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济荣: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

陈伟安 020艺术观察 2021-06-30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刘济荣书法



刘济荣



刘济荣(1931-2016)是当代岭南画坛的亲历者,在从事绘画和美术教育工作的60余年中,从未缺席岭南画坛的各个历史时期与阶段,也是新中国美术发展的见证人。相对于一些在这段历史时期大起大落遭受命运作弄抑或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而言,刘济荣的一生可谓波澜不兴,这源于其质朴和善、聪慧勤勉、埋首艺事、厌恶投机、不屑造势、与世无争、宠辱不惊的品性与处事之道。



藏之神牛

34cm×34cm

2006



刘济荣创作有脍炙人口的名世佳作,画迹流布甚为广泛,广育良才桃李天下,然而当下对这位当代岭南画坛默默的耕耘者的研究与传播还远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刘济荣离世后,随着他的作品更多的进入美术馆、博物馆,笔者相信他的艺术成就与教育思想,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为世人熟知、影响弥深,毕竟,刘济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是中国笔墨技法与西方造型体系融合的探索者,是岭南画坛承前启后的人物画主将,是岭南当代绘画史上难以绕开的人物。



长作岭南人

34cm×34cm

刘济荣和我都是出生于广东兴梅地区的客家人。我对这位画坛前辈的艺术造诣景仰已久,却没有机缘结识,直到2009年4月的《丹青贺喜客情浓——广州客籍画家精品邀请展》开幕式时才第一次得以面对面的交谈,之后也是偶然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寒暄请益。2014年间,刘济荣的大公子刘思东向我传递其父亲有意向公立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捐赠作品信息,其中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多次电话沟通后的2014年12月24日,我和同事第一次登门拜会刘济荣,聆听他谈艺术说人生,当然也讨论作品捐赠的事宜。2015年2月13日,在羊年春节到来之际,我与同事一起第二次登门探访,在喜气洋洋的春节氛围中,他高兴地告诉我捐赠作品的挑选情况,还给我看了亲自开列的捐赠清单。其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不太稳定,遴选作品的工作也断断续续。这段时间都是通过刘思东了解老人的健康和捐赠情况,我不敢也不忍上门或到医院探访,生怕老人误认为我有催促捐赠之意。不曾想,2016年12月14日下午老人家还兴致勃勃与家人在广州美术学院校园散步,谈笑风生,翌日凌晨就撒手西去!悲痛之余,更是自责不已,连老人最后一面都未能见上。



客家妇女了不起

200cm×116cm

2006



刘济荣去世后,他的家人按照其生前“重要作品,应选择国家藏馆,交国家收藏”的意愿,继续梳理捐赠作品工作。尤其是捐赠工作主要代表人、同时也是身为画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刘思东,在与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接洽过程中,不断添加捐赠作品完善捐赠体系,其中还应我之请,将一批重要的代表作及其对应的创作手稿纳入捐赠范畴,并在2017年7月31日将689件刘济荣作品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这批作品涵盖了刘济荣不同时期的素描、画稿、创作以及一批重要的代表作,这次捐赠也是广州艺术博物院2000年9月建成开放以来,接受的一宗数量最大、体系最为完整的个体艺术家作品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体系,尤其是对广州艺术博物院一贯坚持的岭南地域美术研究这一重要学术领域又增加了一项颇为完整的个案。刘济荣和他的家人的慷慨义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并经过层层推荐评选得到国家的褒奖,荣获文化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奖励。



春牧图

100cm×100cm



在《刘济荣作品捐赠集》出版之际,同事希望我为之写篇文章,我是满口应承,但真要动笔之时,才发现不易:脑海之中除了刘济荣熟悉的作品、慈眉善目的脸庞、浓重客家音夹带广府话的普通话之外,相识近8年的时间里,两人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在摄影技术和工具十分便利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留下一张两人的合影照片,原来是熟悉的“陌生人”!



孙中山

180cm×96cm

1986

在中外美术史上,但凡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在童年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刘济荣同样不例外。


刘济荣1931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罗岗镇官庄村,属于梅州客家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梅州这里曾走出一大批的贤能名士,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其中,就包括林风眠、李金发等艺术与文化巨擘。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骨干中,罗清桢、陈铁耕等兴宁版画家群体崛起,受到了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文化巨子的肯定与鼓励。



苏六朋

150cm×84cm

2007



诞生在这块底蕴深厚的土地,从小生活在客家围龙屋里,聆听客家山歌长大,刘济荣自幼感染着文化艺术的熏陶。读小学时因体弱多病常常请假不去上课,有了大量的时间涂抹画画,还临写《芥子园画谱》,并得到老师的鼓励。对于这段艺术萌发经历,他曾这样表示:“当时我对艺术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父母也没有特别要求,自己也没有及早树立目标,但就是喜爱,就是不自觉地投入其中。”但就是凭借着这种本真的兴趣以及个人不懈的努力,刘济荣最终从客家围龙屋走出来,成为全国著名的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



人物写生

100cm×60cm

1985



关于刘济荣的学术成就,已有不少著述,譬如邵大箴《笔墨精湛情真切——刘济荣的人物画》,于风《功深火到,画如其人》,刘大为《教学相长,德艺双馨》,李人毅《青春活力,壮写丹青》,恽圻苍《速写生活》,朱万章《刘济荣绘画浅论》,陈侗《留下的不光是形象》,陈修明《砚田犍牛耕心声》,吴又华《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我看画家刘济荣先生的书法》,陈俊年《小品大境——〈心血来潮>品读记〉、韩帮文《犇——刘济荣谈艺录》,还有马振声、姜今、梁江、罗渊、刘胄人、张铁威等人也有论述。为免拾人牙慧,我通过本次所捐赠的作品和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之所做的第一次展览《讴歌时代——刘济荣艺术回顾展》来梳理刘济荣的艺术之路。



藏族姑娘

68cm×45cm



为了弘扬展示刘济荣的绘画艺术,也为表彰刘济荣及其家人慷慨捐赠的无私义举,在刘济荣逝世一周年之际,广州艺术博物院从刘济荣捐赠的689件作品中挑选出200余件作品,辅以刘济荣绘画、教学、采风等方面的图片史料以及生前使用过的绘画对象,于2017年12月专门策划了《讴歌时代——刘济荣艺术回顾展》。回顾展主题是“讴歌时代”。时代,不止是刘济荣讴歌的对象,也是他持续60余年创作的社会背景,更是影响其艺术风格与创作走向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时代造就了1949年之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与创作范式,是时代促动了刘济荣这一代艺术家在历史的兜兜转转中所进行的语言探索与图式转换。他们的艺术才华被结结实实地镶嵌在时代的墙面之中,如此绚丽,且又如此严整。



二十世纪90年代与关山月,陈章绩合影



从早期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跟随关山月、黎雄才等接受严谨扎实的学院训练,到留校任教、随同恩师进行中国人物画当代转换的探索与教学,再到北上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蒋兆和、叶浅予,再到去藏区采风写生,再到经受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影响,最终到新时期以后继续进行教学与创作工作,刘济荣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恰恰就是急速、深刻变迁的时代。刘济荣的时代,是文化格局多次重组的时代,是美学话语从一元到多元、审美程序从禁锢到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节奏的转换让人猝不及防,对生活其中的画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浪淘沙,却总有画人始终屹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刘济荣深受时代影响,时代也最终成就了他。



二十世纪50年代体验生活留影



或者说,假如脱离时代,我们无法讨论刘济荣及其他们这一代画人画风的生成逻辑,无法评述那些在当代美术史中闪闪发光的精品力作。而讴歌时代,其实最终是张扬一种艺术态度,还原并解析个体与时代发生抵牾、和解与平衡的生命状态。



1965年在西藏采风

刘济荣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一样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相似的坎坷,但在艺术道路上又是十分幸运的,其中的三个节点对他的艺术生涯尤为重要。第一个节点是1954年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求学随后留校(广州美术学院)并担任关山月人物画教学助手,承续关山月、黎雄才等前辈的艺术理念,又后接诸多新锐,在更多元的格局中静观岭南派的变革与衍生。第二个节点是1962年选派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得到蒋兆和、叶浅予等大家春风化雨般的亲授,北派水墨语言的深度浸染,有了回望岭南画派的角度与高度,让他的作品视觉形象传达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意味。第三个节点是1965年受命为人民大会堂作画深入藏区生活采风,走上了青藏高原题材的创作之路,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二十世纪70年代讲学示范



在当今岭南画坛乃至中国人物画坛,刘济荣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探索者。刘济荣一生创作丰富,风格多样。总体来说,包括水墨人物、青藏高原、岭南先贤、客家乡情、牦牛水牛、书法创作以及花鸟山水这几大板块。负责“讴歌时代——刘济荣艺术回顾展”陈列展览的陈志云把回顾展分成“时代歌者”、“西部纵情”、“暮年抒怀”三个单元,分别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三位与刘济荣有着深厚渊源的岭南画派大家的艺术专馆中进行展示,系统回顾刘济荣一生的艺术成就,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他的艺术创作的走向与格局。



二十世纪70时年代讲学师示范



“时代歌者”单元包括了刘济荣早年求学时的珍贵画稿、习作,还有多幅成名作及其对应的画稿,由此展示刘济荣早年的艺术面貌,并通过刘济荣个案探讨当时以“徐蒋体系”为主导的人物画教学模式的主要成就。



1980年在中央美院



刘济荣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先后得到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蒋兆和、叶浅予等名师的教导,深受他们影响,接受严格专业的造型训练。这一时期刘济荣一方面学习吸纳兼容并蓄,和同时代的新老艺术家们一道顺应破旧立新的潮流,致力于用西方素描、造型、光影等写实主义绘画技法改造传统中国画。展品中包括临摹、写生、创作以及水粉油彩展品,其中有《临李公麟人物图》(1955年)和《工笔人物》(1955年)、《临叶浅予作品》(1962年)等;课堂创作有《抽烟农夫坐像》(1956年)和《砍柴老汉》(1956年),非常有意思的是,两幅作品描绘的对象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最早的同一模特,水彩《抽烟农夫坐像》创作在前,有更多的对人写生的成分,画作的背面还留有当为授课老师的评语“整个画面感觉观察和表现得比较细致,但总的颜色感觉不够,包括脸、衣服受光部给人空白很多的感觉”,而《砍柴老汉》则是在关山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人物创作,不单模特的衣作造型是由关山月亲自设计,用笔用线也是按照关山月的要求去做,是探索线面皴擦中西技法结合的作品,外露的脸部、手部采用西方光影技法以达逼真,衣服、身躯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染色为主皴擦为辅表现质感,达到了关山月思考用中国画表现时代人物为时代服务的期待;还有较为少见的《郊区冬景》(1955年)、《建设中的大桥》(1956-1957年)等水彩油彩作品。另一方面,刘济荣满怀激情走出画室,深入生活,以画笔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广大工农劳动者,而且随着笔墨技法和思想趋于成熟,一批反映平凡民众极具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展品包括《爷爷奶奶进学堂》(1958年)、《接挑》(1959年)、《晨》(1969年,画稿)、《精心培育》(1972年)、《道班》(1973年,创作稿)、《男女都一样》(1975年,合作)、《园丁的喜悦》(1985年),等等。


“西部纵情”单元主要展示刘济荣多次赴西部采风,以藏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刘济荣是通过对藏区题材的发掘、构思、表现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其个人艺术风格的,这部分作品体现了他的重要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砍柴老汉

63cm×45cm

1956



本单元的展品集中反映西部和藏区题材的作品,除了1961年、1965年二入敦煌莫高窟临摹作品《敦煌初唐壁画临摹》(1961年)、《敦煌千佛洞中唐壁画临摹稿》(1961年)之外,囊括了刘济荣自1965年初涉藏区题材直到晚年的青藏高原题材的写生和不同时期的创作,展品有《雅鲁藏布江两岸丰收忙》(1966年)、《踏遍草原》(1973年)、《金珠玛米住我家》(1977年)、《草原小学生》(1981年)、《心血来潮》小品系列(部分,2006年)、《欢乐的世界屋脊》(2006年)、《昆仑牧歌》(2014年)以及大批描绘藏区风光、藏民生活、民族服饰、牦牛百态的作品,在这批深耕60年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从其早期主题创作的严谨,到渐趋挥洒灵动、酣畅淋漓的变化中,体味其笔墨技法慢慢摆脱力图以素描、透视、光影改造中国画的影子,自觉走向中国笔墨精神与西方造型体系融合的彼岸。



二十世纪90年代在广州美术学院会议室



“暮年抒怀”单元一方面以年表为时间轴,配合历史照片,向观众介绍刘济荣的生平和艺术历程,另一方面则集中展示刘济荣晚年创作的岭南先贤、客家乡情、牦牛水牛等题材作品,展现刘济荣晚年艺术创作的特色。


刘济荣晚年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笔墨法度、写意情趣迈向随心所欲的化境,题材更为广泛,尤为可贵的是依然充满激情地坚持艺术创作,可谓廉颇虽老宝刀不老,在耄耋之年创作了《水牛赞·百牛图》、《一路欢歌》等鸿篇巨制。本单元的展品包括有岭南先贤题材的《孙中山》(1980年)、《岭南画帅》(1989年)、《居廉观蟀图》(1995年);客家乡情题材的《叶帅与小将》(1984年)、《送别》(1990年)、《黄遵宪》(1999年)、《榄树打花》(2000年);牦牛水牛题材的《岭南乡情百牛图长卷》(2006年)、《水牛赞·百牛图》(八屏,2011年);山水花鸟面貌更多的是融合在人物创作之中,如《岭南诗主张九龄》(1990年)、《黄遵宪》(1999年)等作品中可窥其山水花卉的造诣,也展出纯粹的花鸟《秋高气爽》(2000年),等等。



居廉观蟋图

136cm×68cm

1986

这次捐赠的作品中,有一组刘济荣自题为《心血来潮》小品系列,这组作品由108幅一尺端方国画小品组成,自成体系,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均因刘济荣的不舍得以留存下来。我们与刘思东沟通捐赠作品工作收尾之际,当我提出征集意愿时,刘思东毫不犹豫就同意了!相较于《接挑》、《晨》主题创作,相较于《雅鲁藏布江西岸丰收忙》、《金珠玛米住我家》及其牦牛藏区创作,相较于《水牛赞·百牛图》、《一路欢歌》鸿篇巨制,相较于岭南先贤客家乡情,这组作品是刘济荣76岁时情不自禁、厚积薄发、一气呵成的佳作。关于这组作品的产生,刘济荣写道“在结集整理出版《那年代——刘济荣速写生活》一书时,发现许多几十年前的速写,有着浓厚的风情与相当的艺术价值,正值此时世界屋脊青藏铁路完成开通,喜讯传来,灵机一动,何不把那些仍有可取的速写整理成国画小品,以寄托深情并作艺术之探讨?”历经数十年的积累探索,绘画技法与笔墨情趣渐臻化境步入自由王国的刘济荣,创作欲望被誉为世界铁路奇迹的青藏铁路开通所点燃,于是一口气将胸中最为熟悉的艺术形象倾泻而出,除了37幅为古代人物、岭南乡情、湘西延边等内容,其余71幅均是反映他魂牵梦绕的藏区题材作品,笔墨简练,功深火到,小中见大,意境深远,此等佳作,无论对艺术家还是美术馆博物馆而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2018年9月,广州艺术博物院就以此为主要内容,让刘济荣的作品回到西藏这个他极其珍视的艺术创作高地,在西藏牦牛博物馆举行《西部纵情——刘济荣西藏题材精品展》,让西藏人民了解一位岭南艺术家对西藏高原的艺术情怀与追求。



2012年在家乡兴宁举办刘济荣青少年美术奖为获奖者颁奖



《犇——刘济荣谈艺录》是韩帮文从2012年起历经一年多时间,与刘济荣进行20多次访谈而成的著述,可以说是目前最为全面反映刘济荣艺术生平的一本着作。书中韩帮文请刘济荣选出自己最满意或者最能代表自己创作风格的10件作品。对于这个大部分艺术家都不太愿意回答的问题,刘济荣还是给出了答案,并说“这10件作品未必都是我最喜欢的,但一定是我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我的艺术观念与技法特征的,或者说,都是我创作历程中一个个重要的路碑。”这10件作品分别是《砍柴老汉》、《接挑》、《昆仑道班》、《晨》、《人物写生》、《藏北奔牧》、《榄树打花》、《母亲》、《杨善深》、《一路欢歌》,既有意料之中的作品,却也有出乎意外之选。表现藏区题材的作品是必须有的,没有挑选1965年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所作的《雅鲁藏布江两岸丰收忙》是最大的意外,而是以1994年创作的《藏北奔牧》和2012年创作的《一路欢歌》巨制取而代之,在我看来《雅鲁藏布江两岸丰收忙》是刘济荣艺术生涯中确定艺术方向和形成艺术风格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式作品,符合刘济荣“都是我创作历程中一个个重要的路碑”的取舍标准,何况1965年由文化部选拔邀请为人民大会堂绘画是何等荣耀之事,不选这幅画的合理解释是不喜投机造势的刘济荣有意回避执政光环,选取笔墨情趣酣畅淋漓的《藏北奔牧》和晚年的鸿篇巨制《一路欢歌》,当然或许是这两幅作品笔墨技法更为成熟,尤其《一路欢歌》是81岁高龄之年的刘济荣挑战自我的最后一次大型创作,历时3月将一生对青藏高原的深厚感情与藏区题材笔墨技法的一次淬炼与重构,因为用神过度,这幅193cmx1350cm的作品完成后还害了一场病呢。



昆仑道班

198cm×145cm

1972



10件作品都是人物画,除了著名画家《杨善深》之外皆为普通的平凡人,而最引人共鸣的是2005年的《母亲》,作为著名的人物画家,画过无数的人物,由于担心挂一漏万,一直不敢为自己的母亲造像,直到94岁的母亲去世3年之后再也控制不住对母亲的思念,才动笔创作以自己母亲相貌为蓝本的同时又符合天下所有母亲的形象,《母亲》采用纯水墨的艺术形式,又运用了西方的素描手法,着意表现扶杖坐在路口木头上盼儿归家的母亲,画面质朴素净,概括凝练,传达出母亲的慈祥温和、沧桑坚毅,而且同为客家人的我仿佛从紧抿的嘴唇中感受到母亲叨念着“济古,转屋夸”(客家话:“济儿,回家啊。”客家人对男孩称为古,刘济荣还专门篆刻了两方“济古”的印章)的声声呼唤!这也是一幅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着称的客家劳动妇女的标准写照。



136cm×68cm

1980



10件作品中的《晨》是刘济荣人物创作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作品,既有别于早期反映工农兵题材“高大全”、“红光亮”的模式,也不同于晚期笔墨抒怀寄情、恣意潇洒放达的意境,画面描绘的是一位上班途中的现代都市女性,依靠在过江轮渡船弦边的自行车上,朝阳微风中的姑娘右手轻按录音机左手捧着课本全神贯注学习英语,造型精准,笔墨酣畅,极具时代的生活气息,让人如沐春风。按照刘济荣的回忆,“文革”刚结束不久他参加完上海的一次画展,在火车站看到一位小姑娘坐在地上非常认真地学习英语,经过不断的酝酿,在1979年创作出这幅引起画坛不小轰动的佳作。而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接收的这批捐赠作品中,就包含了2幅《晨》的创作稿,一幅是与作品构图一致的完整的水墨稿,另一幅是上半身的设色稿,其中的水墨稿有落款,年号为“己酉”即1969年,与他自述的创作于1979年相差了10年!这个时间差已无法查证,也无需查证。以我的理解,这幅作品应该开始于1969年,经历了“文革”结束前后的10年时间,恰恰也是我们国家发生重大转折变化的10年,1969年的水墨稿中的姑娘的右手是搁在身前的书包里,左手所捧的书也没有“英语”二字,随着“文革”结束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广大青年渴求知识努力学习蔚然成风,1979年他以10年前的画稿进行再创作,右手变成轻按书包中的录音机,左手的书本加上了“英语”二字,便有了风靡一时登上杂志封面的这幅《晨》。这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件优秀作品诞生的不易,印证刘济荣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社会担当精神,印证他这10年间生活积淀对思想与技法的醇化过程,印证他严肃认真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态度。



奔牛图

34cm×34cm

2006



讨论刘济荣的绘画艺术,不能不谈牛。中国画坛有种现象,世人喜欢以画家擅画之物而名之,如白石虾悲鸿马黄胄驴等等比比皆是,诚然齐白石、徐悲鸿、黄胄画虾、画马、画驴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这只是他们绘画艺术名世的一个艺术符号,他们各自在其他更为宽泛的题材领域里都有卓越的成就。与徐悲鸿、黄胄一样同为主攻人物画的刘济荣,也擅长画牛。



藏北奔牧

180cm×96cm

1994



刘济荣少时在乡下曾与牛为伍,60年代踏上西藏高原就爱上牦牛,“文革”时期曾下放广东佛山的“五七干校”做牛倌,晚年以牧牛人为号,一辈子与牛结下不解之缘,自嘲“生在牛村认牛命,只识画牛不吹牛”。刘济荣先“牧”牦牛后“牧”水牛。刘济荣着意画牛是在知命之年,笔墨技法娴熟的他在寻觅人物画之外的题材与寄情载体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牛的喜爱,“铺开宣纸画牦牛,一提笔就有了感觉”,水到渠成,一发不可收。他在《牦牛画法》一书中写道:“我两度进藏区体验生活,就为牦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所感动,力图表现这种精神,进行了大量的水墨画艺术的探索,作为我艺术实践的试验田。”



草原奶香



前人画牛工笔居多,刘济荣用大写意来表现既粗野强悍又倔强驯良的牦牛与水牛,通过牛这个载体为自己乃至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运用找到一个表现形式。西部高原的牦牛体毛长厚兼毛色多彩,他采用没骨法,极少勾勒,以浓淡干湿墨色,更多的表现出牦牛的驯良与飘逸之神态,与纯朴藏民劳动生活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天高地阔欢乐祥和的自然场景,前述的《一路欢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水牛体毛短且黑不易表现,刘济荣则以更为凝练概括的笔墨体现水牛的体积形象的同时,恰到好处地重墨勾勒,皮肉之中见骨骼,双目炯炯如炬,水牛壮硕稳步的气概立现纸面。



牧女、牦牛、羊

136cm×68cm



《岭南乡情百牛图长卷》和《水牛赞·百牛图》(八屏)均为其晚年时期的水牛代表作,两者形制不同各具特色,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集水牛姿态之大成。《水牛赞·百牛图》为八屏巨制,每屏一题独立成构,相连又成磅礴画卷,依次为“悠然自得”、“斗志昂扬”、“生生不息”、“大地祥和”、“舐犊情深”、“勇往直前”、“牛气冲天”、“金牛瑞气”,画中百牛自由无缰,追逐奔走,格力相斗,行走坐卧,戏水纳凉,老幼随行,乳牛跪母,千姿百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岭南乡情百牛图长卷》,百牛散放于野,间有农夫村姑孩童,安闲平睦,一气呵成,而以画牛托物言志的刘济荣,别具一格地将卷尾的9头牛以赭色为之,在9牛之上题写长跋“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牛与农家,水乳交融,牛为人友,人牛相重,情深意笃。牛之品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人民大会堂作画,赴藏数月,初识牦牛,为表现其品德,八十年代之初,又赴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熟悉收集牦牛素材,数十年不辍地画牦牛,作为我艺术探索的试验田。年逾七十又以水牛为题表现南国风情,另有一番情趣”以抒发情怀。



紫气东来

124cm×248cm

1999



刘济荣自言“作品真正的厚度来自日常经验,来自对生活切切实实的感受”又说“只要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有那么一点点创造、一点点突破,那就不得了了。”从其自选的10幅代表作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独到的艺术眼界和清醒的人生态度。在当下名家大师满天飞的年代,刘济荣不以曾经的潮流风光以及当下的标准看待自己的创作,不争生前身后一时的毁誉得失,而是从美术史的角度,自信唯有这些反映当代平凡民众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敢让后人来评述。这份自信,源自60余年练就的中西贯通南北交融,兼收并蓄共冶一炉的技法本领;源自60余年持之以恒深入生活,立足岭南,西进藏区,北上长白山,南下海南岛,足迹遍神州的深厚底蕴;源自60余年创作了大量反映描绘所经历不同时代风格特别是芸芸众生的丰富作品!



踏上高原

198cm×98cm



在中与西、古与今、南与北文化艺术互相交融的大背景下,解读刘济荣的艺术创作,便是洞察中国水墨画现代变革的一个便捷视角。所以,刘济荣的艺术经历与美学实践,便是深入研究美术当代史、个体与时代关联的重要范本。(陈伟安,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原标题为《不求闻达孺子牛 丹青诗篇自彪炳》,本标题为编者所拟。)




紫气东来

124cm×250cm

2008



藏北牧民

136cm×70cm

1996



春牧图

68cm×45cm



荔枝飘香

84cm×75cm

1999



岭南四时肖佳果

136cm×68cm

2006年



岭南多红荔



央金和她的孩子

180cm×96cm

1992



正气千秋

34cm×34cm

2006



转妹家

168cm×86cm

2006



梅州写生

136cm×68cm

1991



松风

136cm×68cm



拿烟斗老人

136cm×68cm

1963



母亲

168cm×97cm

2005



拿烟斗老人

136cm×68cm

1963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主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岭南美术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71

常年征稿、征订,索样报后台留言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黄胄关良赖少其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宋雨桂吴大羽姜今卢沉崔子范王学仲刘济荣李叔同陈卓坤陈望邱思泽高永坚董克俊李宝峰苏天赐林丰俗卢中见潘喜良刘斯奋杨福音苏百钧黎明莫肇生陈炳佳贾又福杜滋龄何家英林墉陈新华董希源陈金章袁武马顺先梁君度蒋兆和张蓉叶其嘉陈大羽林散之徐章曹宝麟孙晓云陈永正许鸿基于右任麦华三林蓝戴士和俞晓夫周刚贾科梅蒂袁炽彬张志祥刘三齐范迪安郑鹤芝邹传安张铁威李苦禅金城江汉城塞尚任伯年萧朗吴长江潘天寿潘行健李家馨史国良杨晓阳白羽平方向王镛曾宪锦曾振伟刘勃舒孔维克苏华陈子毅方土梁江苏小华孙其峰叶献民胡一川丰子恺梁善刘昌潮王孟奇潘梦露陈丹青于小冬何婉薇杨峻尉晓榕王西京梁如洁罗寒蕾方楚雄杨尧刘绍荟张闯吴正斌

方楚雄:把握好自己,画好自己的画,不必跟风追时尚

刘绍荟个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徐里出席并称赞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

杨尧:写意油画不但可以表现风景、静物,同样可以表现重大题材

林丰俗个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这是一个“迟到”的画展!

苏天赐: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34年前,20万买1辆桑塔纳和买9000张名家书画的区别!

这世界,有男人,有女人,这才完整︱大咖速写本上的女性美

林墉&汤小铭:只会画画不去读书,真的很危险!

高永坚:广州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开拓者

尉晓榕:画家卖画,取之有道

震惊!张闯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被抄袭,抄袭者竟然入选全国性展览!

如果您有字画要送拍,不妨考虑送万众拍卖,成交率高,结算快!

020艺术观察2018年200篇精华推送汇总

中国美术家协会2019年8项大展征稿通知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