三,简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讲到:“聪明人的工作是直面难题,而非常聪明的人则要面对看似简单的问题。”马歇尔正是后者。

一直以来,马歇尔都与一系列看似简单、但却困难而且极具启示性的问题相伴。这与当前一些“炒家”总是提出貌似复杂重大其实不痛不痒的边际问题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举轻若重”或“大愚若智”?

马歇尔总是思虑或质疑那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问题,或者人们认为根本不值得劳神和费心去琢磨的问题。   

比如,什么样的度量、换算、兵棋推演、场景推演以及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评估美国在各类军事竞争中的相对位置?

再如,冷战的最后十年,与美国相比,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状况如何?苏联的军事力量建设对其经济构成了什么样的负担?

又如,中国的崛起对于美军以及西方而言意味着什么?中国军事理论家们认为在未来的危机与冲突中,夺取信息优势将愈发重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还如,世界是否朝着由三个或四个“玩家”构成的多极竞争方向发展?果真如此,那对战略稳定意味着什么?

这本译著中梳理了15个这样的问题。马歇尔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出和思考这些问题,并坚持为其寻找更好的答案。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问题对于五角大楼或白宫来说,有着持久不衰的重要性。

第四,深刻。马歇尔的净评估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军事力量评估。他曾将军事力量评估划分为三个层次,真正抓住了军力评估的本质和要害。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马歇尔在评估北约和华约之间的军力平衡时,针对军力评估就提出了“质、量、行”三层次的划分。要求掌握各方情况、重视交互作用的效果,绝不同于一般静态的数、质量分析。

其一,比较每一方可以运用的人员和坦克、火炮等装备数量。即“量”的比较或物质力、编成力评估。这一点,我们今天的不少的军力评估基本做到了,虽然不一定准确。

其二,找出双方人员和装备之间的质的差异,如火力、机动性和生存能力等有何不同。即“质”的比较或结构力、编组力评估。在这一点上,不严格的讲,我们境内一些比较好的评估也都做到了。

其三,纳入无形的、不确定变量,如地理、气象、后勤、预警时间、突然性、不对称性等。即“行”的比较或行为力、行动力评估。在这一点上,我们境内一些评估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或者说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马歇尔的在《军事力量评估的相关问题》中讲到的,今天发布的这个译本中也有提到。我曾经连续作过多年的军力评估,阅读过军内外许多的军力评估报告,我从这个领域里感受到马歇尔的深刻。在军力评估问题上,说得狠毒一点,如果说马歇尔在“掘井”或“打深井”的话,那么我们很多的人其实仅仅是在“扫地”或“刨坑儿”。

第五,方法。“净评估”一词早在马歇尔进入国防部或国家安全委员会之前就出现了。现有资料看,在五十年代初“净评估”就是既有名又有实的了,马歇尔自然也为此作了贡献,不过不是它个人的发明创造。人们之所以把马歇尔与净评估相提并论,不仅是因为七十年代初马歇尔相继创建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净评估小组和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或在位时间之长,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提出了理解和运用净评估的基本原则,成就了美国净评估的方法论。

七十年代初,马歇尔还在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净评估小组的日子里,他在一份题为《净评估的本质和范围》的备忘录中,简洁地提出了理解和运用净评估的基本原则,共有7个主题:

一是多学科比较的广度。强调对于关切的领域,要进行广泛、综合的考察。涉及的是与最广义上的国家安全相关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科技问题以及纯粹的军事问题。

二是关注相互的“行动——反应”对抗性态势和趋势。强调综合关注对手和相继发生的各种类型的竞争。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道它的过去,就知道它的现在,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它的未来。

三是并列的比较应该被置于作战的环境、冲突的战场和偶发事件的背景中。简而言之,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没有条件的命题无解或有无穷解

四是对参战方有效性做出的结论需要根据生产和支援的效率进行调整,因为这是维持长期优势的关键。强调应该比较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国家进行竞争的效率。在那些效率显然更高或更低的领域……净评估应该予以解释。

五是公开的竞争效率应该被解构分析,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借鉴或作为目标。突出美国和其他国家做事的效率,以及相对对手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

六是包括一系列潜在竞争对手,不只是美国——苏联关系,还应包括盟友以及我们敌人的敌人。强调应该考察多个对手和多组平衡,而不是两极的简单状况。

七是为了给安全政策和国防计划带来最大的好处,净评估应该是判断性的,而不是预测性的。旨在对问题和机会做出判断,而不是提出行动建议。

关于这些“原则”或“规则”,书中也有提到。虽然成型于冷战时期,但是在冷战之后的环境中不仅依然管用有效,而且被发扬光大。它的阐释者就是书中提到的菲利普·卡伯博士,他受聘为马歇尔作过数据库。相关条目在他的著作《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和战略发展:初期的形成及对未来的启示》和《国家净评估的起源》中都有比较详细阐述。

不仅如此,我还关注到马歇尔对最优战略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不懈追求,以及他为美国营造的战略文化与战略评估话语体系;关注到马歇尔的净评估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与《辩证唯物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渊源关系;关注到马歇尔为人的谦逊平和与低调超脱,以及这些与其辉煌成就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特别是关注到马歇尔办公室基本设施的因陋就简和其居家生活的随遇而安。谁能想到,马歇尔团队将近20人,只有3间办公室,大部分用具都是在折扣店淘来的便宜货?谁又能想到,鼎鼎大名的马歇尔与其夫人玛丽在华盛顿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住着租来的房子、用着租来的家俱?这对我们一些机构空有宏伟建筑、精美设施、先进设备……不作事儿、不出活儿,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啊!

最后还想说的是,现在“名人”“名嘴”频出,而“大师”“大作”少见,健全完善战略评估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战略评估体系任重道远,在新的时代我们越发需要净评估。

前面,我把发言时间都给了美国的马歇尔,而且说了太多的“好话”,没有历数他的“不是”。现在,我更为期盼的是,中国的马歇尔!中国的评估大师!中国的战略大师!同时,我也坚信他或者他们距离这里不远,或许就在我们中间——戴着眼镜、喝着茶水、冷静地审视着这里正在发生的故事!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