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国电影突围史

豆瓣 菲林计划 2022-03-15


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韩影,撼动中国几多年

13年前,一部《我的野蛮女友》让中国普通观众第一次见识到了韩国电影的超高人气。

如今,我们的“朋友圈电影”以韩国电影所占据多。《釜山行》、《辩护人》、《杀人回忆》、《素媛》、《熔炉》……

 

这个只有4980万人口的国家,他们近年来在电影及其产业上的发展如此令人瞩目,他们赢得来自本土观众的好评和票房,他们在开放的电影市场里依然能够自信地匹敌好莱坞大片,他们还尝试撬开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多消费者的钱袋和金口。

 

正如影迷所说: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同样是百余年影史,同样正飞速发展,也许简单审视一番韩国电影发展历程,我们也能受到些许启发,进而更准确地看清楚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先看一组数字,清醒清醒

2013年中国人口13.4亿,全年电影票房217.69亿元,约合35.6亿美刀,全年观影人次6.1亿,平均票价约37元。周星驰《西游降魔篇》12.4亿元夺得年度票房第一名。

 

本年,我国故事片产量638部,比2012年减少107部。全年院线公映影片305部,国产片245部,进口片60部;国产片票房127.67亿元,占票房比例58.65%,进口片票房90.02亿元,占比41.35%。其中,票房超亿元影片60部,国产片33部,进口片27部。


2013年日本人口1.28亿,全年电影票房1942.4亿日元,约合20亿美刀(人民币112.2亿元),全年观影人次1.11亿,平均票价约合人民币105元。宫崎骏《起风了》120.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94亿元)夺得年度票房第一名。

 

本年,日本公映影片1117部,国产影片591部,进口影片526部;国产影片票房1176.9亿日元,占票房比例60.6%,进口影片票房765.5亿日元,占比39.4%。


2013年韩国人口0.49亿,全年电影票房1.55万亿韩元,约合15.5亿美刀(94.6亿人民币),全年观影人次2.13亿,平均票价约合45元人民币。李焕庆《七号房的礼物》1281万观影人次、914.3亿韩元夺得年度票房第一名。

 

本年,韩国公映影片637部,国产影片182部,进口影片455部;但本土影片强势地占据了59.7%的观影人次!



韩国电影突围史



1903-2014




战争中诞生与第一次黄金时期

(1903-1953)

1903年,从法国进口的纪录片《电影放映机》(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在韩国放映,电影正式进入韩国。

 

1910年,朝鲜被日本占领,电影、报纸等开始被严格控制,这导致韩国和朝鲜电影的诞生要相对晚于其他国家。

 

1919年10月27日,金陶山和民族资本家朴胜弼合拍的《义理的复仇》上映。这是第一部由韩国人自己独立拍摄的影片,标志着韩国本土电影正式诞生。

 

1926年,25岁的罗云奎执导的《阿里郎》上映。这部洋溢着韩国民族特色的里程碑式作品,开启了韩国的默片时代。在该片的带动下,从1926年到1930年,韩国拍摄了许多隐晦表达抗日情绪的默片电影(约70部),这段时期被称为韩国电影的“第一次黄金时期”

 

1930年起,日本人对韩国影片再度加大审查力度,韩国电影创作量从每年10多部锐减到2或3部,市场则由日本和欧美电影占领。

 

1935年,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春香传》上映,然而很快便进入了漫长的朝鲜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由于战火影响,韩国电影便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诞生在战争年代的韩国电影,产业发展极其缓慢,未曾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作为殖民地,韩国本土电影在内容创作上被严格地控制和限制;其他外国影片也要经过审查筛选才能进入,多数被用来作为殖民者(日本)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改造的工具。从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独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电影创作、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战后复苏与第二次黄金时期

(1954-1969)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正式结束,韩国局势趋向稳定,政府开始制订政策刺激电影产业。

 

1954年,李承晚政府颁发“国产电影入场税免税措施”,对影院放映国产电影免收营业税。这是韩国最早的电影振兴政策。

 

1959年,李承晚政府又颁发“国产电影制作奖励补偿措施”,对在电影节上获奖以及观众反响很好的优秀国产电影的制作公司奖励一定数量的外国电影进口权。

 

 

1960年起,政府对进口电影开始直接施行管制,不需要再对国产电影免税激励,因此“国产电影入场税免税措施”被取消。

 

1961年,朴正熙发动“5·16”政变,上台后以铁腕统治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电影业当然也不例外。

 

1962年,韩国颁布第一部《电影法》,将电影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由国家主导进行产业化,并在1963、1966、1970年对其进行了3次修订。电影法及其前3次修订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政府对电影的管制,而这直接导致了韩国电影产业链的重组和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并刺激了韩国国产影片制作量的快速增加——当然,质量并没有像数量那样飞升。

 

电影法及其前3次修订案的主要内容:


A.加强内容审查

    ——双审制


为了对抗朝鲜红色政权,控制电影市场以用来宣传“反共”思想,韩国政府开始采取对剧本的事前审查和对成片再审查的双重审查体制。双审制导致许多韩国电影被删剪,甚至被判决为亲共罪、猥亵罪,严重制约了电影内容的创作。


B.制片公司准入制

    ——注册制&企业化政策


只有具备一定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的电影公司才可以注册,比如:35毫米或70毫米摄影机,建筑面积600㎡的摄影棚,一年必须制作15部以上影片等。不符合要求或条件的电影公司被强制重组,个人制片公司被取消。该政策是为改善电影制作体系的不稳定而制订,但实际上却无视独立制片、小制片厂,硬要以“企业型制作公司”为核心,许多电影制作公司为了达到注册要求,不得不伪造器材数量、临时借贷。然而,即便如此,政策颁发当年韩国电影公司仍然从71家锐减到16家。


由此,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行政手段和体制政策的强大力量,当然,这一次它忽略了产业和市场的自身规律,反而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不过,在接下来的韩国电影史里,我们将会看到政策的巨大且正面的力量。


C.3部国产片与1部外国片

    ——外国电影进口配额制


进口商必须先从公报部得到进口配额才能进口外国电影。为了统一制片业和进口业,电影法规定只有国产电影制片者才能进口外国电影,并且每制作3部国产片才能进口1部外国片。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国产片市场的作用,但强制的进口配合使得外国片进口数量锐减。电影院里的外国片越来越少,一方面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外国片也确实更好看,因此外国片的数量虽然少了,但每部影片的收益却开始成倍增长。电影公司为了赚钱,越来越单纯依赖进口外国片,为了拿到更多的进口指标,甚至不惜粗制滥造许多国产片。


战争结束后,韩国电影在内容创作方面的审查更加严格,只不过这一次的审查不来自殖民者和侵略者,而是来自本国政府。在电影产业方面,政府倒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促进产业发展,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由于60年代时电视剧还不发达,娱乐手段相当单一,看电影成为民众主要的娱乐活动。从1961年到1969年,银幕数从302块增长到659块,人均观影次数从2.3次增长到5.6次,平均票价则从0.58美元增长到1.04美元。总而言之,尽管现实依然困难重重,但韩国电影还是迎来了全面复苏,也正是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韩国电影的“第二次黄金时期”。



军人独裁与来自电视的第一次冲击

(1970-1976)

1971年,电视机家庭普及率达到10%;1975年,达到50%。KBS、HLKZ等电视台每天都会播出9部电视剧,更加丰富和便捷的电视娱乐活动使得电影观众大量流失。韩国电影开始面临韩剧的第一次冲击!

 

1973年,朴正熙军人政权统治下的政府实施《电影法》第4次修订:首先,进一步加强了“双审制”的力度,电影创作自由更加受限;其次,将电影公司的准入制度由“注册制”改为“许可制”,只有被许可的特定的20家公司能够进行电影制作和进口外国片;第三,继1962年后再次对电影公司实施重组,由此政府完全控制了电影公司,导演完全失去创作自主权。


经过“第二次黄金时期”而艰难复苏起来的韩国电影在70年代遭遇巨大困难。不仅要应对电视机疯狂抢夺观众,还要在军人独裁政权的强制干预下寻找一线生机。被政府控制的电影公司之间缺乏积极竞争,制作国产片只是为了获得外国片进口配额,这导致很多影片沦为迎合政府的宣传片或低级趣味闹剧。短短6年,人均观影次数便从5.3次锐减到1.8次,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危机。



喘息过渡与来自电视的第二次冲击

(1977-1981)

70年代中期,韩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2005年物价实施CPI调整后),电影产业开始出现消费升级,平均票价从77年1.69美元增长到79年2.9美元;与此同时,一批新锐导演涌现出来,通过将畅销小说改编成电影而获得成功。这两者共同推动了70年代末电影票房的增长。

 

1977年,金镐善执导《冬天的女人》以60万人次打破韩国电影观影人次历史记录。

 

1979年,韩国电视机普及率达到79.1%,电影观众进一步流失,直接导致80年、81年票房大幅下滑。

 

夹缝中求生存,新锐人才和经济发展似乎弥补了“不好”的行政干预的后果,然而终无法长久。面对电视的冲击和审查的压制,被限制的韩国电影期盼内容创作的自由和“恰当”的行政政策。



民主自由与“电影振兴法”

(1981-1998)

80年代开始,韩国社会开始迎来民主自由化,呼吁放开电影管制的声音越来越高。

 

1984年,《电影法》实施第5次修订(次年7月实施)。广受诟病的特惠性垄断结构终于被打破,电影市场彻底开放,独立制片和小制片公司获得发展机会,电影制作量开始稳步增加。自此,韩国电影产业由垄断结构转为自由竞争。

 

1986年,《电影法》实施第6次修订(次年7月实施)。这次修订案的意义更加重大:首先,电影“审查制”终于被废除,改为“公演伦理委员会”电影“审议制”,电影工作者获得了期盼已久的创作自由。其次,在自由贸易大势和美国通商压力之下,韩国政府决定对外国彻底开放电影市场,取消“进口配额制”,电影进口完全自由化,并且允许外国电影公司在韩国直接发行电影。同时取消的还有“国产电影制作奖励补偿措施”,不过,针对院线和影院的“一年至少放映国产片146天”的“银幕配额制”仍保留着,作为仅剩的国产片保护政策。总之,韩国电影自此正式进入开放时代。

 

1987年到1991年,韩国电影制作量从每年87部增长为121部,同时外国片进口量从1985年30部飙升到90年代中期的每年300部以上。虽然拥有了创作自由,但70年代军人独裁政府的全面控制所造成的影响是长久的,缺乏实力和经验积累的韩国电影面临突然涌入国外片毫无还手之力,市场份额从1984年38.5%锐减到1991年20%。由于影院很少执行,“银幕配额制”形同于无,以华纳兄弟为首的美国发行公司陆续在韩国建立分支机构,主导了韩国电影发行业。

 

1988年,描写光州民主化运动的电影《来!梦想的国度》被文化公报部以涉嫌违反《公演法》的罪名向检察机关起诉。随后,影片制作公司向韩国宪法裁判所提起诉讼,起诉审查机构“公演伦理委员会”违法宪法。该案进入了漫长的审理、裁定程序。

 

1991年,50年代末形成的“区域发行结构”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已经毫无招架之力。政府通过对营业收入和投资所得实施减税措施,鼓励三星等韩国五大财团进入电影业。这是韩国大财团第一次接入电影产业。

 

1993年,外国电影份额继续增加,韩国国产片份额下滑至15.9%,达到历史最低。面对困境,韩国电影人开始自救,自发组织起“银幕配额监视团”,监督影院完成“一年至少放映国产片146天”的配额任务。

 

这一年,文人总统金泳三上台,威权独裁政权开始向民主自由转变。

 

1995年,《电影法》更名为《电影振兴法》,不过并没有实质性的政策变化。

 

1996年,经过漫长的8年审理,宪法裁判所对《来!梦想的国度》一案作出裁定:(1)电影作为思想和观点的表达手段,依据宪法中的表达自由而得到保障;(2)审查机构“公演伦理委员会”属于宪法禁止的审查机构。此次判决裁定引起巨大轰动。

 

这一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启动,一方面激励国内电影人,另一方面则促进韩国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交流,为世界认识韩国(甚至是亚洲)电影开辟新窗口。

 

1997年,金大中成为新任总统,韩国民主政治改革正式开始。在金大中的治理下,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得到缓和,国内局势日渐稳定,这位日后韩国电影人的自由创作和产业腾飞铺平了道路。

 

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韩国大财团相继推出电影业。大财团的进入虽然未能拯救不断下滑的国产片份额,却依然为韩国电影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首先,使得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区域发行结构”解体,逐步转变为全国范围内直接发行。其次,引入新型设备,扩大影院数量,这位后来第一制糖(创立希杰娱乐CJ Entertainment)、好丽友(创立美嘉Megabox)等大财团第二次进入电影业,形成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的垂直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民主了,自由了,韩国电影迎来了希望,也迎来了毫无招架之力的疯狂进攻。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他们像是饿久的羊群,突然看到了大片的草地,然而,还来不及好好吃饱,汹涌的狼群已经扑进家门。这场战斗是狼狈不堪,是节节败退,但即便如此,也还是充满希望的喜悦,因为这是韩国电影最有活力的时期。在溃败中,实力慢慢积攒起来,电影人团结起来,政策越来越适应市场……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崛起和逆袭即将开始。



强势崛起与千万级观影人次的本土电影

(1999-2014)

1999年,韩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首先,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后完全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爆发“光头运动”。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头到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剃光头在韩国是极强烈的抗议方式),引起世界舆论关注,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继续保留“每年至少放映国产片146天”的“荧幕配额制”。

 

其次,《电影振兴法》第二次修订:

(1)顶住美国电影出口协会的压力,坚持每年至少放映国产片146天的“荧幕配额制”。

(2)彻底废除“审查制”,转为根据年龄的“分级制”。

(3)成立专门的民间电影管理协会“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以市场为主导,尊重电影产业自律权。

(4)电影被选为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同时允许风投进入,并可以享受减税优惠。自此,资金充裕的电影业开始出现大投入、大制作、可以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国产大片。

 

这一年,韩国国产片市场份额回升到35.8%,韩国电影正式迎来全面复兴。

 

这一年,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以620万观影人次打破1998年《泰坦尼克号》创造的450万人次观影记录,成为韩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开启了韩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2000年,韩国开始实施大规模放映模式,使电影能够在短时期内吸引大量观众,进而不断刷新单部影片观影人次记录。

 

这一年,朴权泽重拍的《春香传》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开启了韩国电影征战国际电影节的辉煌旅程。

 

2001年,韩国国产片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开启了大幅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


这一年,郭在容执导的《我的野蛮女友》在亚洲地区刮起“韩流”风潮,崛起的韩国电影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海外票房号召力,裴勇俊、全智贤等人则成为亚洲相当有影响力的电影明星。

 

2003年,康佑硕执导的《实尾岛》在全国400多块银幕上同时放映,占当时全国总银幕数1/3,最终观影人次突破一千万(1108万),开启韩国电影千万级观影人次大片时代。


这一年,奉俊昊执导的《杀人回忆》上映。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赞誉。自此,一大批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韩国电影引起世界影迷的关注。

 

2004年,韩国电影荧幕数增加到1567块,平均票价稳定在5.7美元左右,全年票房从1999年的3.11亿美元猛增到7.8亿美元(按CPI通胀调整后),韩国一举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之一。


这一年,姜帝圭执导的《太极旗飘扬》以1174万观影人次创造新记录。自此开始,几乎每年韩国都会出现至少一部千万级影片——要知道这是一个全国人口才4980万的国家,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5的人在电影院观看了同一部影片。

 

这一年,朴赞郁执导的《老男孩》斩获第5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金基德执导的《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分别斩获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5年,韩国电影出口额猛增到7600万美元的历史高峰(1999年为600万美元)。海外市场的扩大,使韩国电影突破了国内市场有限的限制。

 

2006年,由于美国持续不断的施压,韩国国产片银幕配额从146天下降为73天。此次同样引发了示威抗议,但随着99年以来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多数韩国民众自信本土影片已经具备了与好莱坞自由竞争的实力,因而此次抗议并未得到太多民众和媒体的响应。

 

这一年,出现了两部千万观影人次电影:奉俊昊执导的《汉江怪物》制作成本达到120亿韩元(约合1100万美元),并创下1230万人次的观影人次新纪录;李俊溢执导的《王的男人》同样超过千万观影人次,达到1200万人次。

 

2007年,韩国制作电影124部,进入影院公映119部,上映率高达95.9%。但由于上一年刚刚调整了“国产片荧幕配额”,在与好莱坞的对抗中,本年度各项数据都有下降,但随后几年便又迅速回升。

 

这一年,李沧东执导的《密阳》上映,男女主角宋康昊、全度妍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获得影帝影后称号。这可看作是韩国偶像派演员掀起的“韩流”之后,韩国实力派演员在世界电影界崭露头角。

 

2009年,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上映,在韩国创造出1330万观影人次的新纪录。

 

不过,韩国电影人立刻“还以颜色”——尹齐均执导的《海云台》观影人次同样突破千万,达到1145万。

 

2010年,李沧东执导的《诗》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2011年,韩国电影公司增加到4947家(1999年为1146家,1980年代只有20家)。


这一年,韩国国产片中有33部属于“限18周岁以上观众观看”级别,占全年国产影片数22%)。


这一年,黄东赫执导的《熔炉》上映。电影改编自同名原著,以2000年至2004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人学校的性侵害事件为蓝本。影片上映后引起社会热议,舆论压力促使案件调查重新启动,并最终催生《熔炉法》在国会立法成功。该片被中国影迷评价为:“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2013年,进入好莱坞发展的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的首部英文电影《斯托克》在全球发行,韩国电影人开始参与国际制片。奉俊昊执导的科幻大片《雪国列车》同样有来自好莱坞的投资和制作公司。

 

这一年,韩国再次出现两部“千万级”影片:李焕庆执导的喜剧片《七号房的礼物》观影人次达到1281万,杨佑硕执导的改编自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事迹的《辩护人》观影人次达到1016万。


韩国电影分级制


由“影像物分级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是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独立的民间审议机构,他们根据《电影振兴法》中的标准将电影分为5级——


1级:全民皆宜——适合所有年龄段观众。

2级:适合12岁以上观众观看。

3级:适合15岁以上观众观看。

4级:适合18岁以上观众观看。

5级:限制上映——对于上映及广告、宣传等,需要一定的限制。


1999年的里程碑意义不必再多言。自那时至今的15年,是韩国电影强势崛起、迎头赶上的15年,是经历了近百年的内外限制终于有了制作自由的15年。


也许这个仅有4980万人口的国家的电影史才刚刚“真正”开始,无论是虚心学习,还是冷眼旁观,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文 | 西四小二



往期阅读

许鞍华 | 李安 | 胡金铨 | 安哲罗普洛斯

韩国电影 | 戛纳电影节 | 华语电影

《玉子》 | 武侠片 | 新生代电影 | 诗电影

《一念无明》 | 《生吃》 | 《迷雾》 | 《之后》

冈仁波齐》 | 《猜火车》 《错乱的一代》

《昨天》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 《英雄》

《比海更深》《攻壳机动队》 | 《月光男孩》

《钢琴家》 | 《夜行动物》 | 《时时刻刻》

《太阳照常升起》 |《热血高校》 |  《倩女幽魂》

《绝美之城》 |《海上钢琴师》 | 《开罗紫玫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