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三叉戟》编剧沈嵘:“半个警察”的敬畏之心

辣姐 麻辣鱼 2021-04-12


#披荆斩棘的叔叔#、#三叉戟太好笑了#、#三叉戟画风#......估计大多数观众在看《三叉戟》之前,都没想到这部从剧名、剧照来看,多半是一部严肃正剧的公安题材,会让自己收获那么多的快乐。

 

口碑方面,豆瓣评分开局8.1,最高升至8.4(目前稳定在8.2),是2020年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上星剧。收视方面,自播出之后,均位列前三。随着口碑的发酵,稳步提升到第一位,最高单日收视率达到2.39%。


没有高能刺激的案件,没有高颜值流量艺人加持,这部显得“老派”的公安题材逆势而为,凭借丰满的人物塑造,密集的笑点被观众们pick。

 

目前,《三叉戟》已播至后半程,麻辣鱼专访到编剧沈嵘,听他分享了《三叉戟》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体会。


▲沈嵘,《三叉戟》《余罪》编剧



再离奇精巧的案件,都拼不过人物塑造



亦正亦谐,严肃活泼。

 

《三叉戟》原著小说的作者吕铮是北京人,小说本身是基于京味儿的创作,自带俏皮。改编时,沈嵘抓住了这一特点,有意将喜感元素放大。在他看来,以往的刑侦剧、涉案剧,整体的气氛、基调会比较严肃、沉重,这些喜剧元素作为调色,能够让整个剧的气氛稍微轻松一些。

 


“当然,这些所谓的喜剧元素都是基于人物生发出来的。”三位中年男人性格迥异,一个理智,一个固执,一个圆滑。意见一致时,上演群口相声;产生分歧时,互怼互酸不留情面。他们作风老派,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时下犯罪手法高科技化,破案手法与时俱进,但他们却连电脑都玩不转。

 

这种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时代之间的碰撞,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故事的喜感效果。

 


人物,亦是沈嵘所强调的创作的重点。就如《余罪》,我们如今回忆这部剧,里面的犯罪手法、破案手法已经模糊,但“余罪”这个形象却始终挥之不去。因此,“刑侦涉案剧中,再离奇、精巧的案件都拼不过人物的塑造”。而对沈嵘来说,现实题材人物要出彩,首先要源自于生活。


“我从导演系毕业后,没有机会直接拍戏,做过娱乐记者,还在文化公司坐过班。当时是为了生计,现在回看都是积累的创作财富,这让我离生活很近”。

 


而《三叉戟》的原著作者吕铮本身就是战斗在一线的警察,崔铁军、徐国柱、潘江海三位人物也都是基于现实原型的再创作,这不仅为改编夯实了人物基础,也为《三叉戟》人物向创作手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其实,相较于编故事,人物的把握更难。尤其是《三叉戟》的三位主角都是50+,对于同为40岁的沈嵘及吕铮来说,怎么在当下的年纪去体会和理解50岁人物的心态,进而塑造人物,是改编时俩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只能通过不断地观察周边人物,然后不断地再自我代入,想象自己50岁的状态。所以写完这个剧以后,感觉我心态都老了10岁。”沈嵘笑称。

 


塑造女性角色时同样如此,“所以说好的艺术家都是雌雄同体的,因为他(她)能共情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身上,当了编剧后,我发现这句话的内涵意思可能就在于这个。”


《三叉戟》被网友戏称为“老年热血番”,但就是这样一部三位主角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的男性向剧,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和女性观众的青睐。

 

据百度指数数据显示,关注《三叉戟》的女性观众为42%,年龄分布方面,34岁以下受众占78.4%,其中,20-29岁的受众占41.1%。

 

网友认为,《三叉戟》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出人意料”的成绩,主要因为“这是部喜剧”,以及“人物塑造”,这也正好与沈嵘他们的创作理念相契合。



IP改编,千万不能动它的“根儿”



从《余罪》到《三叉戟》,每一次接触到IP改编作品初期,沈嵘也需要思考如何与原著作者以及原著粉“相处”的问题。好在,原著作者吕铮对自己小说被改编的态度是很开放的,沈嵘又写过很多警匪题材的作品,多次去警局体验生活,随警作战,对警察的生活和工作已然十分了解。两人沟通起来非常顺畅。


谈到如何与原著粉相处,沈嵘提出,既然选择了这个IP,就要保留它的闪光点。只要保证最有价值的点不被丢掉,沈嵘认为原著粉是可以理解编剧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及二次创作的。“只要不‘魔改’,观众的宽容度还是非常高的,我看了很多网友对《三叉戟》评论,对此深有体会。”

 

以《三叉戟》为例,沈嵘和吕铮总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改编, 在保持“警察专业层面”及“人物塑造”的基础上,对体量和内容进行一些扩充,是其改编原则之一。



“强人物,次情节”则是《三叉戟》的另一改编原则,而这似乎与当下市场的爆款逻辑是相悖的。当大多数同题材剧都在以强刺激,高能的剧情吸引观众时,《三叉戟》选择了逆势而为。因为从制片人马珂,到导演刘海波,再到文学策划李小明以及编剧沈嵘和吕铮,都坚信“一部作品如果能够打动我们自己,就一定也能打动观众。”

 

沈嵘续称:“开始,我们的创作理念是做一个打动自己的作品,后来发现,那些能够打动自己的点和共通的情感,观众也是能感受到的。”结果也证明,沈嵘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诸如打动了主创团队的三个中年男人的兄弟情,就打动了观众。从《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爆款剧中刻画的充满荷尔蒙的“战友情”,到如今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社会主义兄弟情”,男人之间的浪漫有了更多维度的解读。

 


不过沈嵘始终认为,前者一直都是有市场的,也是他一直坚持和想要继续尝试的。“当然,观众如何去解读是他们的选择,就像‘三叉戟’也被组起了cp。但就我而言,还是基于传统的兄弟情的脉络去创作。”

 

沈嵘还告诉麻辣鱼,如果能够不考虑任何其他条件进行创作,他会基于传统兄弟情的脉络去写一个能够让自己high的作品。尽管“束缚”是常态,“对于编剧来说,不能因为有束缚就说‘我没法儿创作了’。”

 

“影视剧作为文艺作品,编剧更多的应该是把握住正确的创作理念,去传达真善美的东西。我相信这也是观众们愿意看到的。”沈嵘对于束缚的解读很正面。



编剧的稿费里,可能就包含挨骂的钱



近期,有关编剧的话题在网络上再一次掀起讨论热潮,有关于原创的,也有关于编剧生存压力的,还有的是关于编剧的“锅”……

 

IP当道,原创式微,观众提出疑问:原创真的就那么难吗?沈嵘分析,之所以会有人觉得难,可能是因为前几年IP热潮太过火爆。但“原创不应该成为市场上很难突破的一个点”。

 

“随着市场回归理性,我相信,未来会形成一种常态,即IP改编与原创呈现五五开的局面。毕竟,不管是原创还是IP改编,最后呈现出来的还是个影视作品。”

 


疫情下,影视剧作品大幅减产,编剧生存压力剧增,而部分IP作者跨界进入编剧行业,从表面看,是在挤占编剧们已经并不宽松的生存空间。“任何行业只有基数越大,好作品才会出现得越多。我是球迷,中国足球之所以竞争力弱,是因为14亿人中,真正踢足球的没几个。编剧行业同样遵循这样的道理”。沈嵘很乐观,他是站在行业高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而非个人利益。


“但我觉得,大家也不能光凭一时的喜好就盲目进入编剧行业,还是要葆有一颗赤诚之心,观众是能感受到作品的温度的。”大浪淘沙,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有真正愿意创作,对创作抱有信念感的人,才能真正创作出被观众认可,被时代记住的作品。

 


但毋庸讳言,编剧也有诸多的无奈。令沈嵘感触最深的就是,由于观众对影视整个生产流程的不了解,造成编剧被忽视,或者被背锅。


“影视行业是一个合作性非常强的行业,一部好作品的出现,归功于方方面面的努力和付出,相应的,一部剧出问题,有时会是编剧的问题,也可能是方方面面造成的”。但观众常常却只喊着给编剧寄刀片。“你也不可能挨个去和观众解释。或许,编剧的稿费里面可能就有一部分是挨骂的钱”。沈嵘的笑声中多少有点无奈。

 

好在,这次在《三叉戟》中沈嵘享受到的是荣耀,作为2020年评分最高的卫视剧,《三叉戟》没“锅”给沈嵘背。



沈嵘感恩与《三叉戟》的相遇。这个团队中,合作搭档吕铮、总制片人马珂、导演刘海波、文学策划李小明都专业而坚定,几位老戏骨实战经验丰富,且很认真。


“有一些戏,剧本可能只给到了‘8’,是导演和演员的现场发挥,使其最终呈现出了 ‘10’的效果。这些导演和演员拍了几十年戏了,他们看过太多优秀的剧本了,有些表演我看完,也只能用‘佩服’两个字来形容内心感受”。

 

例如,董勇饰演的徐国柱在夏春生墓前说的“你下面要是办案缺人手,你把他们两个(崔铁军、潘江海)给带走”;三人和警局同事庆功喝酒领导打断,要求把酒撤了,郝平说的“把福根儿留给我”......演员们符合人物性格和状态的现挂,让角色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接地气。

 


“其实,在影视剧创作中,编剧往往只是给出一个‘拍摄说明书’,为导演、演员的二度创作打底。一个各方面都成熟、专业的团队,出来的作品自然在质量上也会有所保证。”


《三叉戟》热播后,有不少项目来与沈嵘接洽,其中当然少不了与《三叉戟》《余罪》同类型的涉案题材。但当我们问到未来创作的方向时,沈嵘对于继续参与刑侦剧、涉案剧的态度则是:谨慎。


“警察,在我看来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是黑白之间的一道墙。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警察这个职业,了解他们的辛苦与付出,是我的荣幸,但还是希望遇到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物,不会为了一个特功利的目的去碰这类项目”。


在参与了多部刑侦作品后,沈嵘对于警察的理解显然已与普通人不一样。


入行十六年,为了创作,沈嵘多次去警局采风,体验生活,随警作战,一大半的时间都投身在了涉案、刑侦类型剧市场上,几乎已是“半个警察”。 


但也正是基于对警察的无限热爱与敬畏,基于对自己创作的热爱与敬畏,使得沈嵘面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反而更加的谨慎。作为一个创作者,理应爱惜自己的羽毛。



THE  END


金鲛分享会


《我在未来等你》×刘同×张妍×薛凌

《绝世千金》×李莉×高锐×王天楚×方逸伦

《大宋少年志》×伊峥×王飞×闫肃

《无主之城》×戴莹×李亚平×徐速×许龄月×代旭

《长安十二时辰》×梁超×王鹤润

《动物管理局》×毛妮×常洪松×金哲勇

《如果可以这样爱》×张静《地久天长》×刘璇

《新白娘子传奇》×戴莹丨《倩女幽魂》×刘朝晖


大咖专访


刘江×《老酒馆》田羽生×《小小的愿望》

黄晓明×《烈火英雄》杨晓培×《全职高手》

蜀客×《春花秋月》俞白眉×《银河补习班》

曹盾×《长安十二时辰》束焕×《鼠胆英雄》

戴莹×《破冰行动》王小帅×《地久天长》

姚晓峰×《带着爸爸去留学》庄文强×《无双》

李少红×《妈阁是座城》李欢×《东宫》

郭帆×《流浪地球》宁浩×《疯狂的外星人》

 

侯鸿亮樊路远宋歌刘瑞芳吴妍妍

贾樟柯饶晓志陈赫王子文郭京飞

陈祉希李雪唐旭周冬雨王劲松王倦

吴俊余代旭许龄月刘奕君王小枪董璇

方逸伦海飞顾抒航刘同许月珍徐晓鸥

龚朝晖董润年杨文军陈皆理孙合彬

丁晟路云飞张震吴俊余白一骢周丹

金娜朱先庆吴静宁心张晓虎

刘宁高铭谦刘新刘朝晖张学智

张本煜娄理畅李亚平项水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