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郑州人说“小区”就是“特指”这!
小区,在汉语语境下,是一个指代很宽泛的名词,它泛指那些具有相对独立居住环境的居民住宅区,并且该区域内配有学校、商业、餐饮等成熟的公共服务设施。
如今,郑州的住宅小区已经非常多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家属院,到各大地产商开发的这城、那园,还有那些洋名、怪名的楼盘,这些居住区本质上都是小区。
可当年,在郑州提起“小区”二字,大家心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地方,只有它才是郑州人眼里唯一的“小区”,它就是汝河小区。
上世纪80年代初,汝河小区开工建设。
小区在淮河路、汝河路、桐柏路、伏牛路的合围之下,看看这山水命名的路名,你就知道小区有多“西郊”。
小区的居民,有从老城旧城改造安置过来的老郑州,但大多数都是附近工厂企业与机关的职工和家属。
小区共有一百来栋楼,不仅有传统的点式楼,还有刚流行开来的多层板楼。另外,小区的公共设施也种类齐全,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菜场、商店、澡堂,游戏厅、理发店,样样俱全。
可见,汝河小区自建成投入使用起,就成了当时郑州最大、最好的小区,也被相关部门列为全市4个样板小区之一。凡是有领导考察、城市形象宣传等活动,汝河小区的出镜率就很高。
1985年,一部名为《绿城畅想曲》的纪录片,就展现了汝河小区的当年风貌。
建设中的楼房
居民家中的陈设
我与小区我与小区,可以说有着不解之缘,因为那里有我的母校——郑州四十二中。
因为当时我家就住在淮河路工人路附近,“小升初”时正值“按片儿分”的第二年,所以就被分到了四十二中。
四十二中建于1988年,算是小区的配套学校。早于它三年建成的汝河新区小学,也是小区的配套设施,这个小学的毕业生,基本上都会分到四十二中就读初中。
当年的新建学校,因为师资刚起步,教学质量都比较一般。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到了90年代末,每年300多人的毕业生,考上一高外语的,加起来也有三四十人。
回想起在小区的初中生活,一切还历历在目。
每天穿过小区东门,就看到了校门前轮岗的迎宾学生。他们会检查你是不是穿校服了,还会把迟到的同学拦下,把他们名字记在学校大门口的小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每周一都会有升旗仪式,想必大家都有经历:提前10分钟到校,校长讲话、国旗下的演讲、流动红旗评比……
那时的微机室,用的是当年最先进的486,学的是DOS指令(cd..cls…),背的是五笔输入法,上课也是要带鞋套入内的。
那时的运动场,还没有塑胶地面,操场是水泥地,跑道是煤渣铺成的。
没错,图中跳远冠军就是我
操场中间有三根大铁柱子,是用来架排球网的,但这都不影响我们把这当作自己的绿茵场,体育课踢球、中午踢球、下午放学还是踢球,甚至踢遍了西郊的每一处球场。
那时学校里还有一帮小混混,经常在夜色之下聚众,劫堵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中的多数,都被送到了工读学校。
我印象中,那时小区里的“夜市”,就比较有规模了。正对着小区北门的那条主路,一到晚上,便是烟火与喧嚣。
吃货眼中的小区从20世纪90年代起,小区的主干道两侧,便形成了自由市场,早上卖菜,晚上摆地摊儿。
后来,一间间铁皮房在路边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夜市”的火爆。
小区里的杏仁茶、梨汤,在整个郑州都非常有名,主路上的酸辣粉、肉夹馍、燃面、生煎馒头等一票美食,也吸引着许多人的味蕾。
年轻的伙计们、姐妹们,经常一下班就约着到小区里觅食:“走,还去那家烤翅吧,再弄个炒凉粉、炒酸奶!”
不管是附近的老居民,还是新来的打工者,都对小区的夜市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那个年代提起小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夜市儿”。
小区的转型“夜市儿”红火的背后,是一地的垃圾和油腻,还有打破宁静的嘈杂。
“喝酒猜枚的,一直闹到凌晨三四点,吵了人睡不成;有了人喝了酒,直接到居民楼的楼道里解手。哕一地都不说了,路面每天都是厚厚一层油,穿着凉鞋走过去,粘住鞋底拔都拔不起来。”这样的抱怨,小区居民真没少发过。
市场越来越大,人流量也越来越大,人多就会引发各种管理和治安问题。丢自行车、丢手机、丢包这种事情,没少在小区里发生过。
一时间,小区也成了“脏乱差”的典型。
在1999年、2003年和2013年,小区进行过三次整治,但都无果而终。
2017年,办事处和社区也曾进行大力整治,取缔市场,拆除铁皮房,重修道路,引进了专业的物业公司,汝河小区也改头换面,完成“洁净美”的转身。
但好景不长,新物业公司入驻半年多,九成的居民都不愿交物业费,不少居民认为“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从没交过钱,凭啥你们来了就问我收钱?”物业公司称已难以为继,小区里又开始布满了垃圾。
最近一年,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提速,汝河小区仿佛又有了新面貌。
一次持续十多天的行动,将小区所有的私搭乱建全拆除,曾经是“夜市儿”主战场的小区中央,也被改造成了街心花园。
搬离西郊后,我也好久没有回小区看看了。今年5月的一次“回访”,我拍下了这样一段vlog:
母校新修了校门,焕然一新,曾经开放的小区大门,安装了道闸,往日的路边摊,都搬进了店铺。
学的学生、闲坐的老人、买菜的大妈,充满生活气息,5元一次的理发店、老旧的浴池,记录时代痕迹。
许多人,离小区已渐行渐远,但小区还较为清晰的,保留着它当年的模样。
离开的,希望小区保留原样,留住回忆;留守的,则有盼着它尽快拆迁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但无论怎样,汝河小区,都是郑州曾经唯一的“小区”。
-END-
郑子蒙:80后,生于郑州管城唐子巷。“郑说”创始人,城市记录者,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关注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
转载、商务、合作
进老郑州群与城市文化群
请加主编微信
往期精彩回顾
文创,有内涵
城记,有情怀
言论,有态度
观察,有深度
人物,有个性
往事,不如烟
趣谈,有味道
经历,有故事
排名盘点,有角度
郑说,最懂郑州的城市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