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强省,到底是靠“双引擎”还是“郑首位”?
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并出台了《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
这几天,关于洛阳市偃师、孟津等地撤县设区的相关文件,也在网上不断流出。一时间,关于洛阳副中心和河南双引擎的讨论,不绝于耳。
省里前所未有的对洛阳如此重视,意欲何在?而《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究竟会对河南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关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若干意见》的全文没有公布,但从媒体相关报道中,也能看到省里对副中心建设的想法。
总体思路
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
建设目标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方博物馆之都”;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核心区、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
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一带一路”大型生产资料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和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数据指标
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35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70%;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和收入占全省比重均超过20%;形成“十”字形高铁主骨架。
实施路径
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向特大城市迈进,辐射带动洛阳都市圈发展;依法下放或委托洛阳市实施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部分省级权限;加强要素保障,优先布局国家、省重大项目。
二、副中心与中心:合作还是竞争?虽然在发展理念上,省府提出洛阳要和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恐怕还有许多矛盾与冲突之处。
比如在城市定位上,副中心要依靠老工业基地的先天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但郑州在近年的市委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产业新支撑”。
在都市圈的发展战略上,洛阳都市圈也把登封、巩义都当作自己的腹地,还规划了洛阳至巩义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带。
副中心还想在交通物流枢纽和分拨集散中心上做文章,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表态要支持郑州“强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增强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
洛阳提出要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郑州同样有三年建设100家博物馆的规划,两市在国际文化交往层面,也都有非常强烈的诉求。
显而易见,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的郑洛两地,在许多层面都是竞争关系:产业定位有重复,市场有交叠。
这就导致在具体招商引资上,两地是一个“零和博弈”,同样一个项目,去了郑州就不能去洛阳,反之亦然。副中心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优先布局国家、省重大项目”,这是完全不把作为中心的郑州放在眼里吗?
竞争还表现在其他许多层面,在“呼南高铁”的走向上,国家最初的方案就是南北两端在郑州相连,而洛阳要求修建通过该市的辅道,完善自己的十字形高铁骨架。
去年,国内多个城市申请举办2023年中国“亚洲杯”,河南的申办城市是洛阳而非郑州。最终,在交通区位、酒店配套、赛事经验等综合因素对比下,洛阳败给了其他12个一二线城市。
面对资源的稀缺性,相邻城市间的竞争难以避免,怎么做到真正的错位发展,怎么做到错位后的双赢,才是省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双引擎”可以强省吗?这届省府,显然是希望洛阳可以成为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并和郑州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
一些专家和媒体也纷纷为这种论调站台,《打造新引擎实现新突破》、《副中心洛阳与郑州合唱“双擎记”》、《河南打造城市发展“双引擎”,郑洛“双城记”好戏连台》等文见诸省级报刊。
河南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介绍,洛阳要与郑州联合构建河南城市的“双子星”,中原要崛起必须统筹城市运营,实行双中心制为主的城市集群发展大格局。
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可以形成郑洛双核带动,共创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十分有意义。
有媒体还举例,“在我国南方,不少省份的中心城市都有两个,比如南京和苏州、杭州和宁波、福州和厦门……我省郑州和洛阳两个中心的组合将会带来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期待。”
但数据显示,福建经济的龙头是泉州,其次才是福州和厦门,根本谈不上“双子星”。而作为发达省份的浙江和江苏,都在集全省之力,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其实,从经济规模和城市影响力上来看,能称得上省内“双子星”的,只有广深和沈大,济南超过烟台(仍落后于青岛)、南京超过无锡(仍落后于苏州)也都是近些年才发生的。
而广深和沈大,位置相距较远,一个省会一个港口,城市功能定位有着明确的区分,且作为沿海省份,经济腹地广阔。
反观内陆各省,有靠“双引擎”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吗?
相反,成都、武汉、西安是内陆最强的单核城市,这三个城市GDP占全省总额比重都超过了30%。而合肥与济南,也分别兼并了地级市巢湖和莱芜,进一步做大做强省会。
这背后也有来自中央的授意,2018年11月,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陆续公布,多个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措辞中提及“龙头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
于是,济南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加快提升省会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南京2019年人大会上也讲“以国家和省全力支持南京建设发展为动力,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增首位度”,杭州市委书记也表态“不断巩固在全省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持续提升杭州城市的首位度。”
再来看一下2019年全国各省GDP排名,与中西部省份相比,河南的经济增速明显落后于省会首位度更高的安徽、湖北和四川。
所以,从区域经济发展上看,没有任何证据和逻辑关系表明,单核和双子星的省份到底谁强谁弱,是单核和双子星,完全是具体的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决定的。
四、为啥不继续强调郑州首位度?2019年河南全省GDP为54259.2亿元,如果郑州能够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30%,达到16277亿,就能超过南京、天津、杭州,直追成都、武汉。
当今时代,城市间的竞争比省域间的角力更重要,因为产业项目最终还是要落位到城市,每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最终归属也是城市,税费与经济调控、社保与户籍待遇等多数政策口径,也都是以城市为基点。
当每家企业、每个人“用脚投票”时,最终的考量还是城市,而不是省。他们不会去比较,四川、湖北和河南究竟谁的经济实力强,哪更适合生活,但毫无疑问地会选择成都、武汉而非郑州、洛阳,这就是现实。
可以理解省府站在全省高度的一盘棋思维,但如果整个河南都没有一个全国十强乃至一线的国际化大都市,又怎能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呢?
也有种论调经常谈到,拿全省的资源来发展郑州,是不是对河南其他地市不公平?且不论省里在财政和政策方面到底有没有让郑州吸血,单说如今大力发展副中心的宏观战略,是不是也是对其他城市的不公平?资源是有限的,发展了洛阳副中心,豫北的安阳怎么办?豫东的商丘怎么办?豫南的信阳怎么办?等等。
只有郑州足够强大,河南才能更强,河南人才能享有更多的机会,这才是对整个河南的最大公平。当郑州跻身全国十强、国内一线,会有更多的大产业、大公司落户郑州,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河南人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生活;只有夯实郑州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才会有更多的国际航线、国际文体活动供全省人民选择。
五、尊重经济规律,做好错位发展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的发展存在发展半径,并且极具排他性。郑州与洛阳相距不足100公里,中间地带有限、经济腹地有重叠,若要双引擎就要分散资源,非常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降低龙头的带动作用。
实际上,在一个区域内,只要中心城市足够强大,就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繁荣,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逻辑。
落实关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继续提高郑州的首位度,让龙头扬得更高,才是事关河南全局发展的大战略。
当然,巩固郑州的龙头地位,也并不是说抛弃省内其他地方。副中心照样可以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旅游文化名城,只要顾全大局、错位发展,就一定能在中原城市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END-
郑子蒙:80后,生于郑州管城唐子巷。“郑说”创始人,城市记录者,关注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
转载、商务、合作进老郑州群与城市文化群请加主编微信
城记,有情怀MV:关于郑州;管小红/唐子巷/管城/二七西郊/小区/城西路/阜民里/二厂/北大寺言论,有态度抵制造假公号/讲郑州话/不是火车拉来不是郑县/乡土河南与市井郑州观察,有深度撤县设区/郑州中心/商都文化区/高教短板杜甫/5号线站名/郑州对比成都/比杭州人物,有个性市长:宋致和/王均智/王辉/刘源/陈义初往事,不如烟非典/黄河大学/老纪录片/纺织/抗战旧闻趣谈,有味道烩面/年味/方便面/烟盒/校服/艳芳/公交排名盘点,有角度一把手/高楼/十佳建筑/小学/中学/大学镇都之宝/医院/2019/201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