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37 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作者:苏轼  朗诵:陶虹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注释:

(1)惠山:即无锡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据《蠡溪笔记》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此山,常与名家交往,并在此建寺,名气很大。后人就命名为“慧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

(2)钱道人:苏轼拜谒的惠山寺长老。

(3)小龙团:茶名。宋代御用贡茶,圆形印有龙纹的团茶。

(4)小团月:即指小龙团茶。因“小龙团”其形圆如月而联想起来的。

(5)第二泉:即指惠山泉水。因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茶圣”陆羽“曾品评了天下宜茶之水二十种,惠山泉第二(他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泉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而得名。惠山泉因此得以名扬天下。

(6)九龙脊:指惠山。惠山又名九龙山的历史悠久,但因陆羽《慧山寺记》而闻名。

(7)五湖:指太湖。太湖,五湖之一素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见称。

(8) 孙登:(约220年-280年),字公和,号苏门先生,三国时魏人。长年隐居汲郡山中为道,喜好读《易》,弹一弦琴,善啸。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


  译文:

踏遍江南南岸的山峰,遇到山峰不免更留连。

独自带着天上的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惠山泉。

山路环绕像九条盘龙,五湖水光闪动映天空。

孙登不说话白白归去,半山听到孙登的长啸。




赏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把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作为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加以引用,这首诗题的全名是《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联脍炙人口,被当作品茶名句,常为后人所引用。这两句诗句不但茶人墨客称道不已,而且常被改写成一些名胜古迹、茶亭等当楹联来招揽客人。因为这两句,甚至有人还把这首诗誉为“天下第一品茶诗”。但通读全诗,我觉得此诗不仅品茶,侧重点更是品泉。通过赏景以传作者的弦外之音。 

首联以衬托的手法写惠山的景色之美,让作者更是流连忘返。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间,曾两次来惠山拜谒钱道人,此诗也大概作于这段时间。江南素以景美称著,作者熙宁四年(1071)到任,作此诗时不到三年,在办公之余足迹踏遍“南岸山”可见江南景色之美足以让他流连忘返。不到三年两度游惠山,我想让他“更流连”的肯定不只是惠山景色,应该还有钱道人吧。

 颔联“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一联写得既细腻又洒脱,既脍炙人口又联想独特。诗人似乎羽化成仙,身携皓月,从天外飞来,据欧阳修《归田录》云:“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用这样极不容易到手的“小团”茶与惠山钱道人共试这“人间第二泉”,足见他们对二泉水的青睐程度。又据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认为宜茶之水“惠山为上”。可见作者表面赞茶、品茶实际是赏景——品泉。上联“天上”下联“人间”对仗既细腻又洒脱,由“小龙团”茶(是当时的御用贡茶)联想到“天子(皇帝)”,所以喻它来自“天上”又由此触发联想到天上的“小团月”,奇特的想象能使读者跟随诗人去品味小龙团茶泡惠山泉水的感觉——天上的明月照着清澈的第二泉,与喝惠山泉水泡的小龙团茶具有同样的沁人肺腑。奇特的想象含蓄蕴藉,足以勾起无数读者的遐想。

颈联写登惠山途中与登顶后的所见。据陆羽《慧山寺记》记载:“山有九龙,若龙之偃卧然”又:“慧山,古华山也。曰九陇,惟慧为恒称,九龙则间称之。龙云者,极其状也。”“石路萦回九龙脊”说的是石路在苍翠的“偃卧”九龙山脊间盘旋萦绕;“水光翻动五湖天” 写登绝顶望太湖俯瞰太湖的波涛翻动水天的景象。把惠山的九条“苍龙”,淹没于太湖的水光接天之中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尾联用典,含义深远。从诗题看此联当是拜谒钱道人、品茶品泉、登绝顶赏景之后,由归途的景象所产生的联想。“孙登无语空归去”是全诗的诗眼所在,“空”字最具弦外之音。孙登是三国时长年隐的高道,竹林七贤中阮籍和稽康都是他的学生,孙登居宜阳山时,阮籍曾受魏文帝(曹丕)之命前往拜访,但与之交谈,却默不作声。嵇康又跟从他游学三年,所问总是笑而不答。稽康只好拜别。临别时孙登开口了:“士才高识寡,难乎免于今世矣。”(你这人很有才华,但对世道看的不透彻,要生存下去很难很难啊。)嵇康未能接受,后来果然被害,临终时作了一首《幽愤诗》,诗中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两句,深表感慨,后悔当初不听孙登相劝之言。稽康被杀,阮籍很是惊讶,再次前来拜访,孙登对所问仍是笑而不答。关于阮籍此次拜会孙登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寻觅中华》中有几段精彩的描写:

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孙登面前,询问他一系列重大的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但孙登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声不吭,甚至连眼珠也不转一转。阮籍傻傻地看着泥塑木雕般的孙登,突然领悟到自己的重大问题是多么没有意思,那就快速斩断吧——能与眼前这位大师交流的或许是另外一个语汇系统?好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催动着,他缓缓地啸了起来。啸完一段,再看孙登,孙登竟笑眯眯地注视着他,说:“再来一遍!”阮籍一听,连忙站起身来,对着群山云天,啸了好久。啸完回身,孙登又已平静入定。阮籍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与这位大师的一次交流,此行没有白来。

阮籍下山了,有点高兴又有点茫然。刚走到半山腰,一种奇迹发生了,如天乐开奏,如梵琴拨响,如百凤齐鸣,一种难以想象的音乐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间。阮籍震惊片刻后立即领悟了,这是孙登大师的啸声,如此辉煌和圣洁,把自己的啸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孙登大师显然不是要与他争胜,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阮籍仰头聆听,直到啸声结束。然后疾步回家……

苏轼惠山一行归途中,松涛铃铃作响,使他想到了这个历史典故。对于这联,很多人都说是苏轼对稽康有感而发。但从末句看,我认为不尽如此,而应当更是对阮籍之悟与自身之悟的感慨。从余秋雨先生的上面描述来看,阮籍深得孙登的真传而得以保全,不被司马氏残杀。阮籍善啸,但单凭啸功而言显然不如孙登。无独有偶,作者也会“吟啸”,然而啸功肯定不如阮籍,更不如孙登。但儒、释(佛)、道兼修的苏轼,参禅悟道肯定不下于阮籍。面对钱道人的“无语”教诲,苏轼肯定是领悟深刻。结合此时的苏轼的背景,我想这一联既感慨稽康未悟遭杀,也是对阮籍领悟孙登而得以保全。更是自己不与政敌做无谓的争斗,而自求外放为民造福的自得——稽康是无谓的牺牲,阮籍消极与无奈,而我苏轼是积极的为民造福。(不久苏轼任满因政绩突出而升任密洲太守就是明证)

总之这首七言律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堪称古今佳作,也毫不为过。但把它说成是品茶诗似乎有些不妥。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江南文脉》诗词篇 1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南文脉》诗词篇 1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文脉》诗词篇 14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江南文脉》诗词篇 15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江南文脉》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清如许

《江南文脉》诗词篇 17  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8  姚广孝《淮安览古》| 壮丽东南第一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19 李白《焦山望寥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 20 文征明《太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江南文脉》诗词篇 22 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23 刘禹锡《乌衣巷》

《江南文脉》诗词篇 24 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江南文脉》诗词篇 25 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江南文脉》诗词篇 26 王守仁《登阅江楼》

《江南文脉》诗词篇 27 赵孟頫《夜泊伯渎 》

《江南文脉》诗词篇 28 尤袤《青山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29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江南文脉》诗词篇30 刘邦《大风歌》
《江南文脉》诗词篇31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江南文脉》诗词篇32 文天祥《怀杨通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33 杨基《天平山中》

《江南文脉》诗词篇34 李国宋《牛首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35 项羽《垓下歌》

《江南文脉》诗词篇36  白居易《武丘寺路》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苏东坡诗词散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