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钧:关于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语言与全球治理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关于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许钧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语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新的历史时期,外语学科面对新的挑战,需要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准确定位,勇于拓展。本文结合笔者的思考,从国际视野、中国根脉、时代脉搏、特色凝练、立身根本等5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外语学科建设;学科方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学术探索
01
概述
对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学界已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形成了某些共识。一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学术研究还是教师队伍建设等,外语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如庄智象 2010:2)。当然,学界就外语学科地位与未来的看法各异,有人看好,也有人唱衰。笔者个人的基本判断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都需要外语人才,需要外语学科不断建设和发展。
中国外语教育历史悠久。从当前实际状况来看,外语学科体量庞大,学科领域广泛,内在结构复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3)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外语学科简介部分明确列出并详细说明的二级学科共有13个之多,具体包括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这些二级学科的设立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从学理上看甚至还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抛开历史因素不说,外语学科今天的成就凝聚了几代外语人的智慧与心血。
外语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中专业最多,一个语种至少就是一个专业,目前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有100多个。新时代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校着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外语学科的一流专业建设点众多,前后3批共有400多个,是拥有一流专业建设点最多的学科。2022年2月,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其中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外语学科点多达8个。
外语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就卓著。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外语学科充分显示了自身的探索精神和教研水平,在外语人才与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结果显示,外语学科获奖最多。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名额80个,参与评选的一级学科点有115个,最后外语学科共获得3个一等奖,还有9个二等奖。外语学科的师资队伍规模十分庞大,在全国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教学名师中,外语学科的名师数量同样也是最多。
在外语学科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笔者观察到一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我们习惯于听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领导教导我们学科应该怎么发展。外语学科发展听到最多的,一般就是一个字“ 要” ———你们要怎么做。教育管理部门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意见毋庸置疑非常重要,但是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每一位外语教师积极参与,需要每一位系主任、每一位院长把握方向,采取具体措施落实跟进。因此,笔者想特别强调,在应对解决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学科发展问题上,要突出“ 我” 这个主体的重要性,要发挥每一个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02
理想、定位与拓展
21世纪以来,我国外语学科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继续建设专业点,构建一流学科点,推动教学和学术研究发展,促进新文科建设倡导的学科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在迎接对外交流、学科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层面的多重挑战。具体而言,外语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以下3个方面。
1.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我们讨论、思考外语学科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两个层面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外语学科这么多年的持续发展,采取的基本形式是“ 点” 的建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主要围绕“ 点” 展开。各个高校奋力争取设立并建设专业点、硕士点、博士点,一路向前的目标都是由一个“ 点” 到下一个“ 点”。为专业点的设立、学科点的设立,不少高校绞尽脑汁、费心费力,这些都是学科建设的真实写照。一旦“ 点” 设立了,新专业成立了,博士点设立了,外语学科还应有什么样的追求?如果设点不成,是不是还是要生存、要发展?又应怎样看待我们的工作?这里就涉及理想问题。理想就是我们外语人的初心,就是我们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每一个院系的初心,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目前为止我国设有300多个外语学科硕士点单位、50多个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但是有千余个外语专业点单位。那么,大多数外语教师又该如何发展?
笔者认为,对于外语学科建设,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内在的追求,内在的追求要与外在的要求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不能被外在的要求盲目牵引和束缚。现在外在的要求太多,都是要求如何做,其中不乏很多不合理的规定。比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职称评定中,编教材不算,编词典不算,译作不算,论文如果没有发在 SSCI 或 CSSCI 刊物上也不算。这种外在的要求与很多教师,特别是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承担不同分工和任务教师的内在追求发生了明显冲突。内在追求是教师个体的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有时甚至是一种能够支撑职业生涯的信念( 许钧 2022:6)。如何化解这种冲突和矛盾,使教师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要求达到平衡、形成良性互动并且赋予教师发展动能,这是值得外语学科建设思考的细小却重要的问题。
每一个外语人、每一个专业点在现实层面因素的考量之下,都应怀有自己的理想。笔者认为,我们一旦选择成为外语人,对外语学科就应有一份认同、一种理解,肩负起外语人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认同、理解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理想的基础和精神的底色。换而言之,每一个外语人、每一个专业点需要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外语人建设外语学科的能动性,真正实现外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正确的定位
为获得正确的定位,首先对外语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外语人所做的工作到底有何价值?现在我们往往是被外部考核评估所左右,比如学科评估等。作为外语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理解外语学科?每一位外语老师要扪心自问“ 外语” 两个字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价值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外语人最基本的定位是要做好人才培养、学术探索和社会服务3个方面工作。一个学科要永久存在,关键就是自身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外语、外语教育、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研究在当下是不可替代的,国家建设需要外语人才,社会发展需要外语人才,中外文化人文交流需要外语人才,那么外语学科存在就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每一个外语人都应该有这份底气———外语学科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语人要讲理想、讲使命,要做贡献,一定要站稳自己的立足点。
然而,有的人仍然持有外语工具论,认为外语专业或者外语学科是工具性的。在外语工具论赞同者眼中,外语就是一种交际工具,掌握了这种工具就可以有效服务于所从事的各种学术 和社会交流活动。但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外语专业教学,仅以工具论的观点去教授语言恐怕是难以奏效的(庄智象 2010:9)。为了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和评估,许多高校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建设和付出,一代又一代在不懈努力(可惜有多所很好的外国语大学到目前为止尚未争取到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但是,也有一些高校的主要领导却明确提出不要办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了。比如,某所 985 高校的相关领导就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外语只是一种工具,主动放弃外语一级学科博士点。对外语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外语学科没有正确的理解,外语学科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定位,外语学科建设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3.勇于拓展
外语学科往往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也就是学科建设主要接受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政策指导对于确立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非常重要。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从国家需求的角度来考虑,是整体性、必要性的思考,但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那么,外语人对每一个外语语种,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以及不少非通用语种,应该怎么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应该关注外语及外语指向的世界。语言指向广阔、多彩的世界和天地,一门语言就是一种观察、理解与创造世界的方式。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外语与外语所指向世界的广阔性和多样性, 对外语学科和专业建设十分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学科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外语人没有固守传统,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现在都在谈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外语学科五大方向的设立。但是,如果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在 2013年的讨论与决策,确立外语学科的五大方向,那么各方向在体制上就难以成立,外语学科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发展。对学科领域方向的认识如果仅仅从博士点建设着眼,比如每个学科要有几个方向等,是不够的。实际上,对于外语学科特别是外语专业发展,五大方向的设立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拓展性的。
当今社会,外语人才不仅仅是懂外语的人才,因此在把握学科方向性的同时,外语学科还要实现拓展性的发展。现在外语演讲比赛、翻译比赛等各种赛事层出不穷,跨文化能力大赛也已开始举办。外语学科的五大方向为外语学科建设与外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拓展性,对学科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外语学科五大方向的确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外语学生单就外语领域而言,就可以选择从事语言服务与研究、翻译、跨文化交流、国别与区域研究、外国文学研究。
03
外语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建设外语学科,推动外语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塑造和巩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发展应从国际、国内、高校3个层面加以把握。首先,如果没有国际层面的考量,没有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需要,外语人才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就得不到凸显,也会危及外语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必须考虑国家的需求,外语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第三,重视外语学科在高校的发展,外语学科需在高校获得自身的地位、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新时代,外语学科应具体从国际视野、中国根脉、时代脉搏、特色凝练、立身根本5个方面着力,稳步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1.外语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
外语学科、外语专业要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国际层面。笔者认为围绕外语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应该开展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升,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不再是仅仅会外语的人才,而是精通外语、具备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此,不少高校的外语学科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开阔人才培养视野和思路,探索培养具有外交、法律、新闻传播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外语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国别与区域研究是近年来外语学科发展的一个亮点和增长点,其中非通用语种专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经过几年发展,很多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学者,认为国别与区域研究非常重要,应该成为一种交叉学科。经过去年严密的论证,现在国别与区域研究已经成为一级交叉学科,笔者本人也参加了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召开的多次专家论证会,深感外语学科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别与区域研究根植于外国语言文学并因学科内涵的扩展而实现发展,其立身之本和特色优势是外语工具的掌握 和使用(李志东 2021:61-62)。外语学科在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提供语言根基和跨文化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打通了外语学科拓展性发展的国际路径,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外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多可能。
2.外语学科建设的中国根脉
国家需求是外语人需要时刻牢记的,外语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外语学科建设应把准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不动摇。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应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与研究,提升外语教育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充分认识世界性语言、地区性语言的重要性,提升外语研究水平,与西方世界对话的同时努力建立中国话语体系。2017年,教育部就批准备案了390多家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其中多数备案中心由外语学科牵头,对相关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多以咨政专报的形式上呈给相关部门(彭青龙 2018:5)。外语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方面的贡献可见一斑。
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给外语学科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外语学科每一个院系、每一个专业应去寻找突破点、发展点、优势点,如此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会停留在一种口号之上。扎根于中国国情土壤,厚植国家建设发展的根脉,外语学科建设就能实现延续发展。
3.外语学科建设的时代脉搏
以国际视野拓格局,以中国根脉固根基,外语学科建设还要紧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翻译人才培养为例,“多样性”、“ 高水平” 与“ 新技术” 是未来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3个重要维度。
首先,由于翻译形态的多样化,翻译人才需要分门别类培养。只有翻译人才各尽其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结构,才能充分满足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其次,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高级别翻译能力由语言能力、相关专业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构成。高端翻译人才的能力培养值得探究,以有效对接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第三,新技术给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的翻译人才 培养机制与路径(杜磊,许钧 2021)。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领域和方向已经十分丰富。外语学科拓展了翻译人才、国际商务人才、外交人才的多种培养路径。从大的趋势来看,外语学科还可拓展以外语为基础、融通相关学科专业的多学科人才培养路径。目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在尝试此类培养模式,外语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方向包括世界历史、新闻传播、国际关系及金融会计等不同学科专业方向。从外语出发,与其他学科结合是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路径。
4.外语学科建设的特色凝练
外语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术领域的深耕。笔者认为,外语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坚持自身优势特色发展不动摇。我们也一直强调各校外语学科建设要有优势特色的发展,要有方向性的凝练。
近年来,外语学科的发展类型日益明显,大体分为以文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传统的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外国语大学(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工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外语学科。各类高校应根据各自办学实际,确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类型,发挥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外语学科中的特色优势方向。比如,浙江大学的外语学科翻译学方向成立了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中华译学馆以中华为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拓展精神疆界,驱动思想创新,成立至今主持出版了“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中华译学馆·中外翻译工具书系列”等多套丛书,出版各类图书130余部,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我们还在搜集著名翻译家、作家的手稿和书信,包括范存忠、季羡林、钱锺书、李赋宁、草婴、余光中、许渊冲等外语界和翻译界的大家,也正在筹建翻译家珍贵手稿与书信陈列馆,旨在将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人才培养融为一体。每一个学科都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发展目标,寻找并建立学科的特色优势。
5.外语学科建设的立身根本
外语学科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国家战略对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外语人才队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单就国际交流而言,包括学生培养与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主要靠学者去开展、去开拓。任何时候外语学科都不应放松人才队伍建设。
当下,人才队伍建设渠道多样,其中引进学科带头人、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是相对常见也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但实际上,一个专业、一个学科要长久发展,不能忽视青年学者培养和青年学者队伍建设,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笔者于1991年调入南京大学,当时南京大学法语专业博士点已经被亮黄牌,如果再不逆势而上,博士点就会被取消。笔者进入南京大学后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抓好法语教师队伍建设,延续传统,实现破局发展。当然,青年学者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年内调一个能人来就能改观的,而是需要学科带头人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需要整个学科或专业持续努力。经过20多年的努力,南京大学法语学科现在可以说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2016年笔者调走之时,也很放心,因为相信这支出色的队伍。进入浙江大学后不久,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外语学科的实际情况,对翻译成果的认定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外语学科打破职称评聘唯学历、唯论文、唯项目的局面,促成以往在职称晋升上受阻的有为学者在新评价体系中脱颖而出。
各个高校应真正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尊重外语学科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纠正“ 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 的倾向(许钧 2017:11),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使教师为学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拥有优秀的青年学者队伍,外语学科与专业建设也就有了长久发展的坚实基础。
以上几点是笔者关于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个人思考。期望能与学界共同交流探讨,并得到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
许钧.关于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22(03):6-11.
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略。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近期热点消息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tjglobalgovernance@163.com
语言与全球治理
审核:沈 骑
编辑:康铭浩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研习君
技能提升
专题推荐
基础文献荐读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7.3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