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披头士是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了日本的

卷卷毛 破词儿 2020-08-31


“听着披头士默祷”。


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铺》的这一章节里,写一个少年,浪荡浮沉在60和70年代


那时,日本办了奥运,战后经济迎来巅峰,全民西化,披头士热潮,电视和摇滚乐兴起


一切都浮华美好得不像话。


少年从披头士的音乐中,得到生活的一切灵感;也从披头士的解散中,得到离家的勇气。


©[浪矢解忧杂货店],受披头士影响的音乐人


到了日版[浪矢解忧杂货店]中,这一章虽然没被影像化,但有了以约翰·列侬为偶像的鱼店音乐人“小林子”。


怎么样都要追梦,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日本那一代人灵魂深处的披头士情结



披头士狂热



1966年夏天,披头士乐队4人来到日本武道馆公演。


连续3天的演唱会,每天两场、场场爆满20余万青年参加门票抽选,8千多名警察维护秩序,6千多人因为太过激动被逮捕监禁。


©在武道馆的舞台上


就像是一场由西太平洋吹来的疾风,昭和青年们久旱逢甘露般、瞬间就痴狂迷醉在了英伦摇滚乐中。


他们在日本掀起的“披头士狂热”,一点都不亚于在美国。


©披头士抵达日本机场


稍稍往前追溯。


1960年,刚刚20岁的约翰·列侬在英国利物浦集合了好友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


一个即将改变世界音乐版图的年轻乐队,就此成立


©披头士四人


我们耳熟能详的“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发生在短短的4年之后。


64年,当4人抵达美国机场,看到围聚在机场黑压压的年轻人,还在纳闷:他们是来示威游行的?


©披头士抵达美国机场


结果,机场所有的少女们都为他们而来,为他们尖叫、哭泣和疯狂


媒体报道中随即抛出一个词“Beatlemania”,意指美国年轻人都陷入了一种痴狂的不治之症。


这就是“披头士狂热”。


©观众们的狂热


至此,以披头士打头的“英伦入侵”开始,几乎永久改变了摇滚乐、甚至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


回到日本,66年的武道馆公演前。


64年,东京奥运会,家家换了彩色电视机,以此为契机,日本社会一切都开始西了。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电视普及早期观看情景


65年,连接之前的“反安保运动”,庆应、早稻田的学生们开始了罢课,第二波学生运动走向高潮。


66年,右翼组织抗议活动,反对英国的长发摇滚歌手赴日,反对使用“武道圣地”象征的武道馆。


而那个夏天的连续三天狂欢,将这一切都点燃了。


©武道馆演出中的观众


年轻人们一夜之间找到了归属;披头士唱片销量成倍增长;社会舆论转向对乐队的善意和接受。


连成年人们都开始好奇起来:年轻人们为之疯狂的披头士是谁?


这一年,东野圭吾8岁,村上龙14岁,村上春树17岁。


日后东野圭吾一次次在《解忧杂货铺》中讲述那个时代少年的故事;


©[浪矢解忧杂货店],杂货店


村上龙在半自传小说《69》中,让少年们听着滚石和披头士,学着伍德斯托克的嬉皮士们,搞了场校园封锁运动


©同名改编电影[69]


村上春树听着披头士的专辑循环120遍,写出了《挪威的森林》,题目用的是披头士的歌名,写的是60年代。


©同名改编电影[挪威的森林]


所以,村上说:


“在这重要的60年代里,我们充分吸取这个时代粗野狂暴的空气,也理所当然地让命运安排我们沉醉其中。


从披头士、大门到鲍勃·迪伦,这些时代的背景音乐,已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之于日本音乐



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曾说:


“披头士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流行乐、摇滚乐是什么。所以我是先听了披头士,才知道这些概念的。”


©日后享誉世界的YMO,左至右细野晴臣、坂本龙一、高桥幸宏


从披头士来到日本,日本才有了摇滚青年。


这丝毫不夸张。


64年的夏天,披头士4人主演的伪纪录片式电影[一夜狂欢]在日本上映。


©[一夜狂欢]中的四人


他们年轻、叛逆,不谙世事,但音乐做的极好,自由又充满个性


年轻人喜欢,地下乐队喜欢,但明显这些地下乐队并不成气候。


直到披头士访日,引发狂潮之后,人们找到了捷径,一批模仿披头士的新乐队诞生了。


他们不仅在衣着发型上模仿,也在曲风上相似,而且大多从翻唱披头士、滚石等乐队起家。


可以想见,这一批中大多都是拙劣的模仿者。


©フォークル和ジャックス专辑封面


但也有了例外,68年,フォークル和ジャックス两个乐队的单曲分别获得大成功。


所以也有人称68年为日本摇滚的元年


不过,要说日本摇滚真正的起始,还是要说到当时在应庆读书的年轻人松本隆


松本隆自然也是披头士的粉丝,但他看不上那些模仿者,觉得他们不入流。


69年,他和好友细野晴臣、大泷咏一和铃木茂在东京成立了民谣摇滚乐队Happy End(はっぴいえんど)


©Happy End四人


两年后,真正划时代的作品诞生,他们的第二张专辑《風街ろまん》


在用英语还是日语唱摇滚的争论中,他们首开将日语歌词填入摇滚乐的风潮


一方面深受披头士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像是故意对披头士的反叛一般。


©《風街ろまん》封面


《風街ろまん》成为日本摇滚乐坛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专辑,启发、影响后来者无数。


日本摇滚乐起步于披头士的启蒙,但发展很快,在同一时代几乎完全不输西方音乐。


尤其是后来自成一派的日式迷噪,其实又受到了披头士后期迷幻摇滚的影响(这一点不再展开)



日本新浪潮



终于说到电影。披头士对电影的影响当然不是直接的。


霍尔顿有一句名言说:“不要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人。”


到了60年代的日本电影界,新浪潮背景下的年轻导演们成了主角。


电影大师们突然成了保守、过时的代名词。


年轻导演们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采用崭新的、犀利的手法拍摄新电影。


大岛渚拍摄[青春残酷物语]、[日本的夜与雾],几乎与轰轰烈烈的“反安保运动”、学生命运共存亡。


©[日本的夜与雾]成为新浪潮一个节点


敕使河原宏拍摄[陷阱]、[砂之女]等“存在主义三部曲”,关注的是现代化背景下人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三部曲”


吉田喜重、筱田正浩、松本俊夫...都在63年成立的ATG(日本艺术剧院协会)的帮助下,拍出了自己的代表作。


日本电影裹挟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洪流里,展现出了革命性的呐喊和强势姿态


反建制、反传统的电影新浪潮和学生运动,和摇滚乐的兴起,彼此夹杂着,同步迈进着。


披头士唱爱情、唱和平,滚石唱毒品,唱无政府主义;


寺山修司的[抛掉书本上街去]拍摄街头上的嬉皮士,青年人的革命,年轻人的迷茫。


©[抛掉书本上街去],街头迷狂的年轻人


处在新旧文化的交替,各种运动、各种主义驳杂的档口,一切都事关「年轻人」。


另一方面,新浪潮的兴起也得益于传统大公司制片方式的瓦解


日本电影的观众入场人次在58年达到了巅峰,生产片量在60年到了最顶点。


60年代,日本电影工业进入危机期。


年轻导演们从大公司独立出来,手拿极低的预算经费,反而拍出了独树一帜的创新之作。


©比如大岛渚从松竹独立,成立创造社


其实,60年代观众为什么不进影院了


还不是因为电视机,还不是因为披头士一帮“入侵”而引发兴盛的摇滚乐。


所以我说,日本60那一代长成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披头士情结披头士也切实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夸张,一点不夸张。 




【推荐阅读】

李小璐 | 僵尸 | 想爱想吃 | 约炮简史 | 嘴是性器官 | 性、谎言 | 性别之战 | 蜜桃初成熟 | 长安梦 | 处女座 | 操秃 | 生而为人 | 卧槽徐克 | 童颜巨 | 星战8 | 奸杀  | 刺青简史 | 折虐电影 | 性教育 | 蹦迪 | 无问西东 | 恶魔人 | 梦中人 | 英版断背山 | 跨物种  | 神秘巨星 | 小品喜剧 | 脸啊脸 | 双性恋 | 穴居人 | 养幼女 | 长得美 | 作为演员的蜘蛛 | 男人这东西 | 女人这东西 | 日常尴尬 | 铁雨 | 话痨 | 忌日快乐 | 掰弯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