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重光 养正圣功
賀楊萬霖教授《孔子伴我度童年》再版
《孔子伴我度童年》(上、下册)是国务院机关幼儿园特聘国学顾问杨万霖教授首创“少儿快乐国学教育法”开山之作。这本书结束了长期以来现代优秀少儿文艺作品创作的空白局面,从根本上抑制灰色童谣对青少年心灵的腐蚀与残害,今天这本堪童蒙养正、寓教于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匠之作,成功地推出了第二版。相比于第一版,第二版内容更加丰富。杨教授以深入浅出的编排手法使读者直观地理解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精神,极富生活情趣的各种少儿节目的演绎,使人感受到传统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结合一体而不相违的妙趣。增强了人们以传统文化缔造和谐社会的信心。由于本书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以及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与国学经典推广教育工作者,可能上述大部分的读者,基于一贯的思维,会认为这仅是一本以儿童文艺方式普及国学的读本罢了,然而此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教精神及其对社会与时代的巨大价值,却不可轻忽而必须细细体会,以免虽得本书,却如入宝山空手而回。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一个人一生的成功,生命的发生与延续,首先出于父母的恩赐。做人不能忘本,应当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中华传统教育的基点,建立于“父子有亲”的基本伦理,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华民族传统尊奉“以孝治天下” 的人性政治理念。教育的基础乃至于国家立法精神,都首先着重提醒与保障这一最基本的伦理亲情,力求使这一自然天性真诚的亲情永远不变,在此基础上推已及人、推而广之。因此有所谓万善之德孝为先、古圣先贤孝为宗,这是自然的规则。任何远大理想、高尚情操都必须从这天然的基本的人性伦理道德开始。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教精神首先立足于“孝道”,认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不孝就谈不上什么仁、义、礼、智、信,谈不上什么伟大理想与高尚精神,试想一个人连父母劬劳生身养育的恩德都不能体会乃至不思回报,连父母都不爱,连孝养父母的责任都不肯承担,还能谈得上什么社会责任感,什么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博爱天下苍生?还能谈得上什么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反观今天小皇帝、小公主的种种笑剧,显示三四十年来,我们的教育明显忽视了最基本最正常的人性,一个不孝父母的人和事不绝于闻的社会,父母子女之至亲都不能和谐,谈何建设和谐社会?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和谐社会建设途径之一,在于伦理重建,伦理重建首由重建“孝道”开始,离开“孝道”而侃侃雄论什么四大发明、什么长城、什么汉唐盛世之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迹,皆难免数典忘祖、迷失根本而脱离实际,无助于个人首先品质修养,无助于国民整体素质提升,无助于传统文化复兴,也无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杨教授开宗明义,将“孝”置于全书之首,正是切中时蔽,宣示中华文化道统之根本源头。我们必须认识到,正是这符合并尊重自然与天然人性的文明根本,使中华传统文明具有亘古不衰的生命力,而为四大古文明之唯一幸存,并在今天与未来的世纪中,仍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道德与智慧的指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天然人性本来是纯净至善的,天下人人都一样。但不接受教育,受到外在环境不良的污染,个人品质一出问题,社会问题随之层出不穷。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因此杨教授将“学”篇系于“孝”之次。通过学习,人类道德与智慧经验,必须靠学术来传承,必须通过学习来传递与发展,通过学习,保全人性自然的道德情感,才能具备“孝”、 “仁”、 “义”、 “礼”、 “智”、 “信”、 “忠”、 “毅”、 “中庸”等良知良能,使一个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杨教授结合现实生活而匠心独运,由浩瀚经典中粹取人文精华,“孝、学、仁、义、礼、智、信、忠、毅、中庸”次弟胪陈,提纲挈领地宣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教的精神。凡熟悉传统国学经典者,自可从杨教授的篇目编排手法中,体会到这不形于言的深意。
在“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实验基地之一——哈尔滨大苹果艺术幼稚园让孩子们在母亲节咏诵《妈妈妈妈我爱你》,并让孩子们在腰里揣着鸡蛋过上一整天,使孩子们对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有了切实的体验,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童谣《鸟妈妈在召唤》、《我给爸妈打电话》让孩子们感受“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境,精确地诠释了《论语》中“游必有方”及《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的精神。让孩子们切实体念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亲情,由此培养出饮水思源、知恩感恩、尊重父母、孝敬父母而终生不渝的情感。歌谣《猴家三兄弟》,教育孩子们面临他人的无礼时,在未来的人生中面对矛盾时,忍气吞声固非所宜,以暴以暴也不正确,应该“执其两端用其中”。寻求合理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合法权益。小故事《救妈妈》、《司马光会不会挨罚》中,告诉孩子们要临危不乱、胆大心细,运用机智来处理危急情况。当然,如何培养一个孩子的胆略和智慧,那则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们的责任了。……
……
如上种种可以看出,《孔子伴我度童年》一书虽然是运用少儿文艺节目来向下一代传导传统人文理念,但并不落于教条主义,而是“体验人情,详悉物理”(《天籁集·序》) ,正如本书《序》中所言“道不远人”。那“藏在童话里,童谣里,歌曲里,游戏里”的道理无不来自于生活的现实体验。杨教授精心编排,使用各种综合表现形式,将现实生活中日常的、平凡的、琐屑的小事植入各种节目中,使孩子们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义。其中援引如曾子杀彘教子守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欺人自欺、舒伦博格权衡利弊在河面降落大客机等著名的中外历史典故,又使本书具有极强的知识性。体现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的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此顺应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妙趣横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听故事、唱歌谣、做游戏、表演小话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生活与人生,体验普遍和永恒的生命真理。
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乐者,通伦理者也”、“致乐治心,则易(平易)、直(正直)、子(慈爱)、谅(宽厚)之心油然生矣。”本书所述“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寓教于乐的国学教育形式虽为杨教授首创于今日,但并非名不见经传的向壁虚造、想当然尔。而是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是数千年传统乐教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现与发展。《礼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孟子说:“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中原华夏民族早在战国时代,就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教育系统,官学之外,民办私学也蔚然成风,孔子、孟子都曾经以个人之力招生教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虽然古代华夏民族非常重视民众教育,认为教育是立国治政的根本,是天下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社会发展、资源限制的因素,一直到清朝晚期,大多数人民还是不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1896 年9 月 2 日在纽约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坦然承认:“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戏剧、音乐、文学等文艺弥补了正规文化教育不能普及于全民的缺憾。正如《礼记·经解》中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思是使人民明理通达,胸襟广阔、心灵博大、平易亲爱、淳朴善良,要依靠音乐艺术的教化。《孝经》中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中国历史上,戏剧、小说确实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形式,比如《千里走单骑》、《苏武牧羊》、《海瑞罢官》、《花木兰代父从军》等传统戏剧,以及《岳飞传》、《杨家将》、《武训传》、《文天祥传》、《五人义》等优秀小说,其内容与思想大多褒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人文精神,由此将广大国民的精神引导向真、善、美的庄严境界,缔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精神,形成了中国社会淳朴厚道、崇尚仁义的民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每每可以在大动乱后迅速恢复安定局面,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传统文艺普及德教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三千多年来直至二十年前的中国儿童们,在扬善贬恶、雅正庄严的文艺薰陶之下,不管有无受教育的机会,都绝难找到灰色童谣、灰色儿歌的素材。今天我们似乎未必有能力改变成人社会的高度污染,但必须为少年儿童重新开辟一片文艺的净土,而杨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探索者和开拓者。今天从事少儿文艺创作者尚有之,但以传统文化为少儿文艺创作题材者,唯杨教授《孔子伴我度童年》独此一家;今天从事传统文化推广工作者不在少数,但以少儿文艺形式为媒介传承国学于下一代者,唯杨教授开创“少儿快乐国学教育法”独步天下。正如《易经》中所说:“童蒙养正,圣功也”。杨教授这划时代的创造,使传统乐教在史无前例的荒芜局面下重光于世,对于传统文化复兴、对于下一代教育、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功德殊深。
《孔子伴我度童年》这部虑正言庄的宏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儿童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足以启发我们整个社会的反思。虽然其中的节目大都由孩子来表演,但最会表演的永远不是儿童,少儿的德性、素养,乃得之于父母亲长、教师的影响,得之于成人的以身示范。说到“教育”二字的含义,《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育,養子使作善也。”这说明父母、师长教育下一代,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无伪、品行端正。在某种角度上与其说我们要教育儿童,不如说最需要教育的是我们成人本身。一个台下高唱廉政、台下贪污腐败的成人社会,一个口是心非、诈计百出而热衷于呼喊诚信的成人社会,如此的表演,孩子们会得到什么样的言传身教?难道孩子们不会学着我们这些成人推脱说,人在社会,身不由已?打开这本书,混纯未开、至诚无伪、天真浪漫的孩子们的讴歌咏诵,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操、人类的文明藉以庄严圆满的展现。观看表演的父母、老师、长辈们,因此触动衷怀而自我反省,从而激发与生本具之良知,这难道不能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匡正么?我们的孩子纯净天真、至诚无邪,在这个高度污染的世界里,他们纯净的天性需要我们的保护,保护他们的自然天性,就是救赎世纪的迷误,拯救我们自己,就是拯救我们的社会与国家、民族,就是捍卫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未来,任何一个天良未泯的人,能不由此自觉反省么?
我们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认识,是在踏入社会之后,面对现实自觉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学习。因为失去传统文教的指引而浪掷几许青春时光,无意中随波逐流沾染些许不良习性。今天的我们正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痛定思痛,不能让下一代重蹈我们的迷失,杨教授这本书,可以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师长的人们一些启迪。尤其从事教育与传统国学经典推广工作的同仁们,更可通过本书体认传统文化之精要而注重本身切实修养,日新其德,才能为下一代承担身教、家教、师教的责任。
也许,较熟悉传统文化经典的朋友会敏锐地问:“本书为什么没有‘悌’的专门篇幅?”这本书是为着今天的少年儿童所作的,它的最大优点之一,正是即依据传统原典之精神风貌又立足于现实生活。中国经历空前的文化大破坏,导致三千年从未有之的社会转型,传统大家族瓦解、分散为小家庭。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四世同堂乃至于五世同堂,一个家族聚居一地,小者三五百人,大者近千人甚至三、五千人,宛如一个微缩社会的情形已然消逝于历史的云烟中。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家教”,不是今天三口之家的“家庭教育”,而是堪比“大社会教育”的“家族教育”。到今天至少有三代人都不能体验到聚族而居,亲、堂、表兄弟姐妹从小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天伦情感。也不能体验中华传统的本质的“家教”了。然而同样的时代环境下,近代日本将“悌道”移植入企业管理中,打造袍泽兄弟、同心同德、甘苦于共的团队精神,由此缔造享誉逾百年而不败的企业集团的成功范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还尚未发现。总之,“悌”的精神与事实,在当代中国社会不但找不到与传统模式相应的现实生活题材,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社会演进发展范例。致使本书似有遗珠之憾,实是社会演变使然。其实本书中并不缺乏“悌”的内容,如儿童舞台剧《马圈火光》、朗诵剧《小小鸟长大了》、儿歌剧《鸭妈妈领孩子过马路》、《过独木桥》、《会武功的小兔哥》等节目中引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德义---这被联合国引为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的、或以中华人文传统称为“天下主义”的原则,不就包含了“悌”的精神么?相信我们中国在未来发展中,能借鉴亚、欧文明国家运用儒家文化引导社会的成功经验而弥补时代巨变所造成的缺憾。这也是杨教授此书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杨教授首创的“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及其开山之作《孔子伴我度童年》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中华少儿读经网、中国儿童音乐网、新华社网等各大网站媒体多方报道;各地不少幼儿园、儿童经典国学教育机构纷纷取经;四川蒋昆池先生为《孔子伴我度童年》的触电上镜四方奔走;北京林琳女士等同志也为本书的推广而尽力策划相关活动……本书一定会在各幼儿园、小学及国学经典推广普及机构中广泛运用,许多父母也会为自己的幼儿准备这个读本。希望大家不至于将杨教授的这本呕心沥血之宏作,仅当成一本普通的儿童文艺教本,而能切实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礼乐人文精神。在这个高度污染的社会中,它为下一代建筑了一个纯净纯善、庄严华美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开辟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相關鏈接:
孔祥安:孔子的孝观念及其内在理路
周勋初:孔子的“兴、观、群、怨”究竟何意
錢穆:孔子爲何不語「鬼神」?
万百安: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为何有孔子像?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孔子学院:孔子的英文名为何是 Confucius?
林雨:孔子是“歧视妇女”吗?(讨论)
陳宇:答復臺灣林學長關於儒家文化與佛教之信函
陈宇:学习《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陳宇:孔子指斥墨學是“異端”了麼?
陳宇:《百惡孝爲先》讀後感——與Q友子非魚兄商榷
陳宇:鎖议《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陳宇:一个ㄐㄧˉㄉㄨˉ徒,就少一个中国人?
陳宇:墨家淵源略考
陳宇:湯池印象
陳宇編輯【绘本】轩辕黄帝:华夏人文初祖
陳宇:佛教是胡夷教,還是華夏文化之組成?
陈宇:没有洋ㄐㄧㄠˋ堂,中国市场经济就没信仰了吗?
陈宇:三八妇女节的来历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