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期了,开麦聊聊《声生不息》

鲁雪婷 娱理 2022-05-31


《声生不息》开播那天,香港另一家电视台Viu TV正举办一场音乐颁奖大赛。


一边是老牌电视台TVB与内地最有影响力的湖南卫视联手,歌手阵容从40后的林子祥到00后的炎明熹,唱的大都是十多年以前的歌;一边是年轻电视台Viu TV办的双年度总选,歌手阵容是正值当打之年、但内地人大多不怎么认识的乐坛生力军,选的是2021年到2022年的粤语流行歌曲。


有人说,这是世代的对决,但这种说法可能适用于电视台之间的新与旧,毕竟从歌手角度讲,曾比特和炎明熹也应当属于生力军。


这两大仿佛平行时空的节目,也难以拿官方与民间、里子与面子来区分它们,因为香港乐坛自身并没有分彼此,区分他们的只是看客,或者说,取决于制作这两档节目的平台,想让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乐坛。


《声生不息》第一期林郑女士打call,播到第三期,李家超以99%得票率当选香港第六任特首,再播五十天,就到了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的大日子。



所以,你我都知道,《声生不息》这一档节目要以最大的努力,团结最多的朋友。因此这档节目的筹划制作是相当不易的,新的,旧的,传统电视台的观众,移动互联网的网友,停在黄金年代的听众,仍然更新歌单的歌迷,每个人都有想在这档节目里听到的香港流行音乐,最后它选择了最稳阵的方式——最稳阵的老中青三代人,最稳阵的老歌,最稳阵的情怀。


稳阵是生存智慧,在某些情形下,中庸也是一种担当。只不过,这种周全还是令人怅然。


今年的二月,原本是一场十年之约实现的期限——2012年2月,香港著名填词人黄伟文在完成一场堪称最后经典的作品展之后,曾与歌手们、歌迷们约定,十年后红馆再见。


如今,你我都深知,这场演唱会难以上演。我们啐骂的是疫情将我们分隔,心里却明了,即便没有疫情,再也没有那样一个舞台,不分颜色,将他他他她她她齐聚,互相检视有没有老了胖了,只是因为我为你写了一首歌,所以你出现在了我的派对上。




广东歌还是港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定义从来都是无法脱离语境的,虚无一点讲,在你的语境里,玫瑰也可以被定义为山竹。

《声生不息》播出之后,就有声音指“港乐”并不是对香港流行音乐最确切的说法。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各位音乐界人士的说法,香港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广东歌、港乐其实是各皆有之。

“香港流行音乐”的说法,见于香港著名填词人黄霑2003年发表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他对“香港流行音乐”做出如下范围限制:

出自黄霑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

按照文中探讨的内容,“香港流行音乐”包括了脱胎自粤剧的粤曲、从上海传来的国语流行曲以及后来的粤语流行曲。

“粤语流行曲”这个概念,最早的著述是1980年陈守仁、劳伟忠发表在《中大学生报》的《粤语流行曲综述》,这一说法强调了香港本地流行曲的粤语本位。

黄霑也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些国语流行曲音乐人南下,“靡靡之音”在香港的创作开始繁荣,加之英文歌曲的流行,粤曲式微,香港人民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才有了粤语流行曲。也就是说,粤语流行曲从属于香港流行音乐这个概念,而且与本地意识以及粤语本位意识密切相关。

2008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歌潮·汐韵——香港粤语流行曲发展》主题展览,展览的同题文章梳理了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史:

战后至1970年代初萌芽,不受上流华人和年轻人的青睐,但深受星马华人和本地草根阶层喜爱;19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起飞,本土文化抬头,粤语流行曲迅速兴起,适逢祖国改革开放,粤语流行曲就跟着回乡人士带通的电子产品、卡式录音带流入内地,再加上香港的影视剧的发展,粤语流行曲也随着港片港剧的卖埠而拓展了市场。

因此,从历史沿革和学术角度来讲,“粤语流行曲”是比较地道以及公认的说法。2016年,香港填词人黎彼得和向雪怀到内地进行交流,用的也是“粤语流行曲”这一说法。


近些年的通俗说法当中,“广东歌”是比较主流的,而“港乐”其实是存在分歧的。

在香港,“港乐”指的是香港管弦乐团,而对于一些内地歌迷而言,“港乐”就是指的他们喜欢的香港音乐,类似于“港片”“港剧”这样的说法。早年,港乐博主“公元1874”曾出版书籍《夜话港乐》,后来又援引黄家驹的“只要有音乐就不会有世界末日”句式,改编出一句经典口号“有广东歌就没有世界末日”,这句话后来被林夕引用,成为为香港乐坛打气的金句之一。

可见“广东歌”与“港乐”两种说法都流通,而双方都认可的说法还是“广东歌”,而且它比“港乐”一词范围更具有包容性,还涵盖了中国广东、中国广西、中国澳门以及其他使用粤语的地区制作的音乐。
  

词人林敏聪、黄伟文采访时谈“广东歌”

2021年香港博物馆节活动,也以“广东歌”代表本土音乐。

不过,当概念为人所用的时候,使用者还是会基于自身需求。

从《声生不息》献礼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的出发点讲,“港乐”无疑比“广东歌”更点题,所以他们用了“港乐”这个词。

从前述的历史沿革来说,粤语流行曲或者说广东歌的发展,离不开那种区别于国语流行曲的强烈粤语文化意识,因此如果要对港乐致以最大的敬意,就不能辜负这种语言文化意识,仍然保持其最显著的特色——使用粤语演唱。

然而在港乐是否应该包括国语歌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文献或者权威强调完全刨除国语歌。

有人建议拿港片类比,根据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选细则,必须满足三项条件当中的两项,才有资格被称为“香港电影”,从而参与金像奖的角逐。
 

截图自香港电影金像奖官网

那么是否可以说,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两项就可以被称为“港乐”了呢:1,歌手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2,唱片公司是香港合法注册公司;3,最少有X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这种定义,也没有解决是否需要一定是粤语的问题。

况且金像奖有此限定,是因为该奖项要在一定阶段内对香港电影工业进行评价,而如果并非要进行行业评估,没有必要做此限制。香港乐坛有广州歌手张敬轩、陈蕾,还有新加坡来的陈奂仁,也是一股优秀的力量,实在没有必要以籍贯划分,而且眼下香港乐坛各大奖项确实并无此类限制。

所以节目组以最大的宽容度去定义“港乐”。所以安崎可以在一众会说或者不会说粤语的人都唱粤语歌的情况下,在资历较浅的情势下,初次登场,就避开一首歌的粤语原版,绕去唱它的国语版。所以后面几期,其他歌手也开始快乐地唱起国语歌,并宣称向港乐致敬。

总之他们需要如此使用时,就会选择合适的语境。

《声生不息》,安崎

消失的八零后歌手

《声生不息》构建了一个歌手梯队,从40后林子祥,60后叶倩文、李克勤,70后李玟、杨千嬅、林晓峰,到90后曾比特,00后炎明熹,几乎涵盖每一代,却缺乏了本应是乐坛中流砥柱的80后。

并非香港乐坛80后没有人了,而是从这一代开始,非粤语区听众与香港乐坛渐行渐远。

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香港音乐工业已经开始下行,黄霑在前述论文中指出:“两岸潮来潮去,香港音乐工业由盛而衰,内忧外患,令港歌光芒黯哑,而恰好这由高而低的转折,正在1997年,真是适逢其会的巧合......踏入1998年,香港流行曲市场,更形萎缩,唱片行业完全改变运作方式,但已不是本研究范围之内。”

林敏聪在2017年接受商业电台采访时,曾谈起他经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港乐蓬勃期:“那时候我们那些真的卖钱,我跟B哥(钟镇涛)去日本录歌都要几十万,现在录一个碟都没有那么多钱给你,现在没有了市场。自从有了mp3之后,没有人买碟,只能几毛钱买歌。”

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歌潮·汐韵——香港粤语流行曲发展》一文中,作者引述数据,指出非法下载等方式冲击唱片市场,销售额由1997年约17亿港元下跌至2006年的5.6亿港元。

而大多数80后歌手,就是出道于港乐市场极速压缩的十年。

《声生不息》,林子祥

与此同时,他们还赶上了内娱兴起与韩流崛起,香港乐坛和香港歌手的定位都在发生变化,有影响力的巨星在减少,正如林敏聪所说:“第一已经没有市场去支持你,第二你没有那么劲的歌手,以前的阿伦(谭咏麟)、阿梅(梅艳芳)那些是真正的星,星到你不敢走近,走近都会很忐忑,现在哪有那么星味的。”

电影《梅艳芳》曾讲到梅艳芳当年避走泰国,回来已是Sally(叶倩文) 、Shirley(关淑怡)、 Sandy(林忆莲)的江湖,还要加上几进几出歌坛的陈慧娴、香港出道的北京歌手王菲,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乐坛盛况,60后女歌手的天下。

此后的70后女歌手延续发力,还诞生了好几位可以称得上天后的人物,莫文蔚、郑秀文、陈慧琳、杨千嬅,以及相对低调的谢安琪、关心妍。

这几位歌手当中,至今仍在整个华语乐坛有强力输出的当属莫文蔚。在香港70后歌手之中,莫文蔚早期签约台湾滚石唱片,一开始的事业基础就包括了国语市场,到后来与内地音乐人合作亦是水到渠成,因此一直在华语市场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莫文蔚近照

郑秀文与陈慧琳早期有不少金曲流行,但近年来较少在内地活动,反而是较为后辈的杨千嬅,近年来将事业重心放在了内地。

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扁平,越来越垂直,长尾市场兴起,让艺术家也趋于分众化。香港女歌手大多不再是通杀各个圈层的大Diva,而是某一部分听众的宝藏。


2000年前后,全球刮起一阵女子组合风,欧美的辣妹组合风靡一时,韩国第一代女团应运而生,中国内地第一代青春美少女于1999年前往韩国打歌。

2000-2003年,香港乐坛诞生了三个女子组合,At17、Twins、Cookies,未能成团的容祖儿于1999年以首张EP《未知》出道,这三大女子团体的成员,后来也成为了香港80后女歌手的中坚力量。

At17两人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卢凯彤前往台湾发展,加入了陈绮贞等人为代表的独立音乐潮流,较早取得了一些成绩。拥有一把靓声的林二汶选择在本地发展,这位不少港乐人心中如珠如宝的女歌手,前几年来到内地参加《中国好歌曲》,也是被当素人。前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卢凯彤凭借《少年的你》片尾曲《fly》获得最佳原创歌曲,林二汶凭借《金都》拿下最佳电影配乐奖,当年的两个小女孩在同一届奖单上同框,可惜卢凯彤已经离世。

At17旧照

随着霍汶希的北上,“龙虎豹”容祖儿、蔡卓妍、钟欣潼的事业重心也移到内地,可惜对于内地市场的时机,她们仍缺乏准确的把握,比如三人完美错过《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才先后参加第二三季,再比如此次《声生不息》关注度极高,容祖儿却缺席,出现在了一个短视频平台的热闹音综里。

Cookies九饼只剩下邓丽欣和吴雨霏还在圈内,邓丽欣近年以电影事业为主,一度入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吴雨霏原本已有天后之相,后来结婚生子,仍待全面复出。

从王菀之、卫兰与陈僖仪的出道轨迹也可以看出,从参加比赛到真正出道,她们等待了至少五年时间,香港歌手们的出道机会并不容易。这些终于能够走到幕前的歌手,几乎人人都有代表作金曲,只是在非粤语区的影响力有限了。

容祖儿、蔡卓妍、钟欣潼合影

至于香港男歌手,这次《声生不息》请来前辈林子祥、李克勤情理之中,但往下数,70后是否只能请来一个半路唱歌的林晓峰?陈奕迅婉拒之后,是否还有更多好的选项?郑中基、张智霖、侧田、梁汉文、刘浩龙或是林峯应该也可以吧?

相较于同代女歌手的分众化,80后男歌手的特点是多栖,不少人唱歌和演戏同步发展,有时更以演戏为主,在内地有着不错的认知度。其中王祖蓝最为多元化,出道较早的谢霆锋,还在美食界发展得不错,余文乐在演艺之外还发展起了潮牌生意。

前辈们多栖乃是赶上黄金时代,资源多,回响大。但是80后男歌手面对的是不同的环境,分散精力之后,他们大多未能在某一方面到达一定的高度。


从以上部分80后男女歌手出道方式可知,选秀依然是向乐坛输送新血的主要方式。

香港乐坛有很多歌手都是通过新秀歌唱大赛出道的,梅艳芳是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后来的陈奕迅、杨千嬅等也都是通过这个比赛签约华星唱片,成为乐坛天王天后。

2000年之后,这个比赛对乐坛的输出力式微,不过还是有推出一些新人,比如说吴浩康、张栋梁、陈伟霆、钟舒漫、泳儿、洪卓立,内地歌手刘维也曾经在这个比赛拿到过冠军。

2016年之后,这个比赛结束了三十年的历史。

2009年开始,亚洲电视举办了一个《亚洲星光大道》的比赛。为了对打亚视,TVB举办了一个叫做《超级巨声》的节目,两档节目对打了四年,亚视的《亚洲星光大道》中发展得较好的只有第一届的冠军罗力威,TVB的《超级巨声》则推出了林欣彤、吴业坤、胡鸿钧、许廷铿等。

随着亚视结业,后续几个新成立的电视台没有走得太远,TVB又迎来了新的对手。

2018年,Viu TV推出《全民造星》,模式类似当年内地的爆款节目《偶像练习生》。从《全民造星》出道的组合mirror成为了爆红的男子偶像组合,其中姜涛的人气可以说是断层巨C。在Viu TV的年轻化发展策略之下,香港新诞生的这一批流量还演了Viu TV的电视剧,带来了一些剧集爆款,客观上与Viu TV互相成全。

姜涛


这样三年过去,TVB终于意识到了Viu TV的威胁,在2021年推出节目《声梦传奇》。

从《全民造星2》走出来的曾比特和《声梦传奇》三料冠军炎明熹就是这一波电视台竞争的代表人物。

除他们以外,香港90后歌手还有TVB系的林欣彤、吴若希、吴业坤、胡鸿钧、姚焯菲等,以及Viu TV系的张天赋、卢汉霆、吕爵安、陈卓贤。

因此,我们在《声生不息》上看到的年轻人,是经过传统电视台和大唱片公司筛选出来的代表人物。至于年轻歌手的全貌,我们仍然是未知的,比如打开香港主流电台“叱咤903”的官网,你会看到最新的派台歌,只要你近五年内没有听港乐,你大概率不怎么认识这些人。
 

叱咤903官网显示的最新派台歌

真实的、生动的香港乐坛,不止在大台和大唱片公司的遴选范围内,还在新生电视台、仍然年轻的三大电台以及你可以找到的一切互联网平台的音乐榜单上,也许,他们还在你的YouTube列表里。

随着娱乐平台及节目的互联网化,许多新一代的香港歌手天然具有互联网基因。

内地人最为熟悉的香港90后歌手邓紫棋,最早就是用互联网造星的逻辑成长起来的。许靖韵早期也曾经以“小背心”形象在网络弹唱,《说散就散》的原唱者JC陈咏桐就是以网络翻唱为人熟知。许多网络视频原创团队也孵化了他们自己的新生代歌手,如张曼姿与张曼莎。

前述从《全民造星》出道的姜涛、陈卓贤等,也都是网民票选偶像。同一个节目出来的张天赋和曾比特,靠着歌曲《反对无效》《我不如》在一些网络音乐平台的连续霸榜而走红。原本是mirror制作人的汤令山,也因为一首《劲浪漫 超温馨》成名。

在这个时代,没有大台背景,没有大的唱片公司,独立音乐人林家谦与serrini也进入大众歌单,其中林家谦已是能够集齐“林夕+泽日生”这个天王班底的新一代港乐代表人物。

港乐一直没有停止它的进化迭代,而大多数人对港乐的了解早已止步在某个年代。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消失的不止是80后,而是80后之后的每一代人。

《声生不息》,曾比特、炎明熹


好评如潮之外

《声生不息》播出之后,主流声音几乎都是肯定。

从节目开始的粤语引导词,已可见其用心;将郑国江、郭伟亮等幕后音乐人请到台前讲解港乐创作故事,也是对广东歌难得的文化阐释;节目启动前已在观众中广泛征求“你希望听到的港乐”,可以说是良心的制作了。业内传言王祖蓝是义务在为这个节目奔走,足见他对推广广东歌的诚意。

只是,既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有赞就会有弹。

写错字,标错名,这样的硬伤,就是“打要企定,错就要认”,没有什么好辩解的,认之,改之。还有一重是难以言说的困难,比如作为一档港乐节目,不提林夕与黄伟文,行业中人都能明白一档综艺节目的如履薄冰,但对于追求纯粹的港乐享受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喧嚣的空白,一种真实的缺憾。

但在这样一种难以求全的情况下,是否就选择不做了呢?

世界充满了极限,做事总有限制,理想家选择全然放弃,归园田居,而实干者依然会在混沌之中,东跑西撞,最后呈现出一个所限范围内最好的样子。

现状是不是最好的样子,要靠实干家们自己去评估。苦衷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做所有事情之前,都先来一番自我体谅,而不是从事物本身的样子出发,去争取些什么,那么空间只会越来越小。那些理想家的“挑刺”,反而是在提醒你,事情原本是什么样子的。

《声生不息》对粤语九调的介绍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说说另一个实务问题:讨好大部分观众当然必要,但与此同时,创作者是否应该给观众提供更优质的审美?

在编曲上,《声生不息》选择了内地班底“牛班”来支持歌手们。然而目前已经播出的几期内容,大都显得过于追求宏大,失去了港乐世界的细腻与私人化部分。

这档节目背后是《歌手》班底,拥有一些精致感,但也继承了长期以来的创作桎梏。

一个是无逻辑无情感链接的缝合,李健将张国荣的《沉默是金》与超载乐队的《如果我现在》拼接在一起,两首歌既没有融合,也没有产生碰撞,给人一种为了缝合而缝合的感觉;再一个是过度使用晚会式的模式化编曲,李克勤与李健那首《花火》到后半程莫名昂扬起来,这种一味托大、托高的腔调,仿佛新式样板戏。

音乐人陈伟伦在微博表达了自己对《声生不息》的观感:“如果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歌手在舞台上表演,耳朵听到的却是一个唱片一样的声音,我觉得这个好像声画不对位一样,那怎么还能打动别人呢?所以我觉得歌手在舞台上的一些现场感,他的气息,以及他的一些瑕疵都要保留下来,而不是拿到录音棚里,把它修成一个唱片一样的声音,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声生不息》,李克勤、李健

一档节目,想以最大的努力团结最多朋友,于是选择了港乐中的公约数——广为人知的巨星与老歌,将一些观众拉回到曾经的记忆里,可是怀旧只能将他们拉回来一阵子,感动之后,大部分人并不会继续与港乐同行。

所以是否可以给观众更具追随性和成长性的内容?

炎明熹唱出已故歌手陈僖仪的《蜚蜚》,将一首粤语歌迷的饮歌送给了内地观众;周笔畅用一首swing的《1984》证明了她是真正的港乐爱好者;林子祥和曾比特演唱的《单车+空凳》,将夏韶声的《空凳》带进了观众视野。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是否可以扩大去做?

曾经,李克勤在《我是歌手》的总决赛上,选择与香港乐坛新人C Allstar 合作《天梯》,这是一首根据内地老夫妇爱情故事而写的粤语歌,既起到了两地音乐交流的作用,也让前辈李克勤发扬了帮助港乐新生代的作风。

《我是歌手》,李克勤与香港乐坛新人C Allstar合作《天梯》

未来几期,乐坛前辈林子祥可否也来一些这样的提携呢?比如唱唱90后歌手们的作品?

或者,在歌手阵容上,持续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此前网络有不少传说中的阵容,前述80后女歌手林二汶和糖妹都在传言中出现,其中糖妹更是早已完成隔离,很期待节目能带给内地观众新鲜的面孔。

一档如此高规格的精良制作,除了献礼,还要给行业留下些什么才是啊。

《声生不息》,林子祥



点击标题 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2022五一档电影观察  短视频电影欺骗式营销  邓伦偷逃税事件观察  棉花娃娃撑起10亿产业  新蝙蝠侠  长津湖之水门桥  奇迹·笨小孩  四海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狙击手  爱情神话  隐入尘烟  亲爱的小孩  人世间  华灯初上  一闪一闪亮星星  开端  小敏家  王牌部队  严敏谈新游记  欢迎来到蘑菇屋  经典咏流传  大侦探7  令人心动的offer5  王羽  张艺谋  陈凯歌  许鞍华  肖战  华晨宇  雷佳音  高圆圆  陈坤  白敬亭  张艺兴  杨紫  周迅  张鲁一  蒋诗萌  何广智  Rock  王冰冰  贾静雯  陆柯燃  赞多  INTO1万里幕后  春节电影票观察  情人节档电影观察  易烊千玺百亿票房演员  科切拉 车澈离职  网络电影观察  虚拟偶像  2022偶像市场观察  分账剧行业观察  体育电影行业观察  谷爱凌能带热体育经纪吗  2022年还有哪些综艺值得看  当内娱综艺开始现实主义  明星观察员是鸡肋角色吗  庞宽直播14天 在日本当日剧导演  戏剧人谈上海剧圈停摆60天....未完待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