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大学刘峰教授:被幸运垂青的人|“会计名家培养工程 ”系列报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务与会计 Author 《财务与会计》


  【寒假特惠】Stata实证应用从入门到精通

高校会计学科被引论文排行榜(2006-2018)

“五所财经院校”入选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最强榜单!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会计领域」中标74项课题


 


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研究和教学之路,甚至谈及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的经历时,刘峰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幸运”。但是人生所有的幸运都是靠努力积淀而来的,用“一个幸运的人”来评价自己,既显示了刘峰的自谦,也流露了他的乐观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般的明亮。



幸运的求学之路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的刘峰是县第二中学第一届高中生。在度过两年没有太多练习、课余时间较多的高中生活后,他抱着“非常容易”的心态迎接第一次高考,结果名落孙山。自信的他认为这只是发挥失常。在度过一年“幸福”的补习时光再次落榜以后,他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不是谁都能上的。分析了“未来的形势和任务以后”,他从只能得10几分的英语开始投入到认真的复习备考中,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最终迈进厦门大学(下称厦大)的校门。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刘峰有自己的判断。他拒绝了班主任老师让他报考安徽师范大学的建议并被“狠狠骂了几句”,仍坚持选择厦大的原因是“路途远、交通不便,在当年安徽的考生中不是很热”;选择会计专业则是因为“当时的高中生不懂也不愿意去读”。

就这样,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以后,“不喜欢会计,一心想着文学”、成绩平平的刘峰没有保送读研究生的资格,而是面临被计划分配回到安徽的结局。但是幸运之神在此时眷顾了他。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林志军在得知他毕业后有当老师的打算时,将其推荐给正好缺一名助手的葛家澍教授。刘峰顺利地成为葛教授的专职科研助手,同时,在会计系兼任专业教师。刘峰说,很多年后,他才意识到命运之神对他是多么地垂青。“我一直以为我在《会计研究》上发表论文、字写得尚可等因素在葛老师选助手时加分了。待到我在葛老师身边多年、比较了解他之后,我才知道,葛老师对年轻人是无条件地喜欢,都是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肯定。当年我只是运气好,被指派跟从林志军老师做毕业论文;林老师推荐,葛老师照单全收。”1991 年,也就是刘峰担任葛教授的助手四年后,正式成为葛老的博士生。1994 年,他顺利博士毕业。

一直以来都热爱文学的刘峰这样总结他的求学之路:“‘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百年孤独》经典的开篇第一句。可以比照,我会说,‘多年之后,面对电脑,要求完成名家项目的个人自述时,我首先想起的就是那个厦门四月阴雨天气的上午,林志军老师带我去拜访葛老师的场景。’”

前排右起:吴水澎、葛家澍、石成岳、徐政旦、裘宗舜、余绪缨、常勋、陈守文


幸运的研究之路


大约是在1988 年年底,刘峰从厦大青年教工楼搬到研究生楼,与当时葛老师的博士生魏明海同住。在刘峰看来,魏明海的极度自律和规律生活以及高产的写作状态影响了他。他每天坐下来的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在这个阶段,他自认为开始摸索到研究的大门。这个阶段他记忆比较深的研究或论文有三组。

第一组论文是在魏明海的建议下完成的,主题是关于会计模式的比较,作为他的三部曲的一部分(《比较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模式的归类,让刘峰理解了科学分类、以简驭繁对研究的意义。如果不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构思将纷繁复杂的资料重新整理、归类,那么,一个人只能是资料和文字的“搬运工”,不是真正的研究者。他认同这样的观点:科学研究就是分类的艺术。对任何事物或对象恰如其分的分类,事物的规律性特征就呼之欲出。科学、有效的分类可以增加论文的可读性与论述的有效性,让纷繁复杂的资料、观点变得简明、规整。比如,刘峰早年的研究尝试之一是对会计规范进行分类,将规范的表现形式分为惯例型、准则型、制度型,同时,将其可约束对象分为面向微观和面向宏观,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别的规范。后来他又将这一思路运用到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讨论中,按照约束程度、备选方案等的不同,区分了三种意义上的国际化,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争论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第二组论文是在葛家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包括《试论会计计量——兼论统一会计问题》(《当代财经》,1993年第 4期)和《会计准则国际化:沟通·协调·规范》(《财务与会计》,1993年第 2期)等。比如,在有关会计计量的论文中,刘峰充分吸收葛教授在“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 一文中所呈现的完美演绎逻辑。在葛教授的指导下,他和合作者提出:会计目标影响、乃至决定了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会计目标存在“客观报告事实”与“服务决策需求”之分,前者要求提供“事实性信息”,后者需要提供“目的性信息”;会计模式相应地就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主、提供事实性信息、服务于财产经管责任与利益分配关系的计量模式,和以非历史成本计量、提供目的性信息、服务于资源配置与经营决策的计量模式;未来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会拉平二者之间的界限,计量走向多元统一。刘峰体会到了这种演绎推理所带来的研究乐趣,并在这一阶段对会计基本理论的主要话题都尝试着重新讨论,包括会计的目标、确认与计量、会计准则等。而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在葛教授组织的一次读书报告会上,在进行有关金融工具的讨论时,刘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说,物价变动是对历史成本的一次比较大的冲击,在物价变动趋势放缓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恢复地位,那么,金融工具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全面金融化的到来,极有可能会终结历史成本的应用,改为基于金融市场即时报价的现行价值。针对他的观点,葛教授要求其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金融工具的普遍应用会影响到会计计量?在金融工具与会计计量属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背后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指引了他博士论文选题的方向,他将其与会计确认的理论联系起来,并且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再次体会到逻辑推理的美妙。

第三组文章包括与当时厦大经济学博士生黄少安合作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2年第 6期)、《人力资源会计》(《现代会计》,1993年第 3期)等。这是一组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会计问题的论文,特别是用当时经济学界非常热门的科斯定理来解释会计准则及其制订,不仅让刘峰逐步理解并掌握了理论研究的“秘诀”,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研究者:用经济学或其他相关理论来分析、解释会计问题。刘峰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就是以制度与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为依托完成的。之后他的著作《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会计准则变迁》(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都是与此相关联的一组研究。

刘峰认为,能够在研究起步阶段与起步略早的魏明海、黄少安等优秀学者合作,从与他们的合作中学习、领会到研究的“真谛”,是不可多得的幸运之事。


幸运的教学之路


初为人师的刘峰对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他用“懵懵懂懂”来形容自己的状态,但是幸运的是他选择了一个自己终生热爱的职业。

1988年春季学期,刘峰担任吴水澎老师的助教,辅导 1987级会计专业两个班的《会计学原理》课程,讲授“凭证、账簿与记账程序”章节。在授课中,他得到了葛家澍、吴水澎等前辈的支持鼓励,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从本科毕业第二年开始就独立授课至今。

刘峰非常注重与不同类型学员之间的互动,揣摩自己的授课是否“适销对路”,并不断地调整讲课方式,也利用学生的反馈推动自己进一步思考,更新、丰富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他曾经在认真地备课和讲解之后被学生质疑“讲这个有什么用”。为了让对钱没有概念的学生喜欢上会计这门课,他尝试不同的讲解模式,如从学生的个人财产开始、从一个家庭的财富变化谈起、将学生中学时代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融进来等。慢慢地,课堂气氛在改变,教学的模式与结构也在改变。他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到这种变化。这种转变也逐步推动他思考一个更加基础性的话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会计?或者,会计学对人类社会具有什么样不可替代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经常和学生们讨论:会计会不会消亡?学生未来的工作或职业空间在哪儿?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尝试回答,不仅提升了他对会计学科的理解,引导他思考会计学的基础问题,特别是关于会计的价值、会计的源起等,他也尝试将这些思考写出来,包括写进教科书中。他和潘琰、林斌共同合作编写的《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就打破了当时国内会计学基础或原理教材的编写体例,从会计的价值入手,而不是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等。



学术观点的变迁


刘峰结合自己近些年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将研究心路分为四个层次,希望供年轻学者借鉴从而少走弯路。

第一层次:探索

在这个阶段,刘峰表示自己并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也没有特别热衷的研究话题,往往是上课、实习或与人讨论后有所思考,就写一篇小文章。例如,大学四年级他在杭州锅炉厂实习期间了解到工厂的会计核算特别是成本核算的复杂性,以及价格双轨制的存在,便结合自己所学完成两篇论文:一篇是结合管理会计中关于决策树模型与企业实际成本核算的困难,提出最优决策模型和适当决策模型;另一篇是讨论价格双轨制下如何合理地核算产品成本。此外,他还翻译过一些研究报告、因是葛教授的助手被邀请参写过福州大学侯文铿教授主编的《审计辞海》和江西财经大学裘宗舜老师主编的《会计信息丛书》等。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学术思考都有很大帮助。如他翻译了葛教授推荐的美国会计学会1977年发布的“会计理论与理论认可”报告 (Accounting Theory and Theory Acceptance)。刘峰说,尽管当时没有完全读懂该报告,但对美国 1976年之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由于该报告提到了科学哲学理论,他恶补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之后,他撰写了关于会计研究理论的文章《关于我国会计理论的再认识》(《会计学家》,1992年第 1~2期),用到了证伪、范式等思想,是国内会计文献中较早用科学哲学理论来解释会计研究的论文。这一时期,他还尝试了其他一些选题,如关于新中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制度、经济效益与会计理论、现金流动会计等。

刘峰说,由于自己没有真正领会到研究的真谛,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但几年后,这些最初的尝试都陆续影响到他未来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会计计量、现金流动会计等的内容成为他未来一段时期主要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的,生命中发生的这些零星、散乱的点,慢慢地会串联起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第二层次:悟道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写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葛教授的指导、魏明海和黄少安等同辈的启发,刘峰认为自己大约是在1992年下半年开始逐渐领悟到研究的“真谛”。他所悟到的“道”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分类与归纳;二是联想与分析。

关于分类与归纳,刘峰在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论文中,将国际化的模式区分为沟通、协调与规范,并分别针对这三种含义上的国际化展开讨论,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同阶段的努力按照上述三种层面的含义进行切分。类似地,他在有关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职业发展模式等的讨论中,都力求找到基础性因素,并据以进行分类。他认为,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发现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背后可能的规律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分类可以较直观地展示事物背后的规律性特征。今天的研究者已经非常熟悉数据处理与回归。其实,在回归之前,描述性统计非常重要。好的描述性统计能够直观地呈现出研究对象背后的规律。很多基于数据的研究通过简单的分组描述,研究结论就呼之欲出。

刘峰当年所尝试的联想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在会计理论体系内部,通过联想把一些看起来相对独立的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他将会计计量模型区分为事实性计量与目的性计量,进一步地将会计计量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服务于受托责任的会计目标需要事实性计量信息;服务于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需要目的性计量信息。2.通过线索来联想。在讨论会计国际化时,刘峰突发奇想:既然用“通用语言”来定位会计,进而要求统一的会计准则,那为什么不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呢?他尝试了解世界范围内的语言谱系,特别是关于世界语的相关资料,进而讨论:为什么语言没有世界通用?既然世界语不能成功,作为类比,会计并不必然需要统一的会计准则。3.跳出会计,将其他学科与会计联系起来。前面提到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就是这一联想的直接结果。刘峰认为,联想不是无根据地将 A和 B捏合起来,而是需要研究者能够找到潜在的规律,需要研究者具备逻辑分析能力,掌握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方法。

第三层次:求变

1998年,刘峰赴罗切斯特大学进修。对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解从最初停留在概念、术语层面逐渐深入,回国后尝试进行实证研究。他回忆说,在厦大指导一篇关于资本结构的硕士论文时,借鉴教科书上关于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回归等式,分别选取两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有几个关键指标分别都是显著,但系数符号正好相反。为解释这一现象,他请教了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工作的同学、学生,得到的答复不同,但大致都是说,他们的银行贷款关注的点与教科书不同,期间还存在一些制度的变化。这些制度上的不同是上述回归结果不稳定的重要解释因素。由此他开始关注制度。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等,他开始尝试做案例研究。他认为,针对大样本做研究,很容易人云亦云,而对一个企业的某一个问题追根究底,并结合相应的制度等因素来分析、讨论,更容易抓住关键问题,提出与中国制度相适应的研究问题。

刘峰从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中发现,教科书给定的理论,甚至连资产负债率这一术语的含义,都需要再推敲。由于当时他使用的教科书、特别是财务管理教科书,都是以美国20世纪 80~90年代相对稳定的制度为背景的,所有术语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应用才有意义。我国的资本市场完全不同于美国,相应地,对研究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这一阶段,除了研究方法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外,他也尝试进行了不同话题的研究,包括并购、审计、会计准则、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等。刘峰说,在求变的过程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确切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第四层次:归真

刘峰认为,研究就如同困了要睡觉、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既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也是一种直接、简明的过程。放到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就是问题导向与制度导向,而不是从文献到文献。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文献驱动而非问题驱动的。它们的研究指向较为一致:借助中国的独特情境或特有数据,回答西方学者们感兴趣但又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些研究已经很尊重制度及制度对企业会计、财务行为的约束性,但是,它们不是制度导向,也不是问题驱动的。因而,其研究发现,即便统计上非常显著,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并不特别强,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式的解释。由于缺乏真正的问题导向,会计学术研究的问题常常是茶杯里的风暴,而非现实中或理论中重大、重要的问题,总有隔靴瘙痒不读也罢的感觉。重要的理论问题和重大的现实关切,永远是学者最痴迷的情人。

刘峰认为“归真”要求研究者像“无知”的初学者,面对一切都问一个为什么,了解清楚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运行机制,再来关注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他希望有更多会计界同仁能够一起思考一些基础性话题,如会计的价值。究竟什么是会计?不同年代、不同经济环境下,会计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差别?与会计价值相关的是,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化年代,会计会不会消亡?

刘峰说,假如把社会比作一张网,很多关键术语就是纵横交错的节点。节点与网是共同存在的。当网格发生改变,我们对“节点”或“结”的认知没有改变,就会产生各种认知偏差。就会计、财务研究而言,构成会计、财务的各种基础性环境如经济、社会等都在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审思会计、财务的一些关键问题是否还适应这个环境或社会,是否需要重新认识。求真,就是这样直面现实的求知过程。



从全马跑中收获的感悟


大约四年前,年近五十岁的刘峰开始进行一项枯燥的运动:跑步。2017年他完成了6场全程马拉松,并计划每年跑10个左右的全马,到 60岁之前争取完成 100个。他想以此带给年轻的学者朋友两点启示:第一,跑步看起来很无聊,但是随着两边风景不断变换,跑步的心情也会不断变换,尤其是跑到10公里后,大脑会进入兴奋状态,灵感倍增。由此可见,很多看似枯燥、无聊的事情,一旦你钻进去,其乐无穷。第二,寻找让一个人更加欣赏、佩服自己的方式。现实社会很多时候会带给我们较大的精神压力,我们也常会迷失自己,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去,这时就可以转换视野,寻找我们可以够得着的成就感,学会欣赏自己,比如在研究暂时未能发现满意的结果、投稿被拒或者其他挫折面前,跑起来,感受“我跑,故我在”的激情和对生活不变的热爱。

刘峰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在2019厦门马拉松赛后合影


▷本刊记者

▷来源:《财务与会计》2019年第2期



猜你喜欢的文章

财政部培养的首批『会计名家』“毕业”|附名单

财政部培养第二批『会计名家』毕业名单

2018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围人员正式名单|  

财政部第三届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名单22名「会计教授」


2018-2022年教育部"会计学"专业教指委名单

► 吴世农:公司财务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厦大刘峰教授: 找寻会计的理论基础

会计名家专访:王斌教授-论业财融合

会计名家专访: 刘斌教授执于会计、成于学术、用于实践

田高良教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会计服务业发展研究

陆正飞:北上南下 执著前行—“会计名家培养工程 ”系列报道

汤谷良:企业“业财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实操要领

余绪缨: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于增彪:追寻管理会计的灵性

于增彪:管理会计的八大发展趋势

秦荣生:管理会计是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谢志华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研究

秦荣生教授;:我国国家审计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陆铭:面板数据、工具变量选择和HAUSMAN检验的若干问题

会计影视︱这些与会计人有关的电影,您看过几部?

人大博导: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排行榜|2018-2019年全国『会计专硕』研究生教育院校

2019年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出炉(校友会版)

2018年高校教师开心指数报告

学者影响力榜单|国内盈余管理研究高引用前100名

全球高校会计院长/系主任联谊平台(405人)


第十二届北美华人会计教授会征文启事(6月14-15日,哈工大)

《当代会计评论》2019春季学术研讨会暨博士生工作坊征文启事

►《亚洲会计评论》2019年国际会计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第八届“公共管理、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跨学科研究论坛”

征稿启事|中国会计史研究专题

►征稿启事|大智移云与管理会计创新论坛征文启事

第六届“全国公司治理青年论坛”邀请函


►慕课推荐:会计专业9门核心课程

►慕课推荐|福州大学《会计学原理》

►慕课推荐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免费听课!

►慕课推荐:四川大学应千伟教授的《财务管理》

►慕课推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袁广达教授团队的《会计学》

慕课推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文静教授团队的《财务会计Ⅰ》

►慕课推荐:江西财经大学彭晓洁教授的《高级财务会计》

►慕课推荐:中央财经大学李晓慧教授团队《审计学》

►慕课推荐:西安交通大学田高良教授的『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ACCA财务管理 F9』免费听课~!

►慕课推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沈烈教授的《中级会计学》,免费听课~!

►慕课推荐:西南财经大学李越冬的《审计学》,免费听课~!


► 《会计研究》2018年第1-11期目录及摘要

► 《管理世界》2019年第1期会计财务类五篇文章

《管理世界》2018年第1-12期会计与财务类文章

《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1-12期三篇会计与财务文章


脑洞大开,董事基偶数也能成会计研究话题?

►  会计研究热点: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研究概述与进展

► 文化与财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 公司金融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

► 基于文献综述和元分析视角『国外审计领域』文献 List (60篇)

► 国际环境会计研究综述及文献List(收藏)

「方法论」如何撰写好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论|文献综述存在的六大通病!

► 如何写文献综述?|听听大咖的建议

►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和步骤

► JAE 2001年文献综述

► JAE 2010年文献综述

► 《会计研究》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投稿系列

► 《财会月刊》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投稿系列

► 《会计之友》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投稿系列

► 《财会通讯》最新投稿须知及订阅方式

►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投稿系列

►  《审计与经济研究》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投稿系列 

►  《会计与经济研究》投稿指南|核心期刊投稿系列


  寒假 Stata学习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