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相(贵州):大山深处的教育梦|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10-21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都秉青 吉林农业大学


人物简介:

龙相,原名龙德安,95年开始回乡办学至今二十余载,累计受益5000余人,从玉龙小学到玉龙博爱幼儿园,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资金压力之下龙老师始终坚持办学初衷“要把娃娃们教好,不让他们当瞎眼汉”。


人物事迹概述:

龙相,一位把自己最壮丽的年华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孩子的乡村教师。军伍出身,却毅然放弃军队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办玉龙小学,为山里孩子撑起一方天空。没钱建校舍,他拿出自己的退伍安置费,并到煤矿做苦工;没有办公经费,他点燃废胶皮照明为孩子们批改作业。劳累磨哑了他的嗓音,换来的是更多孩子清朗的笑声;岁月沧桑了他的面容,换来的是更多孩子灿烂的笑容。他带着自己的小家,守着山里更多的小家,他对家人的爱,在无数孩子身上得到延伸。龙老师总是把自己放的很低很低,他总是像这缄默无言的大山一样,沉默不语的付出,三尺讲台,微薄的工资,他一守守了20余年……



面临的困难:

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和师资力量匮乏。

到2017年春季,学校有学生170余人,分小、中、大班,在收取学费及学杂费时,会对至少10个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免除学杂费处理,还有部分学生延期交费,学校日常运营以及教职工资开销在内只能勉强维持。教室数量有限,孩子只能趴桌子上午休。

教师的流动性大,年轻的老师留不住,教学质量很难维持。


退伍军人的办学梦


龙相老师,彝族,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玉龙村人,大专毕业。1982年10月,龙相老师响应党"参军入伍,保卫祖国"的号召,参军于重庆市伏牛溪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六九三九部队六十三分队。勤奋好学的他军事过硬、政治突出、成绩优异、屡获嘉奖。业余时间还无数次做好事:帮助战友们洗衣服,帮助附近的五保户老人捡柴等。参军4年,连续3年被部队团党委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士兵等称号,曾立三等功一次,并在部队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役四年,龙相每次寄回的家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偶尔收到的回信,是父亲拄着手杖到几十里的山外找人写的。母亲不识字,更是不希望村里的人世世代代当“瞎眼汉”,吃“哑巴亏”。龙相的心底就萌发了一个念头:回乡办学!


1985年11月,龙相服役期满,因为表现突出,上级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希望留他转志愿兵做连队骨干。然而龙相每次都是坦然地谢绝首长们的好意,最终放弃了转志愿兵的机会,回到家乡,立志办学。


风雨办学路


但是,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建校舍要钱、买桌凳要钱、买课本要钱……而年轻的龙相老师当时仅有100元的退伍安置费!


于是,他就选择了一条打工办学之路,他捡过垃圾、挖煤等方式攒钱。下井挖煤的工作虽然工资高,但是矿难频发,风险也很大,不少工友把命丢在了矿井里。所幸的是龙相虽然多次受伤并患上严重的风湿关节炎,但还活着,并带着积攒下的1500元钱回到家乡。


这时龙相老师已30岁,许多亲友劝他用这笔钱谈个对象成家立业,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将这笔钱用于买教学用品和资料——录音机、汉语拼音磁带、“0岁方案”、学前教科书、玩具(小皮球、皮绳、自制秋千、翘翘板)等,并腾一间破草木屋当教室,用石头支木板当桌凳,带着自己的二弟挨家挨户的动员了19名孩子报名上学。1995年9月1日,青龙村龙家寨组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军龙学前班。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就从那间破草木屋里传出,终于打破了沉睡已久的大山……


当年的土墙学校一角


龙相老师采用半军事化管理的教育模式,尤其注重品德教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前班的孩子们不但能做一年级的试卷,而且还养成了孝敬父母、爱劳动等优秀品质,军龙学前班也被当地的乡亲们称为“规矩学校”。


为了让那些因在其它学校交不起学费而失学、辍学的孩子有入学机会,龙老师实行“低收费、三免费、一奖励”办法。低收费——学前班和一年级收30元/生,二至六年级从低到高,一级比一级多5元钱;三免费——期末考试语数双科达180分(后提升至190分)以上的全免费,父母双亡的孩子全免费,学生生病本人能医治的全免费;一奖励——学生成绩上升了,品质好转的学生给予奖励或表扬。


可是即使用优惠的办法,每到开学报名仍然有很多孩子欠费报名,大部分孩子到学期结束了学费也补不全,甚至有些家庭第二代人读书了,第一代人的学费还欠着。那时龙老师每月的津贴是25元,全部积攒起来给学生买书,也是杯水车薪,几百号学生要好几天才能拿到新书,无奈龙老师不得不去借部分高利贷(每月10%的利息)来买书。


为了还高利贷书款,龙老师把结婚的礼金,家里喂着的牲口等值钱的东西都拿去抵账,并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出去打工还高利贷书款。最难忘的是1997年暑假,为了还前期借来给学生买书的300元(月息10%)的高利贷书款,顾不上重病的母亲,当龙老师开学前打工归来时,母亲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红墨水、粉笔等教学用品,龙老师的妻子就上山挖药卖钱去换。家里人吃的是玉米面煮稀饭,有时连稀饭都吃不上,只好煮一点土豆或大白菜充饥。2003年村上通电了,家家户户点上电灯,而龙相老师家里却交不起照明入户费,甚至连煤油灯也点不上,只得去村头寨尾捡破烂胶鞋点燃当照明批改作业、备课。因长期使用胶鞋底当照明导致龙老师的三个孩子中毒,可是由于没有钱,延误了治疗。几天之后,他的大女儿最终抢救无效而死亡。而他,第二天早上强忍着悲痛,照常给孩子们上课……龙相老师为了办学就这样付出了一条生命的代价……


龙相老师点废旧胶条批改作业


玉龙,大山里的希望


由于学生人数和年级逐年增加,龙相老师先后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初高中毕业的彝族青年农民参与办学。学校也经历了两次搬迁:第一次是从龙家寨的破木屋搬到龙老师用家里唯一一块上等土换来的荒坡上建起的三间土墙房教室;第二次从杨梅坡搬迁到跳花坡由毕节地区计划局拨款20余万元修的玉龙小学。


龙老师纯碎的办学梦,却并不被周围的乡民们看好。三间土墙房学校的500多个平方是龙老师一人趁星期天和假期抬平的;建玉龙小学的两个蓄水池、地基平整和马路整修也是龙老师带领师生们利用周末、寒假完成的。


玉龙小学开学后,学生由19人的一个班发展到一至四年级的216人,从216人发展到一至六年级(含学前班)的398人的完全小学,学生人数大大地超过了该片区中心校的学生人数。每次学生统考的成绩不落后于其他学校。2001年7月,玉龙小学首届小学毕业班参加全乡小升初统考中荣获全乡第二名。


玉龙小学因此在全乡出了名,经过不少媒体和平台的报道,龙相老师的先进事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少家长也纷纷支持龙老师开办中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外部力量的阻扰玉龙小学被收编为公办学校,龙老师被安排成公办代课老师。


当时的208名孩子挤一间教室上课


乡亲们看龙老师生存不下去了,纷纷劝龙老师单独办一个私立学前班。因此,第二学期龙老师就在玉龙小学单独办了一个私立学前班,称为学前(3)班,有学生50人,而公办的两个学前班称为学前(1)班、学前(2)班。因为龙老师教学有方,每次统考学生们的成绩都很出色,家长们纷纷把自家孩子从公办学校送到了龙相老师的学前(3)班,学前(3)班也就从50多个孩子发展到208个孩子。


之后,由于办学理念差异太大,学前(3)班从玉龙小学独立出来,龙老师在公办学校离开之后,也失去了使用公办教学环境的条件,因为无法获得支持与帮助,最难的时候,208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


好在,经过龙老师不放弃的多方奔走呼吁,一些社会人士开始关注到,在那片闭塞的大山里的有那么渴望知识的孩子和一个默默无闻而又勇敢担当的山村教师。


2012年暑假,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学生120多人去龙相老师的学校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农支教,并筹得28000余元作为208名孩子新教室建设的启动基金。活动结束后各地大学生们又四处兼职打工,把挣来的钱汇给龙老师,给孩子们修建学校。不少大学生志愿者也慕名而来,趁着暑假的时间和龙老师一起挖地基,砌墙……


经过众多爱心人士及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2014年3月1日,一座新的,真正属于龙老师和大山里的孩子们的学校——玉龙博爱幼儿园诞生了!


教学楼建筑面积为520平方米,有6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配备了30多平方米的厨房,还有厕所,保安室……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及社会团体开始关注到这个普通的村庄,龙老师的故事也不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每年寒暑假,不同地方的大学生还是会到那片大山里做支农支教活动,虽然玉龙博爱幼儿园还牵扯一些维权事宜,但那座承载了无数人希望的小学校,已不再是龙老师一个人的执着,而是一大群人的共同守望。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建幼儿园


从1986年到现在,二十余年转瞬而过,从军龙小学到玉龙小学,再到今天的民办的玉龙博爱幼儿园,其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龙相老师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苦楚和难言,却一直是无怨无悔,矢志不移,一辈子呕心沥血,奋斗牺牲。


无数的人问过龙相老师一个相同的问题“后悔不后悔?”龙相老师每次回答也是一样的,笑一笑,“不后悔!”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文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

童新春(湖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张立(湖北):建设美丽马岭村

王家兴(浙江):倾其所有只因兰痴

赵春花(河北):爱心助学27载

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

连达(黑龙江):用画笔“抢救”古建筑

张国启(云南):沙朗白族文化守望者

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

马丑子(甘肃):不让彩陶流落他乡

陈范兴(湖南):甘做民间传统艺术“抬阁”人

罕丽丽(云南):环保酵素的实践之路

邓采明(湖北):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全淅林(湖北):大柴湖的守望者

刘作忠(湖北): 30年——一个地方史志

王显强(安徽):农民合作组织的八年探索

陈永松(云南):环保普及与教育

王小平(北京):我与乡土教材

李秀林(云南):令植物专家惊叹的当代愚公

张平(湖北):扶贫帮困 电力惠民

李忠华(广西):传承宗祠文化 保护石门古村落

王辉(湖南):生态家园 山水有道

曾华林(江西):“大米哥”让土地重现蛙鸣稻香

武济民(上海):为药学鞠躬尽瘁,建家乡义不容辞

申亚运(山西):走爱故乡社创之路

卢岳鹏(浙江):乡土工匠

刘建勤(云南):农村扶贫及经济新模式探索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