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揭秘|Netflix的华语剧翻身仗做对了什么?
《罪梦者》播出后,Netflix在开拓华语剧市场的道路上仿佛遇到了瓶颈,随后两部《极道千金》《彼岸之嫁》也没能砸出多少水花。作为国际知名流媒体平台,Netflix在华语剧市场的接连失利令人咋舌,“水土不服”的评论逐渐发酵。
《彼岸之嫁》播出后的3个半月,Netflix的第四部华语剧《谁是被害者》上线,竟然逆风翻盘之势凸显,豆瓣评分8.1。
Netflix的自制华语剧第一次收到了“接地气”的评论。在《谁是被害者》中,观众看到了台湾社会典型的边缘性人物,性别认同障碍者、过气女歌手、被公司剥削的员工等等,在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更有对于生与死的探讨,是直击社会议题痛点,这些内容都颇具讨论价值。
如此大的内容方向性转变,预示着Netflix在华语剧市场布局过程中步调策略的调整,Netflix如何与台湾制作团队合作?《谁是被害者》的改编和制作模式是怎样的?背后还有哪些值得内地影视人去了解和借鉴的地方?娱理工作室对话了瀚草影视总经理、《谁是被害者》的制片人汤升荣,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汤升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谁是被害者》之前,汤升荣曾参与制作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其所在的瀚草影视曾制作了口碑颇高的《麻醉风暴》系列,以及数部电影作品。
以下是汤升荣的自述,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Netflix愿意放手了,愿意相信我们台湾的制作团队了。
《谁是被害者》与Netflix的合作方式,与前三部华语剧有很大不同,前三部的制作基本就是他们自己来的,也会找一个当地的制作公司,但是Netflix自己的人会进去非常深,会有自己的编剧顾问或编审参与,或许他们有对市场的判断理由。
所以在前三部华语剧中,观众总是会隐隐地看到一些西方思维的东西在,而且在制作层面,他们也都是全程监制,这其中可能就有一些制片方和导演的意见分歧。但是这次《谁是被害者》和Netflix的合作则完全是另一个体系。
这个项目给到Netflix的时候,《谁是被害者》的制作已经接近收尾,我们剪了一个片花给他们看,他们觉得有被内容吸引,随后我们才会给到剧本和成片的1、2集,然后合作继续推进,其实最后他们是购买了《谁是被害者》的全球发行版权。制作的部分,还是瀚草来负责。
《谁是被害者》海报
虽然购买了全球发行的版权,但是Netflix在内容上完全尊重我们的专业,所有内容他们完全都没有插手,只针对影音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声音大小、调光的等问题会有一些把控,但是内容上面并没有任何干涉。
这次Netflix选择完全信任台湾的制作团队来做内容,其实也说明他们愿意相信我们台湾团队做的内容,和他们平台上此前完成的优秀国际作品相比,并不会输。
《谁是被害者》在前期筹备资金的时候,并没有很顺利。原本是计划与某国际平台合作,他们来参与前期投资的,但是整个行政流程一直处在无法推进的尴尬期,而我们这边已经基本上就要开拍了,没办法再等了。
于是我们开始找台湾的投资人。还算幸运,有两家投资公司愿意投资我们这个戏,再加上拿到了一笔补助金,最后才让我们很没有顾虑地把它拍完。
《谁是被害者》剧照,张孝全
看中原著小说是5年前的事了,《第四名被害者》这部小说想要传达的意义和形式是很独特的,以往的很多戏都是在找凶手,而这个戏是在找尸体。
它的另一个内容重点在于媒体整个操作形态的展现。
买下这部小说版权时,我们是朝着电影方向去制作的,一开始写的也是电影剧本,弄了差不多一年,台湾的影视剧市场开始慢慢有了变化。
4年前,Netflix在全球刚登台,也准备到台湾来了。所以,我们就想说,可不可以试试网剧的形式,当然我们这个项目不是完全针对Netflix去筹备的,只是想要试试看网剧的创作样子。
再到3年前,我们找了徐瑞良,当时他还是台湾非常年轻的短片导演,初出茅庐,我们把他签进公司来,先让他参与学习一些剧集剧本的创作技巧。
那时候FOX正好在美国办了一个戏剧坊,专门去学习美剧的写作方式等等,我们就把徐瑞良送去美国受训。回台湾之后,才正式开始创作《谁是被害者》。
《谁是被害者》剧照,张孝全、许玮甯
因为《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戏的关系,关于电视新闻媒体的内容其实已经被讲述得非常透彻了,所以在改编方向上,我们决定让原著的东西被改动得再大一些,并不局限于电视媒体,而是去放眼更大的内容市场。
《谁是被害者》只保留了徐海茵(原著为徐海音)这个名字和她的记者身份,以及一个“寻找被害者”的概念而已。其他的案件部分全部都是原创的,98%的内容翻新,原著小说只是一个切入点。
8集的剧本,徐瑞良、梁舒婷两位编剧一起创作了一年半的时间,两位都是新人编剧。
在动笔之前,他们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找到一些台湾发生的案件后,再思考怎么把这些案件串联在一起。案件推动的部分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把资料打碎、再结合,去验证每一个人物的必要性,去反复推敲案件的逻辑,故事的核心也在不断剥茧抽丝。
我还记得两个编剧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便利贴,每张便利贴上都是不同案件的关键点,这些便利贴一直在被不停地移动。
包括剧中案件的设置,除了之前提到剧中案件原型是台湾的社会案件之外,我们在剧中也做了第二重映射,也就是江晓孟在跳下悬崖之前,背诵着爸爸曾经经手过的案件,这些案件的讯息也和之前剧中一系列的“遗愿命案”有关。
《谁是被害者》剧照
在写的过程中,两人一旦发现某些戏是有套路出现的,就想办法改掉。
他们写完了95%的剧本,最后5%的部分,我们找来了“金钟编剧”黄雨佳来润色,毕竟两个编剧都是新人,这也是他们二位第一次创作长剧。
另外比较不一样的是,这次我们的剪辑师是从剧本阶段就加入了,我们整个制作的前中后期,他都有参与。因为《谁是被害者》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刑侦推理剧,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剪辑也是我们最终会面对的问题,那我们就选择把剪辑师的工作前置。
所以他知道我们这部戏是要做什么。在拍摄的过程中,剪辑师剪好当天的内容,马上就可以反馈;哪些事情,哪些点是可以再强化一下的,我们也可以马上研究;之后再补拍,这样故事就可以再度强化,逻辑也可以连接得更紧凑。
《谁是被害者》剧照,张孝全、许玮甯
《谁是被害者》一共有3条故事线。
第一层是方毅任透过指纹去寻找自己失联的女儿,这期间引出他自己的过去,以及他找女儿来自我救赎的故事。
第二层则是记者徐海茵,她小时候曾经被父亲带着在车里自杀,留下心理阴影,游走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去挖新闻,但是当她发现自己的文章可坑害死一个人的时候,她自己也发生了转变。
第三层是放在刑事案件上面,这些案件中涉及到台湾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曾经都想要充满希望地努力活下去,但是因为缺少关心,没有人在他们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拉上一把,所以选择离开世界。也透过这些人的经历,我们在讨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身边的人就有过曾经想要轻生的经历,和他聊天的时候,我能清楚感受到那种纠结的痛苦。最后一集可能一些观众会觉得我们是在说教,但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做这个戏的用意,并不是去让观众看一个多么精彩的刑侦办案过程,如何去抓罪犯,那只是一个故事的形式而已,我们是真的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部剧去体验到活着多么重要,大家要努力去拉住那些对生命有疑虑的人。
《谁是被害者》剧照,张孝全
给林心如看剧本,这样的故事内核是有吸引到她的,再加上此前一直想要合作未成,所以这次接触也还算顺利。
李雅均是一个有点病态的角色,这个角色在用理智去克制自己内心的疯狂,所以真的难度很大,比较难呈现那个状态,也比较容易引起争议,评价会比较两极化,所以最开始她是有点犹豫的,但是决定接下来之后,她本人确实非常认真。
林心如找来老师探讨这个角色,也会和霍建华一起做关于角色的讨论分析,甚至我们让她素颜上阵,还把她化丑一些,脸上有很多斑也无所谓,她脸上的缺点在这部剧中,是有被放大的,这些都是她以前不会允许的事情,但这次她都做了。
李雅均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藏了很多的暗线,也有观众对她会有一些疑问,如果这部戏剧未来往下发展的话,很多故事线也可能会往下延伸。
比如我们有透露李雅均不止是在一家医院来做这个事情,她在很多医院都参加过有关自杀的心理疏导活动,这件事情会埋下一些线索,我们会让她在未来的戏有所发展。
《谁是被害者》林心如相关片段截图
在线下的部分,我们也把《谁是被害者》这个故事做成了一款桌游,叫做《下一个被害者》,我们希望这部剧可以成为一个IP,让我们的文娱产业有更多样化的产出,让更多的人去肯定我们辛苦创作这些内容的人。
我觉得《谁是被害者》立下了一个很好开端,很开心看到台湾有这样新一代的编剧,他们愿意不放过自己,更愿意挑战一种新的可能性,新的规则。永远不会用套路,永远不会用过去成功的模式来创作新的内容,这是台湾影视剧市场再次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谁是被害者》剧照,许玮甯
推荐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