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尧居士: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2017-05-30 明尧居士 正觉苑


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明尧居士

 

四祖道信大师小传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没有办法,道信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师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后来,道信禅师听说三祖僧璨禪師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隐修,便前往皈依。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五灯会元》卷一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反问道:“谁缚汝?”道信道:“无人缚。”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并说道,“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隋末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众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亦前来瞻礼。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彩,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首级来见朕)。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临终前,将法衣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四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1、创立了第一个禅宗僧团。 2、率先实践农禅并重的寺院生活模式。 3、最早提唱“念佛禅”。所以有人认为,禅宗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是从四祖开始的。道信禅师的开示,现存有《入道安心方便法门》,载于《楞伽师资记》。另外,四祖开示牛头法融禅师的那段资料也非常珍贵。

 

什么是念佛禅

 

    汉地人修行,主要法门有二个:一是参禅,二是念佛。中国汉传佛教虽有八宗之异,但最后用功都归结到此二法门。尤其是教下诸宗,如天台、华严、唯识等,最后都没有脱离“行归净土”这一总趋向。

    念佛分四种: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

    念佛不是净宗的专利。禅门中也主张念佛。不过,早期禅门中的念佛,尤其是在六祖那儿,主要以实相念佛为主。后应众生根机的需要,持名念佛亦被纳入禅修当中。

    我们这里所说的“念佛禅”,主要是就净土往生念佛而言的,它是持名念佛和实相念佛的统一,亦即方便与究竟的统一。换句话来说,禅门中的持名念佛,始终没有离开实相念佛这个核心,它虽然是方便,但同时也是究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观无量寿佛经》中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从所引的这两段经文来看,净宗的念佛与禅门的念佛,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基础都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过,由于修行的理路不同,禅门中的念佛与净宗的念佛,各自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1、禅宗侧重“现前见佛”,而净土侧重“当来见佛”。

        2、禅宗从理上强调“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净土从事上宣示“忆佛念佛”,“去佛不远”。

        3、禅宗侧重从现前一念心性上念佛成佛,而净土则侧重临终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4、禅宗强调方便即是究竟,净土则依于究竟而起方便。

        5、禅宗侧重于自证自悟,以见性为眼前目标,净土则侧重于乘佛愿力,以临终往生为目的。

    6、禅宗侧重于从理悟入手而后事修,净土则从事修入手而后理悟。

    因为有如此的不同,所以,我们把禅门中以见性为目标的持名念佛称之为“念佛禅”,以区别于净土宗以乘愿往生为目的传统念佛方法。当然,念佛禅中也有发愿临终往生的,但是,注重当下见性仍然是第一位的。

    持名念佛,作为禅门修持的方法,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

        1、以持名念佛为鞭起疑情之方便,然后就念头的起处,参究“念佛的是谁”。可称之为“参念佛禅”,或者说“念佛参禅”。

        2、在悟解禅宗圆顿之理的基础上,通过持佛名号,起般若妙观,当下体证方便即究竟、念佛即成佛、往生即度生之妙用。这种形式的念佛,可称为“持名实相念佛禅”,或者说“方便究竟念佛禅”。

念佛禅的这两种形式,均立足于禅门中的自性观。这种自性观,可以用六祖的“无念”二字来概括。何谓无念?六祖解释道: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又云:“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段文字道出了念佛禅的下手处和用功奥妙之所在:一者离心意识念,用平等无分别智观;二者念念落在自性的根底处。

修念佛禅的过程中,正当我们提起“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时候,无论是借佛号鞭起疑情,参究“这佛号从何处起”、“这念佛的毕竟是谁”,还是当下息心体验“念佛心即是佛”这一妙理,若能借助自性观的力量,将般若妙理圆融于当下一念之中,当下承当,更不必向外驰求或将心待悟,如是念佛,必定能念念归根,念念踏着实处。这一点与净土宗纯事相上的念佛是不同的。

 

念佛禅的历史回顾

 

念佛是一个非常古老、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修行方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吸收,到了东晋时期,便出现了专门以念佛为主的修行团体,被称为净土宗。其后产生的诸宗派,如天台、华严、禅宗等,虽然更重视以心性之学为基础的止观方法,但是,对念佛法门也大力提倡。

为了区别于外道的心外求法,天台、华严、禅宗等,都纷纷从各自的理论体系出发,对念佛法门进行阐释,使念佛法门的内含更加丰富和完备。尤其是在禅宗那里,古老的持名念佛方法,当它与即心即佛、见性成佛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之后,其魅力更是艳光四射。对修行人而言,念佛不仅仅是临终往生的捷径,同时也是当下契入佛心、见道证道的胜妙法门。

念佛作为见性成佛的入手方便,早在四祖道信禅师那里就被提出来了。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道信禅师首先开宗明义:“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般若经》的核心观点就是,若人欲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修一行三昧,欲修一行三昧,当一心持名念佛。道信禅师的整个禅法思想就是围绕这一点而展开的。道信大师在引证《大品般若经》中的“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一语之后,又讲,“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据此,我们把道信禅师称为“念佛禅”的首倡者,也许并不为过。

    此后,永明延寿、中峰明本、断云智彻、楚山善琦、毒峰本善、无异元来、彻悟禅师、虚云和尚等,均提倡念佛禅。

 

念佛禅之殊胜

 

    念佛禅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历久弥新,生机勃勃,这与它的法理圆融、入手方便有很大的关系。

    《法照传》中记载:

法照大师游五台山,偶入大圣竹林寺,拜谒文殊菩萨,请问末世修行之法。文殊菩萨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文殊菩萨认为,娑婆世界诸修行法门中,唯有念佛法门最为径要。径者,快捷;要者,根本。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念佛而生。念佛为诸法之王。可见念佛法门之殊胜。

也许有人会说,法照传中的记载,可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不足为据。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文殊师利般若经》,看它是如何评价念佛法门的。《文殊师利般若经》卷下记载——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文殊师利般若经》分上下两卷,大篇幅的经文都是在谈论什么是般若,其精神实质不外乎《六祖坛经》中所讲的“无相、无念、无住”。直到下卷经文的快结尾处,世尊才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修行人欲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先修一行三昧;欲行一行三昧,当于闲静处,一心持名念佛;欲持名念佛,当先闻般若波罗蜜;欲行般若波罗蜜,最佳入手处莫过于持名念佛。何以故?持名念佛最方便体会“无相、无念、无住”之精神。

可见,《文殊般若经》也是把持名念佛当作娑婆世界众生入道、证道的首选方便法门。

我们都知道,念佛离不开耳根。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完自己最初从耳根修行入道的经验之后,世尊即令文殊菩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前此二十五位无学菩萨各自所述诸入道方便法门中,何法最适合于此方娑婆世界的众生入菩萨乘、成无上道?文殊菩萨回答道: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观世音为最……”

 

文殊菩萨认为,在诸入道方便门中,唯有观世音菩萨所修“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之耳根圆通法门,最适合于娑婆世界的众生。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持名念佛正是把这个“耳根圆通法门”巧妙地融摄进来了,所以,才显示其至圆至顿至捷的特色。这也是文殊菩萨为什么一再强调“念佛是诸法中王”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仅《文殊般若经》是这样讲,《般舟三昧经》亦持如是观点(从后面的引文中,可见一斑)。

《般舟三昧经》中讲得非常清楚——

佛告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即般舟三昧)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右。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痒。勿念饥,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热。勿念苦,勿念乐。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寿。勿念贫,勿念富。勿念贵,勿念贱。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长,勿念短。勿念好,勿念丑。勿念恶,勿念善。勿念,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经,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识。勿念断,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实。勿念轻,勿念重。勿念难,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浅。勿念广,勿念狭。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亲,勿念疏。勿念憎,勿念爱。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败。勿念清,勿念浊。断诸念,一期念,意勿乱。常精进,勿懈怠。勿岁计,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勿聚会。避恶人,近善友。亲明师,视如佛。执其志,常柔弱。观平等,於一切。避乡里,远亲族。弃爱欲,履清净。行无为,断诸欲。舍乱意,习定行。学文慧,必如禅。除三秽,去六入。绝淫色,离众受。勿贪财,多畜积。食知足,勿念味。众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绮饰。勿调戏,勿慢。勿自大,勿贡高。若说经,当如法。了身本,犹如幻。勿受阴,勿入界。阴如贼,四如蛇,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因缘会,因缘散,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於一切,施贫穷,济不还。是为定,菩萨行,至要慧,起众智”。

 

至此,念佛禅的殊胜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概括地讲,念佛禅至少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殊胜——

1、方便。念佛法门没有任何玄妙,无管是识字还是不识字,人人都会,最容易下手。

        2、究竟。念佛禅,无论是实相持名,还是参究“念佛的是谁”,都是在圆解大开的前提下,直指自性之源底,强调当下即是。当我们从平等无分别智中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只要我们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观得清楚,起处、落处都了了分明,且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当下即可悟入“念佛心即是佛”,当下便是“母子相会”,当下便是“始本合一”,当下便是“三心不可得”,当下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便是“离四句、绝百非”。只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习气太浓厚,执迷执悟等二边之心未断,虽在理上相信,但在事上犹有疑心,不能承当而已。因为有迷悟的心在,不敢承当,所以其力用非常有限。

3、离心意识。心意识是入道的最大障碍。贪嗔痴等尘俗之念,相对来说比较粗重,容易发现,而以“二边”为特征的心意识之领解,却非常微妙,稍不警觉,即遭它暗算。所以,学道人在用功的过程中,首先当剿绝心意识之领解。参念佛的是谁,正好可以借助疑情的力量,把心中的妄想分别当下化解掉。

4、功夫紧密。参念佛的是谁,贵在鞭起真切的疑情。疑情一旦生起,自然会不念而念、不参而参。在疑情的驱使下,参念佛的是谁,相对来说功夫提起来更容易一些,而且追得比较紧,不容易走失,不容易犯“疲缓”的毛病。

5、增长信心。念佛人,如果见地不到位,功夫不上路,天长日久,容易生退心。修念佛禅,由于强调当下念念到位,念念踏着实处,所以,身心现前很容易获得轻安。在法味的滋润下,越念越有滋味,信心也越来越足。

6、得他力之护念。“阿弥陀佛”四字,乃万德之洪名,凝聚着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修行之果德。从华严法界观的角度来看,它当体即是阿弥陀佛的法报应三身。因此,修行人在念阿弥陀佛之名号的时候,只要信心到位,只要相信我若念得分明、观得分明,当下即是与阿弥陀佛相感应,当下即是母子相会,当下即是自他不二,其加持力不可思议,能灭无边罪。《大智度论》云:“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种种罪,又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

由于念佛禅,既有圆顿之教理作基础,又有直捷之下手方便,所以说它三根普被、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毫不为过。

 

 

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思想

 

        一、念佛禅的理论基础之一:念佛心即是佛;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

        二、念佛禅的理论基础之二:无相、无念、无住、无求、无得之般若正观。

三、念佛禅的用功方法:摒除三心(实相忏悔,离心意识),蓦直念去(远离取舍及文字思维)。

四、念佛禅的用功过程:念念明了,离心意识,守一不移,心心相续,能所双亡。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

摒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总示念佛禅的理念基础和作为见性成佛的方便法门。

 

●坐时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慧征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知所无知,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修念佛禅的用功方法,念念觉照,无心而照。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众生心性,比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现。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颠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

——修念佛禅的用功方法,远离取以无分别无取舍心,蓦直念去。

 

●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用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

——修念佛禅的用功方法,远离义理思维,无有诸见,离心意识。

 

●《观无量寿经》云:“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修念佛禅的五个要点,也是禅修法门的基本理路和构架。

1、自性即佛——本觉之本;

2、起作恒寂、生一切法,不为境转——本觉之妙用——信、解

3、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依始觉般若之智起修——行

4、观身空寂,断除我相,融入法界,自在无碍——依始觉般若之智入证——证

5、守一不移,动静不二——用功要诀——行

 

●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幻。……见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是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而无闻见。……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埸,此是摄心法。”《法华经》云:“从无数劫来,除睡常摄心,以此诸功德,能生诸禅定。”《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主,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是也。

……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后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又经云:“以智慧[7]箭,射三解脱门,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无不得,忽然而遗失,忆念无忘时。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镞犹在,如此受苦痛,亦无暂忘时。念念常在心,其状当如是。

——修念佛禅的方法:观内外空寂,守一不移,念念无间,生死心切。

1、观身四大五蕴假合,无常无主——所观之身空净如影,能观之心无相而能应物。

2、于见闻觉知而不起心动念。

3、守一不移。

4、念念无间,须臾无忘。

 

●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确立对圆顿法门——一切法都是佛法——之正信。

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此心缘生时,不从十方来,去亦无所至。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随分寂定,亦得随分息诸烦恼毕,故不造新,名为解脱。若心结烦热,闷乱昏沉,亦即且自散适,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净。唯须猛利,如救头然,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观心念之空性。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番,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灭,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还得本心。”信其然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亦名得性人。

——修念佛禅的座上功夫——调身、调息、观照分明、内外空净、心性寂灭。

 

附录:蕅益大师的“方便究竟念佛禅”

 

    蕅益大师对禅净二门的看法,基本是持“禅净不二”论。

    所谓不二,一方面,禅净相即相入,无禅外之净,亦无净外之禅;另一方面,禅净之入手方便毕竟有所不同。修净者,只须真信切愿,即便未透关,亦可往生净土。而修禅者,须是三关齐透方有解脱分,否则,若不发愿往生,犹有轮回之虞。

    蕅益大师讲:

 

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向上一着,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偈曰: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干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

 

    虽然蕅益大师与憨山大师一样主张禅净不二,但是,在用功方法上,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憨山大师主张参“念佛的是谁”,属于“参念佛禅”,而蕅益大师则主张在圆顿之见的指导下,蓦直念去,当下承当,当下即是,更不必参,若再参究,则犹如“含元殿里问长安”也。很显然,蕅益大师的念佛方法属于“方便究竟念佛禅”。

    蕅益大师讲: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能谛信,斯直知归;未了之人,不妨疑着。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佛或疲缓,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甚则废置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

 

    在这里,蕅益大师讲到了他之所以不主张参究的原因。虽然参究有参究的好处,如工夫紧,可以消除念佛过程中所出现的“疲缓”现象,但是,参究也有它的不足处,主要是学人因此容易落入“单靠自力、不求佛力”的偏执中,不愿意往生净土,这样,今生若不能透关,即有依旧轮回之过患。

    所以,蕅益大师更多地强调,在真信切愿的前提下,直下承当式的念佛。

 

    “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若更问念佛是谁,头上安头,骑驴觅驴,明眼为之喷饭。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既然不主张参究,那么,蕅益大师又是如何教人通过念佛,直下承当、当下踏着实处的呢?换句话来说,蕅益大师的“方便究竟念佛禅”(或者说“持名实相念佛禅”),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又是如何操作的?

    下面,我想分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须信“念佛即是佛”。

    蕅益大师认为,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既是十法界依正之本,也是轮回、解脱之根。这一念心性,其性本空,却同时具足无边妙用——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弥陀要解》)

 

    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无论是垢是净,是善是恶,都是从现前这一念心性中产生的,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生命状态和所处环境的类型。这一念心,若念贪嗔痴,即落三恶道,若念五戒十善或兼修禅定,即落人天道,乃至若念六波罗密即生菩萨道,若念佛功德即入佛道。

    蕅益大师讲: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众生心念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顿入佛海。故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

 

从这里可以看出,蕅益大师明确主张,念佛即是佛。这与四祖道信禅师“念佛即是佛,妄念即凡夫”的观点,同出一辙。

 

    二、须信“念佛之当下即是始本合一、即是母子相会”。

    为了让学人对“念佛即是佛”这一点信得及,蕅益大师在解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展开:

 

    “约念自佛释今文者:一专为忆,以喻本觉之性,随诸众生流转五道,不相暂离。一人专忘,以喻始觉在无明时,念念背觉合尘。始本不离,故若逢。始本不合,故不逢。本即在始,故或见。始恒迷本,故非见也。十方如来,即指众生本觉之性,元自竖穷横遍,能生始觉,喻之如母。始觉在无明时,全体从本觉起,而违背本觉,喻以如子逃逝也。现前见佛,是圆初住,亲见本觉法身。当来见佛,是圆五品、六根,相似见于本觉。去佛不远,谓去自心妙觉极果不远。不假方便,谓不假诸余方便,非谓念自心佛不是胜妙方便也。香、喻本觉理性。染香人,身有香气,喻无明熏,变成始觉也。”

 

    “约念他佛释今文者:一专为忆,即指十方如来。一人专忘,即指迷倒众生。佛常逢见众生,众生常不逢见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次喻佛忆众生,更与寻常忆念不同,直如慈母忆子;子今忆母,亦须如母忆子,方得历生不相违远。忆者、恒审思量。念者、注心一境。忆念若深,则有现前即见佛者。如远公三见圣相之类是也。亦有当来乃见佛者,如临终佛迎,乃至华开见佛之类是也。不惟得见果佛,亦去果佛不远,如经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补处是也。不假方便,谓即以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非余一切方便所可及也。香、喻诸佛果德。染香人、身有香气等,喻揽果成因,因能克果也。”

 

    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念得分明,听得分明,观得分明,不作对治想,不作取舍想,当下即是与佛相应,当下即是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也。能念的是本觉、是母、是果佛,起心念佛、观听分明是始觉、是子、是众生,始本二觉当下在一句佛号上合二为一,即成究竟觉,即是母子相会,即是生佛相应。

    蕅益大师对这一圆顿念佛之理,非常重视。类似的开示,还有很多,兹再举两则于次,供读者细细品味——

 

诸佛心内众生,念众生心内诸佛;不问智愚,咸归觉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本觉,念是始觉;始本相合,当下究竟。能所历然,能所性绝。至圆至顿,真实无碍。超一切法门,名为三昧中王。此六方调御,所以极力称扬;历代祖师,所以尽心劝修也。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同而恒异。是故背尘合觉,便名始觉;背觉合尘,便号无明。无明无体,即以始觉为体;始觉无相,即以无明为相。是故众生念五欲时,即名欲界无明;念四禅四空,即名色无色界无明;念断常,即名邪见无明;念涅,即名界外无明。唯有念佛之时,即名始觉。故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念佛法门流出,无不摄入念佛法门中。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直捷圆顿,离见超情。马祖即心即佛,盖深得乎此也。夫知即心即佛,断无不念佛时矣。而迷者误认缘影为心,又妄谓心既即佛,便不须念。故不得已,转为方便曰:非心非佛。又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等。此曲为中下解粘去缚,非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本旨矣!后世逐块韩卢,反以非心非佛、乃至种种险句为奇特;以即心即佛为平常。何异嗜巴豆大黄,吐弃膏梁美味者也!

 

    这两段文字,尤其是第二段文字,把“念佛当下即是佛”的道理解释得更清楚、更透彻。蕅益大师认为,念佛要念到位,有滋味,有信心,必须对这一点有正确的解悟和决定的信心。否则念佛就会有一种悠悠忽忽、将信将疑、脚不踏地的感觉,很难相应。

 

    三、须信“念佛之当下即是一心三观,当下即可悟无生之理”。

    念佛一方面要以般若为指导,另一方面,念佛之当下又是体悟般若之理的最佳方便。蕅益大师讲:

 

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今一心念佛,不计我、我所,即空义显;随念佛时,佛随心现,便知十界皆惟心造,即假义显;不惟是心作佛,亦且是心是佛,即中义显。

 

《大集经》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大势至法王子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永明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寿昌禅师云:“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

 

    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佛号在无形无相的空明的心中起起灭灭、来来去去,而那个能念能观的心却丝毫未曾动摇过。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佛号起时不住于有,佛号灭时不住于无,迷也不住,悟也不住,生也不住,灭也不住,凡也不住,圣也不住,一切皆不住,如是念佛,当下即可体验即生灭而离生灭、即用而离用、即念而离念的无生境界。如是念佛,当下即是“一念三观”,当下即是“无住生心”,当下即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下即是“离四句绝百非”。唯其如此,念佛虽是方便,但同时也是最究竟的法门,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村里的愚夫愚妇才使用的笨方法,而是“无上深妙禅”。说六百卷《大般若经》尽在念佛当中,并不为过。

 

四、以“真信”、“切愿”、“平等无分别心”,老实念佛。

上述三个方面,讲的虽是信心,但同时亦是圆解。起圆信、开圆解是修习念佛禅的前提。有了圆信和圆解作指导,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发愿,并一门深入、老老实实地持佛名号。

蕅益大师的念佛方法,我们之所以把它列入“方便究竟念佛禅”,其“究竟性”,不仅体现在“念佛的当下直契自性”,还有一点,与“参念佛禅”不同,就是它同时还强调要发愿往生。蕅益大师在他的开示和著作中,处处教人“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来念佛。他说:

 

“生西方,以三种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后三,百千中或一无。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蕅益大师之所以强调发愿往生,是因为,纯依自力参究的工夫,若所悟不透,很难出三界,少不得要在六道中继续打滚。所以,蕅益大师同劝参禅的人和念佛的人都应发愿往生。他说,

 

人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即能悟道。不知悟后尚不可不生西方(按,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况未必悟耶?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即得无生法忍,岂非悟道?故参禅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但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在人下手时自酌耳。

 

除了发愿之外,蕅益大师还强调,学人正念佛的时候,要放下一切尘俗之念、一切凡圣之见,“不计我我所”,“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不得作对治想,不得将心待悟,不管有滋味还是无滋味,蓦直念下去。换句话来说,要远离心意识,用平等无分别智来念这句佛号。这一点,《般舟三昧经》中讲得非常清楚——

 

佛告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即般舟三昧)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右。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痒。勿念饥,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热。勿念苦,勿念乐。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寿。勿念贫,勿念富。勿念贵,勿念贱。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长,勿念短。勿念好,勿念丑。勿念恶,勿念善。勿念,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经,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识。勿念断,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实。勿念轻,勿念重。勿念难,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浅。勿念广,勿念狭。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亲,勿念疏。勿念憎,勿念爱。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败。勿念清,勿念浊。断诸念,一期念,意勿乱。常精进,勿懈怠。勿岁计,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勿聚会。避恶人,近善友。亲明师,视如佛。执其志,常柔弱。观平等,於一切。避乡里,远亲族。弃爱欲,履清净。行无为,断诸欲。舍乱意,习定行。学文慧,必如禅。除三秽,去六入。绝淫色,离众受。勿贪财,多畜积。食知足,勿念味。众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绮饰。勿调戏,勿慢。勿自大,勿贡高。若说经,当如法。了身本,犹如幻。勿受阴,勿入界。阴如贼,四如蛇,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因缘会,因缘散,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於一切,施贫穷,济不还。是为定,菩萨行,至要慧,起众智”。

 

这段经文,在《般舟三昧经》中所占的篇幅虽小,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但是,它却是整个《般舟三昧经》的核心和修行大纲。后世修念佛禅的人,当依此而行,方能速入念佛三昧。

蕅益大师认为,念佛有二种:

 

    “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无论是事持、还是理持,做功夫时,均须发长远心,不得将心待悟,不得求玄求妙。信和解虽然可以到位,但是,无量劫以来所养成的业习,却不是单靠念一两声佛号就能清除的,需要长期薰修。

    事上的念佛功夫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大致说来,一般要经历“母子相忆——母子相会——母子合一——母子俱亡”等几个阶段。母子相忆犹言散心念佛,乍合乍离。母子相会犹言事一心,不间断故,不为见思所乱,然犹有能念所念。母子合一犹言理一心,能所双亡,唯一理体,不为二边所乱。母子俱亡犹言凡圣坐断,悟无悟迹。若信愿具足,母子相忆,可生凡圣同居土;母子相会,可生方便有余土;母子合一可生实报庄严土,母子俱亡可生常寂光土。

这个过程跟参禅很相似。参禅见性之后,也还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称之为保任也好、历境练心也好、除习气也好、圆满后得智也好,都是少不了的。


往期精彩回顾∶

一家人都是“坏人”,为什么反而会更和睦呢?

布袋和尚的故事

【世界级绝美】南京市政府首期斥资40亿打造的佛顶宫,第一次看见这么美的佛家圣地!

投资50亿元/黄梅即将成为世界禅都

念佛三昧的境界

神人上演十大不可能完成的魔术:垂直墙壁行走

眷念救命恩德    放生的七星鱼数次回到主人身边

学会打坐对一个修行人有多重要?(离开打坐,两魄转化不了)

达摩大师《无心论》送於方便领悟无心者。《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

生命的震撼——甲鱼被放生后,跳舞感恩!

宣化上人:念佛法门可没那么简单!往生后怎么化生?佛经是怎么灭度的?

佛法怎样看待吸烟?危害之大令人毛悚

实拍,伊朗刑场上惊人一幕

国家政府统治者有关“禁止吃肉”的规定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八日 法会既圆为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

当选意大利女市长后,上任第一天就带着220万市民一起弃肉食素!

【佛门故事】淫欲之害

卍 印度大型电视连续剧《佛陀》,共55集,超震撼,转发功德无量

因果不虚 发生在桂林的一个离奇真事

十多年不下山、不吃饭、不喝水,只闭目打坐的老僧,原来是顺治帝前生

印光大师:会集佛经会开启随意妄改佛经的风气

百岁马拉松世界冠军:我的秘密是素食

牛蛙竟然叫"妈妈"......主人不敢杀,放生了

见证“死而复生”的生命奇迹

“食光者”——有空气就能活的人

100道素菜,三个月不重样!赶紧收了!

46米高冰山突然漂至   对人类的严重警告

功夫就要这样做

●印光法师开示:宋程朱辟佛与否定因果,给天下后世带来什么危害?

灵异光体集锦

吃素没营养?四张图科学解读素食的营养价值!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三大要

震撼揭秘——魔术挖真,为人们拓展开无限的神奇探秘时空

揭秘了吗?现场真人秀表演人体悬浮术

德国政府:“以后政府宴请都吃素”

佛弟子不能吃肉的经典依据

印祖关于吃素戒杀护生的开示

印祖开示:家庭吃素问题

美国参议院营养问题轰动性报告:肉食百害而无一益

国务院参事室:建议恢复我国传统饮食习惯,并提出不吃肉的几点建议。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癌症

谁说佛许可吃三净肉?(最后成品)入楞伽经 遮食肉品 第十六

赵朴初养生秘诀:不知肉味七十年

吃肉是灾劫的罪魁祸首

特异功能的人,世界十大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VS特异功能

经千年百年而不腐 盘点世界真实版睡美人

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摘自《楞严经五十阴魔》】

菩萨乘愿再来九百年

震惊世界的《朱秀华借尸还魂案》揭秘——六道轮回真实存在!

宣化上人最全法宝汇集—宣化上人法汇网

【历代名人踪迹】南华禅寺巡礼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

宇宙中,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一切都是假象而不自觉!

尼泊尔少年在菩提树下打坐六年,不吃不喝也不排泄!

习近平主席关于佛教等文化的演讲

世界上5大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无法解释的高僧神秘‘虹化’之谜,视频曝光

肉身不腐、虹化的修炼奇迹

虹化身常啼菩萨

达摩大师四行观

7.3 菩萨神通

8.3 菩萨神通

灵异录_你见过自己会活动的物体吗?神奇未解之谜!

为什么吃素不能吃葱和大蒜?

100道素食菜谱

《释迦牟尼佛广传》智慧品—以善说遣除恶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智慧品—镜面国王具超人聪慧

贪财招祸殃

阿尾与阿头的故事

慧律法师精彩开示

《释迦牟尼佛广传》智慧品—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简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惟善法师带领学生参访云门祖庭

【科学机密】507所的科学家1983年对张宝胜"突破空间障碍"的特异功能机密实验档案(大揭秘!!!)

镇江的甘露寺佛祖舍利,它的来历有多少传奇和神秘?

舍利的种类

伟人、名哲、科学家———名人名言赞佛教

耶稣在印度学习佛法之考证,令人震惊

吃粥的利益和功德

佛法修持之精髓

解放军邱少云“火焰三昧”摸象记

【佛教故事】高僧具行和尚传奇

近代奇人异士 I 放三昧真火的光厚老和尚

【佛经故事】沙弥拒绝美色诱惑 舍身守戒感动国人

十万虹身成就基地------噶陀法脉历世虹身成就略记

揭秘了吗?现场真人秀表演人体悬浮术

“把孩子分成了两半”的 魔术师把戏让600万人惊呆

女子一夜竟变身为男性传遍全国

传说古代南阳有人变虎

想马想的太严重,活人当场变成马!

世界十大真实灵异录像

学会打坐对一个修行人有多重要?(离开打坐,两魄转化不了)

放牛奴因父母为他做佛事 ,一和尚用神通送他回家!

以神通征服皇帝的著名高僧佛图澄(转发功德无量)

悬空术视频集锦⑦

徒手把水池的水结成冰,太牛了吧.

小伙特异功能,水上行走惊呆众人.

【视频】尼泊尔高僧口诵六字真言 当场悬空漂浮

梦参老和尚讲神通

小伙用特异功能6秒就能用嘴巴发声震碎玻璃杯

见证“死而复生”的生命奇迹

震撼揭秘——魔术挖真,为人们拓展开无限的神奇探秘时空

在这个世间再没有比这个“尸体冷藏库、坟墓、鬼屋”更可怕、更恶心的了吧!

佛骨舍利探秘佛教舍利子形成之谜!

〈楞严咒〉简体注音图版初学专修通用(永久珍藏版)

五停心观对治五种烦恼

宣化上人圆寂瑞相

“美国达摩”珍贵照片——宣化上人伟大的一生

生死自在:五大高僧临终瑞相神迹

佛像伸手接住了从12层楼坠落的小女孩!!!

为什么高僧圆寂肉身不腐? 【现代汉地肉身菩萨收集】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 尼泊尔神僧当场悬空漂浮

全球有哪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历史上有关不意中进入时空隧道的神秘事件,震惊!

一个能在空中悬浮漂移的人...

真实怪事:揭开神秘的时空隧道之谜

未解之谜_美国男子看A片离奇自燃

孙储琳:我与植物沟通时的一些体验

㊙【传奇人物】孙储琳—具有极强超自然能力的特异功能者

妙语点醒梦中人

妄想的来由与对治

孙储琳与特异功能

佛陀告诉你人为何忘记前世?并非喝了孟婆汤

虚云老和尚开示:煮熟的鱼拿去放生,活了!

蒙古国现高僧肉身舍利:肉身历经200年未腐烂

济南这个10岁小女孩要火!惊人“特异功能”!

10岁小孩竟然有“特异功能”!神秘现象令人震惊......

王斌和张宝胜意念移物、药片穿瓶的科学实验过程(国防科委507所)!

"鬼魂之谜"与"广钦老和尚超度日本人鬼魂的故事"

张宝胜印象

孙储琳做的特异功能实验

罗马尼亚出土逾百具巨人骷髅 5米高

佛法的核心是般若   不是十善业道

200首佛歌!收藏手机里随时听!转发到朋友圈!功德无量!

问:共产党员、公务员要带头吃素吗?

【震爆眼球】白塔寺的神秘来客,监控拍下全过程

真事:儿子转世投胎认出妈妈紧抱大哭,妈妈的反应却是长跪不起!

对治美色淫欲的《九相图》房事节欲珍重!久久观想就能消除无量无边十恶重罪!

【佛教故事】只履西归

妙印法师答疑:应酬中为了恒顺众生,荤菜可不可以随便吃一点?

☞ 揭示︱前世今生的真相——九个轰动全球的轮回转世事件

妙印法师:保持住你的内收,内听的“感觉”,此时此刻,更无任何妄想,这就是入流状态,就是守住闻性的状态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震撼信息】考古学家发现圣经记载的亚衲族巨人简(视频)

巨人真实存在?看着目瞪口呆!

中国竟发现3米巨人骸骨

解密麦田怪圈和外星人(一~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