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报、京戏、英文老师、打弹子、讲故事、说评弹:朱瘦竹的跨界人生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有个流行词叫“跨界”,意即不同行业元素融合渗透,开创出新的局面。木心有首诗:《从前慢》,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由此诗,不少人误会传统时代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其实不然。别的不说单说今天的主角朱瘦竹先生,他在自己75岁的人生历程中经历了小报文人、京剧评论、英文老师、弹子(桌球)高手、故事大王、评弹演员的角色变化,一生都在跨界,“做啥像啥”,样样皆能。


朱瘦竹

(1897-1972)


朱瘦竹先生籍贯江西金溪,老家和京剧、评弹没有什么关系。但他出生在“海纳百川”的上海滩,自小耳濡目染,早已“融入这座城市”。朱瘦竹的父亲供职于海关,所以朱先生从小就读于南洋中学及基督教青年会日校(实验中学),喝的都是洋墨水。朱瘦竹的英文造诣颇佳,做过英语老师,翻译过英文原著,还曾撰写英语语法书籍。在学校里他迷上打弹子(即桌球),十六岁获得学校锦标赛冠军,当年在公共租界各大弹子房名气“刮朗朗”。


朱瘦竹先生在书房
(摄于五十年代)


既是上海人,家里如何不听书、不听戏?朱瘦竹不溜冰、不摄影、不看电影,跑马、跑狗、跳舞、抽烟……这些十里洋场场面人物的爱好,他一律不参与,一心一意就喜欢听书听戏。听得多了,就开始写稿,一开始是投稿,后来干脆和朋友合办了一份小报:《罗宾汉报》,专写京剧题材,什么伶界趣闻、菊坛轶事,无所不包。先是三天出一期,后发展到日报。当年的朱瘦竹年少气盛,经常和别人打笔墨官司,自谓“把当时的小报界闹得乌烟瘴气、不得开交”,但也正因为能写、敢写,《罗宾汉报》后来居上,和《晶报》、《福尔摩斯》、《金刚钻》等并称为小报界的“四大金刚”,而在戏剧方面,《罗宾汉报》执其牛耳,不作第二人想。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办,一直到1949年停刊,一共办了23年。


罗宾汉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朱瘦竹随朋友到电台解闷,接触到播音行当。试着播了几次,一炮打响,原来摇笔杆子的文人,干脆下海吃起开口饭,在电台讲起故事来。一部分内容和《罗宾汉报》相似,也是评点京剧。另一部分则是“鬼故事”,专讲《聊斋》。朱瘦竹腹笥极丰,再加口才出众,一时成为沪上讲故事的名家,并在1947年参与发起上海故事研究会。讲故事之外,他又说起了评话,后来干脆加入江南评弹团,成了一位专业的评弹演员,直到1960年退休。


朱瘦竹与夫人


朱瘦竹家住苏州河南岸厦门路的尊德里,文革中受到冲击,家藏所有的书籍、手稿、照片全部拿到弄堂口堆成一堆,付之一炬。朱瘦竹这位民国时代的“跨界媒体人”,于1972年含恨离世。


《修竹庐剧话》


朱瘦竹先生的公子朱维德也是位评弹老演员,拜凌文君为师,和夫人周亚君搭档说《描金凤》。前两年朱维德与人合作,将朱瘦竹民国时代的旧作《修竹庐剧话》抄写整理出版,是对朱瘦竹先生的纪念,也为研究民国时代的京剧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


朱维德、周亚君


朱瘦竹先生名字中有个“瘦”,写的书也叫“修竹庐剧话”,修竹也是瘦竹的意思。但其本人却是位体格健壮、心宽体胖的先生。其原籍江西,却操一口吴侬软语,落款有时也写“吴门朱瘦竹”,这大概也是他跨界人生的一部分吧。如今不管是作家、老师、演员、记者……都已是一门专门职业,能跨界者不多,即使偶尔跨一步,恐怕也要被人说是“不务正业”。在各个行当都能做出成就,就更是难上加难。朱瘦竹这样的“三界通才”,更是难以寻觅了。


最近我还写了

在牛庄路血案现场听一曲吴侬软语

不做顽铁做真金

我姓马,叫范,模范的范……

一桌搓了78年的老麻将

哈斗就是Hotdog?

北站宝山路东侧,猫咪和彪形大汉的领地

哈哈笑

“八一三”淞沪会战长镜头

欢喜侬

建国东路海鸥西菜社旧址

大排,大肉,和大肠

七夕|死了都要爱

一封从1977年的上海寄出的时光明信片

《千千阙歌》版本考及其他

戏说“拉黄包车”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