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杏林学苑
痤疮是以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为特征,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以前额、双颊、颌部为主,胸背次之。粉刺易演变为丘疹与脓疱,也可向结节、囊肿、疤痕等转变,有黑头(开放性粉刺)和白头(封闭性粉刺)两种。若白头粉刺受到空气的氧化、紫外线的辐射、尘埃的污染、黑色素沉积等则变成黑头粉刺,后期炎症浸润被纤维化取代而形成瘢痕。
皮脂腺主要受雄激素调控,皮脂腺细胞中存在5α还原酶,该酶将雄激素转化为睾酮和双氢睾酮,睾酮与雄激素受体蛋白结合,调控基因表达,使得皮脂分泌增多和皮脂细胞增生,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异常角化的毛囊皮脂腺导管造成皮脂排泄障碍,堆积形成脂栓,即粉刺。男性以分泌雄激素为主,故男性痤疮患者发病较女性更为严重;女性经前雌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相对升高,故临床常见经前加重,经后缓解。
马淑然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马教授在辨证时注重四诊合参,治疗痤疮采用中药内服外用之法,建立了本病的综合治疗体系。现将其治疗痤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常见的痤疮类型有肺经风热型、脾胃湿热型、痰湿瘀滞型、热毒壅盛型、肝郁脾虚型,亦见冲任不调型、痰热凝结型、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血热型、心火亢盛证、热毒壅盛型、阴虚火旺型。但马教授还特别强调肾阳虚时,无法蒸腾肾阴上济脏腑之阴,阴虚火旺及虚阳上越可见痤疮;该证型的根本在于肾阳虚损,治疗时除滋阴外可用清末郑钦安之潜阳封髓丹加减。此外,正虚时无力托毒外出易加重痤疮或延缓恢复。因而,马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病因复杂交织的结果。辨证的关键是权衡所致病证的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主次。马教授将痤疮的病因定位于湿热瘀毒为主,或兼正虚,其中湿热瘀毒为实,气血阴阳之虚为虚。
当“湿”证突出时,痤疮表现为白色脓头或脓疱明显,患者面油较重。引起湿证的主要原因有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油腻,或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形成湿邪困脾。且湿邪易郁久化热,湿热交织,如油入面,缠绵难愈。当“热”证突出时,痤疮表现为红肿热痛;除上述湿邪化热外,“热”证的病因还见于肝经热盛、肺中伏火、心经热盛。热邪尤重或出现脓疱时即“热毒”,痤疮灼热痛甚或化脓。“久病入络”,病程久时“瘀”证突出,痤疮皮损表现紫暗、干燥。造成血瘀的原因主要是气虚血瘀、热壅血瘀、寒凝血瘀等。痤疮色白或肉色则为气血虚或阳虚突出。
1.痤疮的分期与治则
马教授将痤疮分为初、中、后3个时期:初期以湿热为主;中期为虚实夹杂、实中夹虚;后期以虚为主,兼湿热毒瘀。根据痤疮的转归,马教授将治则定为初期祛邪为主、中期祛邪兼扶正、后期扶正为主兼祛邪。
2.辨病理因素,综合用药
马教授认为痤疮病在血分,兼及气分。用药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清热主药:知母(清热养阴),紫草(清热凉血),连翘、赤小豆(清热泻火),黄芩(清热燥湿兼引经),地丁、大青叶、青黛(清热解毒),青蒿(清胆经湿热),地龙(清热通络);
②凉血主药:生地榆、炒槐花(凉血清肝);
③祛湿主药:陈皮、白术(健脾祛湿),苦参(苦寒燥湿),黄柏(清热燥湿),薏苡仁、土茯苓(利下水湿),透骨草、皂角(外用除祛面油);
④止痒主药:荆芥、防风,地肤子、白鲜皮(止痒燥湿);
⑤祛瘀主药:当归、牡丹皮(凉血化瘀)、丹参、桃仁、红花、生山楂、水蛭、川牛膝(兼引热下行);
⑥补虚主药:炒白术(气虚),白芍(血虚),生地黄(阴虚),制附子、砂仁、龟板、甘草、肉桂(阳虚)。
结节者加玄参、生牡蛎、浙贝母;
脓疱感染者加败酱草、鱼腥草、皂刺、炮山甲粉;
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生地黄、黄柏能够明显降低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率。黄芩、丹参、连翘、栀子、益母草、柴胡降低雄激素水平。丹参酮具有抗雄激素、抗细菌、抗炎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抑制痤疮杆菌的方药多具有清热活血解毒的功效。
马教授强调,临床用药时应结合上述痤疮分期的论述,权衡虚实,有侧重地用药。
组成痤疮治疗基本方:
苦参10g,土茯苓10g,紫草10g,当归10g,牡丹皮10g,丹参10g,生地榆10g,炒槐花10g,大青叶10g,青黛10g,并根据兼证加减。
马教授在辨证痤疮的诊段充分利用四诊合参辨病位色泽与诱因,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治疗痤疮时常用药物内服外敷、配合引经药。
1.辨皮损
痤疮色红为热,色暗或痘印提示有瘀,有感染或脓疱为热毒盛,结节为痰瘀互结,囊肿疤痕说明痰郁血瘀严重,面油、白头者多体内湿盛。
2.辨部位
整个面部属三焦,具体见图1。以眼部、鼻部为界分为3个部分:上部属心肺;中部属脾胃肝胆;下部属肾、膀胱、大小肠。此外,面部两侧为胆经所过,痤疮发于此处考虑肝胆问题。
图1“三焦五脏法”脏腑部位划分图
3.问诱因
饮食、环境、心理等因素对于痤疮的发病和加重不可忽略,喜食辛辣及情绪暴躁易助火邪、污染的空气、电脑辐射或不注意个人卫生都会加重痤疮、肝郁化火及经前经期痤疮加重提示从肝论治。
4.引经药的使用
马教授用药时常配合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如上述肝经热盛时使用大青叶、青黛、柴胡;升麻清热解毒,谓“火郁发之”之意;牛膝、肉桂引热下行等。此外,肝经热盛时患者可每日敲打胆经循行部位辅助治疗。
5.内服外用配合
马教授用中药内服外用综合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疗效。马教授嘱咐患者将一付药煎3遍,1、2煎混合服下,第3煎用棉签沾取药液外涂于痤疮处或用热毛巾外敷。
患者某,女,35岁,2013年9月15日初诊。面生痤疮,痘红,面色晦暗、油腻,喜热食,易疲劳,末次月经9月8日。舌质淡、边齿痕,苔薄白。左脉沉弦细,右脉沉细弱。药用:升麻8g、炙附子(先煎)、干姜、砂仁(后下)、炙甘草、柴胡、黄芩、玄参、生地黄、麦冬、赤芍、炒白芍、大青叶、青黛、生地榆、炒槐花、云苓各10g,龟板15g(先煎)、黄柏20g,葛根、紫草各30g。共7剂,内服,兼外用棉签涂擦患部,1日2次。二诊面油减,双颌偶疮,配合每天敲打胆经循行处20min,再服28剂愈。
按:本例证属阳虚兼湿热,虚阳上浮兼湿热引发痤疮。本方药用炙附子、干姜、砂仁、龟板、炙甘草、黄柏同投,则能回阳立效;生地榆、炒槐花、紫草清热凉血;大青叶、青黛清热解毒;赤芍、白芍凉血活血;药物苦寒伤阴,且阳虚不生阴,故用玄参、生地黄、麦冬固护阴液;柴胡、黄芩、升麻、葛根引经;云苓利水渗湿。方证相对而获效。二诊双颌有疮,提示与胆经具有一定相关性,故配合敲打胆经之循行部位,胆经通畅以助清湿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榆、甘草对痤疮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大青叶、黄柏、大黄对痤疮杆菌敏感;黄芩除对痤疮杆菌敏感外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毛囊上皮角化过度有显著治疗作用。柴胡、黄芩降低雄激素水平,黄柏能够降低皮脂分泌率。
马教授在辨证、治疗痤疮时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综合体系。辨证痤疮时,马教授不但重视痤疮湿热瘀毒的基本病因病机,还提出“或兼正虚”亦不可忽视;辨证关键是权衡所致病证的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主次。此外,马教授认为肾阳虚无法蒸腾肾阴上济脏腑之阴,阴虚火旺及虚阳上越也是导致痤疮的重要病机;对于该证型在治疗时除滋阴降火外,需温肾助阳、纳气归肾,用潜阳封髓丹效果佳。马教授根据痤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三期,提出“初期祛邪为主、中期祛邪兼扶正、后期扶正为主兼祛邪”的基本治则。马教授治疗痤疮时善于结合病理因素综合用药、四诊合参兼多种方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配合引经药,灵活用法用药治疗痤疮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略。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系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专业特长:内科胃炎、肠炎、哮喘、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亚健康、慢性疲劳、失眠;妇科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皮肤科面部痤疮、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疾病;儿科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消化不良。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1月第30卷第11期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杏林学苑(ID: xinglinxy ) 分享,由张仲林( ID:e41121 ) 推荐发表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作者和转自张仲林( ID:e41121 ) 分享 。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张仲林( ID:e41121 ) 平台无关,仅供临床与研究参考,非医务人员请勿试药。
编辑:寒香医路 。
今日荐读
【人文频道】
1.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征稿火热进行中...
2.【护士节快乐】护士那么美,请你来看看,大波美图,音乐场景,献给最美的你!
3.《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中国医师宣言》宣誓仪式首次在国内举办
【新闻频道】
1.【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2.【潮州日报】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3.十载灯首逢盛世, 廿二高歌颂圣功●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丁酉年正月廿二日灯首纪实(一)
4.一届神逰日, 千载驾临天●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丁酉年正月廿二日灯首纪实(二)
【皮肤频道】
7.国医大师禤国维的8个医案:消痤汤治痤疮,消炎止痒外洗方治皮肤癣病,小儿湿疹方治小儿湿疹以及皮肤解毒汤,脂溢性脱发方等治……
9.禤国维皮肤病治疗经验交流 |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广州
【肠胃频道】
1.国医大师脾胃病国手李振华:摆脱胃痛的困扰,就该这样治疗!
2.【问道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病防治九字法--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中医频道】
【西医频道】
【指南频道】
【书法频道】
【文学频道】
【缅怀频道】
友情支持
《潮安健康》微信公众号(ID: e19620228 )
张仲林
张仲林微信公众号 ( ID: e41121 )
投稿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您好师友!张仲林欢迎您关注!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敬请指导,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