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92 萝卜寨 古羌遗都
《中国古镇》92 萝卜寨 古羌遗都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族本是中国西部的游牧民族,从先秦时向东向南迁徙位。奔腾的岷江上游,是羌族入川后世代聚居的地方。
这座位于岷江峡谷半山腰的古镇萝卜寨,是历代羌族人用黄泥筑墙建造出的城堡。这里曾叫凤凰寨,巧合的是,这里也有凤凰涅槃重生的经历。2008年的汶川地震曾把这里夷为平地,整修一新的寨子如今重新屹立在大山之中。
萝卜寨位于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高半山台地之上。地处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必经之路上。
蓝天碧洗、白云飘飘的苍穹下,一座古城堡犹如从天上抛下的坠子,坐落在汶川岷江河畔,这就是有着“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之称的萝卜寨。
四川省汶川县的萝卜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用黄泥建造的羌族聚居区,是千百年来羌族人聚居生活的地方,保持着羌族人所有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同时还供奉着汉族“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这里名为寨子,在历史上却扼守茶马古道、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有封闭的集团式建筑结构。这里一直具备并且承载着古镇的功能,但明明身为古镇,却始终被勒令只能称乎为“萝卜寨”,这名称凝聚着这里古老而悲壮的历史。
萝卜寨最早被称为凤凰寨,羌语瓦兹格,提及萝卜寨的得名,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前寨子不叫萝卜寨,一次外族入侵寨子,寨主凭借英勇顽强和这里得天独厚的险峻地理优势,带领大家勇猛抗敌,使得敌人久攻不下,不幸的是敌人最终攻克了村寨,并将寨主的头颅像砍萝卜一样砍下,后人为了纪念寨主,将村寨改名为萝卜寨。
另一种说法是因寨子所处的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以及土质非常适合萝卜生长,其味道既爽口又回甜,因此得名萝卜寨。
萝卜寨处在到九寨的必经之路上,从成都-都江堰-汶川前往萝卜寨不到150公里,转过声名远扬的雁门关,一座矗立于317国道旁的羌碉和古老的烽火台便为游客指明了进入萝卜寨的入口。当你沿着新修的盘山道盘旋而上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索桥村,接着是小寨子村,之后便是萝卜寨。
萝卜寨古寨具有非常独特的建筑特色。整个寨子的建筑几乎都是黄泥筑砌而成,居于不同标高的黄泥地台上,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在建造的过程中,以战争防御为核心思想,几乎家家相通,户户相连,进可攻、退可守。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上、中、下三层立体交织的军事堡垒。
萝卜寨里有72条的巷道。几千年来,以战争防御为主的萝卜寨在古羌王的带领下在这里筑城造堡,于是便形成了家家相连,户户相通的上、中、下三层立体交织的军事堡垒。有敌人来时,羌族人可以在几千户人的房顶自由穿梭,而来敌则在错综复杂的街巷中被居高临下的羌族人打得昏头转向。
萝卜寨是一座没有碉楼的羌寨,就是因为它自身完善而强有力的防御体系,这也是萝卜寨有别于是其它羌寨的一大特色。此外,寨子的建筑也称得上是一绝,其房屋并非石头建成,而是就地取材,由山顶的黄土和木材砌成,这在岷江峡谷流域是绝无仅有的。
萝卜寨形成于明清时期,自古皆为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漫步村间山道,那早已消失的久远的铜铃声,仿佛仍在耳旁回响。巍峨的山势下天造地设地掩映着险峻、沧桑的羌楼残壁,蓝天碧洗、白云飘飘、苍鹰展翅,处处充满云上民族的原始淳朴古羌风情。
寨子的民风相当淳朴。萝卜寨有一个很好听的别名,叫“云朵上的伊甸园”。当地居民极少和外界接触,至今仍保留着家家夜不闭户,人人路不拾遗的生活。寨里家家户户依旧使用木锁,不过这种木锁做工考究,用法巧妙,每个锁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都是根据木锁木齿的多少来取名的。游客只需将手伸进门旁边的小洞,就可以将门轻易打开,洞内放有石头的,表示家里没人,不能随便进去;没放石头的,只要随意拉开门就可以串门走亲戚。游客进去后,好客的主人们还会拿出花生、核桃之类的东西款待你。
有着“古羌王的遗都、云朵上的街市”之称的萝卜寨,在突如其来的汶川“5.12”特大地震中,损失惨重。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江门的大力援建下,百姓自力更生,萝卜寨牢牢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从废墟中坚强地站了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原地起跳,强力推进萝卜寨精品旅游村寨建设,把挖掘文化潜力和内涵作为打造和发展精品旅游村寨的重中之重,打造了新老两寨,实现了民俗风情与现代休闲完美结合。
住在萝卜寨的羌人自称尔玛,以羊、白石、路神、角角神等为图腾,而“释比”则是原始羌文化的传承人。每到特定日子,“释比”便率众民举办庄重的“祭祀”活动,他们有穿云云鞋的习俗,故称云朵上的民族。酸汤面、金裹银、搅团、洋芋糍粑、玉米蒸蒸、老腊肉、匝酒等是羌民族的饮食文化,羌山歌、羊皮鼓、萨朗等则是羌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
这是一座可以直接与蓝天白云相连的古城,它汇聚了羌民族所有文化习俗的精华,也吸收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它的每个细节、每个角落无不透射着古羌民族睿智和神秘的特性。
图文来源于最农公社,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