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里的湖州丨墨妙亭——遗迹龙腾思墨妙

湖州民政 湖州民政 2024-05-17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即日起,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墨妙亭—— 遗迹龙腾思墨妙


墨妙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原位于湖州府治北隅逍遥堂东、清樾亭北,现移至飞英公园东侧。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凡境内自 汉以来古文遗刻,取以实之,旧刻不存者,蒋璨复书于石。”故以墨妙名之。

▲ 墨妙亭(摄/颜军)




墨妙亭之盛——墨妙传遗好,遗迹犹龙腾。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 咏、投壶饮酒为事。”北宋熙宁四年十一月,孙觉(1028— 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宋代文学家、词人)从广德调来湖州任知州。

 

既然来做湖州的知州, 孙莘老自然也是悠然逍遥、热衷于文化艺术的人。次年二月,他在府治北隅修建了墨妙亭,将湖州境内自汉代以来不论是保存完好的石刻还是倾倒残破的古碑,都搜集到墨妙亭中加以妥善保存。

 

据《碑目考》记载,墨妙亭中共存石刻古碑三十六种(块),其中《汉故梁相费府君碑》《汉堂邑令费凤碑》《汉石勋堂邑令别碑》《唐太宗御制圣教序》《颜真卿干禄字书碑》《唐白居易白洲五亭记》《柳寇江南曲》等最为著名。

 

“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以孙莘老热情好客的性格,既然 修建了墨妙亭,必然要宴请好友把酒言欢,既然要宴请好友,必然要作文赋诗抒发感怀。

 北宋熙宁五年,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艺术家)赴杭州担任通判一职,途经湖州,与孙莘老相谈甚欢,留下了“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苏轼《墨妙亭记》)和“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等感怀。好友曾巩(1019— 1083,  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 同样受到邀请,发出了“岘山汉水成虚掷,大厦深檐且秘藏。好事今推霅溪守,故开新馆 集琳琅”(曾巩《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等感叹。


▲ 墨妙亭碑廊(摄/颜军)

墨妙亭之衰——披榛无断碣,惆怅付闲吟。

 

“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孙莘老修建墨妙亭的目的,是为了以深檐大屋妥善保存古文遗刻,邀请好友为墨妙亭写文作记,同样是为了借功名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特性,使墨妙亭和亭中 的古文遗刻可以存留得更久远一些。

 

然而即便竭尽全力,墨妙亭依然没有逃过有“凡有物必归于尽”的自然规律。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入主中原之时,墨妙亭中的石刻古碑在战乱中被毁殆尽。

 

根据钱泳(1759—1844, 原名鹤,字立群,江苏无锡人,工篆、隶,精镌碑版)的《吴兴帖》卷四记载:“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去,是以汉、唐诸刻无有存者,惟存东坡诗一石而已,后此石亦断缺不全。”至清康熙年间,墨妙亭中  所藏石刻古碑被尽毁,连赵孟所书的匾额也不知去向。墨妙亭带着它的“龟趺螭壁,燕瘦环肥”,以不可阻挡之势驶向破败。

 

“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即便有了深檐大屋的保护,墨妙亭和亭 中保存的古文遗刻同样没有逃过“俄而变坏”的宿命。

 

时光荏苒,面对残破不堪的墨妙亭,后人感到惋惜,想要重振墨妙亭的昔日风采。清康熙五年,吴绮(1619— 1694,字园次,江苏扬州人,清代词人)任湖州知府,见到破败不堪的墨妙亭时扼腕叹息,下定决心重新修建墨妙亭。

 

于是他不惜重金从他人手中索购石刻古碑,不吝精力从荒野之间寻找遗 刻残碑,但最终没能成功。因此写下了“蛟龙奔走赴秦灰,那论鱼和蠹。到此不堪延伫。笑眉山、空题好句。美人名士,奇字雄文,彼苍应妒”(吴绮《墨妙亭怀古》)和“过眼云烟冷,伤怀岁月深。披榛无断碣,惆怅付闲吟”(吴绮《墨妙亭》)等感怀,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愤懑。

▲ 墨妙亭碑廊(摄/颜军)

墨妙亭之憾——青山依旧在,古刻迹如扫。

 

“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 要遵循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 以“青山依旧在,古刻迹如扫”就成了墨妙亭的必然归宿。

 

但正如苏轼 所说,真正知道事物命运的人必定会采取措施,竭尽全力阻止那些他们欣赏或珍爱的事物走向毁灭或破败。因为只有这样,当这些事物势不可挡地走向毁灭或破败时候他们心中的遗憾和愤懑才能稍稍缓和。

 

其存物也,凡可以锢留而救亡者无不为。为了重建墨妙亭,人们想尽了办法。光绪六年,陆心源(1838—1894,字刚甫,浙江湖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搜集境内所剩石刻古碑重新修建了墨妙亭。

 

1928 年,乡贤俞宗濂在吴兴公园内重建了墨妙亭,并将收集到的十余块元、明、清时期的石刻古碑存放在亭中。1957 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墨妙亭 为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书法家、早期尝试派诗人)返回故乡湖州, 留下“墨妙亭”三字额。1985年,启功(1912—2005, 字元伯,书法家、书画鉴定家)为墨妙亭留下墨宝:“遗迹龙腾思墨妙,名篇狮吼答泉声。”1996 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兴建飞英公园,将墨妙亭易址重建于公园东侧。

 

重建后的墨妙亭和碑廊相连,亭内的墙壁上镶嵌着重新雕刻的《墨妙亭记》和《寄孙莘老湖州墨妙亭》,碑廊中存放着元、明、清时期的遗刻12方,亭旁的景观石上刊刻着费新我题写的“墨妙”二字。然而,亭虽重建,憾却未销。

▲ 草书:苏轼《墨妙亭记》(书/邹志红)

墨妙亭之憾不在于它无法打破“凡物必朽”的宿命,而在于它朽得太急太快,以致于我们只能在字里行间里与之照面,连想尽一切办法延 缓其迈向必朽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即便后人费尽心血重建墨妙亭,也无法还原其“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的旧貌,更无法消弭这 “披榛无断碣,惆怅付闲吟”的憾恨。





来源: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

 往期推荐 

媒体关注丨人民日报:困境儿童这样“走”出困境 浙江德清“四进一出”路好温馨

养老、救助……您关心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媒体关注丨新华社:浙江德清:“点单式”服务 养老更舒心

长兴县荣获省级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地区财政激励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湖州民政

记得点击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