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烩面,还是郑州烩面?

郑子蒙 郑说 2022-07-20

除了地标建筑和人文景观,一种特色美食,同样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如武汉热干面、兰州牛肉面、北京炸酱面一样,烩面,也被大众认为是最能代表郑州的特色饮食。

郑州人关于“到底哪家烩面最好吃”的争论,也从来没有断过;但即使是老郑州,也很难讲清楚,烩面究竟是怎么起源的?听郑说。

关于烩面起源的传说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烩面起源的传说,一共有六个:

一、唐宫麒麟面说

相传,李世民登基前,有次患寒病落难于一农家院。这户人家心地善良,将家养的四不像(麋鹿)杀了炖汤,然后又和面,准备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近,情形紧急,女主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立马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便策马谢别。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就想起救命恩人给自己做过的那碗面,便派人寻访,以厚加赏赐。花了些功夫人,终于找到那户人家。太宗命御厨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碗——麒麟面。

后来,因麋鹿稀少,武则天便用山羊代替,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二、“羊肉老圪扯”说

相传,明永乐年间,朱元璋之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时,常到民间察访。某年秋,他行至南门外,偶遇一位给爷爷送羊肉老圪(gē)扯(长治一带百姓称“宽面条”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沈王很饿,小姑娘就给沈王倒了半碗,沈王边吃边赞!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为王府厨娘。沈王去世后,回族厨娘离开王府,在集市搭棚垒灶开了家面食馆,专营“羊肉老圪扯”,很多当地回民都跟她学习“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由于“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渐渐传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天津等地。

三、“长葛厨子”来郑说

相传,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杨佩璋)帮忙。杨翰林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为了保护郭子兴,就把他聘到府上做厨子。

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深得杨翰林赞许。

民国八年,杨翰林在长葛老家去世,临终前送郭子兴银两,让他再行开店,且叮嘱郭子兴不要将烩面失传。但当时长葛寇匪猖獗,时局不安,无开店机会。

郭子兴有一远房亲戚,住黄河岸边花园口附近,为了生存,郭只好投奔那里,在郑州开起了烩面店。

四、羊肉泡馍改造说

相传,清朝年间西安泡馍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

吃过羊肉泡馍的伙计,估计也能从河南烩面中,闻出西安泡馍的味道。汤用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其中下入七八味中药,煮出来的汤浓。

五、长垣厨师烩剩饭说

赵荣光,是长垣厨师,对面条特别钟爱。相传,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

久而久之,赵荣光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

后来,一些老顾客无意中发现店员吃的这种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饭店售卖。赵荣光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鲜美,于是,烩面便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

六、回民厨师自创说

据说,上世纪50年代,郑州有位回民厨师,特别喜欢吃面食。因其工作性质,吃饭经常错过饭点儿,有次下班后为了早点儿吃上饭,就把媳妇准备蒸馒头用的发面揪下来一点儿擦了点儿油(为防粘锅)拽成长条放进锅里,加上盐、葱等去煮。

这位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这种烩面,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前三个传说,一看就站不住脚,像是后人为了宣传而杜撰的,故事情节也太过稀松平常,你把“烩面”改成“胡辣汤”,估计也会有人信。

第四个就是常识性错误了,河南人不喜欢吃馍?挨吧……最后两个故事,有一定可信度,但也没有文献来考证。

河南省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林,也认为这些传说基本都没有历史依据。

张海林曾解释到:烩面是古时餔饦(bó tuō)技法的演变和再现。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详记了餔饦的技法:“餔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就是将和成之面,以二寸为段,用手捋薄,擘开煮而食之。

这种做法,和今天的烩面一脉相承,只是那时称煮,今日说烩,而烩不过是煮法之一,是以旺火和相对较长的时间使原料入味,汤汁浓厚的一种烹饪方法。

从明代到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刀切面、刀削面是民间、馆业面食的主要制法,抻面、拉面成为特殊工艺,餔饦之法更是很少有人采用。以致很多人把烩面这个餔饦的演变和再现认为是烩馍的演变,更有人认为是自己饭店的自创,这其实是历史造成的误会。

郑州烩面的兴起

其实,前文第五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赵荣光,据说就是合记烩面的创始人。多年从事郑州餐饮报道的廉春融和郑州市饮食公司宣教处的利宝生,都比较认同这个说法。

据他们介绍,赵荣光师傅1901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长垣县(今属河南省),14岁到河南开封同天聚饭店跟名厨周文汉学徒。赵荣光是汉族人,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回族饭菜的制作。

在1956年之前,郑州乃至河南省内,还没有一家主营羊肉烩面的面馆或者摊位,很多老郑州人,并不知道郑州有烩面这么个面食种类。

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州市饮食公司成立“陕西合记羊肉烩面馆”,成为省内首家以羊肉烩面为专营品种的面馆。

郑州烩面的春天,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条件逐渐提高,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导致餐饮业需求大增。

除了老字号“合记”的羊肉烩面继续充当领头羊,萧记三鲜烩面也异军突起,快速发展。

萧记烩面的创始人萧洪河,原是郑州国营长春饭店做伊府面的师傅,退休后领着两个儿子开起了烩面馆。1986年,萧记烩面在人民路与东太康路刚开张时,连个门店都没有,从一张帆布篷,一张矮桌,一条板凳、一锅汤起家。

萧记没有沿袭传统的羊肉烩面风格,而是从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灵感,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海参、鱿鱼加入羊肉烩面中,称之为三鲜烩面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末,烩面已经成了郑州的一张城市名片。除了合记跟萧记,还有许多不同风格的烩面,在郑州街头涌现。

有以八一八、西三、黎记、马军为代表的传统烩面,有逐渐走向高端的裕丰源,也有平民化接地气的“杀人馆”,还有咖喱味的四厂烩面,讲情怀的76人烩面,以及曾经在市场昙花一现的“红高粱”和耀军烩面。

你要问郑州人最好吃的烩面是哪家?恐怕你得不到一致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掺杂了自己的情怀和记忆。

但无论是羊肉还是三鲜烩面,郑州市场的烩面都配以黄花菜、木耳、粉条、豆腐丝、海带丝,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可谓是菜、面、汤俱全。但郑州城外的烩面却不长这样。

郑州之外的河南烩面

郑州以外,河南其他地市的人,也许会说,郑州烩面比着他们那的烩面差远了。这可以理解,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更何况味觉这东西,本身就是以儿时的记忆,为主观判断的。

但从现实来看,河南其他地市的烩面,大多都根植于郑州烩面。

方城烩面

方城烩面起源在八十年代初期,师承于郑州烩面。方城烩面里只有汤、面、菜、肉,没有郑州烩面里的海带丝、千张丝、鹌鹑蛋、黑木耳。有些方城人会说,郑州的烩面杂七杂八混在一起像大杂烩,吃不惯。

方城烩面看似容易做,可是要达到真正的口味,也绝非易事。据说,要判断其是否正宗方城烩面,一观汤,二看面,三尝辣椒油。方城的烩面讲究汤要浓白、面要筋道、肉要绵软、菜要青翠、碗要大气、片要扯匀、料要辣香。

南阳生炝烩面

方城烩面和南阳生炝烩面主要是做法不同,味道不同,前者切块煮好,老火慢熬,吃时,盛出一勺浇在烩面碗里;后者是生羊肉切丝,热油爆炒,肉酥味香时加羊肉汤,羊肉汤滚时下面片,最后下小白菜、菠菜,出锅盛碗。生炝烩面,肉酥香耐嚼,汤奶白清新。

尉氏烩面

开封尉氏烩面与其他流派烩面不一样,正宗的尉氏烩面一定要放芝麻酱。

尉氏烩面不放海带丝、千张丝、粉条、青菜、黄花菜,也不放鹌鹑蛋。无论羊肉放多少,烩面是一定要下在羊肉汤里的,盛面的海碗碗底一定要有芝麻酱,一定要有生葱花。而烩面主料—面坯,是加了盐、鸡蛋的,据说比郑州烩面更为筋道、弹滑。

另外,尉氏人说“喝烩面”就是“吃烩面”的意思。

漯河烩面

因为羊肉成本较高,漯河的一些饭店,为了满足大众消费者,就发明出了鸡丁烩面。这种做法,是先将鸡丁炒熟做成卤,然后来客时,就把烩面放在清水里煮熟。盛出来,浇上卤,就可以上桌了,方便快捷。

为啥不叫“郑州烩面”?

关于面条,有一种提法叫“中国十大名面”,他们分别是:兰州牛肉面、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烩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和镇江锅盖面。

前文已经讲过,抛开那些不靠谱的传说,其实烩面的诞生地,就是郑州。而河南其他地市的烩面,也都是由郑州烩面发展而来。

郑州烩面不仅在品牌上,形成了不少知名的新老字号,还在口味与做法上开创了许多新形式。

因此,烩面就应该姓郑州。这并不是要闹独立,或者跟其他地市闹不愉快,而是为了表述更精准,形式更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全国范围来看,除了武汉热干面、兰州牛肉面这些,北京烤鸭、南京板鸭、西安泡馍、长沙臭豆腐、重庆小面,这些美食,无一不是以城市命名。

再看省内,开封灌汤包、洛阳水席、信阳炖菜,甚至郏县都有饸饹面,郑州有啥?不就只剩烩面了吗?

在郑州,能让外地客人来品尝的特色美食,恐怕就烩面和胡辣汤了。但胡辣汤毕竟不是在郑州起源的,也不是老郑州的传统早餐。

这么说来,有且只有烩面,是在郑州土生土长,也是最能代表郑州的特色美食了。

说到这,郑州人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大吼一声:郑州烩面!


-END-

郑子蒙:80后,生于郑州管城唐子巷。“郑说”创始人,城市记录者,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关注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

转载、商务、合作

老郑州群城市文化群

请加主编微信

往期精彩回顾

文创,有内涵

郑州地标/郑州方言/啥是郑州人

城记,有情怀

MV:关于郑州的记忆管小红/唐子巷/管城

西郊/小区/城西路/阜民里/二厂/北大寺

言论,有态度

宜家防坑/抵制造假公号/曼哈顿更名/讲郑州话

不是火车拉来/不是郑县/乡土河南与市井郑州

观察,有深度

郑州中心/商都文化区/高教短板

5号线站名/郑州对比成都/比杭州

人物,有个性

市长:宋致和/王均智/王辉/刘源/陈义初

往事,不如烟

黄河大学/老纪录片/纺织城/抗战旧闻

趣谈,有味道

年味/方便面/烟盒/校服/艳芳/公交

经历,有故事

开滴滴/打车奇遇/幼儿园/台湾自由行

排名盘点,有角度

历任一把手/89年十佳建筑/小学/中学/大学

医院/立交/2018十大记忆/2017十大记忆







郑说,最懂郑州的城市记录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