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诺贝尔奖今年不发给mRNA疫苗?

药时代 2022-04-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究科学 Author 叶水送

11月11日,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我们在上海张江,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等待一个非常特别的您!

我们不见不散!



10月4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公布。


导读

10月4日,当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公布时,很多人在为获奖者祝贺,然而也为mRNA疫苗没能获奖略有遗憾,当我们还寄希望于两天后的化学奖,没想到诺贝尔奖今年压根没有给mRNA疫苗任何获奖的机会。

189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上表示设立诺贝尔奖,要奖励那些给人类带来了最大好处的科学家,然而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情况下,诺贝尔委员会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认可新冠疫苗,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诺奖是当下最重要的科学奖项之一(注意这里是之一),然而诺奖评委们越来越保守,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他们爱惜诺奖的声誉,大多数时候只是做锦上添花的事。


撰文 | 叶水送
 
mRNA疫苗今年没有赢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可,让很多人失望,也让科学媒体人在十一假期更加忙碌了,因为此前准备好的稿子意味着白做了,不得不重新写文章。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诺奖委员会评委们在新冠肺炎下,都没打过mRNA新冠疫苗,至于他们打了哪款疫苗?无从考证。

从图片中可看到,诺奖评奖现场没有戴口罩,图片来自Yanan Li
 
事实上,在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奖现场,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评委们都没有戴口罩,他们应该绝大多数都打过疫苗,如果没有打疫苗,他们也不会聚集在一起评奖。
 
但在评奖环节,他们将mRNA新冠疫苗缓解新冠肺炎的作用以及在mRNA疫苗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抛到了九霄云外,授予了一个与当下时代背景无相关、但也很重要的科学领域。
 
相反,今年的科学突破奖以及拉斯克奖都授予了mRNA疫苗,以卡里科和魏斯曼为代表,奖励他们在mRNA疫苗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因为mRNA疫苗的广泛接种,疫情得到大大的缓解,患者的死亡率也下降了许多。
 
为何诺奖委员会的认可那么重要?实际上,mRNA疫苗已有很多光环和很高的热度,但如果能赢得诺奖,它不仅是一种来自科学界顶尖荣誉的认可,同时还能激励公众以及企业以更大的热情开发以及优化mRNA疫苗技术。在新冠肺炎的阴影仍笼罩着我们的当下,显然认可mRNA疫苗有助于缓解疫情,对公共健康也会带来益处。


至于为何不发给mRNA疫苗领域?据《自然》(Nature)的报道介绍,“诺贝尔奖内部人士和观察人士说,由于时机和政治因素今年mRNA疫苗技术不太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它距离科学界最具声望的奖项应该不远”。
 
另一个更为接近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官方观点则来自瑞典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森(Göran Hansson),他一方面认可mRNA疫苗的贡献,一方面也表示,“我们还需要时间”。汉森表示。

但诺奖委员会这样的理方式,无论是从公众层面,还是科学界内部都令很多人失望和难以理解。
 
从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然而诺贝尔奖越来越保守,越来越爱惜自己长期以来积淀的声誉,担心犯错会引起公众的口诛笔伐(实际上,它此前已经犯了不少错)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
 
194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将生理或医学奖授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奖励他通过前额叶切除术来治疗精神疾病,然而该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且死亡率很高(14%),最终该手术造成数十万人伤害,诺贝尔奖在认可这个技术层面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截至目前,诺贝尔奖网站仍展示莫尼兹的信息和获奖理由,不过也放了一篇批判这一治疗术的文章。
 
除此之外,诺贝尔奖也因为奖励女性科学家少、没有黑人获奖而备受争议。它至今还在遵守着当年制定的不成文的规则:每个奖项获得者不超过三个人

这显然与现代科学有违,因为现在的大科学项目,往往是集体合作与攻关的结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脑科学计划等。另外,诺奖委员会过于偏爱原创技术和学术思想,忽略了技术背后工程性的工作,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些工程性的工作在推动技术从粗糙走向成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并最终造福社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为每个奖项不超过三个人的规则,诺贝尔奖近些年来都或多或少承受外界的舆论压力。相反,前些年诞生的科学突破奖,则很少有这方面的约束。
 
除此之外,诺奖光环也被社会过度地放大了,很多诺奖得主在获奖后频繁地曝光,在中国甚至出现了诺奖得主经纪人,邀请诺奖得主集体来中国捞金,利用中国人对诺奖光环的崇拜,伤害了中国的基础科学。
 
也正是因为诺贝尔奖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以及自身的局限,新的科学奖项在国际上逐渐建立起影响力,如科学突破奖、未来科学大奖。
 
此前的肿瘤免疫、基因编辑也都是先获得其他诸多奖项的认可(包括科学突破奖也在内),诺贝尔奖最后颁发。由此可见,评价一个技术的好坏以及是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也不要以诺奖标准来进行评判。
 
我们也没必要只盯着诺贝尔奖,更不应该患上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应该做好新时代的科学奖项,如科学突破奖、未来科学大奖、求是科学奖以及科学探索奖。

这些奖项不仅能激励青年的科学家,还可以在他们默默无闻时帮扶一把,而不是等到他们功成名就时,再来锦上添花。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版权归拥有者,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衷心感谢!


推荐阅读



欢迎朋友们出席中国新药CMC高峰论坛!

点击这里,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