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焄《却顾所来径》:从六朝文学到近代掌故
《却顾所来径》目录
第一辑 学林漫识
口头与案头之间
胡适的“来而不往”
胡适的“闭门造车”
洪业的“愚不可及”
闲中着色的意味
陈毓贤著《洪业传》三题
从《最后一课》到“最前一课”
瞿蜕园“谋稻粱”
七十老翁何所求
诗人转业
第二辑 旧籍散议
作为演说家的章太炎
“不可卒读”的演讲记录稿
重读黄节《读诗三札记》
不出版,就出局?
《石语》内外的叶长青
两本书的命运
误解与正解
党同伐异与郢书燕说
小品岂可小视
胡怀琛《中国文学史略》点滴
书目背后的学问
文章背后的学缘
第三辑 史案新勘
屈原与伍子胥:爱国者与叛国者的对峙?
重审“屈赋”案
《七步诗》溯源
杜甫生日考
杜甫“卖药”考
宋代人究竟如何“说话”?
近代学界的“李清照改嫁”之争
时思误书
误读中的隐秘
文学史中的学术史
自 序
浑浑噩噩栖身于学界,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十余年了。我的专业领域原本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本书收集的三十余篇随笔却都围绕着近现代学术史展开,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在推崇术业有专攻并强调科研量化考评的当下,如此恣意放任的行为,颇有些本末倒置,甚至不务正业的意味,更何况为此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并不在撰写专业论文之下。只是多年以来渐已养成随意杂览的习惯,对晚近文史研究界的掌故逸闻尤感兴趣。既然积习难返,索性听之任之。自忖从专业角度去管窥蠡测,或许还能有别样的发现。前哲先贤们在不同领域筚路蓝缕,其嘉言懿行和烛幽照微固然值得后人涵泳借鉴,其鲁莽灭裂和疏失错谬又何尝不能发人深省?由此开卷有得,兴之所至,便敷衍成文。幸得黄晓峰、丁雄飞、方晓燕、任思蕴、邵岭、柳青等诸多友朋的信赖,近三四年间先后刊布于《上海书评》和《文汇报》等媒体报章之上;偶有一得之见,还得到过不少师友的鼓励勖勉,尤其是从业师杨明先生那里,时常体会到往还讨教的快乐;此次又承蒙黄晓峰先生的大力推荐以及王婧娅女史的热情邀约,得有机缘将这些零章散篇汇为一编,在此谨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借助这次结集出版的机会,我稍稍做了一些修订润饰:恢复了原先发表时被调整删汰的内容,改正了个别误植的错字,统一了文中附注的格式;为避免烦冗琐碎,文中提及的前辈学人一律免去尊称;个别篇章在发表后曾蒙师友垂示指正,或自己又有新发现,则另加“附记”予以说明。在陆续撰写这些文章时并无通盘的计划,现在汇集起来不免显得支离散漫,因此根据各篇的关注焦点和相互关联,大致分为三辑:“学林漫识”以记人为主,“旧籍散议”以论书为主,“史案新勘”以议事为主。书名“却顾所来径”取自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既点明全书主旨在于探寻近现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递嬗迁变,同时也意味着对自己数年来读写生涯的回顾总结。至于考较评议的内容是否确切得当,尚祈诸位读者不吝赐教。
2018年4月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