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出版
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
作者: 万志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崔传刚
页数: 373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0263144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从青铜时代写到20世纪初、视野横跨近3000年历史,他吸收现有硏究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详尽之作。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总充满了南辕北辙的阐释,对于中国历史中任何阶段的主要问题,研究者几乎都难以达成共识。本书作为一部综合之作,尽力实现论述的平衡与客观性。本书力求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与其他历史书相比,作者并未提出一种关于中国经济的总体理论,而是更希望“仁慈的上帝寓于细节之中”。作者在书中提出两个标新立异的观点:第一,反对任何关于历史或经济发展的线性和亚冰期观点。第二,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认为市场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的推动力这一观点。他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并非主要源于市场的扩张,而是源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所孕育的创新(前现代的经济增长同样如此)。经济历史学家对市场的过分关注忽略了其他制度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一其中为明显的是忽略了国家的作用。
本书每一章节都具有时代的特性,以第5章为例,其就讲述了隋唐时期,中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作为跨欧亚贸易主干线的陆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同时期,佛教自印度向东亚的传播,刺激了中亚贸易路线上经济及文化的交流。尽管本书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述中国3000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并没有将格局仅限于经济,而是以经济为主线,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中国历史。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先进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专制、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 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这三千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各种制度的基础、延续以及中断进行了详尽而通俗的研究。
作者简介 · · · · · ·
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社会史、货币金融史、全球经济史、东亚海洋历史等。他的研究获得诸多奖项,曾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专项奖金。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财富之泉: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 -1700)》(1996)、《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2004) 和《文化与交融:世界史》(2012)
目录 · · · · · ·
引 言 // 001
第1章 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前1045—前707年) // 010
第2章 从城市国家到君主专制(前707—前250年) // 040
第3章 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前250—前81年) //074
第4章 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前81-485年) //115
第5章 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485-755年) // 150
第6章 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755-1127年) // 183
第7章 江南经济的全盛期(1127-1550年) // 220
第8章 市场经济的成熟(1550-1800年) //257
第9章 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1800-1900年) //302
索 引 // 351
【开眼看世界】
戴维斯《行者诡道》:探寻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
【中古史】
【近在眼前】
【补锌补钙】
【晚清民国】
千军万马来追牛:谭伯牛《牛史·晚清篇》出版
【面白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